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藝術家為什麼迷戀紅發女人

藝術家為什麼迷戀紅發女人

發布時間: 2022-10-05 22:32:45

Ⅰ 為什麼民國很多大作家或者大藝術家都在外有姘頭

我們國家最早的一夫一妻制出現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在那之前我們國家一直都是流行三妻四妾的。在我國古代,一個男人可以同時娶多名女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妻妾成群。並且時候很多男性不止可以在家裡娶多名女性,還可以經常出入煙花之地,在青樓擁有佳人知己。特別是古代的文人雅客,有幾名紅粉知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古人常說風流才子,好像文人不風流就顯得不夠格了。

還有最後一個原因就是那個時候人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多人不明白一夫一妻制的作用,所以並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推廣開來。

像我們知道的作家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他就在外面有很多女人。還有民國時期的各路軍閥,基本上都是像古代的時候一樣妻妾成群。

Ⅱ 羅丹的一個故事

羅丹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讓·巴蒂斯特·羅丹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瑪麗·謝弗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的出生讓父親欣喜若狂。這位從諾曼底來巴黎謀生的農民,做夢也沒想到在他38歲時還能抱上兒子。羅丹和她的兩個姐姐克洛蒂爾德和瑪麗都長著一頭的紅發,而「羅丹」在諾曼底的意思正是「紅色」。
讓·巴蒂斯特請來了妻子的妹妹泰蕾茲姨媽,讓她到區里填寫羅丹出生登記表,因為他和34歲的妻子都不會寫字。他說:「我們叫他弗郎索瓦·奧古斯特吧。」於是姨媽就寫道:「弗郎索瓦·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11月12日,生於巴黎市阿爾巴萊特大街3號。」
19世紀的法國,政治動盪,戰爭頻繁,這是一個革命運動風起雲涌,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的偉大時代。1848年6月,法國人在「民主和社會的共和國」的旗幟下,掀起了波及全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盡管是失敗的,「至少是帶著不愧進行過世界歷史性偉大斗爭的光榮而失敗的,不僅法國,並且整個歐洲都被6月的地震所驚動」,它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准備和掃清了基地。自此之後,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此志彼伏,連綿不斷。1870年,普法戰爭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新型政權——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到70年代末,法國工人運動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勃發的年代,哲學、自然科學日趨繁榮,出現了雨果、巴爾扎克、德拉克洛瓦等一大批傑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羅丹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

Ⅲ 現代藝術創始人畢加索靠毆打女人獲取靈感你還知道哪些偉大藝術家的特殊癖好

靠抽象畫聞名於世界的畢加索是一位西班牙的畫家,雕塑家更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他在各地都是人們所推崇的對象。

隨著交往的人數越來越多,地下所表現的更為暴虐,他經常以話來宣洩他的情緒,通過他話就可以看出,他對女性的歧視,女性在他心中畸形的形象。可以說畢加索就是靠對女性的折磨,來獲得他的創作靈感。

每一位藝術家似乎都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靈感,就算維克多雨果19世紀法國文學泰斗。也是靠尋找新鮮的年輕的女人來保持自己的創作,他在他寫作的間隙佔有他們。就連托爾斯泰也不能例外,他經常在他的情慾和良心譴責中相互交替,痛苦不堪。

所以世人常常羨慕藝術家,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好處,藝術家有藝術家的好處,我們只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就好。

