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問我為什麼他要聽我的
⑴ 孩子問我,我憑什麼要聽你的
因為我是你的家長,因為我是你的親人,因為我愛你……
因為在你未成年之前我有義務照顧你,呵護你。
你現在的自理能力尚且不能照顧好自己,我必須承擔責任。義不容辭。
也許你會認為我做的說的不合你的心意,但是現在你有必要聽我的。
沒辦法,誰讓我愛你。
⑵ 我很愛孩子,卻不會管控孩子讓孩子聽我的,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不妨嘗試一下:
1.轉換角色。把為人父母的角色,轉換成共同成長的角色。因為角色不同,必然存在利益不同,利益不同,勢必帶來矛盾沖突。你以父母的身份去約束孩子,去限制孩子,本著「以愛之名」,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不是這樣,你只是在限制他而已。
如果老師能夠不斷地講解解題過程,而不是講該題的重要性,相信效果會好很多。此外,不要阻止孩子犯錯。犯錯是對孩子最大的進步。對與錯是相對的,你用自己理解的對,去約束別人的錯,多少強勢了一些。但是,對於違背社會規律、道德倫理的事,則需要監護人發揮監護人的職責。
⑶ 孩子不聽話 總是說:小孩為什麼要聽大人的話我該怎麼和他說這個問題!孩子六周歲兩
我感覺小孩這樣的話還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⑷ 阿倫森效應:當孩子說我幹嘛要聽你的時,這根「救命稻草」得抓牢
誇獎和批評也是一門藝術,如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夠恰當地去掌握這兩門技巧,就可以起到非同尋常的效果。
然而,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都會先採取獎勵後批評,因為家長覺得先給孩子獎勵的話,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打擊自信心,但是其實這樣的一個想法就存在著很大的錯誤。
舉個例子:
朋友的孩子之前在學校里的表現一直都非常的優異,成績也是非常突出的。然而在一次的考試當中,因為一些原因而出現了失誤,排名下降,朋友對於他這次的成績,就是本著不想打擊孩子信心的基礎就先誇獎孩子學習的態度以及在試卷上面的一些基礎能力是很強的,然而成績的下降,這是不認真的表現。
結果沒想到這樣的一種方式讓孩子突然失去了興致,在那有一段時間都一直處於悶悶不樂的, 覺得自己被否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差 。這樣的一個問題也是在生活當中很常見的。
還有這樣的一個事例:
有一群孩子在小區裡面非常的鬧騰,特別喜歡在午休的時候跑到車棚裡面蹦蹦跳跳的。小區裡面有很多的住戶都有去投訴和他們的家長商量並且批評,但是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於是有一天一位老爺爺就跑到那裡對他們說,如果誰能夠蹦得更高就給獎勵五元錢。
所以當天蹦的最高的那一個人也就拿到了獎勵,而在之後的第二天第三天老爺爺都會過去跟這群孩子說比賽蹦高,蹦的最高就給獎勵,只是獎品從最開始的五元錢變到了一支筆,再變到了一顆糖。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孩子們,最後一天就沒有興致去蹦高,都跑下了車棚。
這樣的一個行為其實就很好的解釋了,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面所出現的誤區:總是喜歡先褒後貶。
1. 所謂的遞減效應,他指的是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好感是不斷的增加了,而不是不斷的減少。
所以在銷售行業當中,很多的銷售人員就充分地運用了這樣的一個技巧。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只拿一點點,然後再逐級的增加,這樣子顧客也就比較能夠接受,而不是在一開始就放很多,然後再慢慢的拿掉。
就好比買車,其實有的條件,優惠都是本來要給的。但是通過話術等,給消費者造成是他爭取來的假象,從原本較少,到不斷增加的好處。這都會讓人感覺心情愉悅和更加能夠接受。
這里的遞減效益,其實從表面的理解就是,好感的發展方向與發展趨勢他所展現的其實就是一個人在面對褒獎和面對批評的時候的不同反應,不同態度。
2. 遞減效應之所以要在孩子的批評教育當中有所運用,是因為考慮到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發展的階段性。
孩子所成長的階段是非常的容易受外界對自我的評價所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的家長都喜歡先褒獎和批評,都是為了不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不影響他們的自信心。但是這樣子也同時引發他們另外的一層性格特點,就是好面子倔強。
如果前期一直對他表達的都是喜愛欣賞的態度,突然間轉化成了批評的話,會讓他們一時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前期不去培養他們這種習慣以及依賴性的話,突然從批評轉到獎勵反而會給他們前進的動力,更能夠讓他們認識到自我的錯誤以及發展的方向。
3. 而這種遞減效運用到教育當中,也是應該有所技巧掌握。在運用遞減效應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到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要注意在孩子獲得獎勵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都得從兩個方面去進行評價。
但是一定要先把批評放在開頭,先找一些不大不小的小事去指出孩子的錯誤,然後最後再從某一個方面挑出他們的優秀的地方去褒獎。這樣子既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也不容易讓孩子變得驕傲,對誇獎變得依賴。
很多的孩子之所以聽不了別人對自己的批評,都是因為沒有這樣的一個挫折教育。所以家長在運用遞減效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批評再誇獎。而且批評的內容一定要保留孩子的面子,不影響他的自信心。
1. 阿倫森效應
它指的是人們普遍都會喜歡能夠不斷增加獎勵和贊揚的事情,但是卻非常的排斥引發獎勵不斷的減少事情,這也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倫森所發現的一個特點。而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特點,這樣的一個發展的特質都是因為挫折心理在作祟。
