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父母的辛苦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父母的辛苦

發布時間: 2022-09-27 04:56:41

① 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會導致孩子從來不考慮家長的感受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個現象,就是父母總是對著孩子說,你從來都不知道考慮我的感受嗎?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嗎?他們總是在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但是相反的,父母有想過自己理解過孩子的感受嗎?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可能會因為個別的情況。



另外,我們也要在平時的時候多與孩子溝通,我們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畢竟孩子與大人不同,我們可能對於他們的想法並不了解,但是,我們如果積極地去跟他溝通,我們就會更加的深入到孩子的思想。因為我們的經常交流,孩子也會慢慢的去詢問一些你的想法,他們就不再是單純的回答你的問題,他們也會開始慢慢的去說出自己的疑問,他們會去詢問你們的想法,這個互相交流的過程,也會讓大家都能理解彼此。

② 在中國,為什麼有很多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

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完全不相乾的。沒有像父母一樣的親身經歷。間接知道這些經歷是沒有機會和可能的。讓小孩子想想父母的感受。這不是對孩子要求有點高嗎?父母不能只養孩子。重點是教學。如果父母給孩子更多陪伴。多給孩子講講生活,生活。和他們一起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和勞動鍛煉。讓他們多了解人事,多了解維持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的艱辛。讓他們從小品嘗並體會到生活不易的滋味。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做錯事,家長不願意批評教育,或者批評教育不當。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雖然很多孩子學習成績很好,但性格也很脆弱,逃避困難和挫折,或者失去所有的精力。很多孩子心裡只有自己,父母只是他們的提款機。有些父母溺愛孩子,想給什麼給什麼。慢慢的,父母如果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也會自己去做。不管他們犯了什麼法,反正他們的父母都會買單。你希望這樣的孩子考慮父母的感受,這是一種錯覺。不走上犯罪道路就好。

③ 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你感覺這樣子真的好嗎

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苦,這樣的孩子是沒有孝心的。有的孩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們覺得父母就應該來照顧自己。不懂得體諒父母的孩子,就只會伸手向家裡索取自己應該有的東西。家長不要一味的滿足孩子,只會讓孩子的虛榮心變得越來越多。孩子沒有孝心,父母就覺得這樣的孩子根本就沒有用,養了也是白養。

總的來說家長對於孩子的愛一定要適可而止,不要讓孩子不懂自己的辛苦。不懂父母辛苦的孩子往往都是最叛逆的,覺得所有的獲得都是自己應該的。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這么做都是為了孩子以後有一個好的成長,孩子也能奮發向上。

④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這個問題提的好,應該引起廣泛關注。現在的孩子們不考慮家長感受的大有人在,我也談兩點。

第一,與家長的教育有關。孩子們在家被寵著慣著護著,久而久之,認為父母這樣對自己是天經地異,漸漸滋生自私的念頭,只想著自己了。家長也覺得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的怎麼都可以,也就放棄了對孩子優良品行的培養。最終,家長也是自食其果,從小養大,很辛苦,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更得不到愛的回報。

第二,與應試教育也有關。應試教育過分地追求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品德教育。很多孩子變成只懂學習的機器,感情變得越來越冷漠。本來應該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結果一味地只追求分數,內心的荒蕪也越來越可怕。體諒父母的能有幾人?!

現在孩子們多不懂得換位思考。假如孩子們能設身處地的為父母著想,那天下孝順的孩子就多了很多。所以我們平時就該多關注孩子的品德教育,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學會感恩。

其實,不要說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就我們成年人,在沒有為人父母之前,有多少人會考慮爸媽的感受的?怕沒有幾個吧。

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任何人,如果沒有相似的人生經歷,沒有一起經歷過一些事情,是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那些說很同情,或者理解別人的人,都是嘴上說說而已。針沒有刺到你,你是不會感受到痛的。

孩子也一樣,在他們那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你卻想他們有著跟父母一樣的感受,那是不可能。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只是生活比別人苦一點,提前承擔多一點家務事而已。真正要他們能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感受,恐怕也只能等到他們也為人父母的時候了。這也應了一句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理是一樣的,你不在那個位置上,你是體會不了那種感覺的,當然,也做不了到了那個位置才能做的事情了。