Ⅳ 多莉·艾莫絲的個人經歷

Tori Amos,90年代乃至整個女性另類搖滾史上聲譽最高的音樂人之一,其標志的紅發、鋼琴和神經質而近似呻吟的唱腔早已成為樂壇永恆的風景。與Bjork、PJ Harvey並稱為樂壇三大女權主義者。她獨具個性的音樂角度和思想深度奠定了她的地位,並使她成為許多搖滾女將心中的偶像。
音樂啟蒙甚早的多莉艾莫絲(Tori Amos),從小就顯得與眾不同,從音樂怪胎到重金屬搖滾狂妄青春再到一頭紅發的音樂精靈,艾莫絲在琴藝、詞彙與歌聲之間的真實情感,如鬼靈精一般的洞察力與創意,擺在90年代的女性創作風潮,確實有其獨立神采.
原名ELLEN AMOS,1963年8月22日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在馬里蘭州牧師家庭長大的艾莫絲,兩歲半開始接觸鋼琴,盡管還踏不到踏板,她卻一邊看著哥哥姊姊,一邊用耳朵記下旋律.到了4歲那年,小艾莫絲就已經能夠熟練地彈奏莫扎特等人的名曲了,並在教堂唱詩班擔任鋼琴彈奏與演唱,5歲時她可以演奏任何她聽過一遍的曲子.幼時的樂器才華,讓她五歲就以獎學金申請進入巴爾地摩的Paebody音樂學校就讀,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學生,她父母希望她接受正統的古典音樂教育並發展自己的鋼琴才華.對節奏有著奇特感應的她,小時候就不時獲邀為派對彈奏,十歲時,校方因無法忍受艾莫絲顛覆傳統的古典鋼琴演繹方式,而將她開除.AMOS的音樂教師PARICIA SPRINGER曾這樣評價過她:她是個個性倔強的小姑娘,會用自己的一套理論去詮釋音樂,這真令人吃驚.從一開始我便知道這個學校是想留也留不住她的.帶著困惑與憤怒離開學校,她轉而呼吸到來自齊柏林飛船合唱團(Led Zeppelin)、披頭士(Beatles)、吉米漢克斯(Jimi Hendrix)等搖滾樂的恣意能量,決定矢志當個搖滾歌手,13歲的她跟著爸爸巡迴駐唱,彈一些蓋西文(Gershwin)的作品. 輟學後的艾莫絲在一家鋼琴酒吧中找到一份工作.兩年後,她的父親EDISON把她帶到喬治城,並在那兒為她找了份工作,同時她可以在當地俱樂部中進行表演.我曾很為她擔心,EDISON說,對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小姑娘來說,一個人在外地討生活可不容易.就這樣,從13歲到21歲,艾莫絲在酒吧中彈了8年鋼琴.8年後,她把自己的名字改為TORI AMOS,並來到大城市洛杉磯追尋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個搖滾歌手,她父親這樣說,她從11歲起就一直嚷著要成為一個搖滾歌手.
80年秋天,艾莫絲推出與哥哥合寫的一首推崇家鄉棒球隊Orioles的單曲Baltimore,還獲得市長贊揚.83年轉往舊金山發展,在英國新浪潮入侵美國樂壇之際,她開始將目光從鋼琴移轉自其它樂器與自己的歌聲特質.84年在洛杉磯的某一夜,艾莫絲經歷人生最可怕的夢魘,搭便車的她竟遭到樂迷的強暴,事後還遭受死亡威脅,一時之間,艾莫絲不願再提起這可怕的經歷,甚至也停下了音樂創作的腳步.87年與Atalntic音樂廠牌簽約,隔年以自組樂團Y Kant Tori Read名義發表的專輯《Y Kant Tori Read》宣洩重金屬搖滾火力,專輯石沉大海,也沒有受到好評.他們可以嘲笑我,但我不會放棄.總有一天我會證實自己音樂的價值.她說. 在1990年初,Atlantic公司感覺出Tori即將走紅,便派Davitt Sigerson去「幫幫」Tori創作,當他來到Tori家,聽完她寫的歌後說「你不需要我的幫助」就走了。Tori讓公司聽了一遍,他們說Tori可能會在倫敦找到機會。她去了倫敦在那兒俱樂部演唱,人們喜歡上了她,因為她是一個真實的歌手。Tori花了大量時間在英國,了解了關於這個國家許多知識,從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學里得到了許多啟示。她是個歷史愛好者,特別對諾曼底登陸感興趣。她幾乎全待在英國沒怎麼回過美國,在英國她的歌迷日漸增多。
她改以鋼琴創作為主軸,但仍然保持了搖滾元素。91年推出EP《Me And A Gun》,俱樂部的駐唱為艾莫絲博得不少樂迷與樂評的掌聲,EP中的同名單曲Me And A Gun則是在看完與自身強暴夢魘相關議題的電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後,以歌曲勇敢面對自己的強暴傷痕。它細致地描寫了女性對於暴力犯罪的厭惡與仇恨,歌詞與旋律都頗為感人。此曲一推出便贏得了眾多女歌迷的心。鑒於此歌引起的社會反響很大,美國一個反性犯罪組織授於AMOS一枚榮譽勛章。艾莫絲更進而籌設「強暴、虐待、亂倫的國際機構」(Rape Abuse And Incest National Network,簡稱RAINN)與地方上的強暴危機中心聯機為遭受性虐待者提供救助。 91年冬季的處女大碟「小地震」(Little Earthquake)進佔英國金榜第14名,單曲Silent All These Years獲得MTV音樂錄像帶大獎最佳女歌手、新進、創意與攝影4項提名,艾莫絲的歌聲與琴聲串聯的真實表白情緒,透過China等作品創造出相當悅耳的情感共鳴,展現出忠於自我情緒的驚人創作力量,全球200萬張的銷售讓她初嘗成名的喜悅。92年推出的EP「Crucify」挑戰涅槃合唱團(Nirvana)驚世之作Smells Like Teen Spirit、齊柏林飛船的經典作Thank You與滾石合唱團(Rolling Stones) 招牌作Angie。
94年英國金榜冠軍專輯《紅粉心事》(Under The Pink) 與Cornflake Girl(#4)、 Pretty Good Year(#7)兩首Top 10單曲更奠立情緒女聲的翹楚地位,使她在世界范圍獲得成功。在這張以存在於女性之間的暴力為探討重點的專輯中,兩性的情感互動、性厭惡、性開放與宗教社會的瓦解皆有觸及,一首創作God還提出上帝需要有個女人來照料他的大膽觀點,Tori說自己無法理解為什麼沒人想聽一些關於上帝干著一個讓自己生氣的工作的事情。專輯的另一首歌cornflake girl則是講述女人互相撕碎對方的手段。Tori說專輯名字Under the pink的意思就是我們都一樣。而Nine Inch Nails (九寸釘)核心人物Trent Reznor也為Pass The Mission跨刀,專輯首度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另類演唱」項目。這張專輯表現出了更強的女權傾向,而Tori對鋼琴魔鬼般的駕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其中有一首Icicle的前面的一段鋼琴solo和Bells for Her的擊弦古鋼琴的演奏可謂晶瑩剔透,人仙莫辨。這次AMOS在歌的內涵上又下了一番功夫,如專輯中有對男性權威的質疑「GOD」,有對女性之間產生矛盾的心理探源「CORNFLAKE GRIL」,還有對青少年犯罪動機的探討「THE WAITRESS」。據說這張專輯推出後,AMOS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來信,來信者多是些被凌辱或強暴過的年輕姑娘。她們把AMOS作為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和親切的姐姐,向她訴說煩惱。AMOS總是盡其可能給她們以幫助,從此聰明、熱情和平易近人的AMOS更是在歌迷中深得人心。 與前兩張專輯的製作人男友Eric Rosse的分手,讓艾莫絲首度獨挑製作大梁的96年專輯「火山女神的男孩」(Boys For Pele)聽說是從一個神話故事中得到的啟發,意思是獻給女神Pele的男孩。在這里Pele是指夏威夷毀滅與創造女神,而那些男孩則是被扔進火山獻給女神的祭品。Amos解釋說Boys For Pele中的14首歌分別代表了埃及地獄判官身體的14個組成部分,使得這張唱片長達70分鍾。專輯中的男性絕大部分是叛徒、奸人、議員及郡主。Blood Roses結束時的鈴聲彷彿預示世界末日的來臨。Little Amsterdam中的電子噪音效果、Way Down結尾處的和聲處理、Mr Zebra中銅管樂器的應用都是點睛之筆。另外Horses一曲中Amos哀怨的呢喃配上時隱時現、跌宕起伏的鋼琴聲使你宛如置身於一場深秋的葬禮之中。Tori的抒情詩是如此的奧妙,它們會讓人不由自主地隨聲舞動。但是她也為她的抒情角色創造了很多噪音:充滿拒絕高潮的呼吸,緊扣著銅管樂器的修飾音與宛轉的旋律,陰郁與勇氣交輝相映。Boys For Pele包括一些變形的布魯斯音樂及奇異的噪音,相對加深了混雜的效果,也平衡了她殘缺不全的仙女傳說。她還使用了少見的撥弦古鋼琴,她的聲音讓你想起其他女人,但她更具自我意識,尤其是在Professional Widow中,在兩秒鍾的低調內,Amos從一位害羞的Joni Mitchell走向痛哭的PJ Harvey,然後進入Kate Bush似的高音域的喃喃細語。從Little Earthquakes 開始,Tori Amos的獨創性得到了很大發展。她已漸漸成熟起來,在精神上更接近她曾經的合作者Trent Renzor。所有藝術家都把他們頹廢、腐朽的哥特式想像反常地藝術化地集中並擠入流行這個緊身圍腰中,而Boys For Pele正是這個圍腰的縫隙里沖破出來的音樂。專輯內頁中一張艾莫絲與一隻乳豬的哺乳照片,引起不少爭議話題,專輯直闖英、美流行專輯榜亞軍,輯中的Professional Widow經由Armand Van Helden混音改造後於隔年躍登英國榜冠軍,專輯再獲葛萊美獎「最佳另類演唱」提名,96年推出的EP《Hey,Jupiter》,她完美演繹經典作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97年抽空為電影《烈愛風雲》(The Great Expectations)唱作插曲Siren。
