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對孩子說這四句話
㈠ 看似哄娃實則毀娃的四句話,家裡的老人常說,但注意少對孩子說
文/鵬爸 育兒 經
語言的藝術往往很美妙,有時一句話從能成事,有時一句話也能壞事,所以在說話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注意。
很多時候一句話雖然代表你的有口無心,代表了你直言不諱,但同時「出口傷人」也是常見的事情,見了很多人一句話就毀了一段感情,一段友情,甚至連親情也受到了傷害。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將孩子教給老人帶,而老人常常愛說的幾句話,成了毀了娃的一種方式, 而有些父母也因受到了家庭的原因,導致自己也常常會說這幾句話,但一定要注意少對孩子說。
案例:
梅小姐家有個女孩,今年3歲半,但由於梅小姐兩口子工作繁忙,就將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帶,梅小姐心想爺爺奶奶都是讀書人,一定能給孩子教導的「亭亭玉立,知書達理」
但是沒想到,這樣一放就是半年之久,半年裡梅小姐和丈夫也來看過孩子,但就是匆匆一看偶爾幾次陪著孩子睡了一覺,連爺爺奶奶都說他倆, 就不能請假陪陪孩子,時間在長孩子就不認識爸爸媽媽了。
梅小姐雖然也想,但是公司的業務也到了最後的談判期,過了這2個月,就有時間陪陪女兒了。
等到2個月過去了,梅小姐接回女兒後,大約半個月,梅小姐就意識到「女兒的一些壞習慣」,原來是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選擇了住平房,鄰居很多都是老頭老太太,大家總是在一起聊天下棋,一來二去熟了以後爺爺奶奶也會帶著女兒一起去玩。
一開始就女兒一個,後來孩子越來越多,但是女兒一個人享受別的爺爺奶奶的寵習慣了,當有一天別的爺爺奶奶把帶的水果零食小玩意給了別的孩子,女兒就開始大哭, 心疼自家孫女的老人,就對對方的孩子說:「妹妹還小,你能先讓給妹妹嗎?」
對方孩子就讓了,有一次就有二次,就有了接下來的一次又一次,孩子也就學得霸道不講理,得不到想要的就開始哭。
其實很多時候,爸媽、老人的有口無心造成的是什麼?是孩子的價值的扭曲和孩子的不明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爸媽、老人常說的話,孩子會當真,當成習慣。所以有時候看似無意的哄娃實則變成了毀娃,而平時家裡父母、老人常說的四句話是哪四句呢。
哄娃四句話:
一、他還小,不懂事,你讓著點
很多時候,孩子小嗎?孩子其實不小,小的是你認為的小。所以從有種冷是爸媽覺得你冷變成了有種小是爸媽覺得你小。
孔融四歲就能讓梨,說明什麼?孩子在三歲以後的年紀實際是「能懂事的」但是父母認為他小。
家裡有二胎的很長時間對老大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他還小,你讓著點,你是哥哥/姐姐」,但實際上時間久了,給孩子造成了錯覺就是我還小,我的錯可以被原諒。
二、你再不聽話,我就
實際這句話不僅老人愛說,現在的我們、年輕的父母都常說,尤其是孩子碰了動了,大人覺得危險的東西時,常說的就是,不讓你動不讓你動的,這下可好了吧,再不聽話我就打你了。
等等類似威脅的話,可是卻從來沒有實現,實現的那幾次,罵完看孩子哭的不行就去哄孩子。
你看這種威脅不僅沒有用, 而且造成兩個後果:孩子不怕你,你對孩子沒有了威信力。
三、哎呦,別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來幫你
一句很普通的我幫你,最後造成了什麼結果?就是孩子事事讓你幫,最後更是動動嘴就行了。這也造成了很多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這也是造成了很多孩子一直不能獨立的原因 ,因為父母、老人的幫襯,也讓孩子喪失了自己獨立生活、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與經驗。
四、嘗一個,沒有事
爸媽、老人買菜的時候,總是會問攤主這個東西好吃嗎,甜不甜,我能嘗一下嗎?在大人眼裡這是買菜、買水果是否新鮮的問法,但是很多時候,有些老人是給孩子拿一個,讓孩子嘗嘗好吃吧,有些攤主給嘗才可能買,一來二去,孩子養成了攤前嘗東西的習慣。
給孩子造成了一種不需要付錢就可以吃東西的「消費觀」,同時也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比如「貪小便宜」的心理。
對於以上的話,你或者家裡的老人常說呢?
而對於這常見的四句話,父母、老人真的應該注意少對孩子說,畢竟孩子的觀念的來源多數都是父母、老人給的。
所以為了孩子優秀性格的培養,為了孩子 健康 成長,為不養成孩子的壞習慣,父母、老人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影響。
㈡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說
相信每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平日的辛苦工作、悉心照料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但是,有時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便可能毀了孩子的美好未來!