我們現在很多的家庭教育就有揠苗助長的做法了,都恨不得孩子一夜長大,什麼都懂,什麼都會。我們要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段,做應該做的事情,我想,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家長的身上找答案。現在很多家長嬌慣孩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惟恐照顧不周。孩子就認為這些是大人天經地義應該的事,養成了孩子以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

另一個方面,孩子沒有生活的體驗,家長也沒有這方面的教育要求,所以就不考慮家長的感受。如有的年輕人,當自已成家有子女後,才知父母養育子女之不易。

要使孩子體會家長的感受,懂得感恩,家長必須從家中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如你對孩子的付出,則要求孩子有所回報,孩子在回報的過程中,就懂得感恩和感受。如家長累了,要孩子倒杯水拿個小物件,天熱了搖搖扇,打打蚊子,也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孩子做了,家長要及時順事對孩子進行表揚稱贊。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感恩和體會家長的感受。

身教重於言教。電視中不是放映了一個小宣傳片嗎,一位年輕的媽媽端一盆洗腳水送給老媽洗腳,她的孩子看見了,也端來一盆洗腳水,搖搖晃晃地送給他媽媽洗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所以有人說,教兒教女先教已。這是活的教材,孩子當然就能學好。

平時,家長多向孩子講一些古人為人至孝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中,黃香為老父夏扇床,冬溫被的故事等,也可以買一本《弟子規》的書,用其中的語言及行為准則和感恩父母的事例教育孩子等。

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這是有利條件,從小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體會父母的感受,這是最關鍵最容易有成效的。在家裡孩子知道感恩父母,體會父母的感受,在 社會 上才能做人做事,孩子有了知恩報恩的心後,他她才會把這份愛心擴展到周邊的一切人。

俗語說,三歲觀得老來形,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易經有一句重要的話,蒙以養正聖功也。其意是在孩子小時候,就給他她很好的良善教育,給他她培植道德理念,正確處人處事的態度,養他她的浩然之氣,讓他她奠定德行的根基,你把孩子教好了,這個功德最神聖。

為父母者把孩童教育好了,有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和學習,在以後教育子女的事上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想從小抓起很關鍵,後期來補也沒關系。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舊時代這種屬於極少現象,但當代孩子大多以學業為准。更多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了,其他都不重要了,所以當起了 「包辦掌櫃」。 但事實常與願違,不懂勞作就不懂勞作的艱辛。

很多家長在外工作了一天,回家辛辛苦苦准備一頓飯,還要被熊孩子嫌棄難吃。

中暑的一天告訴你正確打開方式:

就在昨天早上中暑的我洗完衣服,肚子突然疼得厲害。我坐在陽台的板凳上,看到老大過來,原本是來陽台找東西的她被我叫住了。

【一 、告訴孩子你的艱辛、難處和苦惱,你需要他的幫助。讓孩子在體諒中學會感恩漸漸長大】

「魚,媽媽現在肚子很痛,曬不了衣服,你能 幫幫我 嗎?」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小孩子不願意做,而是家長嫌棄他們做得不好。】

剛開始的她並不多麼願意,因為她沒找到她想要的東西,可是看著我捂著肚子貌似著實難受,便去叫來兩個弟弟一起幫忙。

二、讓孩子體驗生活,體驗艱辛,學會適當的堅持 】孩子也是家庭成員之一,所以也需要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

我家的晾衣桿是那種可升降式的,老二4周的身高還夠不大著桿眼。當他用衣架撐好衣服後,掛到晾衣桿時衣架勾卻遲遲瞄不準桿眼,過了一分鍾後,終於掛上了。掛了幾件後跟我說,好累幹不了。

「媽媽剛剛肚子也很痛,可是我也堅持把衣服洗完了呀。這里的衣服也有你的份,你是不是也能堅持把它們晾完呢?而且才剩幾件,還有姐姐和弟弟一起幫忙,堅持一下下就能完成任務了哦。」

三、適度地賞識孩子,鼓勵孩子去關心別人

午飯時當先生看到疼得直不起腰的我,一邊推我去躺床上休息,一邊准備著午飯。躺床上後,老大突然倒了一碗水過來讓我喝。雖然那水是涼的,但肚子痛的我卻含著淚光一口氣喝光了。我開心地摸了摸她的頭說,「 魚真貼心,懂得關心和照顧媽媽了,謝謝寶貝 。」