在面對流產沖擊後,98年春季推出的專輯《吟唱殿堂》(From The Choirgirl Hotel),可以聽見艾莫絲緊緊抓住流產前擁有生命體的珍貴體認,闡釋著孕育與擁抱生命的意義,堪稱她個人感覺最投入的唱作,原有的鋼琴與自我情緒有了更多來自搖滾樂的共鳴,專輯首周打進全美流行專輯榜第5名。「在我流產後不久,這些歌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很奇怪吧?你的愛不會因離去而消失,在你懷孕時你將不是從前的自己。最後,你並未成為一個母親,但你依然感覺到那股力量。我盡力找到一個與之保持聯系的辦法。在尋找的過程里,就象瀕死前的散步,那些歌自然就出現於腦海里。對我而言發生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發現了女人內心獨有的情感,你創造了一個你能抵及的地方,即便你不能創造一個生命,但你會找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如果是音樂,那就用音樂來表述它。我開始尋找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並竭力到達它。我為之感到遺憾,與之跳舞。我們一起演唱。這張專輯真正成為一個鮮活的生命。」因此這張專輯聽起來有些「過火」,有憤怒、痛苦甚至惡毒。但這也真實地反映了這個耀眼的紅發女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那頭發,更像是她的保護色。 同年3月,出人意料地,艾莫絲與英籍錄音師Mark Hawley結婚,此張專輯發表後的巡迴演唱中,艾莫絲首度將電子樂器帶進演唱會,隔年榮獲葛萊美獎「最佳搖滾女歌手」 (Raspberry Swirl)與「最佳另類演唱」雙項提名。99年發行雙CD專輯《到金星一游》(To Venus And Back),內容是將《From The Choirgirl Hotel》時期的演唱實況與新創作匯整,電子樂器與弦樂的運用讓情緒音色有了不同的情境空間,專輯躍登全美Top 12,再獲葛萊美獎「最佳另類演唱」提名。她的音樂風格也逐漸從偏重民謠、爵士,過渡到了融合電子、爵士、民謠等風格的鋼琴搖滾,唯一沒變的是她高亢而帶有迷幻的嗓音,和音樂中那始終如一的尖銳和敏感。被人愛對女人並非最重要的,被人尊重才是女人的追求,這或許是許多女藝人的夢想,Tori Amos作為活躍於另類搖滾壇的著名的女歌手之一,與PJ Harvey、Bjork等人相比,Tori Amos的音樂顯得更為成熟和天然,同時也不失其個性與深刻的內涵,她所涉及的主題是女權,女性的心理,性犯罪的動機等等。
2000年為《M:I2不可能的任務2》電影原聲帶獻唱Carnvial後,2001年9 月發行專輯《怪怪小女生》(Strange Little Girls),艾莫絲藉由翻唱男性歌手樂團的唱作,透過角色扮演執行穿透男性觀點的顛覆概念專輯,頗有要男性為其創作的情感負責的嚴厲態度。被她改編了作品的藝人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搖滾樂團Beatles、The Velet Underground和流行樂團Depeche Mode,民謠巨匠Neil Young,傳奇歌手Tom Waits,饒舌痞子Eminem等。她借著驚聳的編曲情境,俱現Eminem繪聲繪影的攜子殺妻歌曲97 Bonnie And Clyde底層的歌曲暴力,為受暴力脅迫婦女哀悼,譴責玩笑創作不負責任的態度,艾莫絲還讓參與97 Bonnie And Clyde殺害媽媽事件的女兒在英國團The Stranglers 82年暢銷曲Strange Little Girl中長大,陷入童年與父親共謀母親的陰影;為了替長期受制於宗教壓迫的阿富汗女性出口氣,艾莫絲在極端金屬隊伍Slayer的Raining Blood歌曲中,幻化成了法國的反叛婦女,不惜施予法術反抗威權;到了Depeche Mode90年作品Enjoy The Silence,艾莫絲變成年長的秀場女子,把浮躁的合成器替換成平靜的鋼琴,以母性關懷眼神旁觀狡猾陰狠的角落;而Lloyd Cole And The Commotions的Rattlesnakes在動聽旋律中則是映照著歡場女子的無奈星夢;10 cc合唱團的I'm Not In Love中則蛻變為物化少女,進行生平唯一一次的真愛人生大冒險;Neil Young膾炙人口的Heart Of Gold在她驚人的大手筆改動下竟成了玩弄商業巨子謀略的雙胞胎姊妹;Boomotown Rat樂團20年前描述小孩無端射殺校園的創作I Don't Like Mondays,對照著近幾年的美國校園暴力事件,讓人感慨暴力陰影的無限張狂;連Beatles的Happiness Is A Warm Gun都巧妙成了刺殺John Lennon的兇嫌動機辨證,艾莫絲在此成了兇嫌行兇前在一起的應召女郎。
2005年的The Beekeeper在春天要到來時昭示了即將來臨的花房蜜意,再次給樂迷們帶來驚喜,Tori Amos時而溫柔悠閑,時而清冽憂傷,時而狂放不羈,時而沙啞滄桑的演唱讓很多喜歡另類音樂的歌迷為之著迷。她的這張專輯中文譯名叫「養蜂人」,頗有點田園色彩,專輯封面也做得相當精美,與專輯Beekeeper的名字相得益彰。其中主打歌Sleeps With Butterflies受到了眾多歐洲歌迷的熱烈追捧。 《American Doll Posse》是Tori Amos史上最重的一張專輯。作為歐美樂壇屈指可數的鋼琴搖滾女魔頭,Tori Amos這一次為了突出搖滾樂的本色一面,甚至裁減掉了許多鋼琴的配額,而是換上了很老炮的Hard-Rock偏配。像在《Big Wheel》里,你甚至可以順著這條線索,去串連起Root-Blues如何演變成Hard-Rock的滄桑歷史。運用《Bouncing Off Clouds》里沉重的鼓擊,將自己的聲線變出幾縷Dolores O』Riordan式的輕飄,但這種輕飄這段的線頭,她卻自始至終牢牢捏緊,所以她不僅依然足夠做Tori Amos那樣的熟女,又能夠在略微的新鮮中讓人感覺搞出了新意思。
2009年的Abnormally attracted to sin,Tori Amos顯示出了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漸成熟的思想深度。在這張專輯里,她不僅僅探討了關於女人的話題,還包括對許多社會話題獨到的見解。她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我們展現她依舊不妥協的年輕態度。她的標志——女權,也更加清晰。她所擅長的另類鋼琴搖滾經過時間的沉澱顯得優雅異常,也許是家庭和孩子的原因,她少了一些從前的桀驁不馴,逐漸變得更加內省,更加寧靜。但這個不一般的女人,註定會讓人們在許多年後還記起她來。這就是無可比擬的藝術家。
她的第一張聖誕專輯<Midwinter Graces>發行於2009年末,溫暖與神聖參半,展開了一場西方傳統文化的禮贊之詠。第一個音符響起,彷彿中世紀。第一聲唱腔響起,彷彿回到《怪怪小女生》時代,別人的歌,是悠揚迂迴的小調。不知為何,我卻聽到悲傷。撥弦鋼琴從四面八方砸來,那是何方的小鎮,如此神聖。
Tori每張專輯都有貫穿全篇的閃爍點,你可以憑借這些底色去識別她的不同時期。比如小地震時期的層迭推進的合成器,火山男孩中的羽管鍵琴(即前面提到的撥弦鋼琴),維納斯中的電子迷音,養蜂人中的牙買加鼓點等等。這些總是在鋼琴之外,然而卻奪人耳目。此次鋼琴之外的主線,我認為是弦樂和鈴響。作為聖誕專輯,鈴響並不罕見,所以我把它去除,那麼這次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弦樂了。大面積使用了弦樂,既有彷彿從遠方而來的綿綿合奏,也有張力十足的大提琴獨奏。弦樂成為空中的一條藍色繩索,團團包裹了這個即將到來的冬季。樂器的迭加,加上聖誕的氛圍,製造出一種屬於Tori Amos的前所未有的華麗。包括女兒傾情獻聲的Holly,Ivy And Rose,時而沉靜,時而歡快,弦樂暢快奔走的時刻,令人不禁想起加拿大的Loreena McKennitt。
Jeanette,Isabella是十分輕靈的民謠作品。令人感受到幾分到養蜂人時期的甜美舞動。主打歌Star Of Wonder則大氣十足,非常利落的弦樂牽動了些許異域風情,是阿拉伯還是哪裡?Snow Angel是另一個關於弦樂的明顯例證。這首歌曲的編曲方式很傳統,但是卻完完全全浮現出一股溫暖的冬日情懷。關於大雪席捲,隆冬降臨,關於誕生。個人對這首歌很是鍾情,反復聆聽,凝凝回味。 在爵士風的Pink And Glitter中,Tori表現了她全面發展的一面,甚至用那種沙啞的嗓音唱出了獨屬老爵士的風情,但這絲毫不會出乎歌迷的意外,因為早在「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原聲中,Tori就展示了她的爵士韻味。
Winter's Carol本可以成為Seaside或者Apollo』s Frock那樣的作品,然而卻也在前奏增加了類似Jorane的那種大提琴,但這首歌仍具備Tori從前歌曲的特點,具有綿長而富於變幻的曲調。經典永遠是藝術作品所熱衷表達的題材。Tori這次其實是把自己放置在某種標准之內的,想必會有壓力,卻也建立在自己已獲得的位置之上(一個特色鮮明的新人不大可能以聖誕專輯華麗登場)。總的來說,這張作品依舊處處展現Tori特有的功力。一方面是一種出道多年對樂迷的一種特殊回饋,另一方面,也必將成為Tori藝術生涯中的重要歷程。
每一次創作都帶來不同的情感表態,多莉艾莫絲的唱作所帶來的聽覺經驗,越來越像生活中的情緒一樣,越來越難以捉摸.

