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喜歡手裡拿捏小物品
㈠ 為什麼小孩子喜歡把柔軟的東西捏成一團
年輕的父母們經常對寶寶的一些奇特行為迷惑不解:喜歡吸吮手指;一安靜下來就拿著一條絲襪子揉搓;每天帶著玩具熊形影不離;揪著自己的耳朵,甚至以頭撞擊物體才能入睡等等。這些行為顯得很固執,難以用其他的事情取代,如果強行剝奪,就會導致孩子哭鬧。然而,父母們更擔心這些行為會不會對孩子有害?其實,大可不必過於緊張,這些都是嬰幼兒的自我安慰行為。 孩子的自我安慰,就是設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緩解不安或不愉快。自慰的行為一般發生在入睡前、玩後休息時或者感到不安的時候。這是一種天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有多種表現形式,而且經常會形成某種習慣性的行為。例如:吃手指,咬著一個心愛的玩具而不肯換其他的玩具,手不停地卷或摸被子,摩擦一條柔軟的布條直至又臟又破,用小手不停地卷著頭發,有的孩子用手敲自己的頭,用頭撞枕頭、床頭甚至撞牆等等。這些自我安慰的習慣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最終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被放棄。下面介紹幾類自我安慰行為,幫助家長了解起因並消除誤解。 寶寶吸吮手指是否有害? 幾乎所有的嬰兒都喜歡吸吮手指,甚至有滋有味地發出響聲。新生兒會反射性地吸吮任何碰到嘴邊的東西,這是一種求食的本能,是不用學的。當嬰兒偶然將手放在嘴邊時,會發現吸吮手指真是既舒服又愉快,吸吮其他物體的現象也是同樣的道理。這種行為就這樣持續下來,並成為習慣。因此,孩子吃手指並不是有什麼病,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嬰幼兒期,是階段性的,大多數兒童的吸吮喜好在幼兒期至開始上小學時逐漸被放棄。 吸吮手指的習慣是否會影響牙齒的發育呢?國外研究顯示,雖然可能會影響乳牙的排列整齊,但對恆牙的發育並沒有什麼危害。一旦兒童放棄了此習慣,任何對口腔和乳牙的不良影響也會逐漸消失。通常的嬰幼兒吸吮手指也不意味著有情緒和軀體的障礙,但如果吸吮手指的時間過多,而且持續至較大年齡,家長可以設法用有意義的事情吸引孩子的興趣,如與孩子一起游戲、講故事,並請專家檢查孩子的心理行為的狀態。 現在,有些國家流行使用安慰奶嘴。吸吮安慰奶嘴是否比吸吮手指好呢?不是。寶寶吸吮手指時,可以自由地放進取出,也可以玩弄或發出聲音;而吸安慰奶嘴卻沒有這么自由,很容易掉落、弄臟。如果孩子已經接受安慰奶嘴,一定要選用底部有通氣孔,安全無毒的產品。但不論吸吮什麼,都要注意衛生。 「寵物」形影不離,是否應制止? 任何填充布玩偶、長毛絨動物以及非玩具的物品,如手帕、枕頭、毯子甚至柔滑的絲襪、衣服、面料等,都可能成為孩子自我安慰的「寵物」。多數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用,如睡覺的時候要抱著枕頭或玩偶、手捻被面才可入睡。也有的孩子將「寵物」隨身攜帶,形影不離,臟了破了也不肯丟棄。對於後者,不應該強行阻止,而要區別對待。 隨著自主性的發展,很多幼兒從2歲開始,不再完全依戀父母,還表現出對物體的依戀。這種依戀雖然不能替代對父母的依戀,但可以使他們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同時,這些物體還可以被幼兒隨意控制。 情緒、行為等方面發育正常的兒童,這種對物體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與孤獨症或某些心理障礙兒童的對物依戀很容易區別。幼兒對物體的依戀可持續到上小學前。隨著自信心的發展和對外界興趣的增加,孩子會很快放棄他的「寵物」。 對孩子依戀他的心愛之物一般不要干涉,更不應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孩子的依戀物。如果孩子對依戀物顯得過分緊密,例如:不能分離哪怕是幾小時、臟了不讓洗、找不到不能入睡、破舊了不肯扔等等,則可適當限制或採取措施。如在孩子睡覺的時候清洗,准備兩個一樣的「寵物」交替使用或備用,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來說服孩子不要將容易掉毛的長毛兔子放在吃飯桌上。總之,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清潔和安全。
㈡ 七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每天手裡都喜歡拿著小東西
如果你的小孩在擺弄小東西的時候很認真,那麼要恭喜你,這未必是壞事。如果你的小孩在擺弄小東西的時候還能想出花樣來玩,那更應該恭喜你,這未盡是壞事。愛玩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哥斯大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曾在《國民報》上撰文指出,運動、玩耍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工具」,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開發。 他指出,科學實踐證明,2—5歲的兒童中,愛玩耍的孩子大腦比不玩耍兒童的大腦至少大30%。因為,在運動和玩耍的過程中,兒童要完成幾十種與大腦和思維活動有關的動作,例如掌握平衡、協調心理、處理問題等。通過玩耍和運動,孩子能提高識別物體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思維想像創造力,還能消除心理壓力和恐懼感等。 