孩子為什麼在地上撒潑打滾
❶ 當孩子出現撒潑打滾的情況,家長要如何應對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帶孩子出去逛街,經常會碰到孩子出現撒潑打滾的現象。這個時候我們家長可以不用去管他,讓他自己發泄,發泄好了他就會跟著家長走。孩子通常他們是希望通過撒潑打滾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家長第1次的時候就妥協了的話,那麼孩子下次還是會用這樣的方法,如此下去就會惡性循環。
他們很有可能會用打滾的方式,來試一試大人會不會滿足他的要求。如果大人不滿足的話,那麼他下次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要他喜歡的東西,這個時候大人就會覺得非常的輕松。其實這就是和孩子之間的一場較量,如果大人先認輸的話,那麼下次孩子還是會用這種方式來要東西。其實每一個孩子他都是家裡面的寶貝,但是孩子他們沒有控制欲,所以我們家長也不能隨意滿足他們的要求。
❷ 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90後寶媽淡定看手機,是帶娃方式變了還是父母心大
一、孩子淘氣由著孩子淘氣,只要確定是安全環境淘氣,帶娃就是休閑娛樂陪伴,了解孩子脾氣知道孩子習慣,放心讓孩子撒潑打滾。
作為媽媽非常明了照顧孩子的辛苦,衣食住行都需要寸步不離,甚至帶著孩子娛樂都要明白孩子願意不願意的存在感。
孩子可以玩自己喜歡的存在感,媽媽可以玩自己喜歡存在的生活方式,只要確定陪伴是各自喜歡的陪伴,孩子撒嬌任性也不用管。
有些孩子淘氣了,越管越有脾氣世界,而且還會死纏爛打,揪住媽媽心軟的特點一個勁兒撒野。
❸ 為什麼孩子會經常這樣撒潑打滾,不聽管教呢
有的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了撒潑打滾,不聽管教的現象,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一種情況。大部分的孩子在自己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或者是覺得非常憤怒的時候都是會這樣做。而在這里,我們應該要孩子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要讓孩子去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
三、總結。
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要去正確的面對這件事情,孩子撒潑打滾是絕對不可行的。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要讓孩子在遇到事情之後好好的去跟家長說,不要讓他們出現這種沒有素質的行為。
❹ 兩三歲的孩子,稍不如他的意,就在地上打滾耍賴皮,大家說怎麼辦
對孩子不可嬌生慣養,什麼都依著孩子的性子來。常言道:慣子如殺子呀!
做為父母,應根據孩子的性情,該贊就 ,該哄的哄說,該批評時也要給點顏色看。但必須把分寸掌握好,不可莽撞用事。
小孩子耍賴皮就是給大人看的,你避開他,但不要離開你的視線,在一旁偷著觀望,ta看不到你,立馬就不耍了,這個方法很管用。
我的經驗,任他潑皮耍賴,抗衡到底,你的堅持就是他的改變。
我的小孩三歲時,帶他去醫院打預防針,醫院門口有賣小玩具的,他喜歡一個牽線的木偶熊貓,想讓我買給他,我隨口一說,打完針再說。他挺高興,摟著我親了一口。半小時後出來,他還記著這件事,我一看玩具質量不好,答應他,買一個更好的給他,孩子說啥也不行,又哭又跳,不上車,我好不容易把他帶回家,他也是哭一路,嘴裡一直念叨買,我要等。到家了,還是哭,還要買,我做事情,他攔著我,拉著我去買。我一看,得想辦法治一治他,把他拖出門外,告訴他兩個選擇,一是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去給賣玩具熊的當兒子吧,天天有玩具玩。二是你什麼時候不哭了,再進家門。他兩個都不答應,就是要買。我狠心關上門,任他在外面哭。這下壞了,他把隔壁鄰居王姨哭出來了,問完孩子緣由,敲門罵我,我不吭。孩子一直哭,左右鄰居,樓上樓下的鄰居都出來了,都替孩子講情,我也不吭,只要孩子在哭,我就不吭聲,大約一個小時吧,孩子的嗓子都啞了,也哭累了,鄰居的奶奶爺爺也教育他,自己也意識到和媽媽抗衡不了了,啞著嗓子說,媽媽,你出來,你開門。王姨也搭腔,孩子知道自己錯了,開門吧。我隔著門問他,還要不要了?他說不要了。我說以後,你喜歡的玩具,媽媽認為對你有好處,媽媽會給你買的,媽媽不買,你不能強迫媽媽買。他說記住了。我開門的一剎那,心都碎了,孩子哭得眼睛都睜不開了,他一下抱住我說,媽媽,我要媽媽。從那以後,我孩子上街,沒有要過任何東西,也沒因為其他事情潑皮耍賴。
所以,孩子的一切惡習,都是家長慣的。
兩三歲孩子,稍不如意就在地上撒潑打滾該怎麼辦?
