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他還只是個孩子
㈠ 他還只是個孩子13歲男孩屋頂縱火,網友:孩子就能為所欲為嗎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通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潛伏在自身周邊的熊孩子並不在少數,對於這種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很多大人雖然感到十分苦惱,但又限於孩子年紀還小,覺得孩子調皮搗蛋一點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可是殊不知,如果對這幫半大不小的小人們不管不顧的話,這幫小人們闖出的大禍可能不僅僅只是玩鬧罷了,甚至會引發出一連串令家長都無法補救的大禍。
這不,此次又發生了一起人為的縱火案件。值得慶幸此次的事件在消防人員的努力下並未造成任何的人員傷亡,但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這次事情的起因只是一個13歲男孩一時興起所為。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就在31號的這一天,在廣西柳州的某小區內,一個就讀於六年級的十三歲男孩趁家長長輩的一時不備,偷偷將父親家長加油用的汽油帶上露台,並將汽油灑在地板上後點燃。
火勢之大甚至令聞訊而來滅火的物業人員無法靠近,所幸露台並無易燃物,汽油在燃燒殆盡後就自行熄滅了,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而男孩在見火勢過大時、見勢不妙早就逃之夭夭了。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隨後,縱火男孩被警察進行批評教育後,被家長帶回教育。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此次的事件中,有的網友說以他還只是一個孩子為由,要求大家對此多加體諒。也有的網友堅決要求要讓這個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訓,讓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因為他是孩子,就不用承擔責任,這樣只會促使 社會 出現更多的熊孩子罷了。
為什麼生活中會出現如此之多的熊孩子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家長每每在孩子犯下錯誤時,撂下一句:他還只是一個孩子罷了?就輕飄飄地將孩子犯下的錯誤一筆帶過了。
殊不知這樣只會使得孩子變得愈加肆無忌憚,這次錯了,我是孩子,下次還會犯錯,因為他還是孩子。一來二去,孩子甚至會故意搞破壞,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的身上。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為什麼生活中會存在這么多的熊孩子呢?就是因為這些熊孩子理所當然地認為天底下的所有人都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包容自己、大家都會讓著自己。
可熊孩子不知道的是,永遠會包容他的母親只有家中的那一個而已,如果熊孩子在 社會 中仍舊我行我素,對陌生人就像對待父母長輩一樣橫行霸道,要求整個 社會 都要滿足自己的要求的話,要不是熊孩子被 社會 毒打一頓,要不就是熊孩子為父母惹下禍端。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碰的,讓孩子意識到玩火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警告孩子什麼時候都不能以「火」為樂,並在周圍出現火情的時候,及時報警、防止火災的出現。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在防火方面的宣傳教育,加強孩子的防火防災意識。在課程學習之外還要盡量增加相關的防火課程,組織學生定期參加消防演習,掌握消防知識,並多加觀看相關的教育宣傳片,讓孩子了解到火災的危害與防火的重要性。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寫在最後,每個孩子在誕生之初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天生的熊孩子、小災星。孩子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成為人見人愛的天使還是人見人厭的惡魔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孩子後天所接受的教育。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希望每一個孩子都不會成為一個人人厭惡的熊孩子。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對於13歲男孩天台縱火一事,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㈡ 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每次聽到這句話,熊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會從腦海浮現:熊孩子脫掉鞋子,(有些熊孩子可能連鞋都沒脫)在你家沙發上蹦來跳去,把你喜歡的玩偶扯來扯去,和媽媽索要你的玩偶等等,這還是輕的了,有些熊孩子的行為更令人發指:
一名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婦,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這個熊孩子還悠閑地吃著零食,不以為意地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故事的結尾是,孕婦丈夫的妹妹把這個熊孩子活活打老實了,直接踹出家門,而且這個熊孩子過年都不敢來,簡直大快人心。
這個熊孩子不僅胖而且力氣大,行為不受父母管教,有時候一些大人都想像不到的動作都會在熊孩子身上。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長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會說「他只是個孩子」,那麼我想說「你是個大人了,都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而且會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除此之外熊孩子們還做出來了各種膽戰心驚的事情: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可替代。一味的縱容熊孩子,就是教育的悲劇和失敗,如果父母教得好,世界上還會有熊孩子嘛?熊孩子不經管教,未來的道路一定會很崎嶇。沒有一個熊孩子討人喜歡,如果讓我遇到熊孩子,也不會放過他,讓他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事。讓熊孩子知道,做錯了事,要勇於承擔。熊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父母不好好管教她去,別人也會替他的父母管教他。
智聯校園 張敏學生回答每個熊孩子後邊都有一個熊大人,這話一點錯都沒有。
兒子上幼兒園時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他在兒童池裡玩,裡面全是小朋友,有個孩子拿著一個小棍子,不知道是幹嘛用的,直接就打在兒子後背,兒子轉身看也沒說什麼,把他棍子搶過來扔在水裡了,那個小孩的爺爺居然就大聲說:幹嘛,他不是比你小嗎?不會讓著他點嗎?
