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沒有現實感
A. 00後孩子的七大特點是什麼
00後孩子的七大特點是:
1、「00後」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現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學業壓力,這只是顯性的,而隱性的東西是孩子們整天跟焦慮高危人群在一起,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師。如果孩子在學校、在家裡都要面對一群焦慮的人,人人對孩子拉橡皮筋,老師在學校里不停強調考試、學習;孩子回到家,家長也在強調考試、學習,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慮的人在一起,會疲憊不堪。
2、「00後」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現在孩子的第二個特徵是對話語權要求非常高。這絕對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國幾千年來是沒有的。獨生子女政策雖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會推動民主進程。為什麼呢?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我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現在孩子的生活是這樣的,他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對話。
3、「00後」孩子知識面寬廣
對老師而言,現在的孩子未必是要到你這里來接受知識的,好多課都有視頻、光碟,他可以到網路上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師講的。現在的老師權威性正在降低,不像我們小時候,家裡如果沒有一本書,老師就是萬寶全書,現在沒有這樣的老師。你也別指望你做這樣的老師,或者說你可能得不到這樣老師的感受。老師不理解這點就會打擊學生,就否定現在的學生,認為他們不如過去的學生。
4、「00後」孩子都很善良
現在孩子的父母都會說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有一點,孩子是非常善良的。這就是中國的希望所在。你在馬路上,但凡看到一個乞丐,小孩子的腳步就有點邁不開了,他會拖住他媽媽盡量慢一點,實際上他想讓他的媽媽捐點錢給這個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愛,他是浸潤在愛當中長大的,他是在一個物質豐厚的時代里長大的,這樣的人善良,有愛心。愛心不是空穴來風,愛心是有條件的。現在的孩子具備了基礎條件,所以他有同情心,愛別人。
5、「00後」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孩子從小到大一切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他們只知道好好學習,而我們的學校也沒有提供給孩子處理事務的可能性,除了上課和補課少有其他活動。孩子在現代化的網路世界裡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在虛擬的世界體會到真實感,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虛擬感,這就是他們的特徵。
6、「00後」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們小時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現在的孩子是「我來過了,雁過留聲,你們怎麼可以不知道我來過?」他必須要展現個性。
個性化是我們現在孩子的又一個特徵。如果你要壓抑他,他就抗爭。抗爭的途徑方法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們叫逆反。
7、「00後」孩子活在「第三隻籠子」里
最後我想總結的是,現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隻籠子」里的。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里,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B. 如何讓孩子面對現實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寶,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可是到了幼兒園就不一樣了,不再是幾個人圍著一個小孩轉了,而是三個老師帶著幾十個小朋友,被關注的也沒有家裡多了,也不能像家裡那麼「無法無天」,開始慢慢面對現實,也開始學「乖」了。
在剛開學那一會,爸爸媽媽一走就開始哇哇大哭,一進教室就開始哭著喊爸爸媽媽……可是他們發現哭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管用了,你一哭就什麼都聽你了的,大人們不再因為你哭了就開始隨你的的意願,慢慢的就開始他們不再哭了,學著沒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生活,開始適應幼兒園及有老師小朋友飯生活,並且發現其實這種改變也挺好的。
就像每個星期五發的小紅花,不是每個小朋友都能拿到,只有一笑部分能拿到大紅花,其他小朋友就只能拿到小紅花,或者沒…剛開始有些小朋友會哭,會鬧……但是最終他們還是沒有拿到他們想要的紅花,最後他們明白了原來有些東西不是錢能買到,或者要求爸爸媽媽就一定能辦到的,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