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大部分有來自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向父母要權利
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不像一歲之前那麼好糊弄了,有些時候你要他這樣,他偏要那樣。如果不從,便會用撒潑打滾的方式來要挾父母,讓父母來妥協。如果父母第一次處理方法不當,後續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如此,會讓父母很傷神。孩子在撒潑打滾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向父母要權利。
向父母要寵愛
有時候孩子他並不是真的想哭,但就是會無緣無故在你面前哭鬧一場,這是為什麼呢?這個時候,大多是因為你在某個時間段忽略了他,如果父母給予孩子的關愛足夠的話,孩子是不會輕易哭鬧的。如果不夠的話,孩子就會故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以獲得寵愛。
孩子撒潑打滾應該怎麼做呢?
父母想要的結果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既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改變這種習慣。
第一:溫和冷靜地跟孩子講清原則
父母看到孩子撒潑打滾就會很容易觸動情緒,如果控制不了情緒,跟著孩子的情緒浮動,孩子看到你的情緒有所反應,就會更加起勁。正確的做法是冷靜溫和,不露聲色,告訴孩子:「媽媽很愛你,但是你這種撒潑打滾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媽媽希望你有事情能站著跟媽媽好好說,這樣吧嗎,你先在這里哭一會,等你情緒冷靜下來了,不哭了,願意好好跟媽媽說話,再爬起來找媽媽,媽媽願意抱著你和你好好聊天。」接著,就走開。
第二:孩子冷靜下來之後要記得安撫
媽媽離開之後,有的倔強的孩子可能還會繼續再哭一會,或者哭得更傷心,這都是孩子在試探你的行為,父母最好無視,當孩子發現確實沒有什麼反應,就會想通給自己找台階。
當孩子跑起來找你的時候,你要當做像沒事情發生過一樣抱抱她,問他是否反省好了?下次還要不要哭鬧?如果願意改正,就表揚孩子的願意改正的態度。
因為撒潑打滾,你能滿足他的願望!如果你以後的行為讓他認識到這樣做,後果很嚴重,聽話講理可以達成所願,就不會了!
孩子很聰明,他會根據不同大人對他的態度,採取不同的行為模式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可以根據這點,來慢慢培養他正確合集的行為模式!
我的經驗,他的成長一生,家長基本上就是鬥智斗勇的一生!最後不用鬥了,他就長大了,我們也老了[機智][機智]
我曾經看到一對英國小夫妻,領著剛會跑的孩子,大概就是兩歲左右,去家家悅超市購物。
還沒進門孩子就絆倒了,摔得挺響,磕得不輕。孩子的媽媽沒回頭,孩子的爸爸瞄了一眼,跟啥事都沒發生一樣,邁進了超市。
這時候小孩從地上爬起來,看上去很疼的感覺,一拐一拐的跟著進去了。這個親眼目睹的例子供大家參考;不要模仿,不要太慣孩子了,省的稍不順著他的來,就躺地下打滾。
首先,孩子這的行為,如果是經常性的,那麼我認為孩子做這樣的行為,背後總有一個妥協的家長。
如果孩子每次在地上打滾,耍賴皮,最後能夠如願以償的話,那孩子下次還會這樣做,第一次哭鬧十分鍾,如願了,第二次能堅持半個小時,因為他能掌握你的心理,和你抗衡,看誰堅持到最後,可能不到半個小時,家裡人就再次妥協了。接著再下次。時間會更長,一個小時啊,家長無奈,再次妥協。
為何會這樣呢?
