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
『壹』 孩子愛生病,家長要從哪幾方面找原因別不當回事
孩子愛生病,家長要從哪幾方面找原因別不當回事?
「孩子一生病,大人跑斷腿」,可真是最真實的寫照了,但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細菌,很容易就讓抵抗力弱的孩子生病了
吃的人要整潔
孩子抵抗力弱,因此當然不能像大人所說的那樣「不幹不凈,吃了沒病」的方法去帶孩子。奶瓶喂養的孩子,母親一定要做好奶瓶消毒工作中,保證給孩子咬下去是指整潔安全母乳。現在開始吃飯的人孩子,要保證孩子的廚具立即消毒殺菌。因此,大人能夠在家裡面能夠准備一個消毒機,給孩子的日常用具做好消毒殺菌,來確保孩子健康。
健身運動也不能少
愛運動的孩子一般身體素質都不錯,幾乎很少得病,而經常窩在家裡看動畫、不愛運動的孩子就容易得病。因此大人需帶孩子多運動,適度的戶外運動,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肌肉和骨骼生長也是有功效。並且,假如大白天孩子有了很多的健身運動,一到晚上睡眠也會提升的。
『貳』 有沒有因為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弄得全家人很焦慮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妞第一次生病!七個月的時候,第一次發燒!半夜十二點突然發燒了,趕快把妹妹喊起來,妹妹看了看,告訴需要物理降溫!到第二天下午,媽媽不淡定了!說必須的去醫院,去了醫院,妹妹在兒科!就找了當天下午值班大夫,人家說沒事,有可能是幼兒急診!等回去觀察,需要發燒3-7天!
第三天下午,媽媽又扛不住,又去了醫院,還極力要求換個醫生,結果還是一樣的!
第四天下午,依舊上演了前兩天的一幕!
第五天出疹子,終於全家鬆了一口氣!
『叄』 寶寶生病,別無腦怪寶媽,要搞清楚哪些原因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在家長與兩頭長輩的一手呵護下長大的,對孩子的疼愛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寶媽們每天要喂孩子奶,給孩子換衣褲,關注每一個細節的變化,帶孩子的母親本就很累了,可偏偏公婆總是更緊張孩子的問題,稍微有點差池就亂了分寸,把責任都歸到母親身上。
養育孩子本身是件好事,擔心孩子的健康,也要為孩子的新生而祈福,最起碼是家庭和和睦睦,一起為寶寶的健康而努力。新生兒有很多病症都是正常的,寶媽和公婆都應該知曉!
『肆』 你有沒有因為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弄得全家人很焦慮的經歷
孩子生病的時候,通常是家裡老人比較焦慮,但是我是家裡最淡定的一個,因為自己就是母嬰營養師,知道如何處理常見的寶寶生病問題。
『伍』 「生病」的孩子背後其實是「生病」的父母,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一:原生家庭與親子關系“生病”的孩子背後其實是“生病”的父母,影射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本質,是他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里所受到的上一輩的教育、養育方式動力的傳承,也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控制維度並存的特別模式。
我們在討論親子關系的時候,就必然要討論父母和孩子,而討論父母,就要討論父母的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原生家庭。父母在他們的原生家庭里最初以孩子的狀態存在,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會受到來自原生家庭對我們教育的影響,會不自覺的在潛意識中,將自身幼年時在意識中形成的觀念、認知等等,暗示、傳達或者通過某些教育方式授予我們的孩子,因此,孩子性格的形成,就其根源,也可以說是父母耳濡目染的結果。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深思熟慮,通過與孩子的親密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更加註重對孩子健康心理的教育。
『陸』 有沒有因為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弄得全家人很焦慮
我看過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弄的全家人很焦慮的。就是我的一個親戚,當一個大胖小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一家人樂的合不攏嘴。孩子在前六個月時,免疫力相當強,從沒生過病,孩子過六個月以後,免疫力好像逐漸地減退,一有風吹草動,就到孩子身上。記的有一次,孩子七個月的時候發燒了,哭、鬧、不吃奶,孩子的爸爸媽媽非常恐慌,不知道怎麼是好,弄的全家人跟著焦慮。其實,孩子必須有第一次發燒,如果沒什麼大毛病,第一次發燒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好處的。都說孩子發燒一次就會聰明一次,這話不無道理。只要沒有大礙,孩子生病的時候就不用大驚小怪。弄的全家人都跟著焦慮,就是無知的表現。
『柒』 當孩子生病時,為什麼很多父母第一反應都是責怪孩子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母第一反應都是責怪孩子,但我不是這樣做的。我覺得孩子生病了,第一時間應該是送到醫院去看病,去治療,而不是在那裡責怪孩子。因為病已經生了,你責怪孩子又有什麼用呢?我們有些家長做事情,就是這樣的本末倒置,重點和次要分不清楚。你在責怪孩子的同時,孩子在情緒上會更加的難過,這樣可能會加重病情,這樣對孩子一點兒好處也沒有。所以做家長的有時候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問題。
『捌』 寶媽別不當回事,寶寶生病的四個預兆分別是什麼
寶媽別不當回事,寶寶生病的四個預兆分別是什麼?
