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心理學觀點為什麼孩子跟男姓

心理學觀點為什麼孩子跟男姓

發布時間: 2022-09-19 19:20:22

Ⅰ 孩子從小跟誰睡,多大分房睡,都會影響其一生性格,父母要注意了

我是遠嫁,娘家太遠,婆婆公公體弱多病,在養兒育女這條路上註定了沒有老人搭把手幫忙。不過,媽媽說我若是放得下可以放在娘家給她帶,婆婆也說盡管她體弱多病,帶個娃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我還是拒絕了,原因有三:

第一,不想讓我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畢竟我自己都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知曉孩子在父母身邊長大的意義重大,從小缺少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心理問題隱患太多了,我不敢賭。

第二,老人帶孩子除了會溺愛,還有一些不科學的 育兒 理念,比如我的婆婆,她認為一歲以內的孩子不能吃肉但是要吃鹽,這樣孩子勁頭大才能早點走路,在婆婆的認知里吃鹽等於有力氣。

第三,據說孩子從小誰睡就跟誰親,如果放娘家太遠了,我想看一次孩子都不容易,就更不用說跟孩子睡培養什麼親子關系了,一想到自己的孩子將來跟自己不親近,想想都心塞。

所以,在生女兒時,我毅然決然辭職回歸家庭,當了一名全職媽媽,全心全意陪伴女兒成長,我不希望女兒將來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沒有父母的影子。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 「孩子從小跟誰睡就跟誰親」 這樣的說法,那麼這句話真的對嗎?難道陪孩子睡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從小跟誰睡,就暗示誰是第一撫養人,孩子自然跟第一撫養人最親。

目前,在我國大體上有三種撫養孩子的模式:第一種是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都在外地務工,孩子放老家給老人帶;第二種是老人跟在子女身邊幫忙看孫子;第三種是夫妻一方回歸家庭全職帶娃,一般也都是妻子。

第一種模式無疑地老人成了孩子的第一撫養人,孩子跟老人相處時間長跟老人親也是理所當然的;第二種模式是父母白天在外面工作晚上下班回來才能陪孩子一會,而老人則是全天候在家裡帶孩子,從陪伴的時間來看,孩子還是跟老人更親近些。第三種模式是媽媽全職帶孩子,媽媽成了孩子的第一撫養人,孩子肯定也是跟媽媽最親。

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在孩子最初的幾年,誰養的就跟誰親,對誰的心理依賴就更大。孩子出生的前三年,特別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對照顧者產生 情感 依賴,而依賴的主體是主要照看他的那個人。

例如,第二種撫養孩子的模式,父母白天上班,孩子由爺爺奶奶帶,一般情況下,奶奶比爺爺承擔的 育兒 工作更多。如果父母經常下班晚,又加班,或者頻繁出差,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那麼奶奶自然就是第一撫養人。這時即使父母願意陪孩子睡覺,孩子也不一定願意。

孩子和誰最親往往決定於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中,誰讓孩子產生了安全感。 孩子跟誰最親,其實就是孩子跟誰建立了 情感 穩定性,而孩子建立 情感 穩定性最佳的時期,便是在孩子滿三歲之前,0-3歲這段時期孩子跟誰最親,那麼基本上以後孩子就會跟誰最親。

我小姑子的兩個孩子就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等孩子上了小學後,小姑子才從外地回來,兩個孩子跟她一點都不親近,哪怕她現在已經在家陪伴孩子一年了,但是孩子晚上還是去找爺爺奶奶一起睡。我一個朋友也是兩個孩子,老大自己帶孩子跟她也親近,老二放老家老人帶,也是在老家上學,節假日接過來跟朋友很是生疏。

由此可見,在孩子三歲之前,誰對待孩子最好,照顧孩子的時間最長,孩子就會跟誰最親,等孩子長大以後基本上也是這樣。因此,孩子從小跟誰長大以後跟誰就親,這種說法是成立的。養恩大於生恩其實就是這么個道理。

成長是個必然規律,唯有希望在孩子還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多多地陪陪他們,不給自己和孩子留下遺憾,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再了。

孩子3歲之前是構建安全感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建立自我意識的關鍵期,獲得更多安全感,孩子性格就會更優秀。 那麼,寶寶跟誰睡對性格都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一、從小和媽媽一起睡

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面與其相處十個月時,對媽媽的氣味和聲音就有了熟悉感,出生以後媽媽的觸摸和聲音都會讓寶寶快速感受到安全感。

媽媽陪著寶寶睡覺,可以零距離地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讓寶寶消除心中的焦慮、孤獨等,從媽媽身邊獲得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非常關鍵,帶著安全感長大的孩子心中有底氣,交往能力也更強,能夠很好地融入集體。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它能夠對孩子身心 健康 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疾患都得於3歲以前,所以3歲前媽媽的陪伴尤其重要,否則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製力弱、攻擊性強等行為。

不要把陪孩子一起領會世界的寶貴機會扔給了爺爺奶奶,保姆奶媽。請記住,你對孩子的愛,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請媽媽們放下自己的手機,每天睡前至少保證半小時專心陪孩子。畢竟, 媽 媽的愛,誰也無法替代!

二、從小和老人一起睡

孩子從小和老人睡,會影響心智發育, 因為 老人年齡增大,呼吸系統的功能會發生退化。因此夜晚睡覺的時候需要吸收更多的新鮮空氣來獲得氧氣,因此產生的廢氣也會比較多。這時候如果孩子跟老人一起睡的話,就會被迫吸進廢氣,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

性格方面也會因為老人睡前的教育而受到影響。 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睡覺,不能說缺乏安全感,但是爺爺奶奶給不了孩子全面的安全感,有很多的事情老人都不喜歡放手,這樣孩子就不能鍛煉自己,有的時候老人為了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害怕別的小朋友打孩子,慢慢就給孩子養成了孤獨、不愛說話,嚴重了會形成自閉症。

不過這里,並不是說老人和孩子不能一起生活,白天還是可以一起的,只是夜晚的時候盡量分開睡會比較好。如果一定要睡在一起的話,最好打開一點窗戶通通風,或者同房不同床。

另外, 睡覺只是陪孩子成長的一小方面,陪伴才是重點。 作為家長,我們要把握好孩子和自己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要知道過一天,孩子就大一天,漸漸地他們也會慢慢獨立,直到完全脫離我們的雙手自由成長。

當孩子漸漸長大,和孩子分房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孩子多大了可以分房睡卻是個糾結的問題。孩子太早獨自睡覺,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不習慣,會焦慮沒安全感,也擔心孩子一個人睡不安全。順其自然等孩子長大點,於是分房睡一直沒進展,甚至到孩子上小學都還是如此。

不論什麼原因,在孩子分房睡這件事情上,家長要注意以下這兩點:

一、不要太早分房睡

孩子到底要幾歲分房睡才最合適,沒有一個標准答案,一般會從3-6歲之間就推薦家長可以嘗試和孩子分房睡。當然如果能夠接受就最好了,如果不接受,也不要強迫孩子分房睡。

可以順其自然,逐漸給孩子多講道理等。一般情況下只要在8-10歲完成分房睡的過程,對孩子就沒有太大的影響。

很多家長認為和孩子一起睡,會讓孩子不獨立。其實恰恰相反, 與父母同睡的孩子才會更加獨立。 孩子每天晚上都可以在媽媽的懷里「充電」,白天也會更好地應對壓力和挑戰。

而被迫獨自睡的孩子,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找回夜晚缺失的安全感。

二、孩子幾歲適合分床

孩子獨立分床睡是一個過程,不要刻意,只要在3-10歲這個過程中完成分床就可以了。 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是一個過程,如果孩子過小就分床睡,那麼他就會感覺到爸爸媽媽不愛他,給他造成人格上的缺失。而如果超過十歲了還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那麼孩子就很難獨立長大,會成為一個永遠活在溫室里的孩子。

一般情況下每個孩子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個體差異,對於小月齡孩子來說,比較需要家長的安撫,所以多數情況下還是和家長在一個房間睡的,可以採取分床不分房睡,這個有助於孩子的安全感。

當然,如果特別早就分房,容易導致孩子感情比較淡漠,心理上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特別晚還不分床,有可能會導致心智發育不成熟,獨立性差,同時也影響著夫妻的關系。

總之, 孩子幾歲分床睡並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成長環境不一樣,個體成長的狀態也不一樣。孩子愛的需求才是分床的唯一標准。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如果想跟孩子培養起感情,三歲前是最關鍵時期,如果三歲前沒在孩子身邊,那麼盡量在孩子六歲前給予彌補,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互動,不然以後就真的很難走進孩子的心裡了。

「家庭是製造人類性格的工廠」,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要想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性格,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多給予陪伴。

幼兒期正是兒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孩子從小跟誰睡,多大分房睡,都會影響其一生的性格,父母要注意了。

你的孩子是否從小跟誰睡就跟誰親呢?又是多大分床睡的呢?

Ⅱ 為什麼總是女兒親近爸爸,而兒子親近媽媽呢

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這是父女之間最好的情話,同時也把父女之間的親密說的淋漓盡致。經常會有一些小視頻里是女兒靠在爸爸的懷里看電視、爸爸拉著女兒一起走路什麼的,父女倆相處得很融洽,有時候甚至會冷落媽媽。那同為女性,為什麼女兒會更跟爸爸親,而不是跟媽媽呢?難道他們真的在前世就認識?其實這只是人們的一種形容,真正的原因還是聽聽兒童心理學家是怎麼說的吧。其實主要就是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三點是跟爸爸在一起更有安全感

很多家庭里媽媽雖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但因為性別原因,在很多方面還是弱於男性的。比如爸爸能很輕松地把孩子舉高高,媽媽就比較費力。爸爸結實又寬厚的肩膀往往更能讓女兒感到安全,更願意依賴,這也算是異性相吸吧。這也不能怪孩子,畢竟每個女孩都希望身邊有個無所不能的男人,而小時候,爸爸就是女兒心目中最帥的英雄。

知道原因後,很多媽媽是不是不再會覺得不平衡了?因為男女的差異,很多地方不是我們努力就能補足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都是爸爸媽媽共同的寶貝,哪一方都不能缺席,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爸爸媽媽步調一致,尤其是在原則性問題上,任何一方都不能縱容。

Ⅲ 兩性心理差異產生的沖突

「我只是無意多看了他一眼,他就以為我對他有意思,跑過來跟我要微信,真是自作多情,煩死了。」

「我考驗了他很久,知道他確實很愛我,我才跟他在一起的。」

「為了弄清他有沒有騙我,我跟閨密都不知道分析了多少次,死了多少腦細胞啊。」


上面的女性言論在生活中再司空見慣不過,仔細一品,不難聞出兩性間進攻與防守,欺騙與反欺騙的火葯味,這樣的兩性「心理戰」,人類已經打了數百萬年,沖突的緣由,要追溯到兩性為了各自的繁殖利益採取的不同擇偶策略。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邀請一男一女兩個演員錄制了一段節目,男演員扮教授,女演員扮學生,後者來到前者的辦公室,要求延長作業的最後期限,心理學 家嚴禁兩位演員調情或賣弄性感,只要態度友好就行。接著,他們分別邀請近百名男女青年觀看錄像,並來判斷節目中的女學生有沒有在故作性感或引誘男老師,結 果,女性大多傾向於「沒有故作性感」;但男性則大多傾向於認為「這位女學生在故意引誘教授」。


這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心理學家的假設:男性更容易將女性的友善態度歸因於「性興趣」,換言之,他們更易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意思,更易想入非非。

這個假設得到另一項調查支持。澳大利亞一項對數百名男女大學生的調查中,過半女性抱怨男朋友「高估了自己想要的親密度」,過於猴急;過半男性抱怨女朋友「低估了自己想要的親密度」,過於拖延。

其實兩性間的抱怨在生活中也頗為常見,但女性大多把男性的過火表現歸因於道德問題,而男性則大多指責對方「假清高」,而在進化心理學家看來,這不過是兩性不同的擇偶策略而已。


高頻率的性行為與多樣化的性伴侶給男性帶來的繁殖收益要比女性大得多。從理論上講,每次性行為都可以讓他擁有一個孩子,因此男性進化出對多樣性行為的強 烈慾望,高估對方的性興趣對自己有利,沒准就碰上一個願意的呢?這種有利於基因傳遞的心理傾向就一代代傳遞下來。於是,在酒吧里只要有年輕美女輕啟笑齒, 男人們就會蠢蠢欲動,走過去討要對方的電話號碼。

女性卻傾向於低估男性的性興趣,常常是前一刻還在濃情蜜意,後一刻對方要越雷池一步, 她就立刻放下臉子,事後還要跟閨密抱怨「我怎麼知道他這么不正經!」為什麼女性對伴侶的性興趣相對不敏感呢?進化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這種「降溫」和拖延戰 略符合她們的繁殖利益,因為這可以大大降低遇到「只管播種,不管養育」的登徒子的概率,盡量吸引負責任來的長期伴侶。


可見「男人善騙」確實存在,欺騙成了男性短期擇偶的一大策略。一個遠古男性可以從欺騙中獲得繁殖收益,但一個易於受騙上當的女性卻要為之付出獨自撫養孩 子,從而加大孩子夭亡風險的慘重代價。因此,女性必須進化對男性的欺騙保持警覺的心理傾向。於是,在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中,男性和女性就無休止地進行著欺騙 與反欺騙的博弈。