因為孩子明白,你會妥協的,一個能屢次撒潑打滾,來取得自己想要的孩子身後總有一個容易妥協,毫無原則的家長。
如果家長講原則,不行就是不行,哭也沒有用,孩子鬧情緒很正常,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也就作罷了,而不會出現多次滾地上耍賴皮了。
說白了,孩子這樣就是家長給縱的,慣的。
其次,如果出現這樣的行為,那家長要正確處理
剛說了,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是家長沒有正確處理這件事情,那家長該如何管教呢? 1,當孩子發泄情緒時候,靜觀
當孩子要東西,或者不合自己心意時候,開始打滾在地上的時候,那就讓孩子先發泄情緒,家長只需要在一旁看著,不要孩子傷害到自己,或者他人。看著孩子先把自己的不滿情緒發出來,哭,讓他先哭一會,等聲音變得平穩,慢慢平息下來的時候,再做下一步。
如果是公共場合,可以將孩子帶到人比較少的地方,讓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
2,孩子哭聲減弱,動作慢慢小,耐心和孩子說
當孩子的情緒慢慢平穩了,這時候,孩子的情緒爆發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家長去和孩子說,講道理,孩子是能夠聽進去的。
為什麼不一開始的時候,去給孩子講呢?當一個人在情緒爆發的時候,他的耳朵,心靈是封閉的,你再給講什麼,說什麼都是聽不進去的,所以等孩子慢慢冷靜下來,再去講道理。
站在孩子的立場,給孩子分析,這件事應該怎麼做?為什麼不讓他這么做?詢問引導式的提問,讓孩子自己找原因,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同理心,讓孩子容易接受。
3 處理問題,讓孩子做選擇,給出兩個備選,讓孩子選其一
當處理到最後,那我們家長給孩子找出兩個備選方法,讓孩子選其中的一個,為什麼不讓孩子說要怎麼辦?孩子還小,想不到,或者想到的更不好辦。為什麼是兩個呢?讓孩子做選題就給2個,孩子選一個就好,多了更不好選擇。
最後,我想說,改變需要一個過程,慢慢的讓孩子改變,家長也不要操之過急,適得其反,但是處理問題,原則性的不能妥協,就是不能妥協,不能因為孩子鬧就一次次妥協,全家人最好統一意見, 育兒 理念一致,孩子進步就快。
花點時間重復的描述一下她遇到的困境,即使你不給她解決,但讓她知道你懂她,跟她一起傷心難過,她只要知道你懂她了,之後就會好辦一些,讓她知道你的心跟她站在一起。
比如要吃糖,你就說:好可憐啊,想吃糖,我也想吃,嗚嗚X﹏X,陪她哭一會兒,
可是吃糖牙齒會長蟲子,肚子疼嗚嗚X﹏X,
她看你比她還大聲,她肯定止住哭鬧和打滾的行為,不妨試試。
我的孩子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情形,她怕我聽不見她的哭聲,抓住我趴在耳朵上哭,直到我開始跟她一起對一件事有同理心的時候,她才能理智和安靜下來,採用平靜一些的難過模式。
還沒見過兩三歲不怕打的。。我女兒兩歲時候當著爺爺奶奶的面扔勺子發脾氣罵人。我直接拖她進房間揍一頓再提出來繼續吃。。。。。。現在十歲了,給什麼吃什麼,有禮貌尊師長,回家主動完成作業,除了周末絕對不看電視,成績保持上游,數學學習委員,一點不用操心。。。唯一不好的就是這么大了睡覺前還粘我,話多得要命。。。孩子都一樣,小時候挨揍的事早就忘了,只記得規矩。。。所以打孩子一定要趁早,打晚了沒作用還知道記仇了,你還不一定打得過。。。[大笑]
兩三歲的孩子,稍不如他意就在地上打滾耍賴皮,大家說怎麼辦?