做父母,最怕碰到的便是寶寶生病。每每看到寶寶生病痛苦的模樣,家長就心疼的不好,巴不得自身替孩子受這一份罪。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有限,不舒服了也難以告知家長,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平時多特別注意,掌握孩子得病前信號,及早搞好解決,讓孩子能舒服一些。
一、精神狀態不好
孩子毫無緣由的精神不振,怎麼逗他他就提不起勁兒,很難吸引住它的專注力,而且眼神呆滯、思維遲鈍,並不是想睡覺了,那估計就是病了。通常情況下,孩子應該是較為開朗、眼睛有靈氣的。
四、大便異常
有娃後,寶媽媽都成為了「檢屎官」,寶寶每一次的大便都需要細細地觀查一番。通常情況下,純母乳喂養寶寶大便應該是金黃色乳膏狀,假如大便發綠、有泡沫塑料,表明寶寶很有可能受涼了或是沒吃飽;排便中帶著奶瓣,是由於一部分營養元素寶寶沒能夠完全消化吸收而致,寶媽媽盡量減少蛋白、脂肪類食物攝入;蛋花樣排便,是寶寶拉肚子的信號
『玖』 寶寶總愛生病大多與寶媽的哪幾種習慣有關早改孩子少受罪
寶寶總愛生病?大多與寶媽的哪幾種習慣有關早改孩子少受罪?
1、擔憂寶寶營養成分不完善,雞鴨魚肉的給小孩補營養
「營養搭配,寶寶才會生得棒」,這恐怕也是寶媽們聽見最多的話。也正因為這話,一些寶媽擔憂寶寶營養不均衡,就會給寶寶吃一些大補的肉類食品,假如寶寶脾胃身心健康,腸道吸收水平好,這對寶寶營養的補充也是有用的,那如果寶寶的脾胃並不太好,那狀況就會越來越槽糕。脾胃脆弱的寶寶,服用過多肉類食品,也會引起消化不好,給胃腸肝臟人體器官造成負擔,這般周而復始,寶寶的脾胃作用會變得更加差,營養元素無法得到消化吸收,身體抵抗力當然提不上來。
『拾』 你有沒有因為把孩子生病太當回事,弄得全家人很焦慮的經歷
說來慚愧,我和老公曾經就是這樣的,沒有生病都把孩子帶出病來了,現在想想那些焦慮真的是折騰人,如果重新來過,我們一定好好放鬆,也希望我們在 育兒 路上從理念到行動都好好學習,放下焦慮,順勢而為。
記得那時候,剛生完寶寶那幾天,我總是出虛汗怕冷,以為寶寶也怕冷,一不小心給他穿多了。夏秋交接之際,其實天氣熱,更無知的是,光餵奶也不知道喂寶寶喝點溫開水。孩子又不會說,只會哇哇哭,止都止不住。現在看拍娃兒小時候的視頻,他都會問:「你們那時候怎麼不喂點水我喝,我好像喉嚨都哭幹了!」
哭得人心慌慌不知所措,老公聽單位同事說怕產傷,怕孩子頭痛,於是我們跑到省兒童醫院做全面檢查,一點問題都沒有,智力檢查是95分,其實很順利順產的孩子一般是沒有產傷的。現在回想,完全是當時不會帶,家裡長輩和自己兩口子都沒有經驗,生怕孩子怎麼怎麼了,醫生也只能用排除法,一項一項給你檢查可能哪兒有問題,並且還要我們辦住院,在裡面不準出來,住了兩天,看到同病房的孩子是癲癇,那個樣子把我和婆婆嚇慘了,好不容易請了個假,不管不顧,簽字「有任何問題自行負責」,又跑到省人民醫院去看,這兒的醫生實在一些,後來事實證明,孩子也沒什麼問題,自己把自己嚇得半死,瞎折騰。
還有一回,鄰居爺爺給孩子吃了一根放在冰箱里冷藏的香蕉,結果拉肚子,那時在鄉下帶,也不知道去附近的中醫看,恨不得立馬就止住,於是大老遠喊一個專車,往城裡大醫院趕,老公上班,自己一個人帶著打了一禮拜點滴,一個拉肚子花了一兩千不說,受的這份罪,也真的是罪過…….