女性反欺騙主要有這樣幾個戰略:

一曰加大對方求愛的代價,要求對方拿出誠意來。女性討要貴價鑽戒乃至翡翠珠寶,雖有虛榮之嫌,卻也是在試探對方的認真程度。在遠古時代,她們的祖先也是要求男人扛著獵物上門的。

二曰拉長戰線,女性會對男性的性請求採取拖字訣,以給自己更長時間,以評估對方的忠誠度。

三曰找閨密做智囊,很多被調查的女性承認自己會花很多時間與閨密探討與男性交往的諸多細節,以分析對方的真實目的。很少有男人會找哥們智囊團來這樣分析交往對象。很多男人都將這種閨密聚會視作女人的婆媽表現,卻不知自己正處於一張嚴密的探測網中。


俗話說,男人重性,女人重情。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描述了兩性之間的差別,但這種差別從何而來呢?進化心理學家有自己的解釋。他們首先界定了「情」字的 意義,認為愛情的核心是承諾,是普通人嘴裡的「一生一世只愛一個」。為了更好地繁衍後代,女性必須找到能夠長時間照顧自己的男性,向他索取承諾,並檢驗其 誓言的忠誠度,男性在這方面的需求則要小得多。所以,不管是在古代才子佳人的小說里,還是在現代的電影大片中,男人的背叛概率都遠遠高於女人。

對科學研究來說,光有日常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靠實驗來驗證。心理學家對500多名青年男女做了調查,超過8成的女性認為伴侶在 情感 上的背叛更令人緊 張,而超過6成的男性則認為伴侶在性方面的背叛更加不可容忍。心理學家又分別讓30名男女青年進行實驗,在他們身上綁上測量儀,以精確測量情緒反應強度, 然後讓他們分別想像伴侶在與別人發生性關系或與別人相愛。結果表明,男性一想像伴侶的性背叛,就開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深皺眉毛,皺眉肌的收縮程度為 7.75個微伏單位,想像伴侶 情感 背叛激起的皺眉肌收縮程度只有1.5個微伏單位。而女性在想像伴侶的 情感 背叛時情緒反應更大,皺眉肌的收縮程度為 8.12個微伏單位,在想像伴侶的性背叛時,皺眉肌的收縮程度只有3.03個微伏單位。


為什麼男人痛恨女人性背叛?因為他害怕白白為別 人撫養孩子;為什麼女人痛恨男人 情感 背叛,因為這會讓她的孩子沒人養。人類進化史有數百萬年,其中的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我們的本能心理傾向都是由那些在大 草原上游盪、狩獵、采果子的祖先傳遞給我們的。雖然進化心理學的結論不是全無爭議,但科學家正通過一個又一個巧妙的實驗來驗證它。迄今為止,它頂住了很多 挑戰。

這些由祖先傳遞給我們的心理傾向是在無意識層面悄悄運作的,兩性之間的「心理暗戰」也因此給夫妻之間的相處帶來諸多不愉快,而倘 若能用理性之光照亮無意識處的黑暗,兩性之間就能少一些爭執,多一些愉悅。其實,緩解夫妻緊張關系的不二法門正是理解、包容,再添加一點幽默的佐料。

Ⅳ 為什麼說孩子多和父親接觸更聰明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了:「孩子多和父親接觸會更聰明些」的說法。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經常和媽媽接觸,孩子性格會更女性化(最近的「偽娘」說,確實也讓很多家長醒悟了很多。),很多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聽過楊鳳池老師講的一堂「精神分析」的心理學講座,印象最深的是說當孩子在小時候如果他的性格模糊,長大成人後對他的愛情、婚姻以及性取向,將帶來深遠的影響,在對很多婚姻家庭不穩定的人群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小時候經常是今天保姆帶,明天奶奶帶,後天外婆帶,再後來是幼兒園阿姨帶。在他的印象里沒有固定的清晰的形象,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男人」。女孩子長大後也不知道該找什麼樣的「男人」,於是就會經常的和各種男人磨合下,經常磨合的結果是歲月無情,把自己給「剩了」。這些都和嬰幼兒期的沒有形成「高大」或「清晰」的形象有關(這個形成期在6歲之前)。同時我也建議所有的幼兒園強制引進「叔叔」。 大量研究一致認為,父親和嬰幼兒多接觸、交往、帶孩子去「冒險」更能刺激孩子大腦神經系統和感覺系統的全面發展。父親和孩子接觸有著優於母親的體能、性格、膽略、能力等優勢,父親和孩子在游戲的時候比母親更側重「玩大」的、帶有刺激性的游戲,而媽媽多為一些語言類的游戲什麼躲貓貓、「小狗叫小貓跳」的小動作的「常規項目」。 父親是嬰幼兒最重要的游戲夥伴 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喜歡和父親玩,3歲前,當孩子痛苦的時候,喜歡在媽媽那裡找到安慰,可是玩的時候,卻更喜歡和爸爸在一起。在游戲的過程中,豆子經常被我拋到半空,被逗的咯咯笑,開心的不得了。即使他和媽媽玩著的時候,只要說聲「舉高高」了,馬上就會跑過來,讓我舉起來,直到把我累趴了,還樂此不疲,不肯放過我。研究發現,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有2/3的孩子選擇和父親玩耍。 父親是嬰幼兒積極情感滿足的重要源泉,是孩子的強大的「靠山」。 由於父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更興奮、更刺激、花樣更多,因此,孩子更加的愉快、活潑、開朗,孩子在愉快幸福的氛圍中更容易形成積極向上的陽光性格。父親有時候也比母親更慈愛,形象更「高大」,當遇到「威脅」和「危險」的時候,經常第一個想到的是父親。 父親是嬰幼兒積極個性形成的感情基礎,男人具備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猛、果斷、堅持、具備冒險精神、勇於克服困難、進取心、具備合作精神、外向、積極、熱情開朗、寬厚等個性特徵,嬰幼兒在和父親的相處和游戲中,不斷影響不斷作用,不斷模仿和學習吸取。嬰幼兒和父親相處更能全面的形成個性品質。一項研究表明早期缺乏父愛(如離婚、父親去世)對兒童個性健康發展非常不利。兒童年齡越小,影響就越大。03年我研究過青少年犯罪問題,發現那些孩子多為「殘缺」家庭或父母不在身邊。 父親是嬰幼兒性別角色正常發展的重要影響 父親經常和嬰幼兒相處,對於兒童對男性特徵和女性特徵的認識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父親,男孩的男性特徵和女孩的女性特徵都會受到削弱,導致性別意識模糊。因此,在嬰幼兒性別意識形成階段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親的角色影響更大點,尤其是對男孩影響更大,單親家庭有母親和母親成長的女孩,長大後,經常拒絕做母親和妻子,女孩在5歲前永久失去父親,在青春期和男性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焦慮、不確定、和羞澀,缺乏一個穩定、可靠有力的男性榜樣。 父親影響嬰幼兒智力發展 大量研究發現,嬰幼兒從父母那裡學到的「經驗」是不相同的,從母親那裡學到:語言、日常生活常識、東西或玩具的簡單用途和玩法,以及藝術方面的東西。而從父親這里得到的更豐富、更廣闊的認識大自然、和會社交技巧、並通過操作、摸索、花樣翻新的運動和玩法,有效的培養了孩子動手能力、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刺激和豐富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學習力,培養孩子動腦、動手和創造能力。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研究還發現,父親對男孩智力發展的影響要比對女孩的要大。男孩早期失去父愛會使他智力低下,認知模式女性化,這些到了成年以後還能有所表現。 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凡是與父親相處時間久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他們的智力相對比較發達,智商也高。另外還發現,父愛缺乏的孩子,普遍數學學習能力不好,在對哈佛大學學生調查後得到了證實,其中,父親離開越早、離開時間越久,數學能力就越差。 父親們!

