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懂為什麼
A. 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有的孩子卻聽不懂,學不會
藍光雲夢: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教師的我來講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同是一堂課,同樣的學生,最後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總結起來講有三點:
第一、教師的備課問題
如何上好一堂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展現,更重要的是教師備課。「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想讓學生都會,只有在備課過程中老師多用心。
第二、學生的學習問題
孩子們的成績參差不齊,導致了班裡的總體成績不穩定,如何改變「學困生」的學習問題是每堂課教師應注意的問題。只有從這些學生入手,才能在課堂的教學效果中彰顯出教師的魅力。
第三、班級的綜合因素
班級綜合因素是制約學生同步學習的關鍵。有些班級問題不斷,上課沒有良好的班風,沒有學習的氛圍,導致了其他學生也沒有了聽課學習的勁頭,這樣的課堂老師是不可能教好學生的。
教師的關鍵在於教,學生的關鍵在於學。怎樣教?怎樣學?如何讓學生都學會是我們值得考慮的問題,我的看法是:
1、教師要認真備課 ,備教材,備學生。 只有把學生融入教材中去,才能在課堂上吸引住學生,才能在學生中建立起與學生的互動性、積極性,才能更有效的進行教學。
2、學生要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俗話說「好的學習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可見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我經常給我的學生說「你們應該轉化自己的思想,從一開始的老師讓我學到現在你們要做到的我要學的一種轉變」,只有這樣你們才能更好的融入課堂,更好的把握老師的課堂。
3、要有良好的班風班紀做好前提。 沒有學習氛圍的班級老師不能用心教育,學生也會沒有心思學習的。
老師的教育與孩子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共同努力,孩子們肯定都能聽得懂,學的會。
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大約十年前,學校領導教給我個任務,有一個外校交流過來的老師教五一、五二,經過一年的數學教學,兩個班平均分只有71分。領導讓我接受這兩個班,我是最喜歡教成績不好的班級了,因為沒有任何壓力,只有進步,不可能退步了。
當我前三天教學生以及批改學生作業時,發現學生都是對老師特別沒有禮貌,讓她們訂正錯題,好幾個女同學都是滿臉不開心,再小聲抱怨幾句,總之不願意訂正。上課有幾個男生接話現象嚴重,擾亂了課堂紀律。不交作業現象嚴重,家長很少有簽字的。還有學生和我直接頂撞,我也盡量不發火,畢竟剛接觸孩子們,只是口頭警告,不要到第三次,否則我會不客氣的。
到第三天這種現象並沒有好轉,班風不正,於是我採取措施,直接武力解決班級最挑頭的男生,擒賊先擒王。殺掉他們的威風,免得上課男生接話擾亂課堂紀律。然後放學沒有寫完作業的全部留下,把前三天作業全部補完,字體寫好再走,時間晚了沒寫完的電話通知家長必須到校門口接送。
就這樣孩子們算是有所好轉,嚴格結束後就是讓孩子們開心,我又講了很多以前如何管理初中孩子,用自己的實際教學管理和成績得到學生們的認可,又講了自己拿手的笑話讓孩子們鬨堂大笑(沒有不笑的)。這樣的管理、哄、管理、哄大概有三次,孩子們就適應了我的上課模式。
這一年我帶兩個班的數學,每個班大概六十五個人左右,同時帶學校籃球校隊。最終兩個班期末數學成績平均85分,進步14分和年級第一相差不到三分,籃球區里第一,市前八。
對比兩個班數學成績,和以前那個老師(當主任好幾年了)當時的成績我認為有幾點不同:
1.孩子們喜歡不喜歡這個老師,本人每節課能讓學生開懷大笑好幾次,而且不影響課堂效率,很多孩子上完課一點都不累。孩子如果討厭這個老師,效果就相反了。
2.課堂紀律沒有控制好。老師教課再好,有幾個調皮的孩子搗蛋,課堂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3.家庭作業需要簽字,家長不監督,高年級會有抄作業現象。作業字體要好,不好孩子行為也不端正。以前有幾個孩子字體寫得不能看,行為特別不好。
4.老師上課能力不同,能抓住重點,不講廢話。我上課偏快,和課本上要求有些不同,但學生都能跟上這樣的節奏。
5.和學生要打成一片,尤其是調皮不好管理的學生。這個班的榮基是 體育 生就是調皮的學生,(放學了我們經常打球,我們班的男生基本上都會打籃球)到畢業了教師節還送了一束鮮花放在傳達室門口。管理不好這些孩子,您上課一定受影響。
6.作業量要大,要分層,願意寫的不限量。作業量上不去,成績進步幅度不會明顯。我們班有三個學生上課都在看校外數學或者初中的,我不反對,因為成績很高。有些學生一天作業量能達到一般學生的好幾倍,一批優秀學生的出現能起到引領全班的作用。其他學生能多寫得就表揚,絕大多數同學都能高於一般作業量
7.平時嚴格,考前輕松,平時上課嚴格,考試前尤其復習笑話充滿了課堂,學生考試放鬆,壓力不大。
8.錯題集,每人有錯題集,鋼筆抄題,紅筆改題,鉛筆訂題,紅筆再改,改對為止。錯題是成績的保障,錯題弄不懂,作業肯定還是不會。把大量時間放到錯題上是根本。
9.上課顧及到每個學生,難題問兩遍:聽懂了沒有,聽懂了沒有。多提問學困生,他們聽懂了,全班才能都聽懂。
老師是很重要的,這是一個方面,學生程度不同是另一方面。