實際上,兒子一直比同齡孩子個子高,那個孩子個子矮,但是看說話各種表現未必比兒子小多少,頂多1歲的樣子,那個爺爺就那麼堂而皇之地,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都讓著他。
他還小呢和他還只是個孩子有差不多的意思 ,意味著他還小呢,你就得讓著他,今天我可以讓著你家孩子,明天他也可以讓著你家孩子, 長大了走上 社會 時所有人都會讓著你的孩子嗎?不去教育自己孩子的行為缺陷,一味的狡辯袒護,這真的是愛孩子嗎?
當對方家長說:他還只是個孩子時,一般可以看情況,如果孩子確實小,也沒做什麼太出格的事,可以略過,因為很多事實是,以前的熊孩子變成了熊大人,卻忍受不了任何孩子的吵鬧。
像前陣子那個事件,她自己是孕婦,和老公在麻辣燙店吵架,心情不是很好,後來進來一對母女,她嫌對方孩子用勺子敲桌子,就對著她們大聲咒罵,罵了半天後,被老公勸走了,結果不到10分鍾,又轉回來,將一整碗麻辣燙潑在孩子身上,那個小女孩只有11個月。
這是典型的當年熊孩子變成了熊大人,任性,無法容忍別人對她的一點吵鬧和冒犯。
還有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有個17歲男孩子在書店大聲朗讀英語,被店員制止時,狠狠地對店員說:信不信我抽你。
女店員始終微笑著,面對勸阻她的其他同事說: 我沒事,就是擔心這個孩子的未來。
確實,公共場合本來就該遵守公共規則,店員有責任提醒不遵守公共規則的人,但是那個男孩子就有點公共場合也是我家的意思:別人都不管我,你幹嘛管我,信不信我抽你?
而當時他的媽媽也是說:他還只是個孩子。視頻被曝光後,被網友們群起攻之,公共場合就該遵守規則,這是一個3歲孩子就該懂得的道理,公共場合又不是你家。
「他還只是個孩子!」 「他是你家的孩子,你可以慣著他,不能讓全 社會 的人都慣著他。」很多熊孩子在公共場合根本無所顧忌,完全是家長縱容的結果,如果從小就教育孩子有教養,遵守公共規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
在國外 旅遊 時,在一家社區游樂場里,其中一個寶寶的年齡很小,不到1歲的樣子,很喜歡把石子扔在滑梯上,聽到響聲就特別開心的樣子,他的爸爸媽媽都在身邊陪著她玩,她玩得很開心,但是如果有小朋友准備要滑那個滑梯時,就是他的爸媽看到有小朋友往這個滑梯跑過去時,會迅速地把滑梯上面的石子弄乾凈,然後迅速抱起小傢伙舉得高高的,小傢伙開心地笑著。
他們玩得很盡興,但不會妨礙別人。
還有一個男孩子,大概2歲多了,看見小女孩玩的開心,也模範著把石子扔到滑梯上,然後轉身准備跑開,他的媽媽看見了,連聲對小男孩說:no,no。一邊說讓男孩子自己把石子弄掉,小男孩比較調皮,不肯做,想繼續玩其他的項目,男孩媽媽就把他抱起來,用他自己的手去把石子撥弄掉。
小男孩雖然掙扎著不肯,卻被媽媽嚴格執行了。
給他愛,但是也要給他規則,在一定范圍內必須要講究規則,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
現在很多孩子沒有感恩心理,也不能不說是父母自身的溺愛導致的。父母言傳身教是孩子最深遠的榜樣。溺愛孩子,其實是在給孩子和自己挖坑。
孩子小時做了錯事,你用「他還是個孩子」來替他搪塞,用袒護來包庇錯誤,不去教會他承擔該承擔的責任,等他長大了,這一切品質都會反作用於父母身上,這世界是講究平衡的。
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是有道理的。
教養,是從教育開始!