其實小朋友很能幹,適應能力也很強。只是在新環境或者發生情況時他們會首先要用哭來表達自己遇到困難或者有什麼情況了。其實如果讓他們面對所碰到的這些情況的話他們就會慢慢開始接受並開始學會處理了。我們應該相信幼兒的能力,並且讓他們看看不只在童話中會出現大灰狼,現實中也有大灰狼。
許多家長把兒童的智力理解為識多少字,背多少詩,會多少位的加減法,甚至不惜花大量時間和金錢把孩子送去學鋼琴、學美術、學外語……其實,這是一種對智力的誤區。智力不僅包括認知反應的特性,還包括有效地處理問題、快速而成功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對兒童進行智力開發的途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目的地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
運動能刺激大腦皮層
兒童運動、動作能力的發展可以直接反映兒童智力的發展情況。我們經常看到,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動作遲緩,動作能力落後於一般孩子。也就是說,動作發育是智力發育的早期表現形式之一。
這是因為,人的運動、動作是受大腦皮層支配的`。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都有相應的運動中樞,兒童加強運動能刺激相應大腦皮層,使之更活躍、更精確地支配、指導運動和動作的發展。因此,運動的發育與腦的發育在部位和時間上密切相關。
另外,運動還能加快神經纖維髓鞘化,這是神經系統成熟的標志之一,可使神經傳導速度更快。
愛玩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哥斯大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曾在《國民報》上撰文指出,運動、玩耍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開發。
他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5歲的兒童中,愛玩耍的孩子大腦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運動和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和運動,孩子能提高識別物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思維想像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因此,成人不應忽視對孩子運動、動作能力的發展和訓練,要盡量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鼓勵孩子去活動、運動,從而促進其智力和心理的發展。
有些孩子由於食慾不振、偏食、甚至厭食,更有甚者導致體格發育達不到正常的平均值,智力發育也受到影響,因此使他們的父母十分擔憂。
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引起孩子食慾不好的常見原因:
一、甜食影響食慾
甜食是大多數孩子喜愛的,有些高熱量的食物雖好吃,卻不能補充必需的蛋白質,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食慾。此外,食慾不振的孩子中,大多數很少喝白開水,他們只喝各種飲料,如桔子汁、果汁、糖水、蜂蜜水等。這樣使大量的糖分攝人體內,無疑使糖濃度升高,血糖達到一定的水平,會興奮飽食中樞,抑制攝食中樞。因此,這些孩子難得有飢餓感,也就沒有進食的慾望了。
此外,夏季各種冷飲上市,同樣會造成孩子缺乏飢餓感。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冷飲中含糖量頗高,使孩子甜食過量;第二是孩子的胃腸道功能還比較薄弱,常常由此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孩子食慾自然就下降了。
二、缺鋅引起味覺改變
臨床發現,厭食、異嗜癖與體內缺鋅有關,通過檢查,頭發中鋅含量低於正常值的孩子,其味覺,即對酸甜苦辣等味道的敏感度也比健康兒童差,而味覺敏感度的下降會造成食慾減退。
鋅對食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唾液中的味覺素的組成成分之一是鋅,所以鋅缺乏時,會影響味覺和食慾;
2、鋅缺乏可影響味蕾的功能,使味覺功能減退;
3、缺鋅會導致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大量脫落的上皮細胞堵塞了舌乳頭上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難以接觸到味蕾,味覺變得不敏感。
肉眼觀察一些缺鋅孩子的舌象,可以發現舌面上一顆顆小小的突起即舌乳頭與正常孩子的舌乳頭相比,前者多呈扁平狀,或呈萎縮狀態,有的缺鋅孩子明顯口腔粘膜剝脫形成地圖舌。給這些孩子輔以鋅劑治療以後,發現絕大多數孩子食慾有改善或明顯改善,原有地圖舌的也多數恢復正常。
三、心理因素不容忽視
正常情況下,孩子在就餐前,胃內空虛,血糖下降,開始有飢餓感,食慾很好。但是,如果某種原因(如吃了點心),則會干擾了這一規律。此外,父母應當允許孩子的胃腸功能有自行調節的機會,可是許多父母往往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勉強孩子吃,甚至有的採取懲罰手段強迫孩子吃。長此以往,這不好吃的,就少吃,甚至不吃。
C. 00後的內心世界有哪些特徵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陳默針對當今城市獨生子女的心理特徵做了一次演講,深刻剖析了90後及00後的內心世界。
孩子內心世界的轉變還得從1993年取締糧票說起,這意味著之後的中國已經吃穿不愁了,當一個人不愁吃、不愁穿,那他會愁什麼呢,他的注意力就會容易放在「存在」上面,我該怎麼實現自身的價值,活得更有意義?