Ⅳ 為什麼藝術家都很多情

動人心者莫先乎情
且不論人 假如一個作品沒有了作者的「情感投入」在裡面那麼它也就不能被稱之為藝術品了——似乎有些牽強離題

藝術家的多情大概因為他們的心思較常人更為細膩 他們對於周遭事物的感受力 觀察力 捕捉力 也更強 甚至有些人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譬如卡夫卡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創造出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他們的作品在理性的大范疇之下融入自己的感性認識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風格
「幾乎所有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很多心愛的女人?」
剛看到樓主的這句話 看來我以上的回答偏題了
這點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你 但我感覺應該因人而異吧
無所謂藝術家還是非藝術家

Ⅵ 藝術家為什麼都風流

嚴重同意。
藝術特性一直就很吸引人,尤其是更為感性的女人。美是藝術家追求和迷戀的,女性可以說就是美的化身,所以二者間的曖昧不可避免。男人本就是風流的,作為藝術家更就不在話下了

Ⅶ 為什麼藝術家痴迷於紅發

有人曾說過:「如果哪位不喜歡紅頭發,藝術史中的這些名畫將會是最有力的辯駁。」最初紅發一詞具有貶義,瑪麗抹大拉把它比喻為「墮落的女人」。在另外一些文化中,紅頭發卻是幸運的象徵,如果你看到一位紅發的女士,那將會帶來一些列的好運。在丹麥,如果你的寶寶是紅發,你就會得到榮譽……

《抹大拉的馬利亞》弗雷德里克桑蒂斯約1858年

西堤歐洲古董傢具--致力於在國內推廣和展示18-19世紀歐洲裝飾藝術與館藏級精品古董傢具。作品種類涵蓋傢具,雕塑,繪畫…年代從1640年至1930年,跨度近300年。

歡迎光臨西堤高碑店展廳,我們的收藏顧問將會非常高興與您一起交流藝術收藏的心得體會,並非常樂意與您一起為您的居室營造完美的空間。

展廳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古典傢具街15號西堤歐洲古董傢具

開放時間:10:30- 18:00(節假日無休)