四、不要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五不給孩子吃獨食

有人說兩歲的孩子要另外煮些補點的給他吃,可我家老三從一周後除了每天必須的奶粉,三餐都跟著我們大人一起吃。

午飯恰巧煮了兩個大的愛吃的豬腳,當先生說:「 媽媽還沒吃飯,要留一點帶皮的給媽媽吃,媽媽也喜歡吃。

除了以上五點,我們還需要做到:

【六、不要輕易給孩子想要的東西,太輕易得到便不懂珍惜】

比如孩子想吃糖,你可以偶爾設置一些小 游戲 ,讓孩子費點勁才得到它。可以將糖放入一個密封袋,然後再放入一個箱子藏起來(年齡稍大的可以增加難度)。通過家長提示先讓孩子找到箱子,然後就是動手取得糖的過程。既動腦有鍛煉到手部精細動作,還可以增進親子關系。

【七、家長以身作則,最好的言傳身教】

教育更多的是言傳身教,你懂得感恩,孩子也定會從你的一言一行中,耳染目睹地學會什麼是感恩。

妻子要感恩丈夫在外面打拚賺錢,如果他還會幫忙分擔家務,那就更不要說了,一句下班後的「老公你辛苦了」會給對方帶來無限能量。丈夫要感恩妻子在家帶娃、做家務的艱辛,一個擁抱,或者一句關心的話語「今天累嗎,你去休息我來煮飯」會讓妻子感覺自己渾身貌似電力十足。

當孩子幫你倒水,分碗筷或擦桌子時,來點生活儀式感,對孩子說聲「謝謝你,辛苦了」。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因為現在的家長也都不懂如何考慮孩子的感受。


我們說,孩子通過交流想要實現的最主要意圖,和每一個成年人在與人交流中想要滿足的需要完全一致,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聽我說話,並且可以懂我內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著指導我該怎麼辦的好老師。


幾乎在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於孩子與家長之間——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們實際的狀態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們經常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超越他們實際能力的很多問題。


而家長眼中的孩子,又常常比孩子的實際狀態小得多,幼稚得多,他們經常認為自己的孩子還不能面對很多他們實際上可以很好完成的任務。這一大一小之間的沖突,也在孩子與家長之間「說不說話」這個問題上得到了深刻體現。

孩子渴望家長把他們當做成年人來對待,而做父母的,卻明知有些話「說了孩子就會煩」,也要堅持整天嘮叨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


這其中隱藏了很多家長不願意麵對的事實:所有的父母內心都有一個自私的願望,都希望孩子永遠不要長大。雖然這話聽起來會讓人多少有點不舒服,但如果家長願意試著去理解,就不難回想起曾經的自己,在被孩子用充滿崇拜的眼光注視的時刻,自我曾經得到過怎樣豐盈的滋養和滿足。正是我們的這種自我滿足和溝通模式,讓我們的孩子也學會了不考慮我們家長的感受。


更多 育兒 問題,歡迎關注「果姨媽 育兒 」,潤芝老師會在每晚直播間一一為您解答。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家長在孩子的面前,早己放棄了自己的感受,一味的忘我精神,一味的驕慣孩子。所以在孩子的心目中,只有自己,沒有那自忘的父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父母忘我教育的結果。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那麼在子女教育中我們也應主張,父子,母女合一,關心子女不是毀掉自己,接受上恩不能忘本,只有做到天人合一,長幼結合,新老聯手,生命才有力量,時代才能前進。

所以那些忘我式的傳遞教育,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作為國家對那些精英學子也不能一味「忘我」地縱容驕慣,如此會讓孩子個性膨脹,自私,無情,會使人性的傳遞練條產生斷點,讓未來的世界,人將不人,國將不國。

媽媽不讓女兒玩手機,女孩直接從家14樓跳下去,與生她養她的父母永別了。

孩子從來不考慮家長的感受,自己隨心所欲,這些都要歸罪於家長本身。

現在的家長太疼愛孩子,嬌慣、溺愛,傾其所有一切為了孩子,家長原本想著是為孩子好,實者是害了孩子。

如果不給孩子特殊化,教育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耕耘才有收獲,相信孩子會懂得感恩。

