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還是喜歡父母
1. 為什麼媽媽付出所有,孩子卻更喜歡爸爸
01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你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
一翻底下回復,發現很多人的想法都是這樣的:
小時候更喜歡爸爸,現在更喜歡媽媽。
我把這個話題發到姐妹群,她們說自己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情況,小時候跟媽媽相處時間長,跟爸爸相處會更輕松。
這並不是只發生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的現象。
我想起上周追的一個少兒語言類綜藝,學員程小夏做了一個調研,主題是「孩子能不能和父母做朋友」。
在采訪視頻中,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都把爸爸當朋友但不能把媽媽當朋友。
朱丹發現這點時,另一位導師說是樣本問題,便又采訪了現場的幾位小朋友。
結果,無一例外,都是在挑媽媽的毛病,更願意與爸爸做朋友。
程小夏說,一是自己跟媽媽性格不符,二是覺得媽媽沒啥文化,無論媽媽怎麼溝通,她的朋友圈都不願意對媽媽可見。
李玥潼說,父親玩心更大,願意放下自己的威嚴和擔子,所以孩子也更願意與父親敞開心扉。
晏煒喆說,跟爸爸關系更好的原因是媽媽管的太多了,空間太少了。
現場的媽媽聽到孩子的回答後,臉上失落的情緒明顯。
特別是晏煒喆媽媽,舉了一個正面案例試圖得到兒子的理解失敗後,如果不是導師調節氣氛,感覺她下一秒就要哭出來了。
真的特別扎心。
02
明明媽媽才是付出最多的人,為什麼吃力不討好呢?
朱丹聽到媽媽陪伴晏煒喆多時,一下就發現問題了:
另一位導師補充道:
恰恰是因為不管(才親),越不管越親。
這也是「孩子小時候更喜歡爸爸」背後的第一個原因:
詐屍式 育兒 。
《2017年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
2010年婦聯和統計局的數據一對比,父母之間的差距更大:
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
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
這就意味,絕大多數孩子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我朋友老公詐屍式的 育兒 神操作經常都能把她氣到差點吐血。
女兒生病不見他蹤影,將好快好時,孩子一句「想吃冰激凌」,他立馬雙手奉上,結果女兒感冒加重。
平時也不見他輔導作業,每次聽到我朋友輔導作業發脾氣總免不了出來指點江山,說對女兒要耐心點、溫柔點。
女兒玩了一個小時ipad,朋友提醒時間到了,孩子耍賴再玩15分鍾,朋友不答應,一去她老公那,女兒分分鍾就拿到了通行證。
末了,她還收到老公一句贈言「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法,不能那麼死」。
對於這種現象,傅首爾在《奇葩說》這番發言,簡直說出了老母親們的心聲:
爸爸也不是完全不出力,就是偶爾跳出來冒個泡,寵一寵孩子,陪孩子玩玩,不聲不響就打劫了媽媽的勞動成果。
一個管著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學習大過天,一個是給你吃這個帶你玩那個,想也不用想,孩子會更願意與誰玩。
壞人都給媽媽當了,孩子當然跟爸爸更親。
因為爸爸的不懂得分擔,媽媽只能背水一戰。
03
第二個原因則是養育過度。
但這種家庭,往往也伴隨著夫妻雙方 育兒 步調不一致,媽媽通常是用力過猛的那一個。
《少年派》里的妙妙媽,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上空,時刻掌握孩子一舉一動,包辦一切。
化身孩子的終生保姆兼人生規劃師,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學習工作、交友結婚,每個環節都要提供最細致的照顧和支持。
什麼都要管,一步都不能有差錯。
孩子只需一門心思讀書、上興趣班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彷彿只要孩子按照她的規劃成長,就能順利實現提前設定好的藍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上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這類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養育、教育,即使頂著重重壓力,也盡力給孩子最好的條件。
對小一點的孩子來說,這種模式是依賴,是舒適區,可一旦孩子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感受到的更多是高壓、是控制。
在這種模式之下成長的林妙妙,跟媽媽的關系並不好,上了高中不但成績墊底,其他問題也一堆,什麼跳樓、鬧著要休學她都干過。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媽媽雖沒有林妙妙媽媽那麼極端,但多多少少也這樣的問題。
孩子一點點毛病就很緊張,等孩子長大一點又開始雞娃,猛抓學習,越來越著急,越來越焦慮。
到頭來,媽媽疲於奔命,孩子精疲力竭,大人孩子都無喘息,親子關系一塌糊塗。
等孩子過了青春期,能明事理、辨是非,明白媽媽的用心良苦後,便也到了媽媽的陣營,反而更能體諒媽媽。
這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家庭。