孩子兩歲多送去幼兒園,六一節時剛好變天,孩子們穿個小背帶短褲,沒穿上衣,露出了肉肉,結果感冒了,首先是發燒,咳嗽,最後是清鼻涕,花了一千多大洋不說,關鍵是大人孩子 難受了大半個月……
孩子滿三歲後,我們總算膽子慢慢變大一些,夫妻倆也學會了一些兒童護理的按摩推拿知識,一些常用的實用的土方,學會了冷靜處理孩子的生病情況。平時感冒發燒,咳嗽,流鼻涕都能自己擺平,而且不怎麼喂葯,最大膽的一次是那次疑似得了手足口病,沒有讓孩子住院也沒打針,用了中醫中葯的方法讓孩子恢復。
現在總結出來帶孩子其實真的不需要太過緊張,越緊張越對孩子的成長,對病情的發展沒有益處。個人覺得最主要有以下幾點:
1、膽大 自信一些,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相信孩子的抵抗力,大人心態好,心情好,家庭氛圍好,孩子也不會太差,有點小病小痛很正常。
2、心細 不要放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什麼事情都面面俱到,也不需要時刻盯著孩子,但是也要細心,做到對自己孩子的情況心中有數,往往孩子生病前就有點反應,細心的父母在最開始就可能察覺到,比如睡覺不安,無故鬧脾氣什麼的,可能就有點身體不舒服。
3、多身體力行,帶孩子去戶外玩,大一點多帶他一起運動,鍛煉,跳舞都可以,強身健體,有了好的體質,就算生病也好得快。
希望大家都幸福安康!
有過一次,是孩子上高二,第二學期大概四月底五月初,孩子半夜11點多,打電話說,發燒,還拉肚子,讓我們去接她。當時孩子在鄉下讀寄宿高中,單程開車要兩個小時。接著電話後,我和老公非常著急,就給在老家的公公打電話,第二天一大早,公公爹就趕去了學校,接著孩子去了市裡面就近的一家婦幼醫院,老公一大早開車回去,兩邊說好在醫院碰頭,本來尋思沒什麼大事,打個點滴,開點葯就行了,結果給孩子看病的大夫不靠譜弄得孩子更嚴重了。沒辦法,又開車把孩子拉回了青島,我兩都上班,沒人照顧,就又把我媽一塊拉回來了,回了青島,去醫院看了看,是老家那邊開錯了葯,這樣在家一呆就是一個多周,腸炎把孩子折騰的,面黃肌瘦的。孩子這一場病,全家總動員了。
現在想起來,當時確實很焦慮,高二下學期,很關鍵的時候,臨近期中考試,結果考試沒能參加。家裡面的老人最是焦慮。
這個經歷我沒有, 我有過太不當回事差點釀成大禍的。
我對孩子一直採取一種放養的態度,兩歲之前孩子身體非常結實,兩歲後開始有發燒的狀況,但是去醫院治一治也就好了。
直到三歲半左右的時候,那時候是冬天,我帶孩子去南方某城市 旅遊 ,在我印象中這個城市應該是環境宜人的,結果我去的那兩天霧霾超級嚴重,孩子在飛機上就開始興奮,等到下了飛機,來到酒店,孩子臉紅撲撲的,我領到酒店的醫務室一看,已經38度5了,但是當時我沒有警醒,只是帶孩子去了市中心的醫院,一直到半夜12點,開了些葯,吃了就回酒店了。
第二天孩子燒有些退了,我們就在周邊玩了一下,然後晚上坐飛機回家了。
接下來,恐怖的事情發生了,孩子繼續發燒,我們去了醫院,吃了葯,沒兩天燒退了,可是孩子看起來怪怪的。
有一天晚上,我要出門,他躺在床上看著我,我說我出去一下,跟媽媽再見。他那個怪異的眼神我終身難忘,就是一句話都不說,獃獃的看著我,我們都以為孩子今天很乖。
第二天,我反復思量不太對勁,又去了醫院,一檢查,孩子是心肌損傷,醫生說幸虧你們警醒,不然發展成心肌炎就麻煩了。
孩子在醫院住院了半個月,出院後不能劇烈運動,一直持續了半年時間,半年之後,他的體質和動作能力明顯比別的孩子差很多。