從小培養孩子「天上不會掉餡餅」,現在的孩子獲得任何東西都是太簡單了,想要什麼,父母一切都滿足,沒有經過任何「折扣」。「 得來全不費功夫」孩子就覺得理所當然。

不要從孩子一出生,就以孩子為中心 ,這一點很重要。

整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可以說,這個家庭不會和諧幸福。孩子會形成理所當然的心裡, 會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這樣就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培養孩子換位思考,同理心去理解他人 。培養p孩子從小就參與家庭勞動,懂得一切生活所得都是要通過自己勞動才能獲得,這樣孩子才會珍惜生活,才會懂得感恩。

小時候受過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加珍惜生活。 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家長的言行舉止很重要,要用好的行為言語影響孩子。家長在家要注意情緒管理,不要動不動就在孩子面前發脾氣這樣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你把孩子捧為「皇上」,他久而久之形成習慣,理所當然了就不會感恩,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了

孩子變成這樣,這都是家長自身造成的。

經常聽到家長向我訴苦:「老師啊,你快幫我教訓教訓我家那個倒霉孩子吧!成天就知道跟我頂嘴,我說東,他偏要向西;我說西吧,他又偏要向東。反正是我們怎麼反對的他就怎麼來,一點都不考慮我們的感受,真是氣死我了!」

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這應該是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的表現。這個時期的家長,一定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切莫盲目擺家長的權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多陪伴孩子,注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尊重孩子的意見。



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

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這一代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人就圍著這一個寶貝孩子轉。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不太注重教育的家長難免會出現溺愛孩子的現象。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能滿足的,肯定滿足;不能滿足的,創造條件也要滿足。孩子說向東,絕不會去西邊;孩子要說向西,那就絕不會去東邊。於是,一個個「巨嬰」、「小皇帝」就這么成長起來了。

在家長們的寵溺下,孩子們的要求總會得到滿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難免會形成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習慣。

當孩子滿地打滾的哭鬧:「我就要那個玩具,我就要,我就要!」時,當家長無奈的搖頭嘆息:「這孩子怎麼一點都不考慮我的感受?」時,家長可明白:這苦果,就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呀!



2.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家長不懂得教育引導的方式方法,雙方「惹毛了」。

當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他會出現強烈的自我意識,想要自由,想要脫離父母的束縛。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像是一隻長滿刺的刺蝟,父母一些不經意的言論和舉動,都有可能引來孩子的強烈反對。

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講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懂得尊重孩子,懂得如何和孩子交朋友。 如果家長忽略了這些,依然想和以前一樣,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就很有可能和孩子爆發沖突,造成孩子被「惹毛了」的後果。

孩子一旦被「惹毛」,就容易變得很偏激,叛逆心理會更加嚴重,自然也就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了。



3.很多孩子都會有這樣的階段:在外面非常重視照顧別人的感受,情商很高,到了家裡卻一點也不在乎父母的感受。

有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一個孩子,在老師眼裡,是個大方得體的好少年;在同學眼裡,是個樂於分享、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的好同學;在鄰居眼裡,是個品學兼優的「別人家孩子」。但是一到家裡,面對父母,這個別人眼中的好少年,突然就變得蠻橫驕縱、無理取鬧起來,說話做事經常不考慮父母的感受。

其實這種矛盾的現象,在成年人中也存在,說到底還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之所以敢不考慮父母的感受,是因為孩子的心底清楚: 這個世界上,不會因為自己沒有考慮他的感受而生氣、而舍棄自己的,只有父母!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不必過分擔心,隨著孩子逐漸成熟,他就會懂得照顧父母的感受的。



【結束語】: 教育孩子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一以貫之。千萬不能等問題出現了才想著去彌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想法不可取。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的感受,也許原因早在孩子幼年時就已經種下,等他形成這種德性後再想去糾正就晚了。所以提醒我們的家長: 一定要從小就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引導,教育,沒有回頭路可走!

