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不讓你批評孩子
『壹』 為什麼不要隨意批評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當做了錯事時,家長批評是必要的也是難免的,只是家長要學會正確的批評孩子的方式,既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學會正確的方法,也不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性格以及積極性。
第三,對於有些很嚴重、而且孩子知道正確做法,卻依然犯錯的行為,家長可以適當的發火,但切忌,發火是針對這件事情本身,不要牽扯到孩子的人品、性格等。
舉個例子,孩子騎兒童自行車上了馬路。這種行為非常危險,孩子是知道這樣是危險的、不對的,但他卻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這么做了,這時候家長就要很嚴厲的對這個行為提出批評和警告。
說起來,正確的批評孩子一點也不難,只要求父母們對孩子真誠以待、理解為上、給予尊重和正確的愛而已。
『貳』 孩子膽小時需要的是耐心引導,在這個時候為何不能批評指責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在某些方面有著膽小的表現,這個其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在很多事情面前還是非常迷茫和無助的,這個時候最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批評指責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讓孩子無法獨立。
小孩子在小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著膽小的表現,其實這個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是人之常情,有些時候成年人還會有膽小的表現。小孩子出現膽小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和很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孩子年紀小,在很多事情面前非常迷茫無助,因為他們都沒接觸過,不知道這種事物對於他來說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所以出於人保護自己的本性,就會有膽小的表現。
『叄』 為什麼不建議家長在公共場合批評孩子有何影響
父母都是很愛孩子的,所以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多多少少都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打翻了碗筷,與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發生了矛盾。這些事情看上去都不是很大的事情,但是堆在一起就會讓父母很頭疼。但是不管怎麼樣,父母都不要在公共場所訓斥孩子。那麼,為什麼父母要避免在公共場所訓斥孩子呢?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想要懲罰他,可以把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是很調皮的,如果孩子犯錯誤了,不妨用做家務的形式懲罰他一下,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接打罵孩子,這種懲罰的方式更加有意義。
『肆』 為什麼不應該當眾批評孩子
如果一個孩子被父母當眾暴露,即使是他心中的“傷疤”,自尊和自愛的心理防禦也會被擊敗。他們都是單獨的個體,他們在愛和保護中成長,而且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孩子也看面子,如果父母在公共場合批評他們的孩子,很容易傷害他們的自尊。父母經常在外人面前批評他們的小孩,這可能導致負面情緒,如不滿和怨恨,甚至對父母的敵意。
每個孩子都是驕傲的小精靈。孩子們的自控能力差,所以我們允許他犯錯。關鍵是如何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錯誤,從中吸取教訓,並有意識地改正它們。並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以合理的形式和合適的地點與他們交流。
『伍』 父母為什麼就不能打罵孩子呢
因為打罵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多不好的影響呀,比如:
一、生理上的創傷
大人的力量是遠遠高於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長生氣時,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還會抓起身邊的掃把、樹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認錯態度良好則罷,如孩子「犯犟」,則很可能是越打越氣,越氣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劇就是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長要理智一些,他們認為,孩子總歸要打,但頭打不得,打屁股沒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壞。事實上,屁股照樣是可以「打壞」的——輕者,孩子皮下血腫,神經受損,重則,殃及內臟(如腰部的腎臟等)或由於廣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體是非常嬌嫩的,又怎能夠經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頭?