陳默教授說:「現在的孩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
人一孤獨,不會思考吃穿用住,而是過早地思考終極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小小年紀的腦袋瓜子里就裝著這些問題,所以大人們往往就會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
我們的教育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解決問題,以下一一進行分析。
第一,當今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
90後、00後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出生就會有六個人圍著他。
當一個人被六個人圍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他是被愛包圍的。
接受別人的愛當然好,可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我是要報恩的。
等到十幾歲的時候,他發現報不了這個恩,因為大人給與的期待太高,他達不到,大人要你回報不是別的,而是要你考上名牌大學,可是名牌大學就那麼幾所,怎麼就你能去呢?
一邊想考好大學,滿足大人的期待,一邊又不肯學習,看小說、打游戲,背後是因為他們太焦慮了,一旦他們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
第二,當今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
這個話題我是最意外的。
有一天你因為買了個早飯遲到了,被班主任拉到門口喋喋不休說了十分鍾,在這段時間,其實你的內心是「說完了吧,說完了趕緊讓我進去」。
我們是不會接受這種批評的,根本就聽不進去,因為我們對話語權的要求很高,我們要求有和別人平等對話的機會,哪怕對方是老師、父母,一旦你不給我這個機會,想要「以勢壓人」,那我就會抗拒,表面上接受了,內心也會抗拒。
不明就裡的老師和內心抗拒的學生出現這樣的矛盾多了,問題不就升級了嗎?
第三,當今孩子知識面寬廣。
現在的孩子與過去的孩子不一樣了,過去的時候家裡沒有一本像樣的書,老師講的知識就是權威,孩子內心會特別尊敬老師,給老師樹立一個高大的形象。
現在不一樣了,信息愈加發達,老師已經不再那麼具備權威性,孩子們想要找什麼資料,都可以到網上去找,輕輕鬆鬆就能找到名師講的課程。
不明白這一點的老師就容易打擊學生、否定學生,覺得學生在搞「歪風邪氣」,其實這是時代的特徵,跟不上是老師的問題,不過現在的中國正在進行教育轉型,這些問題以後相信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第四,當今孩子都很善良。
孩子跟媽媽走在馬路上,但凡看見一個乞丐,小孩子都會下意識地走慢點,還會拖住媽媽不要走那麼快,實際上他想讓媽媽捐點錢給這個乞丐。
小孩子是浸潤在愛中長大的,那麼他一定是善良的、有愛心的。
孩子從小在愛中長大,他們的道德判斷水平肯定是跟上一代人不一樣的,這一代的孩子還是充滿希望的。
第五,當今孩子現實感非常弱。
孩子從小到大的現實事務都被替代了,家長幫孩子包辦了一切,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學習這一件事,他們只能從這一件事上來尋找價值感。
孩子在現代化的電腦世界中生活,現實感很弱。他們會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真實感,在真實世界中體驗到虛擬感。
你還會發現,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與互動越來越少,大家都是在網上進行對話,這就缺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
教育者不會關心這些,只會關心孩子的成績是上去了還是下去了,而成績的起伏有太多的因素,了解孩子,了解他們內心的痛點很重要。
第六,當今的孩子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們的一些教育還妄想著將孩子打磨成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樣子,不允許孩子展示個性,而孩子對個性化的要求非常高,你不讓我展示個性,那我也不會認可你。
為什麼孩子會叛逆?因為你不讓他長大。
15歲以後的孩子神經症高發,是因為父母、老師展示出「強大無比」與「不可戰勝」,孩子將全部的能量都用來應付在裡面,問題就這樣頻發了。
第七,當今的孩子活在「第三隻籠子」里。
這個我有切身體會。在吃飯的時候,媽媽還會對我妹妹這么說「哥哥都要吃完了,你還不快點吃。」然後我妹妹就會加快速度,然後跑著去放碗。
連吃飯這么一件小事都要跟別人比較,陷入這樣的比較思維里最容易讓人痛苦。
教授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
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裡面,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這個門,門打開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師踩一下,食物就進來,那麼老鼠會怎麼做呢?它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那麼它會怎麼做?不踩了。
第三隻籠子是這樣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可是各行各業,想要成功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輸得起,輸了再來,最後就贏了。
我們現在的教育,你只讓他成功,不讓他輸。
你從一開始就不培養這種品質,他不就是第三隻籠子里的老鼠嗎?