「愛之深,責之切」, 盡管是本著愛孩子的態度出發,但父母有些話一旦說出口,還是會像鋒利的刀子,深深地傷害著孩子。
下面是最傷孩子的十句話,父母們一定要認真看看: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
1.你怎麼這么笨!
當別人說你笨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失落、窘迫、憤怒…… 這些在孩子身上,不會減少,只會放大。孩子的承受和判斷能力都沒有完善,很容易被別人的話所影響。
對孩子要多點耐心和信心,可以換成: 錯了沒關系,再試幾次一定會成功的;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呢!
2.哭什麼哭,你還有臉哭?
有些爸媽一聽孩子哭,就心煩意亂立馬阻止,尤其一些男孩的父母認為,男孩哭缺少男子漢氣質,因此堅決不允許孩子哭,甚至告訴孩子哭很丟臉。
孩子委屈時,哭可以緩解情緒,孩子年齡小,不懂得如何調節情緒,想哭就讓他哭會吧。
父母可以耐心等孩子哭完後再跟他講道理,請注意別在孩子哭的興頭上講,因為這時候孩子聽不進去;
也別為了不讓孩子哭而妥協,這會讓孩子以後拿哭做殺手鐧來達到目的。
3.我以後再也不會相信你了
誰家孩子還沒撒過幾個小謊啊,爸媽發現了怎麼應對才是關鍵!都知道撒謊不是好事,但打罵孩子只會讓他更不敢說真話。
爸媽不信任孩子,孩子會很受傷,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相信他,還有誰相信呢?孩子會更加內向敏感,缺乏安全感。
可以換成: 能把真實的想法告訴媽媽(爸爸)嗎?我會理解你的。
4.你太不爭氣了,我對你很失望
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這種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壓力,也就導致了父母們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父母如果經常說這句話,孩子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失去自信,覺得自己很「蠢」,什麼都做不好,成績也會越來越差。
可以換成:一次小小的考試沒事,我們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一定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了好不好?
5.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當你對孩子說出這句話後,孩子十有八九不會再「反駁」,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此信服,暫時的沉默會在一次次累計之後,反而會在孩子心裡埋下更加逆反的種子。
懼怕不等於信服,口服不等於心服 ,家長的威信不應該用在逼孩子就範上。
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遇到分歧多跟孩子商量,而不是簡單粗暴的「一言堂」。
6.你看看人家XXX
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早起早睡搶著做家務,天天看書從不玩 游戲 。
很多孩子都是聽著父母講「別人家的孩子」長大的,父母們總是拿別人孩子的優點跟自己孩子的缺點比,卻很少誇贊自己孩子的優點。
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
聰明的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發掘孩子的潛力 , 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貶低孩子的能力。
7.下次你考100分就給你買
首先,用物質鼓勵孩子努力學習就不可取。
因為這只能激起孩子短暫的學習慾望,而並不是內心潛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容易養成錯誤的金錢觀。
其次,給孩子定的目標要切合實際,是那種努力一把能夠實現的。
平時只能考及格,非要考100才能買,那不是為難孩子嗎?這樣孩子也不會有信心去達成這個目標。
8.你可真行啊,好的不學專門學壞
有些爸媽總忽視孩子的優點,放大他的缺點,孩子做錯事,反話諷刺孩子,只會更加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其實,有時候放下作父母的姿 態, 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孩子是會很願意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
9.算了,看你以後也不會有出息
父母不斷說這句話,孩子就會信以為真,一旦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自己,輕易妥協;失敗之後也沒有從頭再來的勇氣,一蹶不振。
父母的否定和不看好,其實給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理由。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不行的」,賞識和信任才是幫助孩子變得更好的動力所在。
10.就算為了媽媽,你努點力好么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採用激將法刺激孩子,有些父母則是打起了親情牌。
「你看媽媽為了你,工作那麼辛苦,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所有最好的都給你了,你就算為了媽媽,好好學習行不行?」
這句話的確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沖擊,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給父母造成了困擾,帶著很大的心理壓力去學習。
這樣即便是努力學習了,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發生很大的偏差。
有些父母老了會說,我的孩子不愛回家,雖然對我們從不吝嗇,卻也沒有親子間的溫情。其實,只是因為你不經意間的幾句話深深地傷害了孩子!
別讓這些刀子傷了孩子的心,這些話,千萬別對孩子說了!
給爸爸媽媽的3句忠告
1.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干,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念書, 導致孩子除了念書什麼都不會,成為了一個高智商白痴!
