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忍不住挖苦孩子
⑴ )為什麼大部分中國父母總是喜歡挖苦打擊自己的孩子
人生的路上總是荊棘叢叢,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會擔心孩子未來不夠堅強,不能從容面對生活的各種障礙,於是我們會有意識的製造些「麻煩」,讓孩子去歷練,可是錯誤的抗挫教育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強大內心,更會讓孩子進入誤區...
3種錯誤的抗挫教育
1
認為孩子經受的挫折越多越好
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成長中故意製造一些麻煩,來提高孩子抗挫的能力。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挫折。
在心理學上:挫折是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干擾,其需要不能滿足時的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
過多的挫折,就是過多的消極狀態。過多的消極狀態只會讓孩子對生活沒有熱情,做事缺乏激情,失去信心,變得十分自卑和脆弱。
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難波折,未來真正給孩子造成阻礙的並不是眼下的挫折和困難,而是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心境,樂觀積極的心態始終可以幫助孩子化解困難,笑對人生,還能把每一次的困難變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變成自己通往成功的墊腳石,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認清挫折的本質,幫助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這,才是挫折教育的關鍵。
⑵ 明知吼孩子不好,為什麼總是忍不住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問題:
雖然看過很多書,學過很多理論,知道教育孩子要以正面引導為主,但一到實際生活中,就不由自主地看孩子哪哪都不對,忍不住挑錯、譏諷,甚至動不動就聲色俱厲地吼他罵他……
小時候明明最恨爸媽這樣對待自己,也曾發誓以後不做這樣的父母,但到頭來對我們自己孩子的態度,簡直就是把自己爸媽的原版復制。
為什麼會這樣呢?怎麼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01
在2018年我們曾舉辦過幾場家庭系統排列課,當時有一個做課程助教的爸爸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他小時候,父親對他非常苛刻、嚴厲,他犯一點小錯就可能吃一頓「竹筍炒肉」,後來當他成為了父親,曾暗下決心,絕對不能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嚴厲暴躁,絕對不要讓孩子像自己小時候那麼委屈。但現實很打臉,他和兒子的關系一向非常緊張,因為只要兒子一犯錯,他就不由自主地舉起來拳頭,雖然事後非常後悔,但總是控制不住,就像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兒子恨他,而他覺得自己是個很失敗的父親,簡直無能為力。
後來他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參加了一場家庭系統排列課,在做個案的時候,他的代表說了一句話一下把他擊中了,這句話是「我也要你嘗嘗我小時候嘗過的滋味」,這正是他藏在潛意識里的想法,一向剛強的他在這一刻忍不住哭了出來。
在我們頭腦里有很多認知、想法、思想……,有一部分我們能夠很清晰地意識到,有一部分卻是潛藏在更深處的意識里,就像海面下的冰山,通常是不被看見的。但對我們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走向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正是不被看到的這些想法,心理學中稱之為「潛意識」。
所以讓自己真正改變,就要從這些潛藏的想法入手,不能只在看得見的想法上打圈。
02
這些潛藏的想法大部分都是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經入駐到我們的心裡。在我們的嬰兒期、幼兒期、童年,父母(也包括主要照顧我們的人)和我們的相處模式,會逐漸進入我們的意識深處,在我們的心裡,會逐漸形成一個「內在父母」的形象和「內在小孩」的形象,他們的相處模式就是父母和我們相處模式的照搬。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已經長大了,也離開了父母,有的父母已經離世了,但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卻常常還會想,父母對我做這件事怎麼看?這就是因為父母的形象早已內化到我們的心裡的。
所以一個人如果在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看不順眼,動不動就挑錯,批評,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對自己很苛刻,愛跟自己較勁,過分自責,自卑,甚至會有抑鬱的傾向。這其實就是自己心裡的內在父母正對內在小孩發威呢。
當這樣的人成為了父母以後,心裡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系,馬上就會呈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所以就會忍不住看孩子哪哪都是缺點,忍不住挑錯,忍不住怒吼。
03
在《爸爸去哪兒6》中,「小包總」楊爍對待兒子楊雨辰的態度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打擊、批評、諷刺、嚴厲的語氣、惡狠狠的表情,不但引起觀眾的不適,紛紛同情這個連哭都要忍著的小孩,連一起做節目的其他嘉賓也是紛紛側目。
楊爍之所以會這樣對待自己孩子,也是和他父親對待他的方式有很大關系,在一次采訪中,楊爍坦言他的父親是屬於直接動手的那種,對待年少的楊爍能動手就絕不吵吵,有時候打到他覺得,自己都活不下去了。
這種影響也一直到他成年,剛做北漂的時候,有人形容楊爍像個小混混兒,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他雖然現在走紅了,從外面看是成功了、改頭換面了,但內在的關系模式並沒有改變,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就沿襲了父親對自己的態度。
所以很多父母不是不想好好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父母沒教給他們什麼是愛,以為批評、嘲諷、打罵就是愛,人無法把自己不曾擁有過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04
那麼面對這種局面,我們該怎麼轉變呢?