Ⅳ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

研究26 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

Bem, 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55-162.

你的性別是男是女?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你是男性化的還是女性化的?這是三個看似差不多的問題,答案卻可能讓你大吃一驚。對於第一個問題,答案一般是很明確的,因為這是基於染色體、荷爾蒙、生殖結構等做出的生物學回答。大多數人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也鮮有猶豫。實際上,你們從差不多四歲開始就都非常肯定自己的性別了。很可能你根本不用停下來花任何時間思考就知道自己是男人還是女人。

然而,第三個問題好像就沒那麼容易回答了。不同個體所擁有的「雄性」和「雌性」,或者說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的程度是不同的。想一下你認識的人,你可能會把他們中的某些人劃到極度男性化一邊(這些人應該都是男人),而某些人會屬於極度女性化一邊(這些人應該都是女人),但還有一些人的性別特徵好像處於二者之間,他們既有男性化特徵,又有女性化特徵(這些人有男有女)。這些「分類」不帶有任何的評判性,而僅僅是為了說明人類一個重要特徵的差異性。這種男性化—女性化維度構成了心理學家通常提到的「性別」,而你對自己男性化程度和女性化程度的看法就是你的「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性別認同是人格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你自己以及他人關於「你是誰」的感知。

20世紀70年代以前,行為主義科學家(以及大多數非科學家)都持有一種兩極化的性別觀點:即人們的性別認同要麼是徹底的男性化,要麼是徹底的女性化,它們被看作是單一性別維度的兩極。如果你基於這種觀點進行性別認同測試的話,你的測驗結果將處在單一維度上的某個位置,要麼更接近男性化,要麼更接近女性化。此外,當時的研究者和臨床醫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心理調適與個人同其基於生物學性別的性別類型的契合度有關。換句話說,當時的觀點是,為了達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男人就應該盡可能男性化,女人就應該盡可能女性化。

然而,20世紀70年代早期,這種單維性別觀點受到了挑戰。安妮(Anne Constantinople,1973)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兩極,相反地,它們應該成為衡量人類性別的兩個獨立的維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擁有某種程度男性化特徵的同時,也可能擁有某種程度的女性化特徵。圖7—1闡明了單維和二維性別觀念的對比。

圖7—1 傳統單維性別模式與新近二維性別模式的對比

這一觀點在你看來可能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但在它最初提出的時候卻可謂是一場革命。支持這種二維性別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坦福大學的桑德拉·貝姆(Sandra Bem)。她向當時盛行的性別觀念發起了挑戰,當時人們認為健康的性別認同應該表現為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其生物學性別的社會期望。而貝姆提出,一個更協調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兩種行為,實際上比那些性別類型極度男性化或極度女性化的人更快樂、適應性更好。貝姆進一步發展了這項研究並開始研發一種基於二維性別模式的測量方法。在作為本文基礎的這篇論文中,貝姆創造了「雙性化」(androgynous)一詞(「andro」意為男性,「gyn」意為女性),用來描述那些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的人,他們可以根據特定情境表現出最適宜的行為特徵。此外,貝姆不僅認為某些人具有雙性化的特徵,而且當一個人從一種生活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生活環境時,雙性化的人格特徵可以為更好的行為適應性提供有利條件。貝姆這樣解釋:

性別類型分明的人總想使自己的行為與已經內化的性別角色標準保持一致,並可能壓抑任何與其性別不相符的行為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因此,一個自我概念中性別認同為男性化的人可能會抑制某些女性化行為,一個自我概念中性別認同為女性化的人也可能會抑制某些男性化的行為。而一個混合型的,或者說是雙性化的人,就可以自由地做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為了。(P.155)

舉個例子,你可能認識一位優雅、敏感、輕聲細語的女士(傳統女性化特徵),但她同時也是個野心勃勃、獨立自主、身強體健的人(傳統男性化特徵)。另一種情況,你的一位男性朋友可能好勝、統治欲強、敢於冒險(男性化特徵),但他有時也會表現出一些典型的女性化特徵,如富有情感、有同情心、充滿喜悅等。貝姆將這些人描述為「雙性化」。本文解釋了貝姆開發測量性別特徵量表,即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的理論基礎和設計過程。

理論假設

每當科學家提出一種挑戰傳統觀點的新理論時,他們也就必須承擔起證明這種革命性觀點正確性的責任。如果貝姆想要研究雙性化的人與那些具有極端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徵的人之間的差異,她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證明雙性化特徵的存在。換句話說,她必須測量出它。

貝姆認為要測量雙性化特徵,就需要有一種新的測量標准,它應該從根本上區別於先前所用的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出於對這個目標的考慮,她所設計的量表有以下幾方面的創新。

1.貝姆首先考慮的是所設計的性別量表應該拋開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維度的兩極的那種單維性別模式。她將兩個獨立的維度引入她的測驗,分別用於測量男性化和女性化(見表7—2)。

2.她所設計量表的基礎是男人和女人各自知覺到的社會期許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而先前那種測量方法是以在男人和女人身上可以普遍觀察到的行為為基礎,並非以美國社會期許作為判斷標准。

如果一種特徵對於男人來說更值得期許,就定義其為男性化特徵;而一種性格對於女人來說更值得期許,那麼就定義其為女性化特徵。(P.155-156)

3.BSRI是為區分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而設計的。它主要是通過計算被試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之差來進行區分的。也就是用被試女性化得分減去其男性化得分,所得的差數就可以用來判斷其男性化、女性化或雙性化的程度了。

