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小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小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發布時間: 2022-10-25 07:28:08

1. 孩子為什麼老是還偷東西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當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願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兒童偷東西的原因各異,而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糾正這種行為。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幼兒對於「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並不知道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上小學時,他們就應該明白偷竊是一種錯誤行為了。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

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藉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

(一)兒童偷竊行為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第二,兒童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於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觀思想。盡管父母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會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但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沒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學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錢,他自己肯定也會想要。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即使其他方面應有盡有,他也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誘惑,這種類型的孩子很可能會偷錢,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大家一樣都有零花錢。

第三,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里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許多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那種關愛。他們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可能是真實情況,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筆者在《如何改善兒童行為》里曾經提到,相對於家長關愛的多與少,孩子如何感知這份關愛更為重要。無法感知家長關愛的孩子有可能將情感需求轉化為物質慾望。偷竊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第四,兒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兒童對於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喜歡模仿朋友們的行為。如果他和一群通過行竊來尋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為了成為團體的一員,他也會加入偷竊行列。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為了向夥伴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糾纏不清,家長需要採取很多具體措施。這方面可以參考《青少年交友不慎應該如何應對》這篇文章。

(二)如果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應該怎辦?

第一,保持冷靜。
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這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或是朝著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竊行為和孩子的其他錯誤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不要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
獲得關愛是兒童偷竊行為的動機之一。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從自己那裡偷東西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干,孩子進行偷竊的動機會就進一步強化。

第三,不要責罵孩子或者與其當面對峙。
這點需要特別強調——家長必須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只有這樣,其中的道理才能不言自明。

絕對不要通過間接證據與兒童進行對質。這樣做只有兩種結局:第一種,孩子欺騙家長或被迫撒謊,第二種,他們承認自己的偷竊行為。倘若孩子承認錯誤但家長卻懲罰了他,家長就向孩子灌輸了「撒謊也值得」這種觀念。兩種情況都會令家長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僵局,因此,間接證據是毫無用處的。

從他人那裡聽說孩子有偷竊行為對於解決問題也是沒有幫助的。假若孩子對此表示否認,家長也不得不相信他的說法。如果家長提出質疑,就等於向孩子表明自己不信任他。

沒有什麼事情比知道父母不相信自己更能慫恿一個孩子變得不誠實。如若孩子承認了錯誤,家長就不能懲罰他。

即使家長完全確定自己的孩子存在偷竊行為,責罵孩子也不是明智之舉。比方說,家長查看自己的錢包,發現昨天剛從銀行取的50塊錢不見了,結果卻在收拾孩子的換洗衣物時找到了藏匿其中的嶄新鈔票。但是,家長並沒有當場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有很可能是別人丟了一張嶄新的50塊錢,而孩子碰巧撿到了。也有可能是家長不小心把錢弄丟了,正好被孩子拾起來了。除非家長目睹小孩子從錢包里翻出並拿走了50塊錢,否則就不能算發現偷竊行為。

第四,確保孩子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對於較為年幼的兒童來說,這點尤其重要。

(三)當捉住孩子的偷竊行為時,家長應該做些什麼?

不必要求孩子進行解釋,只需告訴他不可以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令人厭煩的陳腐說教要不得,舉些簡單例子就足夠了。

例如,「偷東西是不對的。你肯定不希望別人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就是做錯了事情。」

絕對不要在言辭里暗示孩子的品行不端。偷竊是不良行為,但孩子本身是可愛的。千萬不要用「做賊」、「撒謊」、「騙子」之類的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小孩,你絕對不會希望他成為這種人的。當你給孩子貼上某種類型的標簽時,他也會逐漸向著這方面發展。

(四)如何糾正偷竊這種錯誤行為?

第一,假若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行竊:孩子必須向別人歸還所物品。
如果孩子在商店或者鄰居家裡偷竊,在事發之後家長必須監督他歸還物品。要求孩子進行道歉並表明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在道歉時,家長應陪同孩子前往,這樣他更容易改正錯誤。

第二,如果孩子從家長那裡偷錢:估計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錢,並向他說清楚這些錢必須償還。
孩子可以通過幫忙做家務來還錢。家長給孩子的「工資」應足夠讓他在一個月內還清這筆錢。告訴孩子家長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零花錢,並給他一些錢或者增加零花錢的數目。

第三,隱藏物質方面的誘惑:不要把錢放到孩子能夠輕易找到的地方。
告訴孩子的兄弟姐妹,你要暫時看管他們的零花錢,但不要向他們說明具體原因。不要讓孩子拿著大面額鈔票去商店替你買東西,因為這樣營業員會找他一大堆零錢。

第四,已經發生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找出孩子偷竊行為的根本原因。
如果孩子需要更多關注,家長就要更加關心他。如果孩子渴望控制自己的生活,家長需要給他更多零花錢以及更大的支配自由。如果孩子需要藉助某件東西來融入自己周圍的同齡人,那麼就買給他吧。

第五,一如既往地信任孩子:偷竊事件不能表明孩子品質不好或行為不端。
家長不會希望自己對事情的過激反應令孩子走向極端。小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滿足家人對他們的期望。倘使家長把孩子看成喜歡小偷小摸、行為不端或經常撒謊的人,孩子極有可能如其所願,變成這樣家長所形容的這種人。