我們的童年無法再從來一次,我們更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改變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做的是, 改變心裡內在父母的形象——做自己的好父母。
我們不要急於怎麼教育孩子,改善親子關系,而是先要改變自己心裡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系。
我們自己沒從真實父母處得到的無條件的愛、溫暖、支持、信任、認可……,統統都可以從內在父母處得到,內在小孩所受的一切傷痛,也會在內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一一撫平。
在這個療愈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難過的回憶、傷痛,這些都是潛藏著心底的傷口,你會發現它們並沒有癒合,依然張著猙獰的裂口,流著汩汩的血水,你可以讓內在的父母帶著愛,溫暖地輕撫它們,你會發現只要有足夠的愛,這些傷痛真的會慢慢癒合。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給到自己無條件的愛,重視自己身上的優點,多給自己正向鼓勵和支持,信任自己一定能越變越好,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境改變很多,外在的境遇也會轉變,親子關系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因為孩子對潛意識的改變是最為敏感。你對他的贊美和鼓勵是真是假,他們心裡是門兒清的。
05
我的一個朋友小時候媽媽對她高標准,嚴要求,而且方法也非常嚴厲,她從小學習都是拔尖的,但性格太要強了,考試時錯一道題都會罰自己把正確答案抄十遍。年輕時她的事業發展得很好,三十歲時她在工作上遇到了一個大坎,她已經竭盡了全力,但還是沒有過去,因為很多事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是單方面努力就可以成就的。在她的心態幾乎要崩盤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同領域的前輩,跟她說了一句推心置腹話:「你活得太緊張了,要學會和自己像朋友一樣好好相處啊!」。
她一下子愣住了,她發現從小到大,從來沒對自己好過,她看不見自己,眼裡只有一個個高大上的目標,永遠都是拿著小鞭子抽著自己向前趕,有點失敗就會把自己罵得狗血淋頭,她看不見真實的自己多麼渴望愛和關心,這幾乎就是她母親早年對她教育的翻版。
在她生了孩子以後,她發現自己幾乎完全擺脫了母親的影響,她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孩子,鼓勵她,支持她,信任她,她常常對孩子說:「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會一直愛你。」
她的孩子非常陽光、樂觀、友善,在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和一個鄰居家的弟弟一起搭積木,弟弟開始不太會,她在一旁非常有耐心地鼓勵、引導,弟弟每成功地搭上一塊,她都熱情地歡呼一聲,朋友說,這不就是自己教她搭積木時的情景再現嗎?