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原因是: 教育缺失導致孩子自私而且情商低

家庭教育缺失

我們的家長從小隻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常常溺愛孩子嬌寵孩子,情商教育這塊完全缺失。

學校教育缺失

我們的學校目前只教孩子知識和技能,情商教育這塊幾乎完全缺失。

社會 教育缺失

孩子比較小,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與學校,很少接觸 社會 ,自然也無法在 社會 中歷練與提高情商。

我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校和 社會 教育我們無法改變,只能從家庭教育入手:

1.培養孩子服務他人的意識

在家裡讓孩子義務承擔一定的家務。

2.培養孩子等價交換的意識

孩子找大人要錢買非必須品時,可以與孩子訂立口頭約定,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取這些錢。

3.培養孩子受挫折的能力

不要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事事替他鋪平道路,常常讓孩子遇到問題,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4.培養孩子體諒他人的意識

有意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甚至可以讓孩子偶爾受些小委屈。

⑤ 為什麼孩子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呢

有很多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理解到家長的辛苦,而且也覺得家長給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對於家長而言,這種行為必然是非常的心酸。因為孩子的如果沒有認識到家長的辛苦的話,那麼孩子就不會懂得去心疼家長,之間的關系也會變得十分的差勁。

三、總結。

我們作為孩子的不應該覺得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雖然說父母把我們生下來,給予了我們生命。但是父母不應該為了我們去做這么多的事情,而作為孩子,我們也應該要懂得感恩。父母的一生都在為了我們而努力著,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對父母指手畫腳呢?

⑥ 為什麼有些孩子,完全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對於父母的付出覺得理所應當

成為父母,要和孩子之間有界限,先養兒後育兒,隨著孩子認知,要知道哪些是父母該做的,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否則孩子就覺得理所當然,不會尊重你,更不懂得尊重任何人,覺得什麼都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寵著自己,出去全世界也都要寵著自己,讓著自己。有很多父母自己不成長,被孩子日益成長的智慧牽制、妥協,以為一味的容忍就是在對孩子表達愛。很多父母為孩子做了太多,富養指的是精神的富養,不是物質的泛濫。

父母太過沉默,因為小時候他們的父母也是這樣子對待他們,所以他們也會選擇這樣教育孩子,因為情感太過內斂,所以沒辦法讓孩子接觸到正確的消息。這樣孩子會認為父母的貢獻都正常,畢竟誰家的父母不是這樣的呢?久而久之,就不會感恩,這說明有時多說比多做還重要。

⑦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理解家長的辛苦,難道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嗎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不理解家長的辛苦,難道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嗎?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的教育理念有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傳統的理念是「父母親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再比如使用暴力的方式進行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和「打你是愛你」等,使得這些違背人性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和對抗。

被寵壞的孩子

長期生活在愛里,卻沒有被好好地教育如何感受愛和付出愛。這類孩子往往在家裡受盡嬌寵,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因為一直在愛里,就忘了要付出愛。正如我們往往把家中好吃的留給孩子,孩子吃獨食以後會忘記給家長留一些,因為習慣成自然了嘛!他們不用去理解父母,那樣很是費心思。而父母最不要讓他們費心思,因為父母一直都在,父母的愛一直都在。因為廉價就得到,所以不珍惜,不會耗心神去想父母需要什麼,缺什麼,他們需要我們什麼

⑧ 我的兒子上大學了,為什麼還不知道父母辛苦

兒子上大學了,為什麼還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我認為您可能對孩子過於溺愛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讓他自己去做,自己去體會,才能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

孩子剛出生都是一張白紙,他們很純潔,很簡單,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懂事,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孩子開始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自立

孩子慢慢的長大,首先要學會的是自立,比如2-3歲就要自己學著吃飯,5-6歲學習自己洗襪子這樣簡單的衣服,自己會疊小被子。10歲獨自上學放學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孩子去體會去感知這個世界,讓他們親自去做,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去做。比如喂飯,這個很常見,久而久之,孩子不會或者不願意自己去吃飯,覺得父母理所當然的應該喂飯。