04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詐屍式 育兒 ,不僅都不能發揮父親應有的作用,反而經常拖後腿。
媽媽一個人用力過猛也一樣很難培養出優秀幸福的孩子。
對孩子來說,父母缺一不可,媽媽不該事事都管,爸爸也不該事事放手。
在 育兒 這條路上,只有父母步調一致,並肩作戰,對孩子不用力過猛,也不自由過度,一家人各司其職,才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
因為, 育兒 不是一場「孩子喜歡誰」就贏了的拔河比賽,而是父母聯手、並肩作戰的馬拉松。
你家孩子和爸爸媽媽的關系現在怎樣呢?一起來評論區聊聊~
轉移公眾號:龍媽日記
2. 即使媽媽對孩子很兇,孩子還是喜歡黏著媽媽,這是為什麼
很多小孩子對於媽媽有過強的依賴性,即使媽媽對孩子再凶,孩子還是特別喜歡黏著媽媽。這也是因為媽媽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這會讓孩子的內心有一種很好的依靠。所以說父母也是需要多關心和呵護孩子,這樣也能夠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心理發展。大家也都覺得多關心孩子比較重要,這樣也能夠讓孩子感覺到溫暖一些。很多小孩子也都把爸爸媽媽當做避風港,所以說他們也是會毫無保留的愛著父母。
要給予孩子更好的溫暖
所以說父母也是需要對孩子隨和一些,這樣也能夠讓孩子體驗到更多的溫暖。大家也都覺得孩子在小的時候才能夠收獲到最純真的依賴和愛,這樣也可以讓父母感覺到特別欣慰。所以說父母也是需要更好的保護孩子,也應該給孩子更好的溫暖。
3. 孩子總愛黏著家長,是因為什麼原因
孩子在哭,不願與母親分開。這個場景太普通了。人們經常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太不願意母親了。實際上,這確實是對孩子的誤解。在大多數時候,只要孩子有玩的東西,母親也可以做。
如果您不相信我,請聽我講一個剛剛發生的故事。
我丈夫打算帶我的親戚去動物園玩耍。我不得不去接我姐姐去上課。我沒有時間一起去。因為弟弟小玉又很喜歡粘著我,所以我計劃帶著小羽在家玩耍。
大家一起出去之後,小玉聽說我們提到了動物園,便大聲疾呼要去。我告訴媽媽不要去。他立即提出了一個新計劃,並要求我父親留下來接我姐姐。我帶大家去了動物園。這真的讓我轉瞬即逝。不久!但是我不同意,所以我把不情願的小玉帶走了。
首先,孩子出生是為了探索世界。他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和掌握,因此他必須離開母親。如果母親認為孩子無法與母親分離,那就等於阻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步伐。一條繩子綁在了孩子身上。
其次,母親不想讓孩子離開,孩子也捨不得讓母親失望。結果,母女倆像瓊瑤的戲劇一樣難以分開。為什麼每天早上這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的門口哭泣和哭泣,實際上,母親已經將自己的情感傳遞給了孩子。孩子拒絕哭泣,而不是哭泣,最好是說母親希望孩子不願放任自己,而孩子只是和媽媽見面。
最後,母親與孩子的分離越糾結,就越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母親帶給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整日與孩子在一起,而是無論孩子走了多遠,母親總是在那裡。當孩子不幸被從她母親分開,只是靜靜地聽著。孩子回來後,她會發現母親仍然愛著她,就像她離開之前一樣,她感到安全,下一次,她可以走得更遠了
4. 孩子都特別喜歡跟媽媽,這是為什麼
其實很多人應該都能理解這個問題。畢竟,大多數孩子通常和媽媽住在一起,爸爸通常在外面工作,每天晚上才回來,一大早就走了。孩子,尤其是小的時候,基本上整天和媽媽待在一起,誰更習慣誰就一定會跟誰在一起。與父親相比,母親在照顧孩子,尤其是孩子時更加細心和體貼。出生的時候就要吃母乳,每天還要有媽媽照顧,所以很多孩子小的時候根本離不開媽媽,一分鍾都做不到。
平時都是媽媽做飯、洗衣服或者陪著做作業,肯定是孩子對媽媽比較黏,媽媽也不是每天都照顧他們,更習慣媽媽在身邊。父母在生活中要多與寶寶交流互動,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共鳴,搭建情感聯系的橋梁,讓寶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親子關系的建立,保證寶寶形成良好的依戀心理,提高安全感。
5. 無論家裡貧窮還是富有,孩子都始終愛著父母
最近在看《奇葩說》的一期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之所以關注到這個辯題,就是因為刷到了傅首爾的視頻,講到我們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
其實,對於有孩子的家庭,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有些家長認為告訴孩子好,有些家長認為不告訴孩子好。告訴孩子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知道家裡的實際情況,這樣才不會亂要東西。
而不告訴孩子的家長認為,讓孩子知道了家裡不富裕,擔心孩子會自卑。我專門跑到某乎上,找了找這個問題,結果有很多人回答和關注。看來大家遇到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認同。