06
可見,我們一定是可以改變內在關系模式的,當我們的內在關系模式 健康 ,孩子自然也會擁有 健康 的性格,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也一樣會在心裡形成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這種內在關系模式也會主導他們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所以我一直希望大家,一要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的影響,如果沒有意識就很可能稀里糊塗地把這種影響代到我們的孩子身上,但當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往往會心生憤怒,這也是很正常的,但不要止步於此,要知道,能改變命運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為自己擔負起百分百的責任,所以不光要意識到這一影響,更要想盡一切辦法掙扎著走出來。
⑶ 總是忍不住吼孩子!這10種做法你中招了嗎(附解決辦法)
你在親子相處中,是不是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孩子天真可愛、嘴甜如蜜時母慈子孝、和諧有愛;孩子調皮搗蛋、咋說都不聽時開始吼叫,氣急了還揍孩子,揍完又後悔、內疚,馬上又心疼孩子~
一次兩次大人發火孩子還會聽,時間長了就不管用了, 相愛相殺的場面經常上演。
每一天,疲憊的我們都要面對精力無限的「神獸」各種不配合,我們不得不面對各種憤怒、沮喪、無奈、痛心,還得保持冷靜、剋制、心智健全。每一件我們堅持讓他們去做的和不能去做的事,都代表了我們為意願之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耐心……
實際上, 在親子關系中,教導孩子的行為符合 社會 規范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
這源於我們和孩子在 需求上的矛盾 。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潔、懂禮貌、守秩序、按流程辦事,可孩子們哪在意這些?有多少孩子會自覺洗手、洗澡、刷牙、早早睡覺,去主動說「麻煩你……」?
家長花很多精力調教孩子,希望他們的行為符合 社會 規范,但是, 我們態度越強烈,他們越反抗!
事兒就是這么個事兒,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怎麼辦?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還是先回顧一下,當大人希望孩子配合時經常採用的做法。建議你在看下面每個例子時,把自己想像成孩子,在聽父母說話,體會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這10種吼孩子的做法,你中招幾個?
1、責備和問罪
2、謾罵
3、威脅
4、命令
5、說教
6、警告
7、控訴
8、比較
9、諷刺和挖苦
10、預言
以上這10種吼孩子的做法,估計好多家長都會似曾相識,難免中招!
從以上話語里,我們站在孩子角度,經歷了很多感受,想想真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會是什麼心情。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孩子既與我們配合,又不傷害他們的自尊,也不會讓他們有逆反心理呢?
有,下面5個技巧,對我們非常有幫助。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5個技巧
首先說明下,這5個技巧不能說都適用所有孩子,也不能說每次都見效,但,這五個技巧將幫我們和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開始。
01 描述: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當家長不斷指出孩子做錯的時候,他/她往往會有抵觸情緒,而不太願意去做本該做的。例如下面漫畫中的案例:
當父母指責孩子忘關水龍頭、每天不去遛狗時, 指責越嚴厲,孩子越叛逆不想聽話,反而使矛盾升級。 描述場景里,父母指出問題所在,孩子們反而若有所思,積極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 只描述問題,就能避免互相指責和抱怨,讓每個人把精力集中在「該做什麼」。
如上圖中的正反面案例, 大人描述問題的時候,其實,也就告訴了孩子該怎麼去做。 孩子們聽到父母描述的問題,就已經在給出解決答案了。
02 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的多
當我們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往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給孩子提示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03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比較一下長篇大論和簡單用詞分別產生的效果,多說不如少說。
孩子們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用簡單詞語表達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04 說出你的感受
說出你的感受,孩子願意聽到父母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會變得更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別人。注意:父母只描述感受才有效,可以用「我」「我覺得……」
只要不受到攻擊,孩子更願意和一個表達憤怒的人合作。
用簡單詞語表達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05 寫便條
有時候, 文字比口頭說更有效 。一位爸爸寫的便條——他實在厭煩了在下水道清理女兒的長頭發。
這是一個上班族媽媽貼在家裡電視上的便條
這個雙面便條貼在卧室的門上,能讓父母在周末早上多睡會兒。等到他們想讓孩子們進來的時候,就把它翻個面。
爸爸不想再對兒子大吼大叫了,他決定用寫便條的方法來處理。
媽媽折了一個紙飛機,在上面寫了一些話,扔給他的兒子和他的小夥伴。他們都不識字,跑來問媽媽上面寫的是什麼意思。知道以後,就把玩具收拾起來了。
通過寫便條的方式,不管孩子認不認字,都期望收到小便條。省時、便捷,比張嘴喊省力得多,還值得回味。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6個常見問題
Q1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某件事,為什麼不能說「請」?