很多家長不能忍受孩子的哭鬧和亂發脾氣,要麼在孩子的撒潑打滾中敗下陣來,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要麼把孩子以暴制暴,把孩子打一頓,讓其屈服;要麼給孩子灌輸各種道理。
一、孩子鬧脾氣時首先處理家長的情緒我一親戚,對孩子的哭鬧發脾氣極其「過敏」,若嚴厲警告三遍後孩子依舊,就會對其胖揍,下手之重,看的人心裡都會「咯噔」一下,孩子很怕她。但若她不在,孩子的脾氣會發的更猛烈,直到讓照顧他的人不得不妥協。
孩子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家長往往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暴力和妥協,只考慮到自己受不了了,卻沒考慮到孩子在成長中必須面對錯誤,必須學會規則意識,必須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
家長做的,是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以及幫助孩子認識、處理錯誤行為。
所以,當孩子出現撒潑哭鬧行為,家長首先要處理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情緒:憤怒、焦躁是否已充滿身體?如有,深呼吸平復,若在公共場合,就把孩子帶離現場。
二、用短語短句告訴孩子他的錯誤行為用幾個字組成的短語短句,告訴孩子,無論是什麼行為,只要傷害、影響到別人,就是不被容許的。
我侄子,3歲時喜歡 汽車 玩具,每次去商超,都鬧著要買,不買就在超市嚎啕、打滾,盡管家裡已經有一堆了。
有段時間,他由我照顧,我和他事前約定,購物前要做清單,清單里沒有的,不許買(玩具不在清單內)如果購物時因此哭鬧,我會立刻帶他離開,並且,下次購物不會帶他。
家裡答應好的事,一到超市就忘記,為了小 汽車 在地上打滾,我毫不猶豫的抱起他就離開,打了輛計程車直接回家,一路上我一句話也沒說,憑由他發揮。
我說「你在超市打滾發脾氣,是不對的。」然後搬來小板凳,安靜的看著他」表演「到精疲力盡,哭鬧不動為止。
三、與孩子共情正面管教大師簡·尼爾森博士,有個和孩子共情溝通的方法,我在自己孩子身上使用很有效果,於是,在侄兒身上再使用: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姑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很難過,所以一直在發脾氣。
2、說出他發脾氣的原因
因為你特別喜歡超市裡那個 汽車 玩具,但購物清單里卻沒有它,姑姑也沒有給你買。
3、說出他的願望
要是它在購物清單里就好了,我們就可以把它買回來了。
侄子抽泣著點點頭,把他摟到懷里」姑姑理解你。但我們必須遵守約定的規則。姑姑還是愛你的,像之前那樣愛。「
四、讓孩子承擔後果第二天,我故意又要去超市,明確告訴侄子,不能帶他去。
」因為昨天你沒遵守約定,在超市哭鬧了。「我盡量解釋的簡單明了,因為三歲的孩子,理解力也有限」所以這次購物不能帶你,由姑父在家陪你。「
孩子撲上來抱住我的腿」姑姑,求求你,再給我一次機會吧。「
」姑姑那麼愛你,當然會給你機會。但不是現在。」我果斷出門,身後又傳來他的嚎啕哭聲。
一個小時後,我「購物」回來,但再沒提他哭鬧的事情。
下次購物,清單里照例沒有 汽車 玩具,我把規定重復給他聽,引導他「我們不能買小 汽車 ,看到小 汽車 我們該怎麼辦呢?」
「姑姑,我們可以好好看一看,再摸一摸,聞一聞,然後就走開」
「哇,你想的這個方法很厲害,姑姑這個大人都沒想到呢。就照你說的辦!出發」
購物順利歸來,到家後,寫了一張表揚紙條,畫了一朵紅花,遞給他。又故意躲到衛生間,用大到他足可以聽到的聲音,給他父母打電話,把他的優秀表現狠狠誇獎一番。
後來,侄兒這種撒潑行為明顯減少,在我面前,再未沒發生過。
總之,孩子的心智有限,鬧脾氣是天性,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就是失敗的,但家長必須要做到,不再寬容孩子的這種所做所為,要冷靜、理智的幫助孩子修正行為。
你的孩子不如意時會怎麼樣?
