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回來了孩子老是哭
A. 三歲幼兒上幼兒園後回家只要有媽媽在場就會哭鬧不止,是何故
做媽媽的都為孩子操心,特別是看到孩子哭,恨不得自己受委屈不讓孩子受委屈。 你的問題是所有家長都多少遇到過的。3歲前的孩子,大都一直生活在家裡,對家庭自然很依賴,送入幼兒園後,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他就有了「分離焦慮症」,這種症狀的持續時間因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而定,一般來說,性格內向、比較感性的孩子,持續時間長,反復的可能性很大。 從經驗來看,你的寶寶最近就出在這個階段,並且因為長假原因在家裡受到很多照顧而情緒反復。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很正常,在幼兒園,曾經有孩子因為「分離焦慮」而出現夢驚、或說夢話都不願去幼兒園的情況。所以我建議:在家長方面: 1、家長這個時候盡量不要懷疑幼兒園是否讓孩子受到很好的呵護(老師對每個新入園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2、長輩(特別是隔代長輩),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時期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是錯誤的,是逼迫他成熟或者是對他在幼兒園生活不快樂感到內疚——因為每個孩子都要長大,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開始他的社會生活了,回想一下我們當年小時候,不也是又哭又鬧或是被夥伴欺負,或是欺負夥伴這樣子過來的么? 3、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問:老師吵你沒有?有沒有小朋友打你——這樣會造成他對幼兒園形成負面印象,從而更加抵觸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你可以了解的情況和可以做的事情是: 1、每個新入園寶寶大概都要哭鬧反復 2、3個月左右,最樂觀的孩子是哭20天,哭的時間越長,說明這個寶寶依賴性越強,日後這樣的寶寶也是感情最豐富的,所以家長不要太焦慮。2、多和老師在下班後(一定注意是在下班後)交流,交流的時候最好兩個家長一起去,一個負責帶孩子玩耍,一個負責和老師交流,這樣以保證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影響,通過交流,了解寶寶在幼兒園老師有什麼生活和教學規范,回家你該如何配合。這樣將會讓你更清楚如何護理剛入園的寶寶。 最後,還想提醒一句,千萬不要隔著窗戶眺望寶寶,因為他一旦發現家長在關注,家長的不安情緒會帶動他繼續哭鬧,導致情緒反復更大! 最後還是要祝你的寶寶快樂成長!國慶長假後,最好每天准備點小禮物,等孩子回家作為獎勵,獎勵他高高興興上幼兒園,鼓勵他這個行為能堅持下去!
B.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原因都有哪些呢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看到你就各種“作”,其實媽媽應該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孩子是愛你的,因為愛,所以才“無理取鬧”。可能媽媽下班回家會很累,想要放鬆,看到孩子這般哭鬧難以忍受。但是你轉念想想:孩子的這種情緒只對你一個人釋放,是不是痛並幸福著呢?
C. 是哪些原因,讓寶寶看到媽媽回家以後就哭鬧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在你離開家時可能會哭,也可能抱著你的大腿撒著嬌要求你來個goodbyekiss,在你回來後能夠無所顧忌的表達自我,會開心的抱著你,也可能會肆無忌憚的撒嬌、哭鬧。
迴避型依戀的寶寶可能並不關心你的離開,在你回來之後也不會主動靠近,感覺像是被傷透了心對你已不抱期望。
拒絕型依戀的寶寶對你的離開很在意,但當你回來時他又拒絕你的靠近,並對你很生氣,不容易被安撫。
混亂型依戀對寶寶來說是最糟糕的。因為他們成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矛盾寶寶。你回來抱起他,他不開心,你安慰他,他可能會對你冷冰冰。
所以,媽媽在家反而容易哭鬧的寶寶,正是安全型母嬰依戀關系的寶寶,他們撒嬌、哭鬧,正是因為他們深深的愛著媽媽,也相信媽媽深深的愛著自己。
只有媽媽的關注在「我」本身時,寶寶才能夠更確切的感受到自己被愛呀。
我記得跳妞剛學會爬行時,爬一會兒就會回頭看看我;長大點,在小區樓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也會時不時回頭看看我,看到我在,就會安心的繼續玩耍。
相信很多媽媽會發現,寶寶探索新事物時會時不時回頭尋找你的身影。
他的回頭目的不外乎兩個,一是確定你不會突然離開;二是從你的回應中確定他要做的事安不安全,他能不能做。
D. 為什麼媽媽帶寶貝,寶貝就變得愛哭了