我在這些回答裡面,看到幾個贊同高的回答,都是在講告訴孩子家裡的實際情況。她們自己還進行了舉例,大多都是在講,當孩子在實體店裡想買玩具買糖果,告訴他去網上進行對比,網上的東西賣得更便宜。如果講教育孩子如何省錢,我覺得這樣的舉例還可以。但是在這里這種舉例,跟問題完全不搭邊啊。
我們總拿孩子舉例,不如這一次就來講講自己吧。像我們這一代父母,大多是八零後九零後父母。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相對於六零七零後的父輩來講,真的是有天壤之別。用他們的話講,以前普通家庭兄弟姐妹多,大部分人家裡都不富裕。
小孩子們放了學就去幹活,幫家裡掙工分。等到了我們這一輩人,受到改革開放後的影響,商人、工人和農民的收入有了明顯區別,所以每個小孩家裡的情況,就變得不一樣。
以我自己為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小時候,雖然我父母都是工人,但是我母親經常跟我說,家裡沒有錢,需要攢錢做這件事,做那件事。所以,每次出門的時候,我沒有糖葫蘆吃,沒有小玩具玩。我很小就懂得,不能問父母要東西,因為要了也不會給買。
後來,我來城裡上學,被同學欺負,跟同學打架。我這從農村出來的,從小就下手重,經常被老師叫家長。我母親就告訴我說,你自己一個人,人家親戚孩子都在這。不要跟同學打架,打壞了人家,還得賠醫葯費。
從那以後,我就變得不敢跟別人起正面沖突,慢慢地做什麼事情就變得有顧慮。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性格變化,而這樣的影響都是終身的。
現在到了孩子這一代,我覺得有必要跟孩子說家裡的情況。但是,沒有必要跟孩子說得太多,可以選擇提前培養他這方面的意識。
第一,實事求是,沒有必要跟孩子哭窮。
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哭窮,家裡明明沒有這么困難,卻什麼事情都能跟錢扯上關系。「花這么多錢,你不好好學習」,「報這么多班,你不好好聽課,你對得起我嗎」,「我辛辛苦苦賺錢,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這些話聽著就讓人很有心理負擔。
家裡有什麼情況,可以選擇在孩子合適的年齡,讓他知道。這樣可以讓他知道,自己作為家中的一分子,對於創造美好家庭,可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孩子自己會分辨,會思考,懂得如何去做。
第二,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而不是處處讓他省錢。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范蠡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跟隨經商,明白做生意的難處。二兒子好鬥有俠士之風,三兒子是個富二代,過慣了有錢人的日子。後來,二兒子在楚國因殺人被判死刑,范蠡知道後,就派三兒子帶千金去救人,大兒子知道後非得要去。范蠡勸不動,只得讓大兒子去救人。
大兒子在楚國送錢給庄生打點,庄生通過運作讓楚王下令大赦。結果大兒子知道楚王要大赦,認為庄生並沒有幫上忙,又去找庄生把錢要了回來。庄生感覺丟了面子,就使計讓楚王把二兒子殺掉了。大兒子最後傻眼了,找個車拉著屍首回家了。范蠡知道後說,早就知道有這結果,老大是苦日子過來的,捨不得千金,三兒子是過慣了富足生活,肯定能救回來。
為什麼在這里提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對於孩子的培養,應該要有大局觀。不要總是在意那些瓶瓶罐罐,你教他這里省錢,那裡省錢。他以後做什麼事情,就總要想著省錢。這樣,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不見得是好事。該大方就得大方,該省錢就得省錢。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讓他知道錢可以成為他做事的工具。
第三,如果家裡條件真不好,更應該給孩子做榜樣。
如果家裡情況確實很困難,那我們就要更加努力賺錢。孩子都很聰明,很多事情,家長不說,他也知道。與其我們在那裡跟他講道理,還不如我們去努力做道理給他看。讓他知道,只有找准目標,
踏踏實實做事,才能夠自給自足。你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得努力去拼搏。在做事的過程中,可以找到自我,找到朋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現在這個 社會 ,孩子的東西越來越貴,但是父母就是捨得為孩子花錢。各大廠商正是抓住了父母的心理,自己再苦一點再累一點,只要孩子開心就好。我們既不能跟孩子哭窮,讓孩子認為家裡很困難,也不能跟孩子充大方,讓孩子認為家裡很有錢。
哭窮容易讓孩子自卑,充大方容易讓孩子過度消費。這些行為都是錯誤的,只有父母擺正自己的心態,慢慢引導教育孩子,即使告訴他們實際情況,他們也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比我們處理的還要好。
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在孩子眼裡,都不在乎這些。他們最在乎的,最珍惜的是,父母對他無私的愛。在他們心裡,也始終愛著父母。
我是小鎮,有兩個娃的超級奶爸,總結分享 育兒 感悟,當個有趣的閱讀推廣人。
6. 孩子們總會嫌棄媽媽很嘮叨,但還是很愛媽媽,這種愛你是如何定義的
小朋友們在平時的時候非常的討厭自己的媽媽,總是會嫌棄這個媽媽非常的嘮叨。但是如果讓孩子離開媽媽的話,孩子也是捨不得的,所以說小編也覺得這個情況非常的搞笑,而很多的孩子對於父母的感情一般都是這樣的。當我們真的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真正的把一個人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才會選擇去直接的說別人嘮叨。