貝姆設計的測量標準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徵或特質組成的。為了得到一個性別分數,每種人格特徵都在7點量表上進行評定,1到7點分別代表回答者所覺知到自身某種特質的程度。讓我們看看這一量表是如何設計的。

方法

測試項目的選擇

記住,貝姆要使用的是符合社會期許的性別特徵。為了完成她的最終量表,她羅列出一長串她和她的心理學專業學生都認為有價值的特徵。這些特徵有代表男性化的,有代表女性化的,也有中性化的。三種特徵列表均包括200個項目。她從斯坦福大學請了100名大學生(男、女生各一半),要求對於判斷這些特徵是否符合美國社會對於一個男人或者女人的期許,並在從1(完全不符合)至7(非常符合)的7點量表上進行評定。

按照學生們給出的分數,貝姆分別選取了兩性評分最高的前20項性格特徵作為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的測試項。同時,她也選擇了20項可以忽略性別而每個人都期待擁有的性格(這些並不是雙性化的測試項,僅僅用來反映中性性別特徵),其中積極和消極的中性性格特徵各10項。在量表中加入這些測試項是為了保證不會由於測驗題目全部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描述或者全部是社會期許的項目而過分影響被試的反應。最終的量表包含了這60個項目。表7—2呈現了最終選為BSRI項目的特質的範例。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測量中,測試項不是按性別類型分開呈現的,而是按隨機混合排列。

表7—2 修改後的性別角色量表

按照如下標准為所有測試項評分:

1=完全或幾乎不符合

2=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

3=有時但很少符合

4=偶爾符合

5=常常符合

6=大多數情況下符合

7=完全或幾乎符合

評分

女性化得分:女性化測試項分數總和÷10=____

男性化得分:男性化測試項分數總和÷10=____

雙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減去男性化得分=____

說明:

女性化=1.00或更高

接近女性化=0.50至0.99

雙性化=-0.50至+0.49

接近男性化=-1.00至-0.49

男性化=-1.00或更低

評分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個人進行BSRI測量,只需要用7點量表來衡量所有測試項與其自身的相符程度。相應的標准如下:1=完全或幾乎不符合;2=大多數情況下不符合;3=有時但很少符合;4=偶爾符合;5=常常符合;6=大多數情況下符合;7=完全或幾乎符合。測試完成後,被試會得到三個分數:男性化分數、女性化分數和對本文而言最為重要的雙性化分數。男性化分數是把所有男性化測試項得分相加再除以10得到的平均數,女性化分數也是按這種方法得到的,因此得分均在1.0至7.0之間。那麼,你想到如何利用這兩個分數算出雙性化得分了嗎?記住,這個量表可以分別測量男性化和女性化,但卻不包含雙性化的測試項。如果你想到雙性化分數可以用女性化分數與男性化分數的差來表示,那麼你就是正確的,因為貝姆正是這么做的。一個人的雙性化分數就是用其女性化分數減去其男性化分數而得到的,其范圍從-6至+6。真的很簡單。這里有三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分別代表了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性別類型的人。

詹妮弗的男性化分數是1.5,女性化分數是6.4。用6.4減去1.5得出她的雙性化分數是4.9。理查德的男性化分數是5.8,女性化分數是2.1,因此他的雙性化分數是-3.7。黛娜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分數分別為3.9和4.3,其雙性化分數為0.4。

看一下這些數據,我們所舉的三個例子中,哪個人雙性化程度最高呢?答案是黛娜。因為黛娜的男性化分數與女性化分數基本相同(雙性化分數接近為0),並沒有像詹妮弗和理查德那樣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取向。因此,黛娜的測量結果反映了其在自我覺知中缺乏明顯的性別定型,更多的是一種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徵的平衡,這也恰恰是「雙性化」一詞的含義。

BSRI的測量結果可以這樣解釋:分數越接近於0(無論正負),表示雙性化程度越高;在正方向上距0越遠,表示女性化程度越高;在負方向上距0越遠,表示男性化程度越高。

你也許想為自己測量一下。當然,就現在來說,你並不會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因為你對這個量表的工作原理了解得太多了!你會把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特質分開評分,而不是像在實際測量中那樣混合在一起。不過,記住了這些告誡,你大可以試著測量一下。表7—2提供了簡化的評分和解釋說明。

結果

任何測量根據都必須具有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也就是各測試項對被試同一種特性反映的一致程度,以及經過重復測量得出一致結果的能力。「效度」是指實際測量的內容與想要測量內容的相符程度——就BSRI來說,我們想要測量的內容是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

BSRI的信度

對學生樣本測量結果的統計表明,BSRI對男性化和女性化測量的一致性信度非常高。這就意味著男性化的20個測試項測量的都是同一種特質(假定為男性特徵),女性化的20個測試項測量的也都是同一種特性(假定為女性特徵)。為了確定測量的一致性信度不受時間影響,貝姆四周後又對最初測量過的60人實施了第二次測量。兩次測量的結果相關程度很高,因此具有很高的「重測」信度。

BSRI的效度

為了證明BSRI的效度,必須首先對男性化與女性化測試項進行分析,以確保不是對同一特質的測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貝姆所做研究的理論基礎正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並且這兩個獨立的維度可以分開測量。貝姆證明這一點的方法是考查BSRI中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的相關系數,結果顯示這兩個分量表的得分無顯著相關,功能各自獨立。

接下來,貝姆需要證明這個量表測量的確實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別特徵。為了確認這一點,她分別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分量表上的平均分。你可以預期,結果應該是男人在男性化項目上的得分更高,女人在女性化項目上的得分更高。這正是貝姆在大學生被試身上發現的,而且這一差異達到了很高的統計顯著性。

最後,貝姆把被試按照前面討論過的形式進行了性別歸類,即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她發現大多數人的女性化得分和男性化得分的差異都很小。換句話說,大多數被試是雙性化的。表7—3呈現了在貝姆的研究中,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被試所佔的百分比。

表7—3 被試中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的百分比

註:被試數量=917。

討論

貝姆文章中的討論部分短小簡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轉述它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直接完整地從原文中引用:

希望BSRI的出現和發展,能夠鼓勵性別差異和性別角色領域的研究者們去質疑那種只有性別角色典型化的人們才心理健康的傳統觀點,並轉而關注這種更為靈活的性別角色觀念對人類行為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當性別角色的硬性劃分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社會時,也許雙性化人這一概念會為心理健康建立一條更為人性化的標准。(P.162)

這段話說明了貝姆的研究是如何改變心理學的。在其文章發表幾十年後,西方文化逐漸開始認同「有些人是雙性化的」,而且同時擁有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不僅不被人排斥,反而被認為是一種優勢。更多的男人和女人開始從事或參加那些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僅限於」異性的職業、業余愛好、體育活動和家庭活動。從女CEO到「家庭主夫」,從女消防員、女軍人到男護士、男教師,從女性掌管權力到男性展現其敏感的一面,你會看到,性別角色和性別期望的轉變在社會中無處不在。