二、心理上的創傷
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裡障礙。
1、軀體不適: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現為軀體的不適。比如,孩子突然發熱,患感冒(由於驚嚇引起的更常見)。有的孩子會嘔吐,訴說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瀉。
2、遺棄感:一些父母在打罵恐嚇孩子之時,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語言,別小看這不經意的氣話,卻可能給孩子心靈上留下較深的創傷。有個3歲的孩子見了奶奶後,緊依著不離開,奶奶問:「怎麼了,干嗎不讓奶奶幹事?」孩子哭兮兮地說:「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是撿來的。」奶奶說:「胡說!怎麼是撿的?」孩子竟然說:「小紅的媽媽不打小紅,說她是親寶寶,媽媽打我,說不要我了。」
3、恐懼感:一個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鬧、精神緊張,常常緊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帶恐懼表情。原來,他的父親嚇唬他說:「鬧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讓妖怪把你帶走吧!」開始孩子還鬧,當父親的竟裝起了妖怪,把孩子嚇得馬上老實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顯的心理障礙。對3歲前的孩子而言,神經發育尚不完善,恐嚇或粗暴的態度都會使孩子出現夜驚、過度緊張及恐懼狀態。
4、自暴自棄:別看是3歲前的孩子,經常被責罵或挨打,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棄。他們本來可以將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乾脆去搞破壞。這些孩子還可能表現出遇事冷漠,行事膽怯等。
5、逆反心理強:不難發現,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比較「犟」,父母讓他干什麼,他偏偏不幹,連挨打時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認為,是因為孩子太擰才挨打,其實,挨打時,別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會不服的,這種不服而產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達出來。
6、暴力性:經常挨打的孩子,他會模仿家長打他那樣去打別人,父母打他時表現得越粗暴,孩子對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說謊行為:孩子被打後,可能暫時被鎮住了,但由於怕挨打,他們會漸漸不敢對父母說實話,或者找理由來擺脫挨打,久之,便會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
8、仇恨心理:對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對父母的依戀性很強,一般不會產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施暴,孩子漸漸就會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日後可發展為仇恨父母。
不管是什麼程度的打和罵(輕微的、溫和的,偶爾的、經常性的)都會誤導孩子,讓孩子產生誤解。如果這就是家長對待他的方式,他將會用不好的行為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另外,其實家長自己也不知道,對於糾正壞習慣,打孩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作為一種懲罰方式,打孩子只能將錯誤行為變成「地下行為」:孩子在父母面前裝作很聽話,再背後行事。因此,打孩子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
『陸』 父母教育孩子需謹慎,為何不能在人前訓斥孩子
我經常看到許多父母這樣做。通常在這個時候,我會憐憫地觀察被訓斥的孩子。被批評的孩子通常表現成這樣:他們變紅,不服氣地回答,看起來很緊張,有些人看起來很冷漠,就像在談論與自己無關的人。
3.批評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這孩子犯了一個錯誤。讓他改正錯誤,並通過批評、教育、交流和指導避免重復。這是我們的目標。如果你只希望你的孩子通過批評來擁有長久的記憶,他將會擁有長久的記憶,並且他會記得來自父母的一些歇斯底里的斥責。
『柒』 切記哪些情況下不要批評孩子,可能很多家長經常會犯錯
切記哪些情況下不要批評孩子,可能很多家長經常會犯錯?
第一種情況是清晨醒來時,切記不要批評小孩子.
這一天早上到醒來的時間也,鬧鍾響了幾回,貝貝便是看不到下去,因此姥姥來喊他,但依然沒有用,太多五分鍾,姥姥再度來叫貝貝醒來,語調顯著很不耐煩,當奶奶想第三次再度去叫孩子醒來時,父親總算按耐不住了,立即掀起棉被,把孩子拎起來,對孩子大聲吼叫,晚上不早睡早起,早上起不來,跟你說了幾回,你當耳邊風呢?孩子顯著嚇著了,委屈地痛哭,父親見孩子哭了,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打孩子一頓,媽媽知道父親那樣干不好,可媽媽對孩子一樣是沒辦法.最後孩子哭著被姥姥上來念書,爸爸帶著怒火來上班,母親懷著憂愁的去工作.一大早一家人的心情都彌漫著一層烏雲.
第三種情況便是在公共場所,不必批評孩子
人是要面子的,自尊心都要獲得維護保養,假如你的領導所以你的某的工作中做的不好,他感覺很不滿意,你是希望他當同事們的面說那還是私底下找你聊呢?回答非常明確吧,那麼請公平對待我們自己的孩子,別傷害孩子的自尊,守護好孩子的自尊,孩子自尊十分的比較敏感,守護好了才可以護著孩子隱性的能量.
『捌』 家長為何要少說孩子,不要評價、糾錯孩子呢
家長要少說孩子,讓孩子釋放天性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人,在孩子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家長會糾錯,會讓自己的孩子走入正軌,但是作為小孩子來說自己所做的事情她有時候沒有辦法去判斷正確與否,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憑心做的,都是經過一定的思考的,所以家長即使在面對孩子做錯的情況下也不要說孩子評價孩子糾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