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小孩子為什麼要學習三字經

小孩子為什麼要學習三字經

發布時間: 2022-09-28 01:31:44

❶ 學《三字經》有何重要意義

一、《三字經》是我中華悠悠五千年燦爛的經典傳統文化之一,它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神,體現了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文化魅力。這是中國幾千年來行成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也是舉足輕重,並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二、《三字經》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明扼要,是以中國歷史為素材,植根於傳統文化,強調教育以「德」為先,學貴在恆和環境對學習的影響,講述教育與學習重要性的教育論著。同時也是我國代古一部傳統的兒童啟蒙識字教育課本。

三、在現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德育教育也成為現行教育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在很多學校也把傳承中華民族經典傳統文化作為新時期德育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經》中說:「首孝悌,次見聞」,可見在傳統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個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

四、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先賢們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它使我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生生不息,屹立不倒。但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就逐漸從教育中淡出,一些有志之士為了振救中國,於是就打倒「孔家店」推從洋學。

(1)小孩子為什麼要學習三字經擴展閱讀: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參考資料:三字經-網路

❷ 為什麼要讓小學生背三字經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

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

知十百千萬之數為某數,識古今聖賢之事為某文也。中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南、北、西、東,叫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水、火、木、金、土叫做「五行」。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

黃道指的是太陽行走的軌跡赤道指的是大地所在的平面。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中國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中國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還有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是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稱為「四民」,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仁、義、禮、智、信叫做「五常」,這五種不變的法則是處事做人的標准,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大地上生長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稻米、小米、豆類、小麥、玉米、高粱為「六穀」,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怒,傷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酸、甜、苦、辣和咸,稱為「五味」,是我們能用嘴巴分辨出來的味道。

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稱為「五臭」,是鼻子可以聞出的氣味。

匏瓜、黏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是中國古代人製造樂器的材料。平、上、去、入,被稱為「四音」,四音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

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對於每個人都相同,人人都應遵守,千萬不能違背。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還有緦麻,稱為「五服」,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稱為「六藝」,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今社會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先有古文、然後有大篆、小篆隸書、草書緊隨其後文字發展的順序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創作《中庸》這本書的人是子思,即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創作《大學》這本書的人是曾子,他提出了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把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把四書讀熟了,像六經這樣深奧的書,才可以開始研讀。

《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是《書經》的主要內容。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值得去朗誦。

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這些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

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後人尊稱為「二帝」,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湯朝征討夏朝,定國號為商,過了六百多年,直到紂的滅亡。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持續的歷史最長。

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始於春秋時期,終於戰國時期。

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宋、齊和梁陳四個政權統稱為「南朝」,定都在金陵。

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等到隋朝,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到唐昭宣帝時被朱全忠所滅,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改朝換代。

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其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燒毀明陵,明朝最後滅亡。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順應天命」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順治皇帝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同治、光緒皇帝以後,當傳到宣統皇帝時,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清朝只傳遞了九代,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全都列在此處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中國的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❸ 三字經的好處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近幾年來,隨著國學的興趣,我國迅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國學不習慣,當然了,國學的內容有很多,什麼琴棋書畫、中國古典文化、文言文、古詩詞等等。

家長們也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興趣,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報班,自己連忙跟風生怕被別人落下,最近有很多的家長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孩子從小背《三字經》有益有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首先,我們看什麼是國學?
國學,是以先秦及諸子百家的學說為基本創作的,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孩子從小背《三字經》有益有害?
《三字經》是我國傳統的國學文化,跟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它的流傳程度最為廣泛。相傳古人還用三字經當作是文學教材,《三字經》文字剪短,三個字成一句,人們讀上去朗朗上口,內容也極為豐富,從身邊的生活常識,到天文地理,幾乎面面俱到。

即使對於現代人,《三字經》裡面的知識也不會過時,它作為民族文化應該每個人都要了解,對此,科學的角度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以《三字經》為載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對孩子背誦三字經是不理解的,覺得這根本沒什麼用,因為背誦畢竟是一種機械記憶,只要長時間不看就會被遺忘,但是,孩子在進行《三字經》訓練時,孩子會不知不覺提高記憶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根據統計,有很多的孩子因為背誦了三字經才對書籍產生了興趣,對國學產生了興趣,只要孩子有了動力就等於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無論是三字經還是古詩詞,其中包含了很多有用的內容,歷史文化、道德倫理等等,這都是孩子從小學習的東西。

孩子從小背《三字經》的好處
1、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擴大幼兒的視野

《三字經》中的內容極其豐富,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比如:「惜孟母,擇領處」,講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孟母三遷」,家長在教孩子朗讀或者背誦三字經時,可以適當的講一講文中的歷史故事和意思,這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三字經中的趣味,從簡單的幾句就能夠描述出一件事情,讓孩子從文中吸收更多的知識。