因此,成人不應忽視對孩子運動、動作能力的發展和訓練,要盡量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鼓勵孩子去活動、運動,從而促進其智力和心理的發展。 如果你的小孩在做作業的時候玩小東西,那是做事不專心的表現,建議: 一、查原因有些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學習內容對他們來說太簡單,對所要專注的內容不感興趣,有些則是因為學習內容太難。對這些「消化不了」和「吃不飽」的孩子要分別對待。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專心,只追求孩子學習的結果,而不問過程。 二、第一時間培養良好習慣有的孩子做作業不專心,與上學之初家長沒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有關;孩子剛入學,回家做作業時,家長一會給孩子水喝、一會給孩子東西吃……時間一長,孩子就養成了做作業時吃東西、說話,不專心的習慣。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克服這種過分關心孩子的錯誤教育方式。 三、適當陪伴孩子學習早期,學習的堅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有限的,你在一旁的陪伴對孩子是一種支持。不過,媽媽不要在旁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對寶寶的學習指手畫腳。而是最好在旁邊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給孩子樹立一個專心做事的榜樣,不要總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四、君子協定叮叮和媽媽有一個君子協議,只要按時完成了學習任務,就可以看最愛的電視節目。但是,如果在中途開小差,玩玩這個摸摸那個,導致沒有按時完成任務,那麼就不能看電視了。這種協議的方式,是在媽媽和孩子在共同協商之下形成的,比僅僅是媽媽制定規則的效果要好的多。適當的運用這樣協議和獎勵的方法,會有不錯的收效。但要注意的是,媽媽要遵守協議,不能在孩子完成任務後剝奪娛樂時間,而布置了更多的任務。
㈢ 小孩子的手上總要拿樣東西,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是缺乏安全感,可能平時不喜歡抱著她,或者對她的心理關心不到位。這么大的寶寶有自我的意思了,能分辨很多東西,但不準確,不要覺得寶寶聰明就什麼都懂,他們也需要引導,也需要直白的。不要勉強寶寶一下子就把這些東西丟掉,最好的方法是每天拉著她的手,或者抱著她,她自然就會慢慢丟掉這些東西了。
㈣ 孩子喜歡手裡拿著東西玩,這是為什麼呢
㈤ 孩子8歲了,為什麼手裡總愛拿一個小玩具,樂此不疲。
您好!孩子八歲了正出於好奇的階段呀!所以拿個東西玩當然也是必要的,有些孩子分早熟和晚熟,我八歲還玩呢。
㈥ 兒子做作業的時候手上總是拿東西玩是什麼原因
你兒子做作業的時候,手上總是拿著東西玩,什麼原因?小孩子都是形成一個習慣,這可能是她每天做作業也都是手裡拿的東西,這就看他做作業認不認真的?如果認真的話,不想硬要他作業的話,我認為他拿著就拿著吧,那那以後長大了,你可以給他改正過來,如果影響他的作業的話,我認為這是一個壞習慣,你應給他給他改正過來,小孩子平時有什麼習慣,它就會形成那個習慣,就像你兒子一樣,做作業的時候,手上會拿東西,如果不拿東西的話,他可能都不回去做作業,這已經讓他心疼的習慣,所以你根據他這個拿東西,影不影響他做作業來娟?如果不影響的話,就讓他拿著吧!如果有影響的話,還是給他趕緊的改正過來,小孩子要想改變她的性格也比較好,改在身邊監督他,告訴他做作業的時候拿東西對他影響寫作業,這種習慣是不好的,可以跟他講一覺
㈦ 孩子手裡總是愛擺弄小東西,溜號,怎麼辦
如果你的小孩在擺弄小東西的時候很認真,那麼要恭喜你,這未必是壞事。如果你的小孩在擺弄小東西的時候還能想出花樣來玩,那更應該恭喜你,這未盡是壞事。愛玩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哥斯大黎加兒童教育學和心理學家加夫列拉
㈧ 小孩子為什麼手裡喜歡拿著東西 特別是圓溜溜的東西
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他自己手裡拿著什麼東西,他只不過是好奇罷了,沒有拿過,所以想要去拿。
㈨ 孩子總喜歡捏或者扣一個東西,你知道為什麼嗎
作為爸爸媽媽,守候孩子成長的過程,一直有喜有憂,悲喜交集的。
一方面盼著寶寶快快學會站立,學好爬,學好走;另一方面,又擔憂一不留神爬去風險的地區,遇到不應該碰的東西。
敏感期是孩子特殊能力和個人行為發展趨勢的最佳時機,這種探索個人行為能進一步提高人的大腦和智力的研發和提高。因此,無論這種方式在成年人來看多麼的孩子氣,無趣,好像調皮不聽話,也不應當太多干預。
父母要做的,便是給孩子隨意並確保周邊環境的安全性,讓ta的身子和手臂獲得充足的活動和感受,協助ta進行探索,成功渡過這一敏感期。假如一味勸阻乃至指責孩子,不但危害ta的一般發展趨勢,還會繼續損害孩子的自尊,乃至會造成孩子心理狀態和手段上發生難題。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㈩ 孩子總是喜歡手裡拿著東西玩,該怎麼辦
引言: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總是喜歡手裡拿著東西玩,要看一看孩子是不是不喜歡跟別人交往。家長要帶孩子出去交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有些孩子小的時候會非常的不開心,父母要積極地化解孩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