十月二號那天,我和妹妹在公交車上,特別擠。
然後上來兩十歲左右的熊孩子,剛好站我旁邊,熊孩子手肘位置正好在我後腰的位置。兩小孩一直打鬧,手肘時不時的撞一下我後腰。
開始我沒說什麼,後來一次實在把我撞疼了,我就告訴他們公共場合不要打鬧了。
他們媽媽說小孩子撞你一下能有多疼啊?
我妹妹聽了直接踩她一腳,用手肘撞了一下她肚子。
我看她要發火,我先發制人說小孩子不懂事,小孩子撞你能有多疼啊?
然後正好到一個站台,我們就下車了,下車的時候妹妹又踩了熊孩子一腳。
一次我走在大街上,被一個熊孩子吐了口口水到身上,當時他是被他爸媽牽著的,大概4歲左右,事情發生了,小屁孩父母只是隨口說了句不可以這樣,而且他媽媽還是嘻嘻哈哈的語氣,一點責備的意思都沒有,也沒跟我道歉,拉著孩子繼續走了!我當時20歲這樣,越想越氣,然後跑回去直接往孩子臉上吐了一大口口水,結果孩子父母不幹了,跟我爭吵起來,他媽一個勁的說,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說我小心眼,什麼的!最後我沒忍住,把孩子父母暴打一頓,然後跑了!現在想起來,我真心沒覺得自己做錯!我現在也有孩子了,但是我依然覺得小孩犯錯同樣不可以原諒,必須教育到他知道錯了才能原諒!
可你卻是個成人
謝謝相邀!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我的回答是:「可你卻是個成人!」
既然是反駁,現場至少應該有三個人,即孩子、監護人及被熊孩子傷害的人。現在來逐一分析為什麼要這么反駁。
1、孩子。我們知道,孩子並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懂的,他們是在不斷的試錯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是孩子都會犯錯,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監護人才會冒出「他還是個孩子」的話。但理解不等於原諒,更不等於縱容,而是該指出指出,該糾正糾正。否則,混淆了孩子的是非觀念,認為凡事均不可承擔後果,以至積小錯為大錯,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想,那絕不是孩子、監護人及被傷害人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2、監護人。監護人之所以為監護人,那是因為比熊孩子大。孩子小,做事不計後果,監護人就可以不計後果了嗎?監護人因為監護不周,讓熊孩子搞了破壞,造成損失,就應求得被傷害人的諒解,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並替監護對象承擔相應後果。而不能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就搪塞過去。如果與孩子一樣,遇到問題不是迎上去解決,而想到的總是編理由推脫,甚至與孩子共同逃避責任,我想,監護人所和其監護的孩子,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3、被傷害者。說實話,在這個過程中,最倒霉的就是被傷害者了。明明被孩子傷害了,打不得罵不得不說,連表達一下自己的憤怒,都會被「他還是個孩子」給懟住。要計較吧,你一個大人,跟孩子計較什麼。不計較吧,心裡的這口惡氣委實會憋出肺氣腫來。那就對監護人用「可你卻是個成人」反駁一下吧?遇到講理的還好說,臉紅一下道歉一下就完事了;遇到蠻不講理的,也許就當街撒潑以頭搶地爾甚至動手動腳的了。無端惹上這些麻煩,那當然是不合算的。正確的是,表達自己的憤怒後,對方能講理計一下,不講理就只有不理了。這時你要及時調整心態,讓自己開心些,犯不著和「三季人」計較。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到時自有人來替你計較的。
總之,熊孩子確實是個惱人的問題,但是,不管是監護人還是被傷害者都是成人,所以,我們不能也同樣地去做個熊孩子。