舉手之勞的事可以說。給孩子樹立符合 社會 禮儀的榜樣。
「請把鹽遞給我。」「請把門關上」。
但是,當真生氣時候,溫柔說「請」,會帶來麻煩。
媽媽:(試圖溫和地)請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
孩子:(還在跳)
媽媽(提高嗓門)請不要這樣跳!
孩子:(繼續跳)
媽媽(突然使勁打孩子)我說過「請」不要跳了,怎麼還跳!
如果你想馬上做一件事,最好語氣堅定,不要懇求。 大聲堅定地說:「沙發不是用來在上面跳的!」他會馬上停止跳。如果孩子繼續堅持,就馬上把他抱走,嚴厲地對他重復「沙發不是用來在上面跳的!」
Q2 有時候我讓孩子做事情,他們會給我回應,有時候他們又置之不理。這是怎麼回事?
下面的問題,可以問下自己:
①、我的要求是不是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要求6歲的孩子要有很好的飯桌禮儀)
②、他認為我的要求合理嗎?(「為什麼媽媽非要我洗耳朵後面?又沒人看。」)
③、能否讓他選擇怎麼去做?(「你洗澡的時候,帶上你的玩具娃娃,還是小船?」)
④、房間的設施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孩子房間是否可以加些隔板、掛鉤之類便於整理東西,而不至於全堆在一起?)
Q3 我必須承認,自己以前對女兒說了很多不該說的話。現在我想改變,可是女兒卻不吃這一套。我該怎麼辦?
不要讓女兒的負面態度阻礙你。你所學的技巧,都是在教你如何對別人表示尊重。
相信絕大多數孩子最終都會有反應的。
Q4 用幽默的方法對我兒子很見效。他喜歡我用逗樂的方式讓他做事情。這樣可以嗎?
鼓勵孩子合作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要有 娛樂 性,別太嚴肅,孩子喜歡玩和 游戲 。沒什麼比 游戲 更能刺激孩子去做事情了。
兒子喜歡聽父親模仿機器人聲音說話:「我是機器人,請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不然就被驅逐到外太空。請配合。」
Q5 有時,我發現自己老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同一個事情。即使我也運用了技巧,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很嘮叨。該怎樣避免?
一遍遍重復是因為孩子假裝沒聽見。
當提醒兩三遍後,就別再說了,而要讓她確認是不是聽見了。
媽媽:寶貝,我們五分鍾後出發。女兒(沒有回答,繼續看漫畫)媽媽:能告訴我剛才說什麼了?女兒:你說我們五分鍾以後出發。
媽媽:好。你已經知道了,我就不再提了。
Q6 每次讓兒子幫忙,他總是說:「好的,爸爸,等會兒。」但就是不動,我該怎麼辦?
爸爸:兒子,已經兩周沒除草了,我希望你今天完成。
兒子:好的爸爸。我等會就去做。
媽媽:最好讓我知道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
兒子:節目完了就去。
媽媽:那是什麼時候?