我每每想起都覺得後怕,如果那天我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會怎樣。
俗話說:沒事兒不找事兒,有事兒不怕事兒。孩子生病了一定要及時去治療要重視,但是不要在治療過程中沒完沒了的焦慮,搞得大家都心情緊張。最重要的那點在於預防,不然你就只能陷入無盡的焦慮無法自拔,對孩子連一點幫助都沒有。
有的,但是不是我焦慮,是我婆婆焦慮。那時候寶寶大概6個月吧,第一次生病,有點流鼻涕,有點咳嗽,症狀不是太明顯,原本我想著寶寶太小,少吃葯,靠自身免疫力去修復,多喂點水,再觀察觀察。結果我婆婆不同意,一天到晚在我耳邊不停念叨,叨得我心火旺盛、懷疑自己的決策。於是就帶去兒童醫院,哎,醫院那個人山人海呀,都是生病的孩子,排了三個小時的隊,終於看完病。醫生也只是一句上呼吸道感染就打發了我們,但是葯開得真不少。回了家但是那些葯吃下來,就要耗掉我一層皮,寶寶不願意吃葯,一吃就嘔吐,各種哭各種鬧。
然而,還沒等葯效發揮作用,我婆婆又開始「攻擊」我了,她先是自己到小區摘了一些枇杷葉,說要煮水給寶寶喝,被我拒絕了,然後又是各種跟她的老閨蜜打聽各種偏方各種神醫,都被我拒絕了,然後她就不停在我身邊走來走去表示她的憂心。我實在受不了了,沒忍住火,沖她說了重話:我是孩子的媽媽,我比你還著急,你這樣讓我心裡特別難受。
說完以後,我自己心裡也不好受,她無非是關心孩子,只不過是方式錯了而已。過了一會,我心情平復了,就跟她道歉,說我有點著急而已,請她不要介意,並耐心跟她解釋疾病的防治方法,再認真跟她討論了孩子的病情,最後選擇了溫和的治療方法——小兒推拿。兩次推拿之後,孩子就沒再咳嗽流鼻涕了。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1.不要自亂陣腳,即使家人很焦慮,也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判斷該。
2.和家人商量,選擇最適合孩子的看病方式。
3.告訴家人你的想法,請他們配合你,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應該相互配合。
有啊。
孩子3個月的時候被社區醫院大夫發現皮紋不對稱,被懷疑是髖關節脫位。
我在還沒徹底搞清狀況的時候,就把這事兒告訴了我爸媽和公公婆婆。
四位老人一聽就著急了,四處向人打聽怎麼治療,有沒有後遺症,需不需要開刀。
公公本來老花眼,為了找治療方法,每天對著電腦在網上搜索。
婆婆見人就問,身邊有孩子的朋友都被問遍了,還打電話給遠在上海的表姐。
媽媽眼睛不好,居然把家裡厚厚的一本醫書翻出來查。
爸爸更神,大半夜就打車去醫院,要找大夫問問。
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髖關節脫位,大家都虛驚一場。我也後悔一開始就把事情跟家裡人宣揚,搞得全家好長時間都雞犬不寧,讓老人無謂的擔心一場。
所以,以後真不能搞不清狀況就把孩子的病情昭告天下,沒准孩子只是一場小病,幾天就好了,結果弄得全家跟著一起擔驚受怕。
孩子生病的時候,通常是家裡老人比較焦慮,但是我是家裡最淡定的一個,因為自己就是母嬰營養師,知道如何處理常見的寶寶生病問題。寶寶的疾病有輕重緩急,一般的常見問題只要家長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處理,不必急著去醫院,通常比較常見的為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比如感冒,咳嗽,發燒,扁桃體發炎,氣管炎,肺炎,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等。而當遇到較嚴重的情況,必須去醫院,也就沒必要再焦慮什麼了。