孩子愛哭的原因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氣質來說,就是 " 情緒本質 " 負向的孩子。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了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2、語言表達能力不夠
由於家長或帶孩子的人照顧太周到,從小孩子不必說話,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麼,使孩子的語言表達應用能力無法成長,於是慣用哭鬧動作來表達。
3、生活環境中的 " 突發事件 "
有時候孩子變得喜歡哭鬧是因為她原本熟悉的生活秩序遭到了破壞或者生活環境有了讓她不適的變故,比如,入園了、父母吵架了、斷奶了、受到驚嚇了、分床獨睡了、熟悉的家人出差了、媽媽突然沒空陪她了等等。孩子總是喜歡相對熟悉的生活,秩序主導的生活會讓她產生一種掌握環境的安全感,一旦這種安全感被破壞,則孩子就可能脫離心理上的舒適區域,變得敏感而脆弱,從而容易哭鬧。
孩子愛哭怎麼辦
1、必須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
這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成人間態度要一致。如果孩子哭了,爺爺抱,奶奶哄,媽媽說教,爸爸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好的教育方法也難以奏效;二是前後要求要一致。對孩子的要求應該始終如一,不能因自己工作忙閑、心情好壞而影響對孩子的要求,先嚴後寬,先寬後嚴,時寬時嚴,都不利於孩子克服愛哭的毛病。
2、明確獎懲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有是非觀念。要從小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就算哭也是一樣要接受懲罰,沒人會幫他。當然若是他做了好事,或是幫忙家裡做事都是會得到獎勵,獎勵可是是口頭獎勵也可以是實物獎勵,讓他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哭解決不了問題。
E. 寶寶十個月,姥姥看著為什麼媽媽回去看寶寶的當天晚上,寶寶總會哭鬧
因為孩子不看見媽媽就忘了,看見了就會想媽媽。孩子不建議單獨讓老人看,如果白天上班,白天老人看,晚上要陪孩子,照顧孩子,這樣孩子不會缺少愛。只讓老人看著,孩子不在父母身邊,孩子長大在感情上容易出現問題,情商低,建議年輕的父母再忙,也要每天抽時間陪孩子。
F.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
問題問的很籠統,1000個孩子1000個樣,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但總的來講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當孩子和誰感情越親近越信任誰的時候,越容易在誰面前出現哭鬧,就像成人往往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更容易表現的脆弱是一個道理。而這個人通常都是媽媽居多,母子連心,當孩子在媽媽面前愛哭鬧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在和媽媽撒嬌,尋求心理安慰。
第二,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職場媽媽身上,孩子喜歡媽媽,可是媽媽卻要出去工作不能陪伴孩子,越小的孩子越難明白媽媽的無奈。而旁人即使對孩子再好也無法取代媽媽在孩子心裡的分量,他只會因為想念媽媽而覺得委屈,所以一旦媽媽回來了,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足,無法爭取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就會用哭鬧來表達心裡的委屈和對媽媽的想念。
第三,的確會有相當一部分媽媽是因為教育方式不當,對孩子過於嚴厲,把孩子弄哭。當隔輩親的溺愛導致孩子越來越任性沒有規矩,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可是管教孩子又不注意語氣和態度,孩子就會用哭鬧作為武器來反抗媽媽的專制。
G. 為何一旦媽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開始哭鬧呢
早教專家林怡說: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涌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負面行為背後,都蘊藏著積極的心理動機。他們不是故意使壞,只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為的背後,也是他們復雜的內心世界。其實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看起來聽話懂事的孩子,要幸福得多!
下次孩子再只對媽媽“作妖”的時候,想想這背後的積極力量。
寶寶小的時候,媽媽給寶寶足夠的愛與回應,等孩子長大後,內心才能是充滿安全感的,遇到挫折時,也願意跟媽媽傾訴,不至於一個人活成“無比懂事”的模樣。
再反觀那些和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