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
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捨不得動筷子。
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嘗一口,「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3.對話比對抗有效,別跟孩子較勁
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干」,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
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愚蠢的家長只會盯著孩子的缺點,一味的抱怨與批評孩子,讓孩子喪失對自己的信心,變得越來越自卑叛逆;
而聰明的家長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也懂得適時的稱贊會給自己的孩子信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優秀。
爸爸媽媽們,請大膽為孩子喝彩,請相信你的孩子會越來越棒!
㈢ 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哪些氣話是不能說呢
人在憤怒的時候容易做不理智的事,說不經過大腦的話。其他時候可以,但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行。李根根教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過,不管有多生氣,都不要說這四句話。
李根根: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管有多生氣,都不要說這四句話
第一句,我們都是為了你
家長對孩子最缺乏的是耐心。你說這種話可以說是表面上不討厭鋼鐵的情緒宣洩,但事實上,很多成年人忽視了語言的傷害力。肉體上的傷口久了就會痊癒,但心靈上的傷口很難自我治癒。
最後,為什麼不能那樣說,它不能說。因為大部分孩子過於受寵,孩子的壓力能力很弱。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智慧。
㈣ 這四句話會像刀子一樣傷害到孩子,可有很多家長每天還在說
人與人之間絕大部分的交流方式就是語言,而與人說話、溝通的方式也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很多時候,大家內心的想法和表達出來的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很容易讓別人誤會,甚至是受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家長們有些「為了小朋友好」的話反而會讓孩子傷心。有四句話會像刀子一樣傷到孩子,可有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每天都在說。
網友小方就跟我們講述了她的經歷:孩子四歲了,剛剛上幼兒園,正是接受、學習新事物的時期。可小方發現,孩子在學習簡單的算術、基本的拼音的時候,比不少孩子都慢很多,這讓她有些著急。一次在教孩子算加減法的時候,小方糾正了孩子幾次,可還是不會,她隨口說了句「我怎麼生了個這么笨的孩子。」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和小方反應,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做事情不太認真,不管是上課還是吃飯、睡覺,都不是很聽話。聽了這話後,小方回到家就趕緊問孩子這是怎麼回事,結果孩子說「反正我笨,你也不會喜歡我。」這令小方有些驚訝,本來無意的一句話,去沒想到給孩子帶來那麼大的影響。
因此,家長們很多隨便說的話,就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
以下這幾句話幾乎是最讓孩子傷心的話
第一句,「我怎麼就生了你這么笨的孩子。」
家長們在心裡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些預期,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那麼家長們就會有些失望,可能就會說出這樣的話。但這會使小朋友當真,他們會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管怎麼做都不可能變聰明,就會因此「拒絕」努力。同時,他們會覺得家長「嫌棄」自己笨,不喜歡自己。所以,家長們要多些耐心,不要說出這樣的話。
第二句,「家長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很多家長會比較「專政」,覺得自己都是為孩子好,做得都是對的,孩子就是要聽父母的。但事實上,雖然家長要教育、照顧小朋友,可家庭成員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家長們不能一副「我是老子,就要聽我的」的狀態。這樣孩子不僅不知道父母為什麼拒絕自己,還會變得和家長一樣,性格越來越暴躁。家長們要講清楚為什麼拒絕孩子。
第三句,「你看看XXX,再看看你自己。」
相信大家的童年,甚至是成年後,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陰影。家長們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孩子向優秀的人學習,然後變得更優秀。但在小朋友的眼裡,只會認為爸爸媽媽喜歡那樣的孩子,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不會喜歡自己。這很容易導致小朋友自暴自棄,不願意去努力。因此,家長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第四句,「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家長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威脅」孩子,而且這個辦法每次都很有效。但是,家長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小朋友很沒有安全感,患得患失,會擔心爸爸媽媽隨時都不要自己了。時間長了,還會影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那麼,家長們平時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呢?