第六,家長要擔當誠實楷模:兒童是通過觀察家長的一舉一動來學習做人的。
家長應該注意保護他人的財產所有權。假使家長總是把辦公室的辦公用品拿回家私用,或者經常因為超市收銀台算錯了帳而沾沾自喜,孩子也會覺得誠實與否是無所謂的。

(五)結論
兒童偷竊屬於常見問題。和孩子犯下的其他錯誤一樣,家長要用平常心來對待這一問題。這種錯誤行為必須給予糾正,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倘若家長能夠恰如其分地採取措施,迅速解決兒童偷竊問題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2. 寶寶居然會偷東西,是哪些因素引起的

偷東西就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行為,如果說孩子偷東西成為了一種習慣的話,以後就很難改正了,最終也會導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那麼在他現在孩子偷東西之後,該如何進行改變?

三、總結。

反正大家都聽說過小時候偷針長大就會偷金,這句話吧。如果說我們不想讓孩子變成一個以後會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就一定要拒絕孩子偷東西的這種行為。對於孩子,一些合理的要求,我們不要總是選擇拒絕,有的時候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也能夠讓孩子養成一個合理理財的好習慣。

3. 孩子居然會偷東西,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一旦發現孩子存在不道德的行為,比如說偷竊等,父母一定要重視。尤其是在孩子第一次發生偷東西的現象時,父母應該正確指導孩子,讓孩子往正的方向上走,這樣才不至於在以後發現孩子已經習慣偷盜了,最終整日頭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那麼,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偷東西的行為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做個簡單的分析吧。

三、利用“偷”的行為來發泄自己。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或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值過高,結果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就會通過一些不良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偷盜”等。當他們在偷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緊張感和刺激感時,他們的內心或許感受到了一定的愉悅。所以他們才會繼續這樣的行為。父母在了解孩子為何偷盜之後,才能夠更好地展開相應的對策。畢竟孩子都是需要一步步仔細教導,最終才能夠成才的。所以,希望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能夠先找出具體的原因,然後再制定相關的對策,不要對事情進行一刀切,否則很難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4. 為什麼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首先孩子拿了別人家的東西,千萬不要說孩子偷東西,因為孩子的性格比較頑皮,他們只是對這個東西喜歡,而自己又沒有,他們想要把它佔用了。而家長給他們冠上偷的罪名,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好。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溫和地對他們說:你是不是拿了其他小孩的玩具了,人家找不到得多著急呀,要是你的玩具丟了,你找不到你會不會著急呀?父母或者老師應該用一些溫和或者反問的語氣來詢問孩子,而不是以強硬的態度去詢問他們,這樣他們是不會承認的,反而下回還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在家長的一點點開導下,孩子慢慢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候父母就要繼續開導他們去承認錯誤,有時候孩子可能不好意思去承認錯誤,所以父母一定要陪伴他們一起去,到了同學家裡要教導孩子說:對不起,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請你原諒我吧。一般小孩之間是不會記仇的,雙方發生這樣的事情反而會讓雙方之間的感情加深。
各位家長一定要記住讓孩子親自去承認錯誤,而不是家長代替承認錯誤,因為孩子不懂得承擔責任,他們是永遠不會改正自己的錯誤的,只有讓他們真正內心知道自己做錯事了,他們才會慢慢改正過來。

5. 孩子總喜歡偷盜,家裡沒人有這種習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小孩子算不上「偷」東西,更多的是出於好奇,特別是自己不曾擁有的,就想把別人的拿來滿足一下自己。比如說小女孩喜歡拿自己媽媽沒有的但是別人有的口紅,眼影,來滿足自己的幻想。小孩子好奇心比較重,對於別人的東西總是覺得比自己的好,又不好意思開口就拿走,也有僥幸心理,覺得你那麼多,拿走點又如何。

對於小孩子這種行為,家長不應該過多斥責,而是講道理,加以正確的指引,慢慢地引導孩子的心理趨於更合理,這需要家長細心關注自己的孩子的行為,教導孩子用什麼正確方法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有了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就要堅決制止。還有就是去別人家亂開別人家抽屜也要當場及時教育。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還需要家長給予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想要的東西都要通過一定的付出才能換來等值的物品。

6. 孩子的偷竊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家長的正確做法應該是什麼

孩子的偷竊行為源自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叫停,千萬不要認知發展下去。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有偷竊行為的話,要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並且也不要用過激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偷東西非常的惡劣,因此就直接會打罵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就會傷害到自己的孩子。

但是爸爸媽媽也需要讓孩子明白偷東西的嚴重性,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小偷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看一看小偷的紀錄片。當小孩子知道偷東西會有怎樣的後果之後小孩子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找准方向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改變偷東西的想法。