這種阿倫森效應在本質上就是和遞減效應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做法以及內容上還是有所差距。
人們從剛開始接受一個小的褒獎到後面普遍都是以褒獎為主的情況下,突然接受到了對方的批評,就會萌生出一種挫折感,覺得自己不被肯定。而在這個變化的過程當中,如果獎勵和批評之間的坡度不是很高的話,大部分人也是能夠接受的,但是突然間跨了一個很大的高度,就很容易降低孩子的積極性。
2. 之所以在孩子教育當中採用阿倫森效應,是因為這種阿倫森效應所展示出來的特點是完全的符合孩童發展的特點的。
比如在一個家庭當中,父母總是喜歡用獎勵去鼓勵孩子做某件事情,可能是鼓勵孩子做家務,可能是鼓勵孩子學習,在剛開始的時候效果可能會非常的顯著,但是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 ,孩子自身也會感受到獎勵不斷的減少的話,對於做這些事情的積極性也就會瞬間降的很低, 與此同時也會把這些行為當成是一種負擔,而不是真正的去感受和享受背後的意義。
1. 要相信孩子,同時也欣賞孩子能夠做到的一些事情。
很多的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最先反應出來的就是情緒控制能力差,會直接生氣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但是其實這樣的一種做法是大錯特錯的。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孩子自身的反應也是覺得會受到批評,所以心中也會有種害怕的感覺,而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在不該贊賞的時候贊賞孩子,反而更加的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我的錯誤,也能夠贏得孩子更積極的配合。
前段時間,孩子坐在地毯上看電視吃零食,結果一不小心零食就給撒到了地上。這個時候他左看右看,看著非常的著急,但是又不敢和我說。這個時候,我便過去引導他讓他把吸塵器拿出來收拾,這種不以責備的形式去指出孩子的問題所起到的效果會比直接批評的效果來得更強。
2. 家長應該間接委婉的去指出孩子的錯誤。
孩子都是會犯錯誤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孰能無過。只是在如何指出問題,如何去教育的這個過程卻是有著千般萬般的不同的。既然錯誤會犯,那就必須得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誤的內容,這樣子下次才能夠減少犯錯的幾率。
只是相比於直接,冷漠的批評,間接委婉地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去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形式,更能夠讓孩子接受。家長覺得採用先褒後貶的形式去批評孩子的話,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其實孩子都知道每次的褒獎之後都會出現一個但是。
3. 一定要給孩子保留面子。
自尊心也是每個人都有的,當一個人一直在被批評被教育的時候,他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慢慢的對於這種容易引起自身難過的話語就會自動的屏蔽。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記住不要去觸發孩子自尊心的保護心理。
無論是指責問題還是批評教育,都應該要給他們保留面子,在他們認識到了自我錯誤的時候也不應該端著家長的權威,而是應該親切的引導給孩子一個台階下。
那麼對於先褒後貶還是先貶後褒,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在日常的孩子教育當中,家長們你又是怎麼選擇的?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兒 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 健康 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 育兒 小麻煩
⑸ 五歲半的孫子,總問我為什麼要聽我的,不聽他的
這是孩子的心理處事。
⑹ 當孩子說「我憑什麼聽你的」時,家長該怎麼辦
在孩子說出這樣的話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社會經驗是非常多的,已經走過了很多的彎路,就想把這些經驗傳遞給你,讓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再走彎路。並且父母可以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告訴孩子,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欺騙自己,而是想對自己好,就能相信父母,聽父母的話。
⑺ 女兒快到七歲了,非常嚴肅認真的問我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呢,這該怎樣回答
由於我是成年人,由於我是你的媽媽/父親;這一回答可能是許多父母都是會用的,日常生活那麼繁忙,哪裡有時長跟小孩表述,哪有耐心在回應小孩每一個問題的情況下都想起哪些教育方式,這也是實際。但實際上這一回答無形之中危害了小孩,他很有可能越來越聰明乖巧,但沒了自身的想法,他很有可能此後感覺如果是成年人得話就得聽,雖然這個人並不是父母,他很有可能之後再也不敢問相近的問題
父母需要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如果想讓孩子收拾房間,就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的的房間很亂,很不舒服,你幫媽媽整理一下好嗎?」父母不能太強勢,要態度和藹,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然就學會了配合。
⑻ 為什麼小孩一定要聽大人的話呢
因為小孩還不懂事情的對錯啊 所以聽大人的 不過有的大人說的也不對,所以造成孩子錯誤的觀念
⑼ 孩子經常會說為什麼要聽你的是什麼心理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小毛病,也勢必會和我們發生沖突,今天列了八種你一定會遇到的狀況,結合澳洲育兒專家的一些建議,和大家分享最有操作性的方法。不靠高壓和所謂的父母權威,你的孩子照樣能接受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