許多父母對於打攪了其他人的自家娃,不是向被打攪的人致以歉意,或者給點什麼補償,而是直接要求被騷擾甚至有所損失的一方, 包涵諒解 ,從而直接解除了自身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是一個 能輕易的向別人說對不起,說抱歉,說打擾了 的背景,更沒有多少引咎如何如何的傳統。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缺乏內省和自省的熏陶,雖然 歷史 上 曾子(不是孔子和老子等別的子)曰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句話說得對,有熊孩子是因為有熊家長,幼兒的成長當然是有其天性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的方式是正確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稍微負責的家長們會放任幼兒去做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當然,熊孩子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還因為我們的 社會 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個熟人 社會 變成了陌生人 社會 。理論上說,我們自身也是從熊孩子階段過來的,如果是在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都呆在一起的相對封閉環境中,那麼這種打擾和被打擾的事情,是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你的孩子打擾我,我的孩子未來也可能打擾你,因此我們對打擾的容忍度就會高很多,但現在則不然,打擾你的熊孩子不管是陌生人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你的孩子未來騷擾他們的概率要麼幾乎為0,要麼也非常的低,更不要說如今生育率在不斷下滑,許多年輕人沒有多少為人父母的想法。
前段時間,日本的一個調查顯示,隨著 社會 生育意願的走低,年輕人對於熊孩子的忍耐和包容度也同樣在走低,甚至成為部分年輕人拒絕當爹當媽的理由,就是不想生養這么討厭的一個熊孩子出來,或者自己並不教養好孩子的絲毫信心。
而緊隨著熊孩子來的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就是: 既然你沒能力教養好子女,你為何還要生養子女出來禍害他她甚至禍害這個世界呢? 與此同時,抱怨熊孩子的年輕人大多也在抱怨著自己的父母。
不過拋開這些惱人的 社會 問題 , 如果只想在 社會 交往中佔領道義制高點,你可以說, 但你們不是孩子啊,你們是監護人。
我記得去年有一次我和我媽還有我奶奶一起乘巴士去萬達,到了一站上來了一個大約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因為正好處於上下班高峰所以已經沒座位了,但由於我們上車那站是第二站所以都有座位,結果那熊孩子一上車就指著我的座位說:「你讓開,我要做這個位子!」我看他媽媽也沒什麼動作,所以乾脆不起了!沒想到那熊孩子開始踢我腿(我媽媽和我奶奶睡著了),我對那熊孩子翻了個白眼 默默打開了拍攝軟體!那熊孩子見我還沒讓,一把扯掉我的耳機,「你是不是聾了?!聾了就別出來!丟人現眼!」mmp我也正好處於青春期,一下急了,抓住那小孩拿我耳機的手說:「這車是你們家的哈,那麼拽就別來乘公交車(我家有車,就因為車去保養了所以沒開)」那孩子媽一下推開我說:「他只是個孩子啊!你這樣做有沒有素質!」這時我媽她們也醒了,問我怎麼了,我就說:「遇到一對奇葩而已!」那孩子媽一聽來火了,問你這孩子有沒有點家教!(這時我和我們班男生吵架的三寸不爛金舌發揮了作用!「第一,我沒說是在罵你們,是你自己對號入座的,那就說明你已經自己把自己定位在了那個層次!第二,既然你剛剛也叫了我「孩子」,那我就有和你兒子吵的權利!第三,只要你長隻眼睛就能看見是你兒子先惹我的,並且我也已經讓了他好幾次了!當然,除非你沒長眼睛!第四,我把視頻也都拍下來了,如果你想做網紅我也隨便你!」那家長就又說什麼他比你小點點的話,這時我媽媽和奶奶也來幫我說話了(她們比較護短)!大約她們吵了三分鍾左右,那女的看到我在玩手機,就指著我鼻子罵「你在幹嘛?!我兒子都被你抓傷了!」我也不想理會她,隨口說了聲發微博!(其實沒發)馬上他就沒聲了。。。。但她兒子好像還不罷休,在那什麼:傻逼啊……都冒出來啦!他奶奶的熊!我氣的又爆出了我罵人專話:「嘖嘖嘖,你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小弟弟,你莫不是還不知道什麼叫素質吧!oh!對不起哈,我也忘了,你腦存量就這么些!存不進了!呵呵呵………你這熊孩子。。。。誒呦喂,瞧瞧我這腦子是怎麼了,又說錯了!說你是熊孩子還真是侮辱了熊孩子這個詞!」。。。。然後。。。。。我們就下車了 !雖然回家後還是因為罵人被我媽教育了半個小時!但真的。。。。。。。好爽啊!!!!!