孩子要學會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自己做了才能體會其中的不易。鼓勵孩子幫幫助父母多做家務。待到孩子16-17歲,甚至可以讓孩子做假期工,勤工儉學,親自體驗一下掙錢的不易,體驗一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到第一筆錢的成就感。體驗了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才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就說我身邊的朋友吧,從小家境一般,從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寄宿,幾乎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做的,父母是務農的,懂得也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不違反原則,父母就允許孩子自己去做。從小得到鍛煉。現在已是而立之年,事業有成,安居樂業,也很孝順。

反之,前兩天看金牌調解,故事中母親對兒子溺愛,20幾歲了衣服還要母親給買,衣服要母親給洗,不務正業,外債累累,母親因愛子心切,用其養老錢為子還債,即使這樣,兒子也沒有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心裡也沒有多大的感激。為什麼?因為他從小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太多了,根本不懂得回報父母恩。

所以,教育子女,想一萬次聽一萬次說一萬次,不如讓他親自去努力一次。無需多言,自然能夠從心體會。

題主這樣的兒子,其實是眾多同齡人的一個縮影。現在的年輕人幾乎缺乏一顆感恩之心。

為什麼會這樣?責任在誰?好好反省反思,都是父母奶奶爺爺當孩子從小時就過度寵愛,甚至溺愛。

計劃生育年代出生的孩子,男孩是家中小皇帝,女孩是家中小公主。由於獨生子女,所以都是父母掌上明珠,心甘寶貝。於是,倍加疼愛,呵護,在家裡,一個小孩讓幾個長輩哄著,慣著,疼愛著,有求必應,都是嬌生慣養,所以,小孩從小沒吃過苦,沒有受挫折,不吃苦的人,不知苦是什麼滋味,也就不知道甜,沒有比較,難怪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父母的付出不容易,長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讓孩子只知道得之容易,得之應該,所以,長大了, 社會 又是大染缸,受到一些不良現象影響,年輕人的「三觀」逐漸形成了,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感恩的心,意志薄弱。

藉此,呼籲廣大家長千萬別寵愛更別溺愛孩子。良好的家教家風有利於孩子的身心 健康 成長。

那是因為你以前太溺愛了,讓孩子覺得父母的養育是理所當然,孩子的心態還沒有成熟,是幼兒心態。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辛苦,你得讓孩子自理,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他才能體會到困難與艱辛,有了這樣的感受,才能推己及人,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兒子上大學了,為什麼還不知道父母的辛苦?這是你教育出問題了。你過分溺愛孩子,不讓孩子吃苦,在蜜水裡「泡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英國的哲人查爾斯說:「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要想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必須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從小感覺生活來之不易,必須經過艱苦奮斗,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回報。

現在的孩子生活中陽光好時代,可以說是:條件好,遇事少,父母愛,親朋護,老師同學樂呼呼!較多的孩子生活在順境之中。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肩負著升學的壓力和重任,又是一個純粹的消費者。體會生活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說體會父母的辛苦了!

2.看到別人的父母艱辛的畫面就會想到自己的爸媽,細細品味自己父母的不易。

3.在學校開班會,聽到《燭光里的媽媽》或者《父親》,聽到別人家的故事,孩子們就會眼淚嘩嘩的流下。

我們俗話說的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抱孩兒不知報娘恩」,「老不歇心少沒良心」……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實踐出真知啊!

「時間會磨練一個人,時間會讓人成長」 所以,上大學了也還是孩子,沒有真正走向 社會 ,去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再給孩子些時間吧!

生活豐富,誘惑多多。大學生了,學習,考試,打 游戲 ,花錢,交友,談戀愛,偶爾還會有飯局……「李白他很忙,我比他還忙……」父母安在,要錢拿來,孩子們忙碌中就可能忽略了自己的老爸老媽!

有些孩子愛表達,會表達,和父母親密無間,女孩較多。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表達,也不表達,其實內心愛爸媽。這樣情況男孩子多。

只希望想要親子關系更融洽的父母聽聽如下建議:

你說孩子都上大學了,還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可能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沒參與過勞動,沒體會過辛苦,不知道辛苦這個概念。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參加過勞動,沒參與過父母工作的場合,不知父母辛苦賺錢的不易。加上,現在家裡孩子不多,自小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等多位親人的疼愛,心裡可能有種對我本該如此,沒必要回報的心裡,殊不知父母的心也需要溫暖的。

二、大智若愚,心智高。因為心智高,沒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以前曾報道過一位考上北大的學生,他父母去學校看他,露宿在外,確沒有一句暖心的話。這些學生不知是否心智過高,不把這些凡事內化於心,並外顯其身。

三、缺少引導教育。我們就應該從小對孩子有親情教育,對人有禮貌,對幫助過我們的人要有感激之心。不能等問題出來了,在亡羊補牢,或不知怎麼來補。

還幼稚,檢查自己!

