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不敢對孩子期望
❶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父母是不是不該對孩子抱有期望呢
疼愛孩子的父母總會對孩子抱有各種期待,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抱有期待對孩子的成長有正向的影響,重要的是只要父母不過於強迫孩子就好。
歸根結底,家長之所以會對孩子保持期待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家長可以將這種愛明確的表達出來,讓孩子這是為了讓他以後生活過得更好,而不是家長想要向親戚朋友炫耀的資本。由此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抱有期待也可以改善親子之間的關系,使親子生活更美好。
❷ 家長教育孩子,為何不敢要求孩子平凡一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問題也不斷地升華。
國家出台的政策使
家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幸福美滿的生活,才會對孩子有高要求的。希望各位孩子可以多多理解一下自己的家鄉。
❸ 為什麼有的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
這種「長不大」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因家庭、婚姻、社交問題尋求咨詢輔導的個案中。
心理學稱這種永遠長不大的人,為「幼稚型人格」。近來,更有學者以新的英文單字「Kilt」,即(小孩)與(成人)的合體,稱呼這些具有兒童心態的成年人。成長有個「斷乳」期
為何沒有長大?心理學認為是「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期」。
孩子長到足夠大時,本能地也有一個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心理學稱其為「心理斷乳期」,時間是:10歲以後,18歲以前。
少年人的成長,顯出「逃脫—回歸—逃脫」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西緒弗斯現象」。西緒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他因惹惱了宙斯,被判要將一塊大石頭推上山頂,石頭推上山頂後又會滾下來,他只好再將石頭推上山去……
少年人「自我意識」覺醒後,有種「逃脫」父母懷抱的渴望,這就像被推上山的石頭,必定會從山上滾下來一樣;但由於他們的「半幼稚與半成熟」,會遇到「成長的煩惱」,此時他們在心理上又渴望「回歸」父母的懷抱;待他們休整後,又蓄積起了新的「逃脫」的渴望。人,就在一次次地「逃脫—回歸—逃脫」中,成熟了起來。 「成長煩惱」需要父母理解
很多人不理解張默為何會吸毒。而心理專家說,吸毒者最大的問題是心靈的孤獨,他們吸毒,是在尋找刺激,尋找寄託。張默為何會「孤獨」?
有一種孤獨,和「成長煩惱」有關。當他們遇到「成長煩惱」,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解決,「回歸」向與自己有著天然的心理聯系的父母求救時,如果沒有獲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愛護,他的心靈,必定會孤獨、寂寞,甚至痛苦。
有一位初三男生被父母帶來看心理醫生,原因是「他總和一位女生走得很近」。而這位男孩則說:「說我和她談戀愛?這哪跟哪啊。我和她走得近,只是因為她願意聽我說話!」
他媽媽問:「你為什麼不和我說?回家就像誰欠你二百塊錢似的,老黑著個臉。」
孩子說:「我一和你說,你就教訓我,我說,"我覺得同學們都不願意跟我說話,我覺得在班裡抬不起頭"。你就說,"你把學習成績搞上去了,自然就在班裡抬得起頭了。誰讓你自己不用功啊?"我哪兒不用功了?而那位女同學就懂我,而你(指媽媽)什麼都不懂!」說這話時,男孩的眼眶紅了。
媽媽更委屈了,說:「總說我這個不懂,那個不懂。我好歹還大學畢業了呢,憑你那成績,還不一定能考上大學呢!」
斷乳期,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了,產生了符合社會期望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天性是想好好學習的,「為什麼成績不如人?」是他們成長的煩惱和困惑,他們非常希望能從父母那獲得安慰和解決的辦法,但獲得的,總是「不好好學習」的指責。
有位高一女生說:「我總覺得我一個人在海上游,前邊是茫茫的黑夜,我總也游不到頭……」她曾因孤寂無望,多次試圖自殺。
張默呢?