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對「孩子」進行的是失敗的家庭教育。不是把孩子培養為有責任擔當的合格的人,而是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來縱容其胡作非為,「熊孩子」就是這樣被慣出來的,最終,這會害了孩子,也會害父母與家庭,也會成為 社會 安全的隱患。
以為孩子小,就縱容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加以批評教育,還對提出意見的人惡語相向;對孩子侵犯他人的行為,輕描淡寫為「惡作劇」……近年來,由「熊孩子」引發的公共事件不勝枚舉,可是,卻沒有引起有的為人父母者的反思,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就沒有接受嚴格的規則教育,也就沒有意識到規則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我國「熊孩子」問題增多,還與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錯誤理解和執行有關,以為要保護未成年人,所以不管未成年孩子犯了什麼錯,都要「保護」,甚至連批評都不行。這其實是把這些孩子送上更嚴重的違法犯罪道路,保護未成年人,是為了給未成年人 健康 的成長環境,這當然包括對違規違法未成年孩子的嚴厲懲戒,否則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其他孩子和 社會 (禍害 社會 ),同時他們因錯誤行為習慣得不到及時矯正而會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禍害自己)。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說到底是成年公民與未成年公民的關系,監護人的責任,就是把未成年孩子培養成為合格的 社會 公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但現在卻變了,養而不教的父母標榜自己進行賞識教育,百般縱容「熊孩子」,對嚴格教育孩子的教師,反而興師問罪,以至於教師對學生不敢再管。
因此,要教育培養孩子有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意識,要從小培養孩子嚴於律己,有責任擔當。也許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但是在公共空間中,只有一個個應該遵紀守法的人,講規則、懂文明的人,而沒有可以例外的「孩子」。
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必然會有一個熊家長,這話一點沒錯。每當孩子犯錯時,熊家長都喜歡為自己的孩子辯護,而最有利的一句話就是:他還只是個孩子,你跟他計較做啥子喲!熟知正是這句話,害了孩子的一生。
家長縱容孩子踐踏花木,孩子熊,家長更熊。
一、許可馨嘲諷抗疫勇士、侮辱民眾、褻瀆國家,竟然也有人為其開脫:她還只是個孩子,放過她吧!今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留學生許可馨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大肆發表辱國辱民言論,引發了公眾的一片討伐之聲。然而就是這么個數典忘祖的人,本來應該被推上道德公審台,被鞭撻示眾,竟然還有人為其開脫,說出來的一句話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她還是個孩子,知道錯了,就饒過她吧!試想,一個堂堂的留學生,佔用著國家的教育資源,對自己的祖國沒有一點認同感,這樣的人能饒過嗎?說她還是個孩子,這真是莫大的笑話。不過從許可馨膽大妄為、肆無忌憚的做派來看,她也許是從小就犯過不少錯誤的人,只不過都是在家長的一句話中:她還是個孩子,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斷地犯錯,不斷地被原諒,家長成了她犯錯的堅強後盾,否則她也不會如此的口無遮攔,我行我素。
許可馨:我罵也罵了,怎麼啦?我還是個孩子呢!