做你自己甘心樂意的,不要期待報償。要麼別做。抱怨是苦毒。期待是捆綁。

尋根究源,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不懂得理解父母,沒有感恩之心:

以上所述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分析,下面我們來一起尋找一下孩子為何不懂理解父母,沒有感恩之心。

大家都知道父母的愛是最無私的,也是不求回報的,大多數父母都會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再苦再累都無所謂,但是水滿則溢,愛滿也是一樣,過度的愛就成了溺愛。

1.錯把「溺愛」當作愛,愛孩子無底線

這是大多數父母的真實寫照,錯把溺愛當做愛,處處對孩子溺愛,沒有底線。 從小就對孩子溺愛有加,對孩子有求必應,含在口中怕化,捧在手中怕摔,寧願自己吃苦受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明明只是一般家庭,卻活生生的把孩子養成了王爺。

2.生活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從不讓孩子插手。

孩子作為家裡的一名成員,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家務勞動,一是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個人生活能力,二是通過做家務孩子可以從做家務的過程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很顯然你沒有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3.金錢上過於滿足孩子,讓孩子覺得錢來得很容易。

從小一定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要讓孩子明白錢來之不易,都是父母用血汗換來的。很顯然, 從小你對孩子實行的是「富養」,沒有過吃苦教育,把自己省吃儉用的錢都讓孩子拿去揮霍,從小享樂慣了,沒有吃過苦頭,長大了怎麼可能就突然會換位思考呢?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痴心妄想,白日做夢。

小結:父母過度溺愛才是毀害孩子的一把刀,從小就在他的思想里種下了「毒瘤」,蜜糖罐里長大的孩子,怎麼吃都豆腐渣的味道,慈母多敗兒,一切都源於父母的溺愛。

1.父母沒有教孩子要感恩。

合格的父母不僅只注重孩子的學習,而是要讓孩子全面發展,尤其品質的培養,一個人品質的好壞,對他將來成功與否有很大關系。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 社會 ,感恩自己,讓孩子懂得自己不是一個個體,而是和 社會 方方面面都有關聯的。

2.換位思考的能力

生活中家長把孩子捧在制高點,居高臨下,凌駕於父母之上,宛若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就如同伺候主子的奴才。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能理解你們的辛苦, 因為你們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把孩子固定在了最享受的位置,只知道「盤中餐」,不知道還有「粒粒皆辛苦」,沒有接受過家裡的困難,不懂換位思考。

3.沒有對孩子進行吃苦受挫教育

孩子在上大學之前,應該屬於順風順水,學習上先不說,生活中肯定沒有遭遇過挫折,更沒有吃過苦,家長一定是替孩子抗下了所有,讓孩子一帆風順,導致孩子覺得自己的人生太過順利,得益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父母的辛苦付出。

小結:父母從小對孩子除了學習以外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沒有感恩之心的關鍵,錯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溺愛不是愛,而是害,導致孩子,不理解父母,不懂感恩。

孩子現在這個樣子,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呢

父母應該做到:

1.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好好交流,告訴孩子這些年的種種過往。

父母趁孩子在家,關上門好好和孩子聊一聊,讓孩子知道過去你們是如何為他付出的,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累,讓孩子了解家裡的現狀,自己的收入。

孩子你不推他一把,把他保護的太好,他永遠不會長大。就如很多電視劇里為什麼很多人的父母,突然間就去世了,留下孩子獨自一人承受痛苦和壓力,父母的死去換來的是孩子的成熟,獨當一面。但是這個代價有點大。編劇的目的就是告訴觀眾朋友,一個人不成熟,沒有經歷過事情的人,要想讓他長大,成熟就要置於死地而後生。