你又是如何應對的?
❺ 我家孩子今年6歲了,一發脾氣就躺在地上打滾,該怎麼引導呢
很多家長說,孩子一發脾氣就會在地上打滾。 事實上,容易發脾氣的孩子往往不耐煩,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哭、哭、尖叫、踢、在地上打滾,甚至看起來像呼吸困難的樣子。 他們會崩潰。孩子發脾氣時如何引導孩子在地上打滾?
最後,引導孩子使用其他情感表達。我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有情緒是可以的。 但是,在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引導我們的孩子。 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和家人聊聊天,也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來發泄情緒。
❻ 孩子喜歡在地板打滾,該怎麼教育她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任性情況的出現,父母如果不能及時扭轉,孩子長大後就易產生性格缺陷。
前兩天在街上看見帶著一個孩子的家庭吵嚷開了,原來是孩子在吃了一個甜筒之後還要吃,但是媽媽以怕吃壞肚子為由拒絕了。孩子先是哭鬧一番,見不怎麼奏效,就立馬躺倒地上開始撒潑打滾。爸爸媽媽見狀無動於衷,只有奶奶忍不住開口哄著,最終奶奶妥協,答應再買一個,小傢伙也破涕為笑的從地上站起來。
相信這一幕是很多家庭經常上演的「戲碼」,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提出的要求不能被滿足時,會喜歡躺在地上撒潑打滾。這並不是家長們無所作為,但是是什麼讓孩子屢屢使用這招。其實問題還是出在了家長的身上。一般喜歡動不動就躺地上撒潑打滾的孩子,家長們的這些做法都「功不可沒」。
孩子在成長發育中,與父母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導孩子,孩子的性格就很容易產生缺陷。而孩子性格的形成必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整個家庭環境中逐漸養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現了什麼行為,家長都需要及時關注,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關愛。每一個階段,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經歷。作為家長,就是要讓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及時回歸正軌。
❼ 孩子撒潑打滾的要玩具,想要讓他明白這種做法沒用,該怎麼做
許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看自己父母的臉色來做事情,比如,如果再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就會在地上一邊哭一邊打滾,然後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父母始終不同意滿足自己的要求,那麼就會接著在地上哭得更凶,讓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呢?
最後,可以教導孩子可以使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讓教會孩子正確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這種撒潑打滾的方式。一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需要非常耐心的多次向孩子講解,但是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夠取得一個很好的效果。
❽ 有的幼兒不高興的時候就在地上打滾作為老師的你怎麼解決
你好,這種習慣絕不能助長,否則既不利於教學,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1.這種現象應該是出現在幼兒園最為多見。入園幼兒年齡大概在3到5歲之間,通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表達情緒的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哭哭啼啼,撒潑打滾了。
2.幼兒園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開始慢慢了解老師教給的內容,開始學會和同學相處,開始學會分享好物。集體生活鍛煉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也讓他們開始慢慢了解是非對錯是什麼概念。
3.但是,有極個別同學的表現令人費解,比如經常動不動就地打滾的孩子,這種舉動通常會讓老師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處理才好?
對於這樣的孩子,先要冷處理,絕不能在氣頭上當場糾正,要不然孩子的哭鬧會引起連鎖反應,老師就更難以應對了。
4.等孩子平靜下來了,把孩子抱起來,舉高高,轉圈圈,逗逗開心,孩子情緒很快就能穩定了,然後再來和孩子好好溝通,讓孩子以後再有什麼需要的,一定要告訴老師。
要求孩子換個方式,比如說和老師拉勾勾,一百年不許變。要是下次再犯,老師就不會再給孩子舉高高了,老師就會去舉別的小朋友了。
5.同時聯系家長,告知孩子的這種行為,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一起糾正過來。這樣一段時間後,相信孩子的行為就能得到糾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