Ⅷ 如何從藝術角度去賞析「香水 殺手的故事」

從香水到香水——說說《香水:殺手的故事》

(一) 聚斯金德和他的奇特《香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聚斯金德的《香水》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文壇的一個「奇跡」, 荒誕、反諷同時又精美,奇妙。聚斯金德在傳承古典小說對於「情節」、「人物」、「敘述」、「細節」等基本元素的要求同時,吸納了現代主義小說對於世界認知意義以及個體存在確認等方面的「哲學質詢」,透過氣味這一題材的誇張、想像與放大,將一個有關嗅覺神話單一、表層的故事延展到氣味鏈以外的社會化、歷史化層面,以內在意義的嚴肅支配來外在形式的通俗,呈現出某種命運和敘事的邏輯。 在聚斯金德那個由「氣味重構的世界」中,作為氣味內核之一的香氣及其衍生物香水並不像它本身那樣散發著迷人的芬芳,飄盪著愛與和諧的氣息,而成為一種現實世界腐爛、奢靡、骯臟和醜陋的對立面,成為一種掌控薄弱意志,蠱惑貪婪人心的魔具,被推演成時時有些漂浮的能指,變幻地指涉著自我標記的缺失、與社會對立的孤獨、卑賤生命的頑強、經驗世界的記憶、對世俗偏見的仇恨以及對他者操控力的消除與顛覆等等。 因而,盡管小說的故事發現在似乎遙遠的18世紀巴黎,它仍然以某種穿越時空的透視和諷喻能力折射著今天的現實,實際上成為一部迷人而悲哀的現代生活寓言。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孤獨自閉卻擁有超常天賦的人由棄兒到天才及至毀滅的人生歷程;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紛繁冗雜、風格多元的故事。聚斯金德通過對眾多人物生動細膩的刻畫(亦正亦邪的天才、貪婪庸俗的香水商、刻薄功力的乳母、冷酷殘暴的屠夫、虛偽腐朽的主教、奢靡墮落的貴族等等)把一個畸形、腐敗、墮落的社會狀態寓言化,並依靠懸疑意識將那種迷人而駭人面具下的天才異秉與非凡技藝與操縱庸眾的慾望和對納粹式心智的指認聯系起來,在更大的范圍關注著孤獨這種普遍生存狀態和探詢著技藝、天賦和理性不平衡結構下可能導致的精神後果。愛欲和生亡、美好與毀滅、短暫與永恆、天才與理性、純粹與混亂……彷彿是一個變化不窮的萬花筒一樣被神奇地圈劃到一起,融合在一起。於是,作為神話載體的氣味和香水發展成為一種意義地符碼,不幸地具備了他在《深度的強制》中譏嘲過的所謂「深度」。而整個故事本身也彷彿是一劑精心調制的香水,雜取著種種引人入迷的元素——傳統敘事的清晰框架,豐富多樣的文學形象,哲思化的考察和文本,多重編碼的意義符號,以及融合了偵探、歷史、藝術、發展、傳奇、傳記等多種小說樣式的結構片段等等,給人留下了多層交錯和分化變幻的嗅覺體驗。
小說中對於「香味」的深度描寫以及本身多散射的多元光輝使其一度被庫布里克定性為「一部無法被搬上銀幕的小說」,但最終它仍然在一片期待的目光中被德國影壇多面手蒂威克搬上銀幕,而文學和影視在表現手法及審美本質上的區別也必然使電影的改編與原著小說呈現出某種程度的分離和斷裂。
(二)從香水到香水:漂浮的能指於純粹的追求
《香水:殺手的故事》在素有「德國奧斯卡」之稱的第57屆德國電影節上獲得銀獎,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蒂威克對於原著二次重寫的成功。然而,這種成功與其說是出於對原著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繼承,不如說是因為編導在當前之歷史語境下去講述神話故事的能力,即通過將神話寓言通俗化、商業化以便獲得習慣了電影電影思維的當代觀眾更多共鳴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是依靠技術的手段,比如通過鏡頭語言和影像科技將對於氣味的捕捉和體驗視覺化,通過造型藝術和道具科技來重現18世界巴黎奢靡墮落的社會風尚和污穢陰暗的角落……等等——這一點無疑是蒂威克的強項;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原著內容的選擇、刪減、重寫來營造更符合大眾心理需求的風格和情節——而這一點對於圖像結構能力出眾的蒂威克而言,似乎也不成問題。香水:一個殺手的故事,僅從名字來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種以奇特的方式來講述的恐怖故事,那種類似於驚險/偵破的構成方式而提供的具有游戲可能性的敘事文本。但顯然,蒂威克這一次並沒有著力於確立某種模式、邏輯或者闡釋,沒有去重建一個陌生的常識世界以印證真相的可能性。影片的大量篇幅依舊聚焦在那個悲慘的男主角身上:一個在當時」最天才最萬惡又不缺少可怕天賦「的氣味王國的統治者。
事實上,蒂威克的選擇仍然是好萊塢式的,帶著某種夢幻的神話色彩。由於省略了相關人物的史前史以及淡化了環境的本體作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傳統英雄電影和人物成長傳記結合起來的情節劇變體。擁有超人能力的主人公在苦難的人生旅途與醜陋庸俗的世俗世界中執著地追求對於純粹之美的永恆追求,從交代天才的出生到技能的發現和加強,從脆弱心靈的封閉到「偉大目標」的確立,從詭異兇殘的行動到危險重重的高潮,夾雜著傳統英雄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隱修和磨礪,以及最後救世主般的神奇逆轉與幻化涅磐。所有這些元素都是好萊塢意義上個體英雄成長史的必要組成。而最能反映這種商業化傾向的無疑當數在小說和電影出於文本中心的「世間萬物的精魂」——香水這一道具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香水在小說中是一個時時漂移的不確定的能指,它既是主人公施展嗅覺天賦的物質載體和連環兇殺案背後隱沒的行為動機,同時也是格雷諾耶自我身份喪失的延續證明和世俗世界骯臟丑惡的對立。小說中的巴黎是在味道中浮現的,而令人震驚的卻是作家一連用了17個表示「發出惡臭」的德語動詞來形容這座城市。「我們要講到的這個時代,在城裡面到處彌漫我們這樣的現代人幾乎無法想像的臭味。