1.學習優秀的同學理解力很強,一遍就聽懂了,基本功越來越扎實。
2.學困生由於上課聽課不認真,作業完不成或者質量不好,導致有知識漏洞,聽一次課也聽不懂。
3.腦子反應有快慢之分。
同一個老師教的,有的會、有的不會,用某些定律來說這是自然現象和老師本身關系不大!
一般情況下學習成績來劃分,一個班大約只有20%能在第一梯隊,60%在中等水平,約20%相對較退後,從目前普遍的現象來看,只要不是刻意選拔組成的班級大至情況如此。
就像這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孩子也是天資各異加上成長環境、習慣、興趣愛好等情況的不同,體現在學習聽課上的表現自然就各不相同,造成那不同的成績區別便不難理解了!
但這種情況不能用「聰明」與否來判定每個孩子!知識的學習有分類,有的孩子受到興趣等因素影響,也會出現「偏科」現象,或受了自己思維方式的局限對某些學科理解想像能力慢也會出現聽不懂的現象。
因此對這些孩子來說,可通過興趣的培養,加強思維方式的訓練等等來糾正自身的不足來達到改善的目的。還有許多孩子是因為上課學習的好習慣一直未養成,從而造成學習成果的不佳,這點就需要家校密切配合爭取及時扭轉這一現象,方能做到明顯進步!
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別,接受的知識面也不盡相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干各行各業都有。
孩子的學習,不僅僅是看老師,還要看學生自己。
老師教學生,會以老師個人的思維方式來引導學生。其中融入了老師的經驗、學識、心態,是老師的一種綜合性體驗。
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會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讓學生看了更快明白,也會想辦法去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但是,老師時間是有限的,只能盡量讓學生聽懂,剩下的需要靠學生自己的練習來消化吸收。
學習的主人不是老師,老師僅僅是引路人,學生要想真正學好,更多還是要靠學生個人的努力。比如老師讓學生堅持練習,學生就堅持練習;老師讓學生全文背誦,學生就堅持全文背誦;老師讓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就積極思考……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情形是很難完成的。孩子是有喜怒哀樂的,有好惡興趣的,覺得好玩的東西會喜歡,覺得痛苦的事情會逃避。所以,學生要完全聽從老師的教導學習是很難做到的。
不僅僅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會受到自己的興趣好惡的影響,我們任何人都會受到這樣的影響。只是老師、家長是成人,相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生卻很難在喜惡當中走出來,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扶。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起點,我們要提供給孩子有益的興趣點,而不要總是玩耍、 游戲 的興趣點。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家長去思考、辨別。動畫片好看,孩子喜歡、我們家長其實也喜歡,但是長時間的觀看就會浪費孩子的時間,要學會及時調整。
某個玩具好玩,孩子喜歡、想要,家長就不停滿足,這樣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一味滿足孩子的喜好,只會培養孩子的慾望。要學會讓孩子獲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孩子通過努力獲得,孩子更能體驗到付出與收獲的喜悅感。
有位家長朋友,也是看到孩子喜歡一樣玩具,買回家後就放到家裡的最高地方,告訴孩子:只要努力了,心愛的玩具就是你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目標就在那裡,也明白自己獲得的方式方法,就不斷努力去爭取,終於在期末考試的時候獲得這個玩具。
所以,家長要利用好孩子的興趣點,啟發好孩子的道路,讓孩子明白該怎麼做。同時,要學會去甄別哪些是有益,哪些是有害的,調整好孩子的興趣與時間規劃,避免孩子在無益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好的習慣,是學生學習優異的保障。孩子沒有閱讀習慣,想讓孩子學慣用心,恐怕很難;孩子沒有寫作習慣,想讓孩子的作文水平不斷提升,同樣很難;數學題目不練習,想提升孩子的計算能力,也是困難重重……
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有所成功,都需要孩子用心去付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長期堅持,形成習慣後,孩子才能夠在每天的規律性的學習之中提升成績。越是有良好的習慣,孩子在老師的課堂中才能聽得越明白。
整體來說,一個孩子要學習好,不僅僅是老師和學生兩個人的事情,也需要家長的督促與激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更為重要。