你要控制他一生,還想要他有迎戰困難的自控力,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實際上高要求只有對自己,不能對別人。孩子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要靠著自己內生出來的力量才可能堅持下去,否則他就會成為第三隻籠子里的老鼠。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你了解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需要些什麼,也給獨生子女多一些視角。
D.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越來越覺得生活的沒有真實感
因為社會發展有時對群眾的沖擊很大,各類社會問題都在擴大衍生,部分群眾在發展過程中其實都在迴避和逃避殘忍的現實,所以一個社會沒有大量創造真實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會引起很多群體排斥的,包括網路互聯網和所有即時媒體所宣揚的。
E. 當代孩子最普遍的問題是沒有目標感,這是怎麼回事
恩,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了,我記得我小時候大概十二三歲就想長大了做一名畫家,而我也是沖著當畫家去的,雖然最後考上了一所三流大學。但畫畫一直沒有放下,專業也是畫畫,現在是一名網站的插畫師。但是如果問現在的小孩子以後想幹嘛的話,他們先是一愣,再是搖頭,還有幾個調皮的孩子長大了要當主播,這種情況只能讓老師嘆氣連連,要說是老師的失職吧!可老師並沒有。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不要對孩子太過呵護,他如果想爬樹,那就去爬,摔到了後下次他自然長記性。他想發脾氣,那麼就讓他發出來,但是發脾氣的後果得自己承擔。但是現代的教育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孩子摔倒了讓他自己站起來,但站起來的孩子卻得到了非常誇張的鼓勵與誇獎,我覺得這是大錯特錯,錯到離譜。慢慢的這些孩子成長起來,一直在家的溫暖中度過,根本不會考慮以後,也不會制定計劃,更別提自律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沒了目標。
F. 孩子有不現實的感性和奇怪的想法,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的想法都是環境刺激產生的,你要梳理一下孩子的生活環境,是否成年人給了他壓力或者引導,孩子比成年人更注重感情,因為他們別的也什麼都不懂。
作為家長,身教比言傳更實際,給孩子一個健康輕松的環境,對以後孩子的管教會輕松很多的。
G. 我為什麼感覺不到真實感
我為什麼感覺不到真實感,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我的親身經歷:
30歲那年,因為孩子小我媳婦一直沒上班,只靠我一個人的收入支撐整個家庭,再加上我爸媽身體也不好,經濟壓力特別大。工作上老闆業績指標壓著,而且還要面對客戶的極端要求,加班加點熬夜通宵都是常有的事,而且每天精神都極度的緊張一刻都不敢鬆懈,工作壓力也特別大。時間長了就開始感覺腦力下降,思維也不夠敏捷,睡眠也不好,身體疲憊,眼睛干澀,每天頭懵懵的不清醒,提不起精神來,注意力也無法集中,但也沒有太在意,就只是覺得可能最近太累了。直到後來,失眠越來越嚴重,記憶力嚴重下降,大腦反應遲鈍,與人交流困難,有時候剛給我說的事我轉眼就給忘了,老感覺心悸心慌胸悶氣短,渾身乏力,每天胡思亂想,敏感多疑膽小恐懼,脾氣也越來越臭,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差,腸胃也不好,經常胃脹腹脹沒有飢餓感,情緒低落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來,感覺自己渾身都是病就快要死了,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家庭和工作,我這才意識到身體一定是出什麼問題了。
然後就去做了檢查,但是各大地方都跑遍了,各種檢
H. 《培養孩子的社會情商》:現實感缺失,是「怪孩子」產生的緣由
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培養一個「完美孩子」,可是到頭來,收獲的卻是一個個「怪孩子」。 這些「怪孩子」對現實世界不感興趣,全部的注意力都在書本和手機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現實感缺失。