然而,這絕不是說文化已經對性別差異「視而不見」了。相反,對性別角色的種種期望仍會使我們對行為和態度的選擇產生很大影響,而且性別歧視也依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總的來說,男性還是被認為處事果斷,而女性則常常被認為感情用事;絕大多數飛行員都是男性(96%),而幾乎所有牙齒口腔保健醫生都是女性(98%)。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伴隨性別分界的文化差異在不斷減小,並將持續下去。

在貝姆這一新的性別觀念的影響下,大量研究開展了起來。正如先前討論過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社會性別與生物性別相匹配」才能最好地適應生活。也就是說,男孩和男人應該表現出男性化的態度和行為,女孩和女人應該表現出女性化的態度和行為。然而,雙性化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觀點,研究者們也開始探索男性化、女性化和雙性化個體之間的差異。

批評與後續研究

一項研究顯示,雙性化的兒童和成人趨於擁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而且在多樣化的情境下適應性更強(Taylor & Hall,1982)。另一項研究指出,雙性化人群更易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可能是由於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彼此間的差異(Coleman & Ganong,1985)。更多近期研究揭示,具有積極的雙性化特徵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更快樂(Woodhill & Samuels, 2003)。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貝姆等人發展的雙性化理論也經歷了許多改進和完善。

許多研究者指出:那些雙性化程度高的人之所以體驗到心理上有優勢,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他們表現出的是男性化特徵,而非兩種性別特徵的平衡(Whitley,1983)。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很明顯,許多傳統的女性化特質,如依賴、自我批判、感情用事等都不符合社會期望。這就說明了為什麼那些具有更多男性化特質的人會受到更好的對待,從而逐漸比別人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更高。但是,並不是所有男性化特質都是積極的,所有女性化特質都是消極的。每種性別所具有的特質都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

研究者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更為精準的雙性化概念,它包括四個維度:受贊許的女性化;不受贊許的女性化;受贊許的男性化;不受贊許的男性化(見Ricciardelli & Williams,1995)。像堅定、自信、堅強被看作是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而專橫、吵鬧、苛刻都是不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就女性化來講,有耐心、敏感、責任感強都是受贊許的性格特徵,反之像神經質、羞怯、軟弱等都是不受贊許的性格特徵。所以,通過一個人在上述各種特質的分布,就可以推斷他所屬的性別類型:積極男性化、消極男性化、積極女性化、消極女性化、積極雙性化或消極雙性化。

當性別特徵根據積極和消極的性質進行更為細致的定義後,積極的雙性化性格優勢開始被推崇(例如Woodhill & Samuels,2003)。同時擁有最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品質的人,比那些僅擁有一種性別特徵或結合了兩種性別特徵消極方面的人更全面、更快樂、更受歡迎、更招人喜愛、更靈活多變、也更愛自己。想像一下,把一個耐心、敏感、負責、堅定、自信、堅強(積極雙性化性格)的人(男性或者女性)和一個神經質、羞怯、軟弱、專橫、吵鬧、苛刻(消極雙性化性格)的人進行對比,你就會更加清楚地理解這種對貝姆理論的修訂。

貝姆在性別角色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她應用其理論和研究對性別不平等問題進行辯論,並在其1994年出版的著作《性別透鏡》(The Lense of Gender)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近期,她又開始關注婚姻、家庭以及兒童撫養的復雜問題,並出版了《一個不尋常的家庭》(An Unconventional Family,1998)一書。在書中,貝姆用自己和前夫康奈爾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達里·貝姆(Daryl Bem)生活的經驗,來探究一對夫妻如何避免形成傳統的性別行為預期,如何真正平等地對待彼此,如何把孩子撫養成為「性別觀念解放」且具有積極雙性化性格的人。

近期應用

你在閱讀本文時,可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來測試男性化和女性化的那些測試項目是否一直有效呢?也就是它們是否可以一直用於區分男性化人群和女性化人群呢?事實上,你可能已經並不贊同其中的一些測試項。畢竟這項研究是在幾十年前進行的,而社會價值觀對性別行為的期許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對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有可能!」20世紀90年代末開展的一項研究選取美國南部一所中等規模的大學的學生作為被試,對BSRI的所有項目進行重新評定。結果顯示,除了其中兩項,其他測試項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區分男性化和女性化(Holt & Ellis,1998)。那兩項特例——「孩子氣」和「忠誠」——在BSRI中都是對女性化的描述,但在1998年的研究中,它們並沒有被評定為對於女性(而非男性)更受期許的特徵。

然而另一項研究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選用美國東北部城市的一所大學的學生作為被試,對BSRI的測試項目進行驗證時,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差異(Konrad & Harris,2002)。研究發現:(1)女性被試認為,20個男性化測試項中僅一項(「陽剛」)對於男性來說更受贊許;(2)男性被試則認為,20個男性化項目中有13項受贊許的男性化性格特徵;(3)女性被試只評出女性化項目中的2項(嬌柔和輕聲細語)對於女性來說更受贊許;(4)男性被試覺得有7項女性化項目對於女性來說更受贊許。

我們如何解釋這兩種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呢?一種可能是人們對性別的認同與地理區域有關。霍爾特和艾利斯的數據來自美國南部(還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城鎮),而康拉德和哈里斯的測試者則來自於美國東北部(而且是一個大型城市)。作者認為的另一種可能是:研究中的被試可能已經「猜到了」研究目的,從而使他們的答案帶有了一定的傾向性:

明確地說,盡管要求被試對一種性別特徵評分,但事實上僅僅指定性別作為測試目標這一點,就可能暗示被試該研究目的。既然有這種可能性,被試很可能會提供比真實情況更為平等的性別認同來表現積極的自我形象。(Konrad & Ellis,2002,P.270)

貝姆的工作對性徵與性別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的工作為與性別有關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有一項研究考察性別特徵如何影響人們對處在領導地位的男女的看法(Ayman & Korabik,2010)。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研究者發現性別(部分地)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成為領導者。領導者大部分是男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傳統印象里,在成為領導的人身上,我們更多地看到男性化和社會主導性人格特徵。另外,以任務為導向、更少表達情感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而這些特質在男人身上更常見。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群體的性別構成和特定的領導任務考慮在內,那麼表現出雙性化人格特徵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為領導者。這可能是由於雙性化程度高的個體能更輕易地將任務導向和情感表達結合起來,而這正是使得許多領導工作更高效的關鍵。

結論

桑德拉·貝姆的這項研究之所以改變了心理學,是因為它改變了心理學家、個體以及整個社會對人類一項最基本特徵——性別認同的看法。貝姆的研究對開拓我們的視野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男人和女人,什麼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才有機會去拓展自己的行為模式、選擇范圍和生活目標。

Ayman, R.& Korabik, K.(2010).Leadership: why gender and culture matter.American Psychologist,157,157-170

Bem, S.L.(1993).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Bem, S.L.(1998).An Unconventional Family.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stantinople, A.(1973).Masculinity-femininity: An exception to a famous dictu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0, 389-407.