人不是一個模具生產出來的機器人,智商高低大有差距,同一個老師的學生,為什麼有考上北大清華的,有的考個專科還挺巴幾。當然,父母都是小學文化也望子成龍,給孩子加負擔,報了許多填鴨式的輔導班,豈不知都是枉費心機了。人不承認天才是不行的,大腦的智商也是不一樣的,就好象動力不足的賽車,永遠追不上前面的車。本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原則,因才施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壯元,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古語有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國外也有類似描述,「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雖然知識是固定不變的,但是 對於不同的老師和不同的學生而言,相同的知識在進行傳遞和接收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
不同的老師的教學水平不同。這就導致低水平的老師講課容易出現效率低下的情況。
相同水平的老師講授知識的方式不同。雖然是同一知識點,但是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理解,從課程導入到內容講解再到鞏固加強,老師們會在每一個環節「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對於簡單的知識點,可能大家的接受起來區別不大,但是對於部分復雜的知識點,接受能力偏差的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吃力。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學生的個人能力很強,但是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上課過程中「 身在曹營心在漢 」,導致學習出現問題。
實際上,如果班上大部分學生都能聽懂的話,只是極個別的學生聽不懂,證明老師的教學還是可以的。 如果老師能再利用課下的時間免費幫助聽不懂的學生進行查漏補缺的話那就堪稱完美了 !
你好,我是俗人凡語說教育。作為一個老師,看到題主的問題,願意給你做以下的幾點分析。
有句俗話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說的就是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所以,自古至今再厲害的老師也沒有把所有學生培養得同樣特別厲害學生。孔子門徒3000,也不過72賢啊!
我們再回到問題中來,為什麼面對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有的孩子學會了,有的孩子還沒聽懂?
原因不過是以下幾個方面:
這是一個客觀因素。 從孔子起中國教育就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每一個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智商、愛好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我們對孩子的衡量永遠找不到最公平的標准。目前,迫於升學壓力,大家基本上都用成績來衡量孩子了,有差異在所難免。我們再換個衡量標准,比如 體育 、唱歌、動手能力等等,課上接受能力強的孩子不一定還能排在前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是現實,不用大驚小怪,坦然接受就好了。
還有一些主觀因素:
排除孩子智商上的差異,造成成績有差別的原因不外乎就是,上課用心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的肯定能跟上老師每次的講課內容;反之,那就是再聰明,不好好學習也不能發揮孩子的聰明才智。
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來講太重要了。
孩子不光智商、愛好有差異,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有差異。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家長反映,我們孩子不喜歡哪個老師,上他的課一點都不聽。這樣的事情是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會碰到的。能夠很好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基本不會因為不喜歡老師而影響自己上課聽講,任性的孩子一般碰到這樣的事情肯定會任由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往往會對老師和老師所帶的課程出現強烈的反感。
當然,這樣的事情也不能怪老師,任何一個老師都很難做到讓每一個孩子真誠地喜歡他,所以,這個時候就考驗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了。
這個觀點跟學生喜歡不喜歡老師是一樣的。老師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不由自主地去更多地和一部分自己喜歡的同學互動。
這種現象也是一直都存在的,雖然大多數老師都能夠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這種偏好是沒有辦法強制控制的。
上面四點基本上涵蓋了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有差異的所有原因。
面對存在的這些問題,作為老師和家長怎樣盡量彌補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異呢?