現實感,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真實的感覺。
什麼是缺乏現實感?看看葉如風老師在《培養孩子的 社會 情商》中提到的兩個案例就明白了。
案例一:一名初中女生陪媽媽去菜市場買菜,她問賣蝦的攤主:「你們賣的蝦為什麼和我們家的不一樣?我們家的蝦顏色是紅的,不是青的!」
案例二:一名重點中學的男生,因為媽媽不讓他早戀,並且沒收了他的手機,便想不開跳樓自殺了。
這兩個案例中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都是現實感缺失所引發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諸如 拖拉、暴躁、自卑、冷漠、孤獨、挫折感強、不講理、沒有安全感 。
作為父母,盡早培養孩子的 社會 情感 和 社會 興趣,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發生。葉如風老師研究了這些年發生的新聞事件、采訪了近百位受訪者,並翻閱了幾十本心理專著後,給家長提供了一些教養工具,幫助孩子提高 社會 情商。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說: 「我們要不間斷地向孩子表達信心和信任,這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克服任何苦難的態度。」 孩子會因此而發展出自信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欣賞,那些被信任滋養的孩子,眼裡會有耀眼的光芒。
培養自信的另一個方向,是了解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打造自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個人內心穩定的支點。
長期在父母的比較中長大的孩子,更加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誇大自己的缺點,甚至永遠同自信絕緣。我們應當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自信的力量,悠然地擁抱人生。
自控力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專注力是自控力的主要表現。蒙台梭利曾說:「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所以,我們在孩子玩耍或者學習的時候,盡量不要去打擾他,平時控制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自控力的另一個要素,是意志力。 「做喜歡的事情才可以堅持」 是村上春樹成功的秘訣。而西方俗語「 逐步的改善好過雄心勃勃的失敗 」便是意志力培養的方法:目標切割(目標分割,分解目標,實施目標)。
孩子如果學會了把一件事分割成一個個小任務,學會有節奏的做事情,意志力和專注力就會越來越強。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自己總結管理自己的方法, 減少「他律」,走向自律 。
莎士比亞說:「歡樂由逆境產生。一遇到挫折就愁眉苦臉、一蹶不振的人,無法在逆境中生存,縱使有高智商,也很難收獲成功的人生。」
容忍孩子犯錯誤,可以讓他在面對挫折時更有彈性。而遇到挫折就事論事,不擴大失敗,可以讓孩子知道困難只是暫時的。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孩子確定清晰的目標,並盡可能地評估接下來可能面臨的困難。
社會 情商還包括:
我會在接下來的一周,繼續其他部分的分享。
家庭是每一個人的起點,首先要提高 社會 情商的,永遠是父母。
一起讀書[蠟燭]
一起成長[禮物]
一起看世界[V5]
#21天圖文打卡挑戰#
I. 孩子迷戀手機、不上學,講道理和打罵都沒用,很可能是現實感太弱
文/霓裳
01
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前提是,讓他們擁有現實感與掌控感
孩子不愛學習,很多家長常常採取的兩種方式是打罵和講道理,但效果往往不佳。
除此之外,一些家長可能就會利用親情來說動孩子,告訴孩子:「我們這么辛苦,只為了你能夠好好學習。你不好好上學,我們會很傷心。」
他們希望通過讓孩子內疚,從而有所改變。
但是,很遺憾,很多孩子並不吃這一套。他們照樣玩手機,不好好學習。甚至還有人因此起了逆反的心理:你越說,我越不上學。
那怎麼辦呢?