路上有堆肥臭;後院有尿騷臭;樓梯間有木頭霉味,老鼠屎味,廚房有爛包心菜和羊油味;通氣不良的房間里有陳年灰塵的悶臭;卧房裡有油膩的床單味,微濕的鴨絨被味,尿壺的熗鼻騷味;煙囪發出硫臭;皮革廠鹼水池臭和屠宰場凝血腥臭;人身上散發汗酸和沒洗的衣服臭,口腔有爛牙味,從胃裡出來的洋蔥汁味;身體呢,從不再年輕開始,就有放很久的乳酪味,酸奶和發疹性腫瘤病的味道。河岸臭,教堂臭,橋下臭,王宮也臭。農人和教士一樣臭;徒弟和師傅的老婆一樣臭;貴族一身從頭臭到底;國王自己也臭,臭得像只野獸;王後是臭得像只老山羊,不分冬夏……」作為一項具有二元對立屬性的感覺機制,香和臭本身便隱含著一種對於文化/制度意識形態式的解釋。毫無疑問,對於環境之「臭」的強調突出了一個時代的嗅覺特徵。可諷刺的是,我們的主人公正在巴黎那個彌漫著惡臭的聖嬰公墓旁邊的一個魚攤上出生的擁有著異常靈敏之嗅覺的異人。這也就意味著他將將註定比一般人更為劇烈和深刻地體嘗到人間的腐朽和骯臟,因而也更具有對於氣味建設性或者破壞性的沖動。因此,小說中的天賦異稟絕非塑造英雄神話的前提性條件,而是一個悲劇的先驗性設定。而這一設定同時也為格雷諾耶對於少女之香的心醉神迷提供了解釋:在那個臭氣熏天的世界中只有一樣東西超然於外,那便是處女的體香,同時也可能是這個世上最難於收集和保存的氣味。這樣,格雷諾耶對於氣味的辨認、記憶、重組以及此後的技能學習實際上都被這種對於唯一美好的追求慾望所驅動,而不僅僅是命運的偶然。
更重要的是,與香水之愛相對應的深層原因是格雷諾耶本身體味的絕對缺失。在一個彌漫著惡臭的世界裡出生居然不帶一絲人的氣味意味格雷諾耶先天地與環境、與他人劃定了界限,而處於與外在對立的狀態;沒有了人的氣味,也便缺乏了人類固有生理標記之一,從而也無以在社會中確立起自我。於是,這種氣味的缺失必然在他生命的歷程中轉化為環境所強加的仇視壓迫和主人公並非自願的孤獨自閉。聚斯金德用了近乎三分之一的情節來展示這一線索,比如乳母讓娜·比西埃格說什麼也要把這個「雜種」從家裡弄走,泰里埃神父斷定這孩子是「魔鬼附體」驚惶失措地將他扔給了冷酷無情的加拉爾夫人,而在育嬰堂中,也是因為這種無味給其它孩子帶來的厭惡和恐懼幾乎斷送了他的性命,等等。當然由於體味缺失而引發的他對於特異嗅覺最初的本能反應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這也使他能夠在格里馬製革廠非人的生活中倖存下來,並獲得接觸香水商人的機會,因為他可以像「扁虱」那樣預視並等待用以維持生命卻只能偶然獲得的下一滴血的到來。而這種人之味道的空缺事實上成為格雷諾耶對於人體氣味執著狂熱的深層動機,因為只有學會了收集、保存並調制人體的氣體,他才能獲得令生命形態正常舒張的假面,才能切切實實地擺脫融入人群的恐懼,不落痕跡地從異類中抽離。因而成為一名專業的香水師對他而言就等於申請到了在正常人群居住的綠卡,等於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得到愛與尊重的可能性。由此,小說中那段不斷更換衣服並相應變換自己用的氣味以測試氣味對他人施加之影響的試驗描寫在表明他能夠將氣味對他的剝奪與壓制轉化為藉由氣味對他人施加控制的同時,也對其在控制氣味的體驗中初次感受到的驚喜自我,以及後來創造出能夠操控眾人意志的「終極香水」做了鋪墊。可以看到,氣味的缺失實際上是主人公人格損害、痛苦掙扎和非常人生的基本歸結點,是他與外部世界所產生的一系列聯系中最單純、最深刻的基礎,他的所有追求以及此後衍生的偏執、瘋狂(於當時而言)都是從這里開始(包括不善言詞的自閉性格、在深山蟄伏七年後的復出,以及最後的自毀沖動)。內在的氣味平衡機制的缺失核心地構成了格雷諾耶的行為動機——本能而有意識地追尋著他所缺乏的東西,即或可改變其自身處境的氣味(包括香味)。氣味的不在場,作為第一或許也是唯一的激發,推動著格雷諾耶嗅覺世界的形成與發展,而香水正是在這種深層結構的相互對立和映射中變為一種可見、可識別的意義符號闡釋著那邪惡,盲目、或許沒有人性的行為背後單一而善良的「為人」沖動。
而影片為了實現寓言像世俗神話的轉變,為了情節的統一與合理,不可避免地或許是無可奈何地將香水/氣味這一漂浮的能指固定化了。剔除了環境對於「沒有人味」的偏見與殘酷,格雷諾耶看上去將更像是一個有著特殊癖好的天才藝術家。他在育嬰室險些被扼死的命運成了無知少年為爭奪生存空間而進行的一次殺戮;他的自閉性格和對語言的滯後掌握不是源於他以嗅覺為第一官能去感受和認識世界(如他聞到木頭的味道,所以會說「木頭」這個詞,無法聞到「跑」的味道,所以很難掌握「跑」這個詞),似乎更像是一個天才應該具有的孤獨和個性;他在製革場倖存的原因也由此被現在地歸結為超乎常人的體力和忍耐力——這里,明顯地賦予其傳統英雄的生理優越性,在艱苦環境下生存的能力。而最主要的道具——香水,在這里成了一次偶然的宗教式的啟迪或曰神秘主義的自我發現,是因為那次進城的經歷拓展了他對於嗅覺世界的具體經驗,從而照亮了他利用自我天賦製造「嗅覺」奇觀的偉大理想,也因此使得他的人生變得充滿意義。事實上,盡管格雷諾耶擁有敏銳的嗅覺,他對於那些平常的香味和一般的人體氣味是敏感而厭惡的,他真正在乎的是一種能夠使自己與眾不同又可以獲得眾人認可的「氣味外衣」,因而他可以為了有機會學習更多更古老的萃取方法而不理會香水商商業交換式的配方保留要求,而他跑到僻寂的康塔爾火山山頂穴居也是為了逃避人類社會的任何腐朽氣息。當然,影片中的格雷諾耶絕非是原著中那個相貌醜陋、有明確目的性、偏執隱忍、伺機而動、外在冰冷內心卻異常焦渴的復雜個體,他的偏執變成了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執著,他不顧一切手段尋找自我確認的沖動——或許也帶著對於社會的仇視和報復,變成了對於少女激越、哀慟、近乎神聖的愛情,他是一個更為天真、單純、執著和憂郁的,帶著些許苦難所造成的扭曲的孤獨而憂郁的天才。因此,演員換成了氣質陰郁卻不乏俊朗的本.韋肖(而非鍾樓怪人 的形象),山間的隱居成了長途跋涉過程中一次短暫的歇息,成了成為英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隱修,而他在結束羅拉生命時那種本能般的沖動也被添加了憐香惜玉式的莫名猶豫……蒂威克說「格雷諾耶的偏執戀情最終宣告破滅是本片的要義所在。這並非是一個幻想世界裡的怪人怪事……他從一開始就在講述一個男人的故事,他非常地孤僻,是傳統文學作品或者叫座影片中的某個人物,這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體。這種孤獨的痛苦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很顯然,蒂威克強調的孤獨感,正是好萊塢孤單英雄或反英雄模式中經常倚重的「同情式的共鳴、扇動式的移情」。如果你仔細回味,這里的格雷諾耶與那狂熱崇拜肉體的情色藝術家,迷戀於收藏器官的開膛手傑克,以及於優雅中分解生命的漢尼拔等人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象。而整個故事也確實可以被簡化為發現才能——強化天才——自我覺醒——運用天才——救世濟人的過程,不同的是,他在最後又多個一個自我升華的悲劇化結局。在這里,我無意對殘酷寓言或者世俗神話作出選擇,但是從香水到香水,編導們實際上像創造一劑全新的香液一樣,在萃取了原著關於前調、中調、後調的基本脈絡的基礎上,使用了一瓶以好萊塢思維作為「主香」的奇特香料;這種香料的氣味蓋過了其他的精油而成為這一視覺香水的主要靈魂。