客觀因素智商我們沒有辦法彌補,但是,因為孩子主觀的原因造成的學習成績上的差異一定要盡量改正。比方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孩子比較任性等等會影響他學習的習慣、毛病都要盡早改掉。
承認了孩子和孩子之間有差異,不能就對孩子放任自流了。最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更努力,用自己的努力來彌補和別人智商上的差距,雖然很辛苦,但是至少不會被別人落得太遠。
田忌賽馬的故事我們都清楚,當我們意識到孩子和孩子在某一個方面有差異,我們可以去發展孩子的另一個或兩個強項啊。不要非得用自己的弱項跟別人的強項去拼,這樣很殘忍。他家孩子學習好進了清華,我家孩子唱歌好,成了小有名氣的歌手,不都一樣成功嗎?
綜上所述,我覺得造成孩子學習上有差異的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不論是什麼原因,家長和老師首先要准確認識、然後冷靜對待,幫助孩子盡量跟別的孩子把差距縮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事物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有不同的結果。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得出的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同樣是一個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因為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商高低、接受力和專注度等都有所區別,理解程度肯定有別。有的會有的不會就正常了,所以不要苛求孩子。但古來學問無遺力,我們還要求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信心和勇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惜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勤奮刻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一名大學老師,在進入大學之前也曾在中學任教10多年,對這種情況深有體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二、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是基礎問題。其實每個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大,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有的學生原來基礎較好,老師講的內容馬上就能理解和接受,但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同樣一個內容可能就理解不了。所以,平時注重打好基礎很重要。
除了基礎差之外也有學習方法方面的原因。作為學生來說,在一節新課開始之前,應該提前一天進行預習,這一點很重要。通過預習,可以對第二天老師要講的課程內容和知識點大致有個了解,比如說,哪些知識點容易理解,哪些知識點不容易理解,需要在第二天聽課時特別加以注意。這樣在第二天老師講課時就很容易產生共鳴,就能夠跟上老師的節奏,接收效果自然會好。同一個老師講課,教學內容完全一樣,時間也是同等的,為什麼有的同學聽得懂,學得會,而有的同學則不行,這與有沒有提前進行預習有很大關系。因此,一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三、應對措施:在上課過程中遇到聽不懂的問題,一定不要放過,更不要放棄。要知難而進!要專門准備一個筆記本把不懂的問題及時記下來,課後自己再加以鑽研,或及時向同學和老師請教,要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記住:千萬不要不懂裝懂!