二、我見過的熊孩子,家長竟然是如此的囂張和霸道。上個月的一個周六,我和女兒吃完晚飯後,便到海邊的堤壩上散步。當時天氣悶熱,晚上的堤壩人來人往,一個熊孩子腳踏滑板車在人群中橫沖直闖,一個不小心,便把我女兒的腳給撞到了,竟然一點都不當一回事,我一氣之下便上前拽住那個熊孩子,說:「小朋友,你撞了人,怎麼連句道歉話都沒說呀!」這時,後面上來一位約30多歲的女子,應該是這位孩子的家長,對我大聲地說:「你一個大男人跟一個孩子計較什麼啊,他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撞了就撞了唄,又沒有什麼大問題。」聽到這位家長的話,我剛想發火,我女兒便在旁邊拉了我一把,說:「老爸,算了,犯不著跟這種人計較,我們走吧。」聽到女兒這樣說,我只好聽從女兒的話離開了。
回來的時候,在半路上聽到有人圍成一堆在爭吵,聲音還蠻大的。於是我們便擠進去看,喲,原來又是那個熊孩子和他的媽媽。熊孩子在一邊哇哇地哭著,而那位熊孩子的媽媽正在與人爭辯。聽了一會,我大概明白了,原來那個熊孩子撞到了另一位孩子,誰知道這位孩子的父親是個硬茬,順手就給了那位腳踏滑板車的熊孩子一個響亮的耳光。因此,兩邊的家長就開罵了。可見,不及時約束孩子的行為,最終到頭來也會為此付出代價的。
三、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是這樣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熊將領帶出的士兵肯定沒有一個像樣的。由此可見:一個熊家長,帶出的孩子肯定也是熊樣。《亮劍》這部電視劇,李雲龍之所以帶出的兵能征善戰,勇猛而不怕死,與李雲龍的調教和帶兵有方有著很大的關系。「狹路相逢勇者勝」是他的經典名言,而逢敵必亮劍,是他的勇士精神的體現。這裡面其實也向我們講明了一個道理: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就不能夠為其開脫,要跟孩子分析犯錯誤的原因是什麼,會造成什麼影響。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孩子犯錯,如果家長一味地偏袒,讓別人原諒,讓 社會 為其承擔,那麼將來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養成為所欲為的性格,終有一天為患 社會 。真正到了那一天,家長就真正是後悔莫及了。
李雲龍的話是否對家長有啟發呢?
結語: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年齡小,做錯什麼都該被原諒,如果有人太在意,就是小肚子雞腸,氣量小,不大度。因為「他還是個孩子」,所以全世界都要理解他、原諒他。熟不知,就是因為你總喜歡護犢子,溺愛和縱容,不忍心管教孩子,那麼總有一天這個 社會 一定會替你狠狠地懲罰他。「養不教父之過」,奉勸家長,千萬別讓「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毀掉孩子的一生。這個要分情況的!