(三)怪人,情聖或者救世主
如果說,每一部關於英雄的電影都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個愛的主題,那麼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香水》的母題之中同樣包含了這樣的因素。只是,對於愛的對象的指認直接關系著人物形象的定義,因而無疑小說與電影中的天才之愛是不同的。與常態世界隔絕的格雷諾耶顯然不可擁有常態的愛,當他那第一聲「處心積慮」地哭喊將自己的親生母親送上斷頭台的時候,他便註定將棄絕於世俗之愛以外,因為相對於愛的縹緲,他出於「純粹的反抗和純然的惡毒」選擇了生存。然而,當格雷諾耶在格拉斯城嗅到少女的體香時,他又像當年嗅到巴黎紅發少女的氣味那般變得激動,甚至快要癱瘓,而為了驗證那奇妙的香氣是否真的依然存在時,他竟然「象一個情郎似的深深地為愛而陶醉」。小說中,這是他第一次體嘗到愛的滋味,而他所愛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某種被泛化的人之體香。對他而言,這種愛雖然確實存在,而且異常強烈,但卻像第一次沐浴到某種新的嗅覺經驗那樣無法理解、無法描述、無法歸類。在這里,少女之香是一個更高更深的抽象,是與他所處的外部世界相對立的「溫柔、力量、持久和多樣性」,是「令人驚懼卻又無可抵禦的美」。從那時起,他找到了一種能夠與外部世界臭味相對抗的氣味——來自於處女的身體,需要精心的收集和保存。這種奇異的感覺在他久已疲憊的內心點了一盞明燈,催生了重新確認自我的信心,使他原本動物般的生存狀態與創造曠世香水的所謂「使命」相對接,進而賦予他另一種存在形式。實際上,從他開始用少女體澤提煉神奇香水的那一刻起,格雷諾耶為自己尋找通行證的渴望已經悄悄地上升為一種與他者權力和支配力的爭奪上,即製造一種操控他人的終極香水。是對於這種權力的渴望以及這種權力對於報復這個混亂世界的能力,使得格雷諾耶最終表現出生理上的迷醉和倫理道德的崩裂。但是,他的這種愛是矛盾的,他的愛最終是出於恨,出於對那個世界以及那個仇恨他的人們的恨。當他在伸張正義的刑場僅僅依靠一滴魔力香水便成功實現了這種權力的倒轉,在成千上萬前來復仇的人們身上引發了亘古未有的奇跡時,在眾皆拜倒的一片瘋狂中,他沒有絲毫的滿足和喜悅,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於眼前這些「信徒」的厭惡和憎恨。他從本質上討厭所謂的權威與崇拜,討厭這個只有恨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上,他更希望這些在香水的意識催眠下狂亂將他神化的人們能夠象他憎恨他們那樣憎恨他,他甚至暗暗期盼里希斯沖上前來是為了殺死他,可惜的是後者卻哀憐地將他抱住,稱其為「我的兒子」,祈求他的寬恕。於是,格雷諾耶在人生中最為輝煌偉大的時刻,被一種對他而言唯一真實的感情——憎恨襲倒在地。他能夠通過自己對於氣味近乎完美的辨別、記憶、搜索和重組能力定位及創造世人任何一種香味,卻唯獨不能找到或認識真正屬於自己的味道;他能夠通過控制氣味的刺激密度和作用方向來對人們施加不同的影響,卻無法將這些影響作用到自己身上。當他徹底失望地望著那些香水詛咒下扭曲的靈魂時,他也最終醒悟了自己的扭曲。這種愛的不可獲得以及自我身份的永恆空缺組後導致了格雷諾耶選擇以徹底毀滅魔法與權力之創造者肉身的方式來消解作為他者的操控力。在這里,格雷諾耶的體味之愛是恨的變體,是永遠都無法指認其對象的空洞的能指,因而也增強了其悲劇和諷刺效果。
而電影中的天才之愛作為世俗英雄的標簽,顯然更加具有浪漫主義的情懷和悲天憫人的氣息。除卻影片中對於提取人體香氣時那些塗油、吸取、剝離等技術動作精緻而富有審美情緒的渲染與擴大不談,影片中另外兩處頗為明顯的修改提示了編導們這種好萊塢化的改編傾向。第一是馬萊街紅發少女的死因。小說中格雷諾耶殺死第一個少女時完全是出於內心陰暗面貪婪、兇殘而冷靜攫取本能,他要的是少女的香味而非少女本身,因而在謀殺之後只是瘋狂地嗅盡她身上每一寸香氣,而沒有正眼看過受害者的面容;而在影片中,這一情節被轉換成誤殺,彷彿是一個為命運所作弄的不幸之人在一次意外中阻斷了愛與被愛的可能性,而他對於被害者臉龐的親觸和對她體香的回味似乎也成了關於某種神秘情感的記憶與復寫過程。與此相對應的第二點則是刑場那場戲。前面的情節幾乎相同,先是在場所近萬名觀眾幾乎於一瞬間從格雷諾耶身上看到了純潔和無辜,認定他絕不可能是殺人兇犯;接著行刑的劊子手害怕得無法舉起正義的法棍;繼而所有人心中都洶湧起對於格雷諾耶無可遏止的愛意,紛紛地拜到在他的眼前,幸福地呻吟,興奮地抽搐,激動地哭泣;最後這種情緒上升為無限的狂喜和迷亂,他成了天使,成了人們所能想像到的「最迷人、最完美的人」。他成了「修女們的肉身救世主、撒旦信徒的幽暗之主、開化之士的無上主宰、少女們的白馬王子以及男人們的完美投射」,甚至本來懷著滿腔仇恨的里希斯,也忘記了喪女之痛,祈求他的原諒。當那塊擎著香水的絲巾隨風飄向人群的時候,在場的所有人彷彿中了魔咒一般紛紛啟動自己的「愛欲程序」,狂歡起來,親吻起來,膠合起來。在這里,蒂威克成功地利用影像的色情本質為在我們貢獻了一副難得一見、姿態萬千的肉慾盛宴的同時,實現了聚斯金德對於所謂理性道德的無情消解以及對於肉慾之「愛」的假麵粉碎,因為如果香氣能夠持續下去,眾人將在陽光之下連續高潮直至死亡。然而,接下來的場景卻並非對於格雷諾耶陰暗之喜悅以及膨脹之控制欲的連續表現,他面對著凝視他、感受他,渴望他,崇拜他,熱愛他的瘋狂人群時並沒有表現出小說中那種充滿了「徹底的制勝感和全部蔑視」的陰冷微笑,他彷彿摒棄了所有的執拗和憎恨,當眾人沉醉在香氣四溢,神鬼朝拜的天堂中,以孤獨而憂傷的眼神注視著遠方,帶著某種令人心碎的沉痛和思考。此時,切著黃色米拉李的少女再次浮現,並在一片幸福的夢幻色彩中與其溫柔地交織纏綿,而格雷諾耶則最終流下了神聖而熾烈的淚水。很顯然,蒂威克的改動賦予電影更為強烈的情感力量,以好萊塢悲情英雄般的憂郁和深沉將故事雕塑為一個孤獨不幸的嗅覺天才因為偶然的悲劇誤入魔道,並以只屬於自己的方式延續自己愛與被愛之夢想的世俗神話。而影片也由此呈現出一種集傳奇、懸疑、愛情、另類、邊緣和神秘等時尚元素的現代商業屬性。