圈內人說:「張默上中戲的時候,張國立給兒子最大的照顧就是每個月固定給些錢,還有一些基本的噓寒問暖。父子倆在"打人事件"之前,幾乎沒有好好坐下來聊一聊。兒子一天一天長大,張國立的工作越來越忙,更沒有時間和兒子溝通。」
那張默媽媽呢?「張默媽媽對他是百依百順,有點溺愛,張默要做什麼,她都說行。」這種愛,對「成長的煩惱」沒有幫助。
孩子遇到「成長的煩惱」,若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哪裡能蓄積起繼續前進的力量?成長的腳步,怎能不被延緩?壓制和包辦均不利於孩子成長
孩子的「成長煩惱」,還往往被父母的橫加干涉給扼殺了。
個案:一位父親堅決不讓孩子跟那些成績不好的同學玩。上高中後,那幾位同學沒有升學而打工去了,這位同學仍去找他們玩,父親氣得把他吊起來打。他被母親悄悄放下來後,一溜煙地跑了,跟在那幾位同學後面打工去了。
很多家長的暴力,讓孩子「成長的煩惱」變成了「反抗的煩惱」,以致打亂了正常的成長腳步。
個案:有一位28歲的大學畢業生,現宅在家中。
他不出去工作,有個理由是,「對所學專業沒興趣。勉強學到的知識,不足以勝任工作」。他原來想學文科,但學理工的父母講了一大堆「學文不好」的道理,非讓他學了理科。因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待在家裡,心安理得。
「你除了學習外,什麼都不要管」、「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聽我的沒錯」等,如此「包辦代替」,不給孩子「斷乳」的機會,是孩子晚熟的重要原因。
張默也多次遇到「冷暴力」。
2003年的「打人事件」後,張國立向學校求情,向被打的女孩求情,之後就把兒子「雪藏」了起來;這次「吸毒事件」後,張國立和其生母羅秀春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危機公關…… 擺事實講道理後讓孩子自己選擇
少年人「半幼稚與半成熟」,放手怕出錯,管嚴怕套牢,那怎麼辦?
先看一位母親是怎樣做的。
一位初三生,一模考試成績很好,二模卻考砸了,他很不解,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呢?」母親聽完他的訴說後,啟發他:「二模中錯的題,是怎麼錯的?」這樣,他發現了問題,做出了決策:「老師給的復習題太多了,我都做了,沒有時間發現弱點到底在哪裡,以後,我只選我不太會的題做,你看怎麼樣?」媽媽說:「好啊!」這位學生三模考了個班級第一。
這位母親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借鑒?
首先是「傾聽」,只要你聽他講了,他就會感受到你的愛,而不再感到焦慮無助;再就是啟發孩子自己找對策,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
如果孩子的抉擇和你的想法相差甚遠時,最好是既傾聽孩子的理由,也說明自己的理由,將各種選擇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擺在孩子面前,讓孩子自己選擇。只有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才能學會「為自己的決定所產生的後果負責」。
如果孩子的選擇,父母認為不正確,比如,兒子不聽父親勸告,非要和勞教過的人玩,怎麼辦?這時你仍要尊重他的選擇。父母一定堅信孩子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即使是選擇錯了,孩子也會因為「吃一塹,而長出寶貴的人生智慧」。
❹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父母是不是該不對孩子抱有期望呢
我們總是說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到時候失望就會越大,所以說有一些父母就覺得自己不應該對孩子抱有期望,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大家要對孩子抱有期望,不然的話也就證明了我們放棄了這個孩子。
三、總結。
對孩子有期望,這是好事,證明父母並沒有放棄這個孩子,但是期望一定不能過高,否則的話就印證了這句話。以上就是小編的一些看法,家長一定要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也不要總是去否認自己的孩子。
❺ 為什麼部分家長放不下對孩子的期待呢
其實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都是非常高的,因為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的優秀,而且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這個時候孩子自己也會感覺到十分有壓力。為什麼部分家長放不下對孩子的期待呢?
所以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而且也不要給自己的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了。因為這個時候小孩子自己也會感覺到十分的失望,而且小孩子自己也會感覺有很大的壓力。
❻ 父母不對女兒設任何期望,女兒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成績不好也沒關系,女兒想要的基本都會無條件地滿足
恕我直言,確實太寵溺了!雖然從做父母的角度來說,寵愛孩子可能是大多數父母的天性,因為是自己的心頭肉啊就想看著她整天快快樂樂的沒煩惱。但是,人生從來都是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的,沒有誰是永遠可以一帆風順永遠只遇到快樂的。父母為她營造的一個只有歡樂只有自由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世界是一個烏托邦,是一座狹小的溫室,不是真實的世界,更不是真實的人生。如果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孩子的情商恐怕會很低,或者說抗挫折能力很差,要麼就是脾氣會變得古怪,或者人格會不太健全……總之,個人覺得弊遠遠大於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