其實,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孩子缺乏自我意識,缺乏現實感,不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
例如,很多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不讓孩子為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操心。甚至連學習也是父母在操心,孩子自己卻一點也不著急。
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生活在一個缺乏現實感的世界裡,他們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
因為一切有父母操勞,一方面他們覺得想要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努力,反正父母會主動提供;另一方面,他們沒有為自己的事操心過,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所以,他們缺乏學習的內驅力。
而內驅力來自於哪裡?
來自於與現實世界的連接,以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能力感(自我效能感)與可控感。當父母對孩子的事處處代勞時,就剝奪了孩子與現實生活的連接。同時,孩子是在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自然也找不到什麼能力感與可控感。
自我效能感與可控感的來源,一是孩子通過感受確認自己的安全感;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我能夠為自己做主」,「我可以掌握這件事」、「我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的感覺。
當父母以打罵、講道理,甚至親情綁架的方式來逼迫孩子學習時,顯然孩子都處於被動的狀態,自然無法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02
孩子獲取掌控感的主要途徑是什麼
一、安全感,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可控感。
如果一個環境或事件讓孩子感覺到是基本可控的,那麼,他呆在那裡就會比較輕松、舒適和自在。這是可控感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覺。
相反的,如果這個環境或事件讓孩子感覺到是失控的,孩子就會陷入壓力,感覺到緊張、恐懼、焦慮和擔心,因為他體會到了一種不安全感、失控感。
這樣的孩子,能量被大大分散和消耗,學習的動力與效果自然也會大大降低。
在夫妻關系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打架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如果孩子學習也不行,他的內心就會充滿了挫敗感。
這樣,孩子自然也就不願意呆在現實世界,只好活在想像的世界中。而這時,手機、電腦等就很可能趁虛而入,成為孩子的心理依賴。
因此,最好的養育環境是夫妻相愛,關系和睦。
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就會抓取替代品來獲取自己的掌控感
如果一個孩子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掌控感,比如,從小他對媽媽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的吃喝拉撒睡各方面都很難得到較好的照顧,感受與需求沒有被及時的回應,甚至嚴重被忽略,被否定,孩子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失控的。
失控意味著危險、恐懼與絕望,意味著死亡威脅。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體驗,是他們弱小的自我無法承擔的。
那麼,孩子為了保住自我,就會生出一種防禦機制。他們扭曲或逃避現實,躲進想像世界中;或尋找替代品來滿足自己,以抓取有限的可控感。
比如,最早的吮手指,就是孩子尋找可控感的一種體現。因為手指可以隨時想吃就吃,非常方便。
所以說,最好的可控感與滿足感其實是來自於自己。
三、電子產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它能夠帶給孩子可控感。
由於幼小的孩子尤其是嬰兒,自我的能力太弱了,只能依賴於外界。
如果在他們3歲以前,養育者能與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可靠的連接,給孩子持續的穩定的愛與滿足,及時回應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能從這種連接中形成穩定的可控感,從而不再需要向外抓取控制物。
但遺憾的是,大多數家庭里,父母在外忙於工作賺錢,回到家也希望能夠好好休息一下。所以,他們會在有意無意間忽略孩子的需求感受,沒有用心去建立起一種安全可靠的連接。於是,很多孩子就會抓取電子產品來獲取掌控感。
03
如果孩子不上學,或迷戀電子產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幫助他回到現實世界中 。
有個男孩不想上學,家裡人怎麼勸說他都沒有用。家人也為男孩找過幾個心理醫生,結果不僅沒有什麼進展,反而讓這個男生對心理咨詢產生了嚴重的抵觸。
家人為男孩操碎了心,成天愁眉苦臉,焦慮不安。後來,媽媽經人推薦,找到了葉斌博士,希望他能上門幫助男孩。因為男孩拒絕咨詢,不會主動過去。
葉斌老師告訴媽媽:「除非孩子自己願意主動來找我,否則我上門也沒有用。」這其實也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主動權和控制感。
沒想到的是,過了幾天,那個男孩真的主動來了。
原來,男孩因為沒去上學,成天呆在家裡也很無聊。再加上家人和親戚成天在耳邊輪番勸他去上學,他覺得與其在家聽那些親戚嘮叨,還不如過來更清凈些。
他來,不是為了「咨詢」,只是為了逃避嘮叨。
葉博士對男孩說:
「如果你不願意,我也不會勉強你做咨詢。不過,你既然來了,那我們能不能談一談?