2.縮減孩子的生活費

縮減生活費,斷掉一部分孩子的經濟來源,讓其生活質量下降,逼其體驗不同的生活,讓其明白,自己之前是多麼幸福,通過對比,刺激孩子思考,讓其自己領悟。

3.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兼職,體驗生活

孩子現在應該還放假在家,等秋季開學,可以和孩子談一談,開學以後在自己上大學的城市,嘗試做一些兼職,自己嘗試一下如何賺錢,通過賺錢讓他體會到生活的不易,錢是怎麼來的,到時候自然會明白父母的辛苦。

小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有遠見的父母一般都狠心,父母一定捨得讓孩子去吃苦,體驗生活,換位思考,才能理解父母的不易。

綜上所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對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教育,不能僅限於學習,生活上無節制的寵愛,要讓孩子有感恩之心,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不能一味的寵溺。

我是絲雨潤春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⑨ 父母生活很辛苦,現在的很多孩子為何很難理解自己的父母

現在很多的父母他們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打拚,白手起家才混得如今的位置。而有的父母他們是農村出身,這些所有的錢財全部都是他靠著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但是作為孩子總是不能夠理解父母,在錢花光了之後就會去找父母,要認為這樣的情況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孩子他的心理已經出現了問題,家長應該對其正確的引導,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茁壯的成長。

孩子如果能夠早開竅、早懂事,他們就會理解父母。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也能會夠很好地去處理,不會給父母帶來很大的麻煩。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他們很難去理解父母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生活在比較和平的國度,一個和平的地區。

孩子不能夠理解家長的辛苦,就是沒有到社會上去進行體驗,可以讓孩子做自己的的工作來體驗一下生活的辛苦究竟是怎麼樣的?讓孩子明白在社會上如果不努力的話,就會被淘汰,而且難以生存下去,或許這樣孩子就能夠明白家長的辛苦了。他們在學習上也會更加的努力,好好的回報給家長。

⑩ 父母幹活辛苦,為什麼很多子女對父母都缺乏感恩之心

一直以來,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是人與人之間最看重的品質。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心願也是,「不求他有多大出息,只希望孩子長大能做個明事理、懂感恩的人。」可是,現在很多孩子卻不懂感恩,您知道為什麼嗎?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面原因:

一,家長包辦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家長為孩子做得太多,「以孩子為中心」轉,幾乎包辦了家裡所有事情。家長們根本沒有讓孩子體會生活中的艱辛,反之卻把一切都承擔下來。試問當一切變成「理所應當」時,誰會對一個人做了應該做的事情而感恩呢?

舉個例子,我有個表妹因為追求生活的品質,不斷地攀比,去借了很多網貸,最後還不上了,父母和兄弟姐妹湊錢幫她還,幾乎掏空了整個家庭的存款。當時不敢對她有任何責怪,為她的面子考慮,不想讓外面的人知道,怕對她以後做人有影響,更擔心她會想不開。但是到後來,她不但沒有任何感恩的心,還不知悔改,離家出走了,兩年沒回家,父母擔心得頭發都白了。

如今我們要找回它們,不僅要從教育開始,通過情感心理的發展和培養逐步潛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多方面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



熱點內容
為什麼取電腦沒有取件碼 發布:2025-02-08 01:17:13 瀏覽:25
為什麼手機看不了電腦錄的視頻 發布:2025-02-08 01:02:15 瀏覽:344
女生屁股有痣為什麼掌權 發布:2025-02-08 00:43:46 瀏覽:891
為什麼魚放一段時間就腥 發布:2025-02-08 00:41:25 瀏覽:111
一個理智的男人為什麼會婚外戀 發布:2025-02-08 00:28:07 瀏覽:889
小米為什麼會開機鍵失靈 發布:2025-02-08 00:28:02 瀏覽:887
為什麼我的電腦打不開嗶哩嗶哩的網站 發布:2025-02-08 00:26:02 瀏覽:78
為什麼一碰手機上面它就熄屏 發布:2025-02-08 00:26:01 瀏覽:490
沙糖桔為什麼都有眼睛 發布:2025-02-08 00:15:10 瀏覽:39
市中區的豬肉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08 00:10:37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