第一點,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很多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會豁然開朗。家長們把自己放在小朋友的角色里,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么做,他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回應。這樣,家長們說的話會更容易讓小朋友接受。
第二點,學會認真聽孩子說話
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的話都是沒有意義的,但很多看似沒有營養的話,卻能很真實地反應出孩子的內心。家長們平時要耐心地聽小朋友的每一句話,這樣也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重視自己的,以後有什麼心事、困擾的話也會主動和家長溝通。
第三點,要懂得尊重小朋友
家長們不要強迫孩子照著自己規劃好的路線去發展,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孩子的選擇真的有一些不妥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去引導,跟孩子講清楚利弊。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這樣他們也會更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第四點,要學會正面引導孩子
人都有優勢和弱點,不要每天都只盯著孩子的缺點去糾正他、批評他。同時也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鼓勵他,然後引導他怎麼能彌補弱點。
第五點,注意說話的語氣
盡量減少「你要」、「你必須」、「你不能」這類的語言,多一些建議、商量的語氣,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家長們教育小朋友時的表達方式是很重要的。不要因為一些「隨口」的話語,傷害了孩子的內心,平時還是要多注意和孩子說話的語氣、態度。大家平時說過以上這些話么?一起來交流吧。
㈤ 和孩子相處時,哪四句話是不能隨便說的
以前的「建議父母持有父母的就業證明」這一觀點已迅速引起人們的熱議,這粗略地意味著,在撫養孩子之前,父母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和嚴格的測試並獲得相應的證書,否則將無法成為合格的父母,這種培訓在北歐一些國家被證明非常重要,這表明了科學育兒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他們盲目地應用了未經教育的他人的育兒經驗,孩子的心臟敏感而細膩,他早些時候聽到的某些單詞可能會在他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烙印,作為父母,您一定不能將所謂的教育變成傷害孩子的武器,以下四個有害的話永遠不要對您的孩子說。
如果您不聽話,惡魔會在深夜抓住您。這句話是家庭中的常見威脅,屬於恐嚇類別,但是,父母對這種恐嚇並不感到厭倦,因為它可以達到使孩子立即聽話的效果,比長篇大論的講道更有意義。
孩子的出現是父母婚姻和愛情的結晶,這是上帝賜給這個家庭的最好的禮物,父母顯然是最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那麼為什麼他們也是最深深傷害他們的孩子的父母呢? 學會交流,不要讓愛沉淪。
㈥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四句話,句句很扎心,容易讓孩子更加自卑懦弱
像下面這幾句話,父母們平時可就不要再對自家孩子說了。
有些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時,經常會脫口而出「你怎麼這么笨」,其實如果家長經常使用這樣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笨蛋",從而產生自卑感,失去了追求進步的動力,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是笨的,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總說孩子笨,而是鼓勵孩子,這一次不會沒有關系,下次一定不能錯了,這樣才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和提高能力的根本方法。
「哎呀,你怎麼什麼事都干不好」,充滿抱怨或無奈的話很容易脫口而出,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但其實失敗後的孩子更需要肯定,允許孩子犯錯,才能讓孩子學會成長。況且生活中,很多成人認為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對孩子未必如此,所以當孩子努力卻做不好一件簡單的事時,父母可以適時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已經在努力了,加油。」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孩子,父母拿孩子來進行比較,經常會說,人家孩子能做到,你為什麼不能,人家孩子這么棒,你多學學,可能父母本意是激勵孩子,但是如果比較不好,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內向的性格,還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容易引發心理的抵制情緒,所以父母不要輕易把別家孩子和自家孩子進行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對孩子來說,當然不想和任何人比較,每個人的特點都不一樣,自己有自己的發光點,所以父母應該多看看自己孩子的優點,不要總把孩子和別人比較。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永遠不能和長輩犟嘴,但其實這樣更容易造成孩子叛逆的性格,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在某些事情上也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成為一個沒主見的人,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平等對話,不要用你的"強大和權威"去吼罵孩子,當孩子犯錯了,父母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聽一聽他的想法,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加以引導,如果真的是孩子的錯,父母可以換一種說教的方式,這樣孩子也會靜下心來去聽。
看完上述所說的,你是不是也覺得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呢?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在平時不經意或者生氣時,也要做到言語謹慎,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自尊心,要多用正面、積極的語言鼓勵孩子,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㈦ 「4類話語」是親子溝通溝通的大忌,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出口,是什麼話呢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指導者,同時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陪伴者,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雕刻他性格特徵的刻刀。
可以說,孩子今後的個人性格特徵,是在父母的話語和行為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在和孩子進行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要仔細斟酌自己說出口的每一句話,思考它會給孩子帶來積極還是負面的影響。
親子溝通,這「4類話語」是大忌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知道親子溝通中一定不能夠犯下這4大忌,否則不僅影響親子之間的關系,還會影響家庭氛圍的和諧。只有做到好好溝通,才能夠真正走進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
㈧ 孩子鬧情緒時,哪幾句話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以免適得其反
孩子鬧情緒時,哪幾句話最好不要對孩子說,以免適得其反?
現如今很多的家長都比較寵愛自己的小孩,寵愛過度就會讓小孩養成一些不好的性格。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都有喜歡鬧情緒的情況出現。這可就讓很多的家長不知道怎麼辦。下面讓小編為您解決小孩鬧情緒怎麼辦這個問題。
4、總想控制孩子
尊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導致了許多父母在文化教育孩子時,經常擺成家長的威勢心態,妄圖控制孩子,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處事。但控制的結論通常招來抵抗。專家表示,家長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卻並不考慮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上要求,家長便會氣憤、發火,這種個人行為示範性,也將讓孩子習得,變成他性格的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