因為,如果我不跟你談點什麼,你媽肯定不死心,她還會找別的咨詢師來煩你。「
男生想了想,就同意了。
葉博士問他:「你覺得你媽為什麼非要你過來做咨詢?你認為她是要毀你前程呢,還是對你不放心?」
男生說:「她是我媽,不可能要毀我前程,應該是對我不放心吧。」
葉斌博士說:「那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為什麼不放心你?「
男孩搖頭。
「她擔心你,是因為看不到你在做什麼,不知道你將要走的路是什麼。所以,你要讓她看到這些。那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的打算是什麼?如果你不上學,你想做什麼?「
小男孩說:「我打算要游遍全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去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葉斌博士認真地說:「你要找到你的方向,這是對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裡面可能會涉及到兩個問題:
一個是錢的問題。你要去周遊全國,肯定是需要很多錢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無論你上不上學,你出去後都需要自學。可你知道嗎?自學要比上學難太多了。「
男孩說:「我倒是沒想過這些。」
「那我們先來說說想一想:錢的問題,你要怎麼解決呢?「
男孩說:「我可以去打工。」
「你要去哪裡打工?怎麼打工?「
「我可以去麥當勞打工。」
「你有去麥當勞打工的經歷嗎?還有,你知道人家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有沒有人要錄用你?「
男生再一次搖頭,表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葉斌告訴他:「據我所知,在麥當勞打工,剛開始的時候可能要去洗廁所之類的。」
男生愣了一下,顯然他有些意外。
「我們可不可以約定一下?第一,我可以幫助你說服你媽,不要再逼迫你來做咨詢,也不要逼迫你去上學;第二,我給你兩個月的時間,你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去搞清楚麥當勞打工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的,你能在裡面做什麼?
第二件事,到人才市場去找工作,看看什麼樣的工作會需要你,你又能夠做什麼。
要是你把這兩件事解決清楚,我保證說服他們從此不再管你。「
男孩同意了。
又過了一個星期,男孩主動回去上學了。
因為,他接觸到了真實的世界,了解到自己所要面對的現實真相。
04
很多孩子厭學、沉迷手機,往往是因為現實感太弱,想當然地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
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在生活中接近真相,去體驗、去思考、讓孩子從現實感中得到領悟。
接觸現實,了解現實,有很多途徑。
這些,都能幫助孩子找到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意義感。
或許,有些父母更容易通過打罵、講道理、或利用親情和道德等因素,來給孩子施加壓力,讓孩子產生內疚感,以迫使孩子上學。
雖然,這些也可能會讓孩子的行為在短期有所改變,卻也容易產生負面作用。其中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讓孩子迷失了自我。
J. 孩子的夢想不切實際怎麼辦
夢想,不同於現實的骨感,往往帶著更多對未來的憧憬。孩子初來這個世間,對於一切事物都是充滿好奇的,對於未知的將來總是充滿幻想的熱情。如今的社會,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職業類型也五花八門。
夢想是可貴的,它可以引導著人們前行,幫助人們克服追求道路上的重重困難。孩子們擁有夢想更是難能可貴,家長要學會支持引導,為孩子的人生助力。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未來畫卷總要由自己執筆,書寫出美好的藍圖。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的夢想,從心底里認可他們天馬行空的憧憬,成為堅強後盾為他們築夢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