Holt, C., & Ellis, J.(1998).Assessing the current validity of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39, 929-941.

Konrad, A, & Harris, C.(2002).Desirability of the Bem Sex-Role Inventory for women and men: A comparison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47, 259-272.

Ricciardelli, L., & Williams, R.(1995).Desirable and undesirable gender traits in three behavioral domains.Sex Roles, 33, 637-655.

Taylor, M., & Hall, J.(1982).Psychological androgyny: Theories, methods and conclus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 347-366.

Whitley, B.(1983).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 esteem: A critical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773-786.

Woodhill, B., & Samuels, C.(2003).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rogyn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Sex Roles, 48, 555-565.

Ⅵ 孩子跟誰睡就真的會決定他一生的性格嗎

一位著名作家曾說:


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期限的。然而,食物過期可以再買,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其實,孩子需要我們陪伴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仔細算下來,我們真正能陪伴孩子的也只有2、3年。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看到這里都會抱怨一句,我不是不愛孩子,不想陪孩子,可是我這么努力拚命地工作,還不都是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可是,錢總是賺不完的,而孩子總會長大,她需要我們的時候並不多。


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孩子情感依賴的那個人是很難改變的,而孩子也就再也不會如當初那般需要你了。

Ⅶ 世界著名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講男女差異和其本質原因

世界著名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講男女差異和其本質原因
男女之間的差異是什麼?他們如何相處?

我們觀察到的第一件事是如果你觀察青春期前的男女孩的性格差異,它其實並不是很大,比如男孩和女孩在情緒穩定方面沒有差異。

當青春期到來後,會發生什麼?
女性的情緒會更不穩定,並且他她們後半生都會比男性更神經質,這點在兩性精神病理學差異上會反應出來。

男性多數表示為酗酒,濫用葯物、反社會人格以及一系列的學習障礙和注意力集中障礙。

然而女性多數表示為抑鬱和焦慮,這兩點和高神經質特性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你比95%的人都更神經質,這和有抑鬱以及焦慮傾向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因為這些曲線相互重疊,曲線又是相同的,正態分布在男女之間都是相同的。女性的曲線會右移到更高的神經質指數上,於是你發現20來歲的人裡面,負面情緒最強的人更可能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我們看看能否發現原因,首先我們要講到男女之間最根本的差異,你可以告訴我,你是否同意這點?

第一:青春期的男女在身材體格上會出現不同,小男孩和小女孩大概是同樣身材,同等力量,但青春期男性會因睾酮上升而越發魁梧,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僅變得更高更重,他們的上肢力量也更加發達,這是一個對戰鬥力影響很大的因素。

因為人類會出拳攻擊,其他動物比如袋鼠也會拳擊,所以我們並不是唯一會拳擊的生物,但我們還有手肘的力量,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的上肢力量發達,尤其是肩部。如果你體重大,那你便能承受重擊,這是更加有毀滅性的。
但婚姻中肢體沖突的數據卻顯示,女性攻擊丈夫要遠多於丈夫攻擊妻子,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假設沒有其他原因,除了戀愛中的雙方會情緒激動以外,女性知道如果她們進攻自己的丈夫,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因為如果你是大概這么高的女性(一米六左右),而你的丈夫像我一樣高(一米七五左右)。

除非你用東西砸我,或者用尖物攻擊,你對我造成嚴重傷害的幾率非常小,你可能會弄疼我。

但如果我反過來全力攻擊你呢?所以原因,或者說其中一個原因,為什麼女性在感情中更會使用輕度肢體暴力?

是因為在通常男女肢體強度的比例下,女性肢體暴力的後果會很有限。男性會對女性造成更嚴重的肢體傷害,但女性其實上更有攻擊性,這點非常有意思,所以身材體格以及力量差異,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素。

下一個原因是我們假設女性對負面情緒更敏感,是因為世界對女性更危險,這是一個最合理的理由。

為什麼兩性對恐懼和傷害的敏感度上有差異?

第一:存在著肢體暴力的危險;

第二:在性方面也有危險,青春期的女性在性方面更加脆弱,我為什麼說脆弱這是很明顯的。

因為女性的性愛成本遠比男性要高,起碼在我們的進化史上是肯定的。

如果一個男性參與了非意願性行為之後,他只需轉頭走開,也許他還會被政府通緝或處決。
但如果一個女性參與了非意願性行為,或者不夠小心,她就會懷孕,在傳統社會裡面她就完了。

哪怕在發達的當代社會,我不需要細解釋,它也是一個麻煩。無論你為此做些什麼,它依然是個大麻煩,所以女人對性行為更不安,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還有一點,我認為女性的神經系統,不是為了適應女性的身體。我認為女性的神經系統是為了母嬰關系而存在的,因為當你有了嬰兒之後,你就不是同一種生物了,根本不是了,你會變得非常脆弱。

部分原因是你要對嬰兒展開無攻擊性的弱勢姿態,你還要照顧嬰兒,所以一個嬰兒尤其九個月以下的嬰兒,你的神經該如何構造?

如果你要最大程度上照顧一個九個月以下的嬰兒,我之所以說九個月以下,因為女性在此期間基本包攬了所有的育兒勞動,部分原因在於,雖然有一系列的原因。
但部分原因很顯很明顯是因為他們需要哺乳,為了照顧嬰兒,你應該在生物學上如何種構造?

 首先嬰兒的需求度是很高的,因為他們完全是無助的,並且他們一天24小時都有需求。這是一個很大的情感負擔,九月以下的嬰兒從來不會有錯。當不足九月的嬰兒悲傷的時候,你要做什麼?

你永遠要給予回應,你不能告訴嬰兒,振作起來,停止抱怨。

你可以對18月以上的兒童這么說,你已經可以和兒童開始這樣對話了,但對九月以下的嬰兒,什麼都不是他的錯。

他周圍是一個充滿了威脅的世界,而你要對他給予回應,無論你自己有何需求,並且你要對它周圍存在的威脅非常敏感,所以我認為女性付出的代價,為了和早期發展的嬰兒建立親密關系。

她們的神經系統構造,是為了讓自己最佳發揮這種功能,這種代價在於這種性格不適合和成年男子相處。

尤其是當你處理職場問題的時候,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那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親和性高的人富有同情心且禮貌,親和性低的人是什麼樣?