兒子:大約一個小時。
媽媽:好,從現在開始,一個小時後除草。謝謝,兒子。
以上,分享了吼孩子的 10種常見做法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的 5個技巧 與 6個常見問題 ,希望對你有啟發、有收獲。
本文根據芒果爸爸分享的《有效、愉悅的親子溝通之道》第二階段—— 「鼓勵孩子合作五個技巧」 的內容整理而成,文中觀點源於暢銷30多年的 經典家教「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一書,文中漫畫也來源於此書,考慮手機閱讀屏幕小看不清楚,還特別做了優化和完善。
芒果爸爸最後想說的是:
⑷ 父母喜歡挖苦孩子是怎樣的體驗
經常被家長挖苦、諷刺的孩子,進步非常慢,有的甚至失去信心。挖苦只會使孩子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傷害,對孩子的精神健康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危害。而且,家長的挖苦往往使孩子變得感情冷漠,對父母失去信賴和依靠,對家庭充滿厭惡與反感,進而引發孩子的反抗和報復心理,很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壁壘。
⑸ 為什麼父母喜歡諷刺挖苦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對於親近的人更容易出現語言暴力。因為親近的人永遠能夠得到原諒,所以做事會更加的隨心。如果你覺得受到 了傷害,可以向父母提出,並調節自身的情緒,避免受到精神傷害。
⑹ 為什麼爸爸看到子女的好,媽媽卻挖苦子女
1. 爸爸看到子女的好,媽媽卻挖苦子女,明顯源於爸爸沒有控制欲,而媽媽卻有控制欲。
2. 媽媽卻挖苦子女,明顯是媽媽想通過過度補償孩子控制孩子,但又過度嫉妒孩子,所以形成矛盾心理。
一般從小被父母傷害過的孩子,都在心裡默默說過一句話: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會這樣對待他。如果這個誓言成立的話,那詞典里就不會有代際傳遞這個詞語。
但事實上,從小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做了父母之後並不會天生就會愛孩子。在意識層面,他們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努力補償那個小孩,補償曾經受傷的自己。但是在潛意識層面,他們又會嫉妒自己孩子,孩子的快樂會激起他們內心的傷痛。他們會認同父母的養育方式,認同父母的強大。然後把同樣的傷痛,施加給自己的孩子。
曾奇峰老師說:父母會讓孩子重復自己的創傷,從而把孩子培養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很多父母,自己吃過不少生活的苦,他們也能立志好好奮斗,讓自己的孩子過好日子。可是看到孩子開始衣食無憂的時候,哪怕睡一個懶覺,買一次高端水果,他們都會絮絮叨叨好久(用絮叨嫉妒孩子的幸福)。
父母通過「重復」過去的方式,操控孩子的人生。還會用一句「我們小時候比你慘多了」,來激起孩子的無力感。這代代相傳的傷痛,成了一代代孩子對父母的怨恨。
3.貶低孩子,剝奪了孩子的自尊,也可以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當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就會通過掌控孩子人生的方式,獲取內心的安全感。
父母操控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用內疚操控,有的是用冷漠操控,有的是用暴力操控,有的是用貶低的方式操控。
竇文濤說了一個觀點:貶低孩子,本質上是一種操控,他們就是想看著孩子恐懼。
「讓孩子覺得害怕」,這的確是很好的操控方式。我們很難控制一個比我們強大的人,越是弱小的人越容易被控制。所以父母喜歡通過貶低、否定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我這么糟糕,除了父母沒有人要我」,從而更好的控制孩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愛,是為孩子好。
4.要通過實實在在的愛,改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實實在在的愛是不必慌張與害怕,是付出可以得到回報,是我愛你你也愛我,是我有安全感與勇氣。
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因為很多父母本身都是受過傷的孩子。雖然如此,但是想要終結代際傳遞,享受流動的親子關系,父母必須從改變自我開始。
⑺ 有的家長喜歡用諷刺 、挖苦的方式來批評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嗎
引言:家長不要用諷刺的語言去對待孩子,用諷刺的語言對待孩子,孩子會變得非常自卑。家長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發展,要做有利於孩子的事情,這樣孩子才會慢慢向家長靠攏。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有的家長喜歡用諷刺挖苦的方式來批評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嗎?
⑻ 為什麼父母總喜歡捧高別人的孩子,挖苦自己的孩子,而且各種各樣的毛病令人討厭,讓我不敢回家
父母是在拿你跟其他孩子比,讓你感覺到自己有多失敗,並不是要你自我否認,而是希望能激發你的意志力,要你努力。父母是一直在圍繞著自己的焦慮里打轉,所以一些情緒會發泄在你的身上,他們總是在為最糟糕的未來規劃,人都有這個毛病,從來不會關心自己已擁有的,而是在乎還沒有得到的。當下的能感受的經常被忽略,所以他們焦慮。
既然嘗試回憶過去的溫暖日子還是會難過,想像未來也會有點畏懼,那麼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不要去認為如果那樣有多好。未來一直在變化,只要沒有放棄自己,總會走到屬於自己的軌跡上,這是完全不需要畏懼的。你需要關注的是此刻,現在不是好好的嗎。父母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處理,你只需要的是關照好自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