事實上,僅僅通過對原著部分情節的萃取來創新出一個完全體現小說精髓的文本框架是困難的,因為小說中眾多關鍵元素之間實際上是一個相互聯系封閉的圓環。格雷諾耶首先是一個怪才,他擁有一項與時代不相符合的天才,正如在一個流言四起,男盜女娼的時代擁有超乎常人的聽覺一樣,在一個充滿腐朽和惡臭的年代擁有超常的嗅覺同樣是有幸中的不幸,因為這意味著他將比別人體會到更多的罪惡和醜陋。而格雷諾耶的這種天賦又先驗地與其自身體味的缺失形成對位,匱乏造成本能的敏感,敏感又在一個充滿偏見和仇視的環境中滋長。於是,他只能依靠這種附著的天賦去尋找能夠使自己平靜的氣味。諷刺或者是註定的是,恰恰只有處女身上那種能精緻、嬌嫩、纖細的香味能夠使格雷諾耶產生持久的留戀。這種留戀在時刻纏繞的創痛體驗中變得劇烈,逐漸成為他連環謀殺的直接動機。但是謀殺這個詞對於格雷諾耶而言又是不恰當的,生理機能的不平衡決定了他對於世界感知方式的不平衡。他超凡的嗅覺使其能夠將外部的一切氣味收入內心、記憶和想像,同時在混合著無數氣味的記憶中清楚地區分,清理,追溯和重組,並隨時調動動自己的儲藏在思維世界中創造出世間不存在的新型氣味。但這種通過嗅覺認識世界的偏差也使得他對語言的控制能力滯後,似乎只有嗅到了具體事物的氣味,格雷諾耶才能說出這些物體的名稱。而那些他無法把握其氣味的由抽象概念組成的詞彙,如良心,上帝,道德,喜怒和愛欲之類的東西始終沒有在他的生活和觀念中真正形成過,因而也必然不是他能遵奉與實行的。從某種程度上,格雷諾耶只是一個對上帝全然不知、對世俗倫常沒有半點認識的動物。他只是通過嗅覺來把握世界,在氣味中積累經驗,並以此建立自己的經驗世界。因而,格雷諾耶同時也是一個隔絕於世俗社會的怪人,一個封閉在對氣味王國的統治、佔有、回憶和想像中的異常靈敏的鼻子。由此,他所遭受的種種磨礪,鍛煉和學習無法使其得到真正的發展和完善,他也不可能是浪漫主義月光照映下孤獨無助的吟遊詩人,因為虛幻和錯位對其而言只能是一種永恆。於是,他只能得到對人類的厭惡,只能在山洞中動物般蟄伏冬眠。而他唯一一次試圖沖破這種隔絕,以獲得他人的認可與喜愛的嘗試也只能以鬧劇與乖丑來終結。最後,格雷諾耶再次憑借自己對於氣味的記憶回到其出生的地方——巴黎的聖嬰公墓,目的是消滅自己。在經歷了所謂正法的迷亂之後,他終於獲得了在自己在幻滅和仇恨中生存的驗證。當他把剩餘的香水像佩戴王冠般從頭上澆灌而下時,所有的乞丐、妓女、強盜和小偷在瘋狂的爭奪中將他分食。格雷諾耶如願以償地求得了毀滅或者說解脫,同時也一並銷毀了操控力與迷患力的媒介——香水及由它而衍生的狂想與放縱。香水味消失的時刻也就是格雷諾耶作為曾經生活過的個體消失的時刻。可以看到,格雷諾耶本身就是一劑融合著生死、反問、對立、愛欲、暴力、權力、崇拜等多種原料的層次復雜而變幻無窮的怪異香水,它隨著氣味這一能指符號的不斷生成和反轉,經歷了一個從非人狀態(無主體的本能生存者)到浪漫主義的分裂藝術家(低賤的苦工和學徒工)再到唯美主義的迷醉自我(香水師和穴居階段)再到最後後現代的「被分食」自我(主體消解)的短暫人生。
影片《香水》作為一種再創造,在編導們重新的設計與規劃下對原有封閉的要素環進行了拆解,實際上最終將格雷諾耶定義為一個浪漫主義背景下的迷醉自我。省略了穴居階段格雷諾耶對於氣味想像力和重構力的鍛煉,導演以快速流動的鏡頭,高度放大的特寫,以及上天入地的特效技術化地強化了他對於氣味的超強掌控。某種程度上,影片中的格雷諾耶擁有超人的影子,他能夠像最先進的搜索定位系統那樣通過對氣味元素的快速拆解與重組想像出氣味攜帶者的位置及具體行動。而童年苦難的經歷和學徒時期的成長也更多地被結構為對於天賦發掘過程的交代,以及一個英雄必須經歷的磨練。而對於反諷行刑場面的巧妙改編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個經典意義上的救世主和反偶像意義上的變態情聖,那26個喪生在香味汲取過程中的少女以及最後格雷諾耶本人的自殺式舉動也相應地結構成對於某種神聖情感或藝術追求的儀式化獻祭。撇開原著不談,影片在觀賞性方面的價值將超過其在思想性方面的貢獻,而影片也確實像伊欽格所說的那樣,「用意象、聲響和音樂的力量營造出氣味的氛圍」,以流暢的節奏感、油畫般的影像、精良的美術和服裝,使各種味道透過鏡頭語匯,將我們氤氳環繞。德國電影獎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美術、最佳服裝和最佳音響5項技術獎正好說明了這一偏重。我忽然想到,如果將電影也比作一種香水的話,蒂威克或可稱作一名優秀的香水師,他知道什麼樣的香水能夠賣得更好,不是最貴的,不是最稀有的,當然也不是最具創意的。

Ⅸ 藝術家喜歡什麼的女人

體態窈窕的,豐韻健康的,亭亭玉立的,明眸善睞的,觀之可親的,弱柳扶風的,等等。

熱點內容
淘寶為什麼不讓返現 發布:2025-02-07 00:32:09 瀏覽:631
為什麼寶寶頭上眼睛長紅胎記 發布:2025-02-07 00:31:19 瀏覽:35
為什麼二手蘋果手機會變磚 發布:2025-02-07 00:28:49 瀏覽:873
鴨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07 00:26:31 瀏覽:176
產婦晚上為什麼要喝粥 發布:2025-02-07 00:26:30 瀏覽:774
彩虹為什麼是8種顏色 發布:2025-02-07 00:25:51 瀏覽:223
華為手機聽歌識曲為什麼感應不到 發布:2025-02-07 00:21:25 瀏覽:918
為什麼晚上敲鍾 發布:2025-02-07 00:19:58 瀏覽:132
小天賜是誰的孩子為什麼熱度 發布:2025-02-07 00:19:57 瀏覽:92
為什麼5g手機顯示圖像模糊 發布:2025-02-07 00:19:03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