三、總結。
孩子喜歡父母就是天生的一件事情,孩子是絕對不可能跟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差勁的,但是在這個前提下,父母一定是要認真的去對待自己的孩子。總而言之,我們跟孩子是不可分割的一個關系,所以一定要認真的去對待這件事情。
7. 孩子雖然叛逆但內心還是疼愛父母是種什麼情況
「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真難管」,這是諸多家長對孩子叛逆的共鳴,卻不知到底是什麼原因所致。其實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來的表現,我國把11-12歲定為青春期早期,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難管,所以國外也將其稱為「狂躁期」、「困難期」等。
由於升學、人際關系等壓力的增大,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心理發生變化,如果沒有對其進行適當引導,孩子很容易在認知、理解、運用等環節產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礙,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響下,往往會激發他們潛意識的反抗,刺激他們對外界採取抗拒行為,形成逆反心理。
據調查顯示,由於現今孩子所處環境較其父母所處環境復雜得多,所以他們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壓力。所以當孩子有些「叛逆」時,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調整教育方法。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為什麼難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長還需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變化引發心理變化,他們遇事開始思考,形成並不成熟的主見,對父母的話開始懷疑。而父母在權威動搖後,一時難以適應,又不願降低身價、調整教育方法去面對孩子,對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讓家長覺得難以調教。
面對這些處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長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細心和用心。
8. 僅約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為何會是這樣
調查顯示,大概僅有5%的孩子特別喜歡自己的父母,剩下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不討厭,但也不是特別的喜歡,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討厭,因為這與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有關系,與孩子受到的教育觀念有關系。
父母和孩子的角度總是不一樣的,也受到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影響,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的更多的是文化知識,而不是思想品德,不是三觀勝的灌輸,三觀上思想上的一些東西,還得靠父母的言傳身教,一個好的家風,一個好的家教,對孩子的影響絕對是一生的,乃至說會影響孩子的孩子,影響一個家族的傳承和發展,我們也一定要重視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9. 孩子為什麼特別喜歡依賴父母如何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長輩都非常疼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干一點點活。有時候即使孩子想幫忙做些事情,父母也會阻止,生怕孩子會累壞。
這樣,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差是必然的。而且,如果長期這樣,孩子還會遇到事情就找父母,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壞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沒有好處的。
作為大人,我們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自己去面對,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讓孩子糾正依賴父母的習慣,變得獨立起來。
結語父母想讓孩子變得獨立,改變離依賴父母的壞習慣,那麼,就不要太過寵愛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讓孩子明白,如果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就要努力去爭取。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