B. 孩子上課總是聽不懂,怎麼辦
上課聽不懂有好幾種原因,比如是你不集中精力聽講,或者不明白老師講的東西;
首先你要找出自己不能聽懂的原因;
其次你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C. 女兒今年9歲,小學4年級,數學課總反應有部分聽不懂,怎麼辦
我認為,首先你要多關注孩子的練習及做作業的過程,看看他做題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上課的教學思路,發現孩子不懂的原因。再用老師的教學方法去對孩子進行輔導,注意觀察你孩子聽講的態度以及是否有興趣聽講,再次發現問題。孩子聽不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興趣不足;聽課習慣不好,不能全神貫注,思維不積極;反應慢接受能力也是原因之一。當然,老師也有原因。找出原因之後,你要堅持輔導,切勿隨意補課,因為他人的教學思路又不一樣,最容易讓孩子糊塗。
D. 老師講課孩子聽不懂,怎麼辦初一學生
我覺得老師講課孩子聽不懂,有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老師,二是孩子。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聽不懂?很有可能是因為老師的教育方法的問題啊!比如說他上課比較無聊,或者講的太深了,沒有深入淺出,所以孩子一時半會很難理解,所以就聽不懂了。我們學習過教育學的都知道,想要上好一堂課。必須要確立明確的目標,分析文本解讀教材並根據我們所要教的教育對象也就是孩子的特點來制定哦相應的教學計劃。還有一句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覺得作為孩子的老師也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孩子上課聽不懂。但是改變老師比較困難,改變孩子,對於家長來說,會更加容易一點。
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初一的孩子上課聽不懂。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小學學的內容和初中學的內容相差非常的大,就像我們小學就學語文數學英語還有科學道法等等,然後初中的時候科目就更細了,除了語文數學英語,還將原來的綜合性學科分為了比較專一的學科,比如說生物化學地理歷史。以前我們學的比較淺啊,初中的時候要學的更加的深,還有一些概念的話是小學沒有學過的,理解一個沒有學過的東西,本身就是比較困難的。
在我們小升初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講過,說我們小學和初中的知識點有很大的不同,就需要注意學習方法,而且需要一個合適的銜接。我覺得初一學不好,沒有什麼關系的。首先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這時候我們還有很多東西是可以教我們的孩子的。可以給孩子輔導作業答疑解惑,然後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比如說錯題,什麼的准備一個小本子將錯題抄寫下來。每天帶孩子回家的時候可以問一下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東西啊,讓他當當小老師,給你梳理一下他上課學的東西在他教你的過程,也是對知識的鞏固。原來不懂的東西也許就豁然開朗。
利用網路資源也是可以的,現在那種輔導的軟體很多,而且都是免費的,我們完全可以去觀看,然後自學,去查漏補缺。先把基礎打扎實。孩子的時間還有很多。慢慢來。
E. 父親輔導孩子的小學數學,孩子總是聽不懂,這是為什麼
我們做家長的往往就按我們大人的思路,按之前我們學過知識的思路去教孩子,本來一道很簡單很簡單的問題,經我們大人一講,孩子是越聽越糊塗。可能是因為家長忙,沒有時間看孩子的課本。其實孩子所有的作業試卷,都是從課本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的。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葯。
小學數學老師可能和你又不一樣的語言,不一樣的教學方法。孩子可能適應了老師的教學,對你的講解一頭霧水。所以家長如想輔導好自己孩子的數學,就要放下身段,鑽研教材,以身試題,這樣你一定會摸索出好辦法的。
F. 寶寶明明會說話,但是別人就是聽不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寶寶明明會說話,但是別人就是聽不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2歲時候,有的孩子已經能說三四個詞的句子,而另一些孩子剛剛能把兩個詞連接在一起,還有些說話比較晚的可能只能說一個單個字。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在學說話的時候是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清到清楚的一個漸變過程。這一過程中家長不要心急,只需多和孩子交流,引導即可。那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如果孩子四歲以後依然出現咬字不清,要看孩子是否有問題,比如說是先天性構音障礙,或者是神經肌肉功能障礙等引起的咬字不清。可以到當地醫院進行排查治療,語言障礙患者可以通過後天的康復訓練得到明顯的改善。
G. 孩子一直聽不懂話怎麼辦
孩子的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智力發育落後,原因可能是大腦發育不良造成的,導致大腦發育遲緩的原因非常多,建議到兒童門診就診。家長發現孩子這種情況,除了及時看醫生外,還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總是看電視,要多和孩子說話,或者是進行親子互動等等。