2、可以鍛煉幼兒的

❹ 幼兒園孩子為什麼都要背三字經呢

為了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我們在小的時候最單純和天真,容易接受那些道理,從小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學著去做一個好人,雖然懵懂無知但很容易被影響。

首先三字經是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本身就需要去背誦學習和傳承,很多教育觀念都說學習這些優秀文化,要從小就開始。這些東西如果從小就開始接觸的話,那麼對以後有很大的幫助,這些精華的東西是必須要去學習的。三字經中所說的孝順誠信以及善良,是年幼的人最需要了解和接觸的重要價值,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良知和觀念,學得越早越根深蒂固。如果讓幼兒園的孩子一開始就學這些,以後的思想價值觀念肯定差不多哪去。

其次幼兒園的孩子們雖然年幼,但正處於需要大量接受思想教育的時間段,並且他們都很單純,你教什麼他們就會認真的去學什麼。就從反面來說吧,如果大人隨地扔垃圾小孩就一定會慢慢形成這樣的習慣,所以說那個時候思想觀念形成的很快,從小教育有益無害。

我的一個小侄子也在幼兒園里學到這些,大家都驚喜的發現,雖然他尚且年幼但至少知道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知道對來家裡的客人有禮貌。我覺得這樣的成長也變化與背誦三字經脫不了關系。

人們天生就有學習能力,背誦的時候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幼小的孩子就是最容易被影響的人群,因此幼兒園就會安排孩子們去背這些。

❺ 有必要讓孩子學習《三字經》嗎如何看待《三字經》中的內容

《三字經》是我們祖國國學經典,有許多內容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人生啟蒙教育的很好素材,既可以作為識字教學的課本,也可以作為道德教育的範本,批判性吸收,開放性學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拋開其它的一切大道理不談,只談它對孩子的作用。主要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社會的轉型期,過去的思想理論與現在的思想教育脫節了,很多不適用了,我們新時期的思想理論基礎又完全跟不上現在快速發展的形勢!現在的很多人,沒有思想、沒有道德、沒有理想。光剩下一個「錢」子了。

從《三字經》中《詩經》的內容看「曰國風,曰頌雅。號四詩,當諷詠。」《詩經》的目錄出來了,這也讓我想起了一幅對聯「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如果再給孩子講《雅》分《大雅》和《小雅》,這不就是讓孩子又記住一個知識點嗎。

我覺得這樣概括性很強的文筆,對孩子的作文能力也是很好的提升,其實對成年人也是有借鑒教育意義的。再看看,「三光者,日月星」,六個字概括了日月星辰。通過《三字經》的學習,對孩子的智力也是有很大的開發。教育也很大。

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是傳統教育的根本,也是現代教育理念所推崇和鼓勵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完善基礎教育,重鑄民族精神,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必須從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非常有必要讓孩子學習《三字經》。

❻ 幼兒園孩子為什麼都要背三字經呢

孩子在幼兒園小班這個階段無論語言輸入什麼,是兒歌也好,是三字經也好,或者是一些小故事也好,對他來講都是一樣的。

這個階段是不求理解,只要重復,就像唱歌一樣唱出來就可以。這是一個語言輸入,一個刺激語言發育和大腦發育的一個方式,所以家長不必糾結於孩子背的是三字經還是其他的什麼。

無論是什麼這個時候鍛煉孩子接觸一些讓他跟著前面的一句話,說出後面的一句話,或者讓他通過不斷地重復來把它自己全部說出來,對他來說是一個語言能力的培養。

三字經屬於蒙學,就是在孩子啟蒙階段的讀物,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為代表的舊時啟蒙讀物,堪稱我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部分,在歷史上曾對普及文化知識、加強道德教育發揮過積極的作用。這些蒙學經典大都出經入史,集百家之精華,並參以人們從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人生哲學、處世方略等,易學易懂,琅琅上口。

熱點內容
思加圖為什麼實體店比淘寶貴 發布:2025-02-07 22:48:35 瀏覽:413
女生生孩子為什麼要用被子蓋住 發布:2025-02-07 22:27:11 瀏覽:432
為什麼打開軟體總是卡死 發布:2025-02-07 22:23:34 瀏覽:211
小米idc為什麼這么好 發布:2025-02-07 22:23:30 瀏覽:72
為什麼美元到賬時間變長 發布:2025-02-07 22:12:59 瀏覽:532
為什麼手機淘寶變成黑白 發布:2025-02-07 22:01:19 瀏覽:472
為什麼有唾液的時候眼睛會疼 發布:2025-02-07 21:37:16 瀏覽:579
為什麼長時間軟不下來 發布:2025-02-07 21:30:26 瀏覽:665
為什麼你總以為孩子離不開你 發布:2025-02-07 21:29:25 瀏覽:868
微信沒用為什麼會消耗流量 發布:2025-02-07 21:25:13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