7. 孩子為什麼要偷東西家長除了「打」,還有什麼方法管教呢

孩子為什麼要偷東西?家長除了「打」,還有什麼方法管教呢?生活中,孩子會有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佔有欲,很可能會偷東西。另外,如果父母平時對孩子「有求必應」,很可能會過度滋生孩子內心的佔有欲。別說孩子,就連大人都有很強的佔有欲,所以為了防止孩子因為佔有欲而偷竊,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分享。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偷東西是不對的。當父母發現孩子偷東西時,一定要及時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讓孩子認識到偷東西是非常錯誤的。在把錯誤說清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場合,盡量不要在公開場合給孩子指責,私下裡給孩子解釋道理,澄清利弊,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兒童為錯誤付出的代價太少時,他們很可能認為這種錯誤的成本很低。那麼同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可能還會再做,所以家長有必要讓孩子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引導孩子去彌補。

8. 孩子「偷竊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家長偶爾會發現,在幫孩子整理物品時,出現了一些不屬於自己家孩子的物品。

而當自己向孩子詢問物品來源時,孩子要麼支支吾吾答不出來,要麼編造一些被一眼識破的小謊言(例如「撿到的」「xxx送給我的」「某個長輩給我買的」「老師獎勵給我的」……)。

這時候家長內心往往警鍾大震,因為一個念頭在腦海中油然而生——這個東西,可能是孩子「偷」來的。

為什麼孩子從小就「偷東西」?


其實給孩子貼上「從小就會偷東西」這個標簽是不對的。

在教育心理學中,在 學齡期之前的孩子是沒有「偷東西」這個概念的 。(PS:幼兒期:指1-3歲的孩子;學齡前期指3-6歲;學齡期:一般是6-12歲)

而學齡期之前(即處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他們對物品所有權的意識較為模糊 。所以會出現看到新奇或喜歡的東西,就順便收起來歸自己所有。

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不對的,並構成了「偷竊」的行為,所以並不是主觀意義上的偷竊,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從小就會偷東西,更不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偷竊」的行為?

一、是非觀念沒有成型

學齡期前的孩子正處於「他律道德階段」,是非觀和規則這些概念在他們的意識中還沒有完全成型。 所以孩子往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把它收起來。這屬於無意識的侵佔,並不是孩子主觀意識的偷竊行為。


二、幻想型「贈與」

學齡期前的孩子因為年齡較小,不能很好地區分想像和現實 (這一點在前幾天有關孩子說謊的文章中舉例說明過),所以有時候會幻想這個東西是「好朋友」送給自己的。

可能比較難理解,我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西西在公園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另一個小女孩頭上的蝴蝶結掉了,但是沒有注意到。 游戲 結束後,大家都回家了。西西在草坪上撿到了這枚好看的蝴蝶結,並戴在了自己的頭上。媽媽看到了不屬於西西的蝴蝶結,問西西是哪裡來的。西西回答媽媽:「這是白雪公主的蝴蝶結哦!是白雪公主送給我的。」媽媽大概聽明白了,讓西西把蝴蝶結還給那個小女孩,但是西西拒絕,並堅持一定是白雪公主送給她的。

西西的蝴蝶結算偷竊的么?我們只能說這個行為確實是不正確的。但是西西在意識中就是認定蝴蝶結是白雪公主送給她的。所以也不算主觀意義上的撒謊和偷竊。


三、模仿從眾

因為孩子年齡較小,所以不能像成年人一樣對信息有高度的甄別能力。再加上現在的碎片式信息轟炸,很容易讓孩子接收到不正確的信息。加上孩子正處於模仿階段,所以很容易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

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有了很強的從眾心理,偶爾會有無意識的攀比(例如誰的衣服更好看,或者大家都聽說過的「我哥敢吃屎」這個笑話)行為,所以有時候會做出一些「順手牽羊」的行為滿足自己小小的虛榮心。


四、人際關系的缺失

或許家長也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好像孩子和自己不如以往親密,並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其實這是孩子 人際親密關系的轉移 ,他們有了自己的小夥伴,朋友關系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親子關系。

但總有些孩子的這個過程銜接不是很緊密,那麼這種 情感 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如物品/寵物/ 游戲 )。


對於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一定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定義,更不能通過暴力的手段去懲罰和鎮壓,避免孩子出現逆反心理。同時應該使用合理的引導和教育方式,來幫助孩子改正這個不好的習慣。

教育是場長跑,與君共勉。

熱點內容
為什麼在網吧下東西很慢 發布:2025-02-05 06:35:57 瀏覽:914
人為什麼會有一段時間在發燒 發布:2025-02-05 06:35:56 瀏覽:29
電腦截屏為什麼截不了 發布:2025-02-05 06:26:52 瀏覽:830
做ct為什麼留置針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2-05 06:13:35 瀏覽:836
蘋果手機視頻為什麼沒有顯示全部 發布:2025-02-05 06:01:06 瀏覽:43
華為手機相冊為什麼不能打開文件 發布:2025-02-05 05:45:24 瀏覽:296
孩子為什麼總愛招東西 發布:2025-02-05 05:45:17 瀏覽:720
為什麼有些手機陀螺儀不一樣 發布:2025-02-05 05:39:41 瀏覽:581
為什麼淘寶上賣的手辦便宜 發布:2025-02-05 05:33:58 瀏覽:488
紅薯為什麼顏色都不一樣 發布:2025-02-05 05:33:53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