發現有智力落後,不能聽懂大人講的話,可能孩子有自閉的可能,需要及時醫治。說話對於一個人來講十分重要,這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學習說話先聽人家講,因此孩子有聽不懂話的情況,建議家長多與他說話,將孩子帶到外面和小朋友們一起,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能力。
家長想要培養孩子說話的能力,可以帶孩子看一些話劇,演唱會或者是一些真人說唱等等,總之,給孩子創造各種機會,讓他走出去,多與人交流,慢慢地孩子的語言能力會增加。即便是智力稍有落後,也是可以有改善的。
H. 道理講了很多,孩子為什麼聽不進去呢
其實,根據心理老師的分享:太小的孩子根本就聽不懂道理,也理解不了道理的涉及的影響、關系。
因為他們的腦部還沒有發育到擁有長久儲存記憶的能力,大腦中基本難以形成長久的記憶,問問7歲之前的小孩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很少記得幾年前發生了什麼事,到過什麼地方。
因此,他們的意識只能停留在眼前的事物上,對眼前的顏色動態有所反應,而無法連接到過去發生的事。
不過,孩子有了零花錢之後,家長也要時常關心孩子們都買了些什麼,並且給出改正的意見。在孩子教育中,家長不要害怕他犯錯,孩子的問題盡早暴露出來,家長也就可以更早解決孩子的疑惑,讓他在今後的成長中少走彎路。
3.和孩子有分歧,要學會引導,不要強制對抗
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善於傾聽,只有了解到孩子的意圖,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與孩子爭論,試圖說服他們,往往只能是徒勞,因為孩子的思維根本與你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經常與自己分辯,說話一套一套的,看似有些道理,不過深究看來往往幼稚可笑。孩子稍微長大一些,都會喜歡表達,為了達成自己的意願進行分辯。
通常而言,這場辯論很快就會演變成令人煩惱的、完全無益的爭論。實際上,他們的思維只能支撐形成這些毫無道理的觀點。
家長費盡心力與之辯駁,甚至配上強制性的態度和行為,大多無用。其實,家長站在一定高度看待事情,更容易看到孩子的問題,不要妄圖讓孩子的思維與成人保持一致。
正確的做法是,在和孩子出現分歧時,不要取笑孩子,不要責備,也不要蠻橫,而應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的思維。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希望各位家長,能盡到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職責,正確引導孩子。
I. 十歲女孩啥都不懂是怎麼回事學習根本聽不懂
孩子聽不懂課,可能和聽課效率有關。聽課效率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成績和對知識的記憶。所以,父母還是得優先解決孩子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問題。
1.對上一個課程的內容沒有充分理解。新的學習內容是建立在對已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如果之前學的沒有理解、鞏固,就會導致新的知識無法理解。所以要及時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當天學習的內容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向老師、同學請教,理解得透徹。
2.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老師講課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同學都能即時聽懂,假如稍微走神幾分鍾,再回過神來就可能跟不上了。建議孩子首先要提高上課的注意力,不要走神,再者要養成預習功課的好習慣,提前了解第二天老師要講課的內容,把疑點標注出來,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就能更快地進入狀態,跟著老師的節奏學習知識。
3.其次,如果孩子在聽完課後,還是不懂,那父母要提醒孩子及時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寫下來,去問老師或同學。
4.
如果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不懂,那父母不妨讓他先做課後練習,或者將作業里相關的題目拿出來,說說他自己是怎麼理解的,父母再順著他的思路去輔導,指引他正確思考。
J. 給三歲孩子講道理,為什麼總是聽不懂呢
小孩子都會犯錯誤,家長講道理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有時家長講再多的道理,孩子都不聽,也聽不進去,是什麼原因呢?又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對此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孩子終究是孩子,講道理這樣的事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會過於無趣,可能還比不上掉在地上的某個小東西來的有吸引力。哪怕是成年人,對於上班時老闆無休止的責罵也會覺得反感,。所以家長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的道理融匯到有趣的事情中去,讓孩子在玩耍、聽故事、做游戲的過程中去明白道理,要比反反復復的念叨有用的多。
實踐是讓孩子明白並且記住道理最好的方式之一。讓孩子親身體會視線模糊和戴眼鏡的不便,可以讓孩子有更深刻的印象,讓孩子學會給小玩具找到自己的家會讓孩子更加的喜歡將玩具放好,讓孩子明白看到做某件事的好處和壞處會比單一的對孩子說不能夠、不可以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