其實孩子生病要重視起來,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生病跡象,提早預防,或者在疾病初期就進行營養以及自然療法的干預,以防疾病進一步發展。對孩子的 健康 保持警惕性,當回事是沒錯的,只是不要過於著急,亂投醫就好。
我家寶寶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生病是在七個多月的時候,中午摸著頭有點熱,其他沒有任何症狀,一測體溫37.8,馬上就開始自然療法大量營養素VC,寶貝酵素,益生菌沖水喝上。兩小時後量溫度38.5,繼續喝水營養沖擊療法。寶貝下午睡覺,給用小兒推拿手法外感四大手法,清天河水。睡醒後,繼續喝水營沖擊養療法。寶貝喝水很多,比較嗜睡,臉也紅紅的。到傍晚上升到39.5度,營養療法+加強推拿推三關,退六腑,溫水捏脊。我堅信用自然療法發燒一定可以退,但我也和很多媽媽一樣,看著寶寶難受是非常心疼的,但是發燒一定有個過程,不要心急。傍晚寶貝睡覺都直哼哼,家裡人都擔心了,我說沒問題,晚上會繼續檢測體溫。到九點多,體溫已經回落不到39度,因為寶寶睡著了,就繼續做推拿。半夜再測已經38度。第二天早上醒來寶貝已經退燒了,自然療法繼續,用量減量,後期發燒沒有反復,自然療法完勝。
所以說呢,自己懂得多一些,孩子生病時就會多一分淡定,好媽媽勝過好醫生,生病時第一時間可以及時處理!
有啊!肯定有啊!孩子一旦生病,我就著急的很。害怕孩子難受,或者由於發燒會對孩子不利。一般立即採取措施,去正規醫院檢查身體。然後護休的很好。等著康復了再去學校上課。
沒有小孩
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經歷。但是正確的方法是,孩子生病,還是首先去醫院看,讓醫生診斷有沒有問題,需要怎麼治療。焦慮是沒有用的。
一個按書養,兩個按豬養,其實每個媽媽都是從新手開始練就出大心臟的。
我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其實還是會有些焦慮,記得在孩子8個月的時候感染了輪狀病毒,又吐又拉的,醫生居然沒有診斷出來,又是抗生素又是掛水;同時,我剛回公司上班不久,那幾天又剛好是歐洲的上司過來檢查工作。那個焦躁真的是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把原本也緊張得不得了的父母直接點燃了。
後來,慢慢的,我學習了更多的 育兒 知識,醫學相關的常識,漸漸也就能合理地處理孩子生病的問題了,也能夠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兼顧到家裡其他成員的情緒,一起輕松的度過。誰不生會個小毛小病的,發燒、咳嗽都是太正常不過的,哪怕就是一些不常見的疾病,遇到了也只能是迎難而上。
在兒童醫院陪孩子做心臟手術的那一周,見過了生離死別和人情冷暖,再想想那些事,真的可以一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