一、我自己的小神獸犯錯了,別人寬慰我「他還只是個孩子」,我會一笑置之,對他人的話表示認同,給兒子們留夠足夠面子。等到沒人或者回到家以後,我會把他們范的錯在他們身上重演無數遍,直到深刻認識這樣做的後果為止。男孩子,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舉止負責,不能因為是個孩子就可以打著「年幼無知」的旗號,做惹人討厭的事情。陋習不改,任何時候都是「無知」。做錯了事就要道歉,別人幫了忙就要道謝。
我的小神獸也曾吃過別人的東西,剛上幼兒園時候也曾拿過別人的握筆器……經過我不厭其煩的教導,甚至在他玩的時候拿他玩具,告訴他,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不然別人找不到會很著急。就像我拿了你的玩具,你也不開心是一樣的……
孩子是一張白紙,分不清對錯,作為有是非觀的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要正確引導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最好是讓孩子切身感受自己做的事情給他人的感受。
二、如果是別人家的小孩,我會毫不留情的捧殺。至於父母會不會背後教育,那就不關我的事了。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媽媽帶著年幼的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孩子調皮,把水灑在了朋友的鋼琴上,孩子媽媽不僅沒有道歉,還說:「他只是個孩子,你把水擦一下就好。」
該朋友心裡非常的不開心,卻仍然笑著說:「小朋友,謝謝你哦,這架鋼琴早就該洗了。」
呵,孩子不懂事,聽不出話外音,自然認為這是在誇他。
後來孩子媽媽帶孩子去琴行玩,孩子看到鋼琴,再次把一瓶礦泉水都倒在了鋼琴上……
總結:孩子犯錯,如果總是用「他還只是個孩子」來逃避責任,那總有一天,你自己不管教孩子,會有其他人幫你管。
㈢ 你會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有些爸爸媽媽特別維護自己的孩子,當孩子犯錯受到別人指責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會表示他還只是個孩子。其實爸爸媽媽不應該總是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長時間有這種想法的話對於孩子來講也是一種耽誤。而且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多半都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如果爸爸媽媽還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孩子的話,那麼孩子今後很有可能也會被養成一種特別不好的性格,讓孩子覺得只要自己有爸爸媽媽在就可以無法無天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孩子的家長之所以會說出這句話,就是因為孩子在家裡面經常受到溺愛,而爸爸媽媽在這個時候也願意寵著自己的孩子。大家如果受到了孩子的冒犯的話,首先要讓父母明白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對的,然後再好好地處理自己受到了冒犯的這件事情。總而言之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是非常明事理的人,所以這種事情也應該是比較容易處理的。
㈣ 「他只是個孩子」這句話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還是溺愛
大多的是溺愛,因為他只是個孩子,所以有些做的不對的事情就會得到原諒。或者覺得還小,他這么做沒什麼不對的。
㈤ 你怎麼看待「他只是個孩子」的說法
「他還是個孩子」是每個作死的熊孩子背後,那個一個厚臉皮的熊家長拿出來做還孩子犯錯誤的擋箭牌。其實孩子熊關鍵還是怪家長缺乏管教。家長們就知道拿「他還是個孩子」這話來為熊孩子開脫。把孩子的熊扼殺在搖籃里才是真的對孩子好,自己家的孩子,你不管,早晚有人替你收拾。靠著熊家長的撐腰,熊孩子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㈥ 如何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是小孩在瞎鬧,然後大人在給他撐腰,找的一個最常用的借口,這是在不講原則,不懂教育的一種袒護,到頭來為害的還是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總之,對這種孩子及家長不能縱容,不能讓他們得逞,讓他們知道那是錯誤的。小錯誤的容忍就是釀成大錯誤的開始。
㈦ 當一個男生對你說其實他還是個孩子!說明什麼
這樣的問題,有很多種說法,其實,還是個孩子也是一種網路用語,但是大部分是屬於,他有著屬於孩子的天真,也是對你的喜歡之情。很多男孩子在女孩子面前都很像孩子,因為那樣在女生身邊會沒有束縛的感覺,也是一種依賴感。同時,也說明他保持著孩子的純真。總體來說,是一個好的現象
㈧ 當一個男生對你說其實他還是個孩子!說明什麼
說明他很在乎你,對你有意思,並且到必要時能為你付出生命,除非那男生真的愛你,不然是不會說出的。另一種就是玩玩的心態!當然,是我我會更願意相信第二種。第一種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不懂繼續追問~
㈨ 你會怎樣去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你會怎樣去反駁“他還只是個孩子”這句話?
一、同樣是孩子,但是你家孩子和別家的孩子差距怎麼這么大呢?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但是,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態度和處理的方式卻差別很大。有些人會教育孩子,有些人卻只是簡單的說一句:“他還只是個孩子。”然而,大家都知道,這並不是犯錯誤的理由。當聽到這樣的話時,可以直接反問他,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話或許會讓對方啞口無言,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家長說這些話只是處於護短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