他們不屈不撓、直言無隱,他們富有競爭意識,並且他們絕不會做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這不意味著他們更有攻擊性,盡管如果你阻擋他們的路了,他們會一把將你推開。他們不是神經質一樣的反復無常,這不是一種防禦性侵略,這更接近於捕食者的攻擊,這是一個支配性的行為。

對於親和性極低的人來說,他們看到了一個需要競爭和勝利的世界。

我要講個關於一個朋友的故事,我給他做了大五人格測試,是DeYoung在我實驗室里開發的。我通過日常交流,知道他是一個親和力低的人,他甚至對街上的路人都很無禮,我倒還挺喜歡他。

他非常幽默,而且認真負責值得依靠,但他實在是太難相處了。

我讓他做了測試,因為我覺得這會挺有意思,結果他是一萬個人裡面,親和性最低的。他的同情心指數還算正常,大概是後30%,但只有後0.001%的禮貌度。他極度的直言不諱,所以他會說出最不堪入目的事情。

他經常被一些公司請去清理門戶,如果一個企業收益不好,他們會讓他去找到那些無用的人,並且開除掉。我和他討論過這點,因為我不能將我實驗室里,表現不好的研究生開除掉。

對我來說叱責一個人非常非常難,更別提將人開除掉,我痛恨這樣做。因為令我懊惱的是,我其實是個親和性較強的人。我問到他這個問題,我說你是怎樣做的?你一直要開除別人,你怎麼應對這件事?他說:還應對,我享受這個過程。

         

我想一個人有這種反應,還真的很有趣。我說什麼叫享受它?他說你看我來到這些公司,我分析了一群人的工作績效,在這群人里有很努力奮斗的人,褐盡全力地工作,並且富有成效。

還有一些人就是無所事事,完全在拉低成果,基本沒有負擔任何工作,他們利用每一個機會偷懶,還經常抱怨為什麼自己不工作?我找到這些人,將他們叫到辦公室,我點出他們一直以為做的事,所以走吧,朋友。你已經體驗過了。

我想好吧,也對。

我工作時有這樣一些經歷,我有過不如人意的研究生學生,其中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是,這對於非常努力的學生來說很不公平。

因為他們感到哪怕和那些不努力而且拖後腿的人在一個群體里,都貶低了自己的價值。確實是這樣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盡責性和親和性兩種特徵。

因為盡責性的人會根據你的成就評判你,他們不會考慮你的感受,可以說毫不考慮,你有沒有完成工作?

但親和的人會想,哎,你母親生病了,你有一堆家庭問題,我們都要照顧彼此。難怪你現在會度過一段很難的時期。

你不能說其中一種特性是對的,而另一種不對,你不能這樣說。如果他們不是都有道理的話,就不會有兩種特性維度了。都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兩種特性會產生矛盾。

對於包容和團結友愛的需求,以及對於等級體系下高績效的需求,這是世間不同的價值取向。對於既親和又盡責的人來說,情況會比較復雜。

我認為實際上大公司,或者規模大的任何機構,建立在不可告人的勞動力之上,壓榨那些既親和又盡責的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女性。

在我的經驗中,龐大的機構所做的,如果你想要雇一個可以有效壓榨的人。你會雇一個既盡責又親和的中年女子,因為她們會做一切事,而且不會以此居功,也不會抱怨。這是骯臟下流的,我認為這件事一直在發生。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親和的人,你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被人剝削壓榨,因為你在排著隊等人壓榨你。

我認為其中的原因是你是為了讓嬰兒壓榨而這樣設計的,但在現實社會中這並沒有什麼用。

在心理治療中經常出現的一件事是,雖然人們會因各種原因來治療,但一個通常的原因是他們太親和了,所以他們需要接受所謂的自信訓練,這並不是在訓練他們的自信本身,而是在訓練一種能為自己談判的能力。

         

我會告訴親和的人,尤其還很盡責的那些人,說出心中所想、真誠的表達自己,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有不堪入目的想法,他們可能就是不堪入目的,但他們可能就是真的。

而你需要當面提出這些事,表達這個信息,而這方法並不那麼簡單,因為親和的人不喜歡沖突,一點都不,他們喜歡風平浪靜。

你會發現為什麼這和我之前提出的假設有關,你不會想在嬰兒身邊發生沖突,那太危險了,你不希望發生打鬥,你不希望發生任何擾亂一時安寧的事,並且如果你容易感到生理和心理傷害,你也會痛恨那些高強度的沖突,需要解決短期問題的沖突。

因為解決短期沖突需要很大努力,而這可能會發展到危險的境地,它真的會。

如果事態超出控制,短期內更安全的做法是,讓一切風平浪靜,不要鑽到那些會產生沖突的情況里。

親和的問題在於,這不能解決中期和長期問題,很多時候你需要去開誠布公。因為矛盾不會消失,幫助親和的人,其中一點在於讓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個過程對他們來說很難。

如果你問一個親和性低的人想要什麼?

他馬上就會告訴你,我想要這個,我要這樣去做。

當親和的人,特別是那些極度親和的,他們親和到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因為他們習慣於為了別人活著,發現別人的需求,能讓他們感到舒適。所以他們的人生中,很難感受到自己的慾望。親和性會對一些情況有所幫助,但對於成就事業來說,並不是一個優點,可以說毫不適合。

本文來自世界著名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的演講。

 , 以上兩點侵刪

Ⅷ 進化心理學對於擇偶的性別差異現象有何解釋

男性年齡也是擁有社會地位及財富的重要線索。在遠古社會,年輕男性很少獲得能夠得到尊重的社會地位,一般只有年紀稍長的男性才有可能擁有權利和地位,因此年齡與資源、地位緊密聯系在一起。但是女性在選擇配偶時,並不是年齡越大越好,年齡太老的男性可能隨時面臨著死亡,不能承擔起持續提供資源和養育後代的使命。 (3)可靠承諾

僅擁有大量的資源和社會地位的男性對於女性來說也是不夠合格的,因為即使男性佔有的資源再多,不願意為養育後代做出承諾同樣會使女性和後代面臨生存的危機。有關配偶選擇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可靠性方面的特徵,如「誠實」等,是非常重要的。男性的可靠性至少為女性提供了兩條有價值的線索:第一,可靠的男性會重視承諾,有責任感,可以不間斷地為長期配偶提供豐富的資源,承擔起養育後代的重要職責。第二,可靠的男性不會與別人私通,將資源轉向別處。選擇可靠男性的女性可以穩定的獲得自己和後代需要的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 2.2男性擇偶偏好
從生理角度來說,男性只要讓女性受孕並成功繁衍基因就可以了,並且選擇配偶的次數越頻繁,獲得繁衍後代的機率就越大,那麼男性為什麼還要選擇長期配偶呢?第一,遠古時代的女性在性交之前需要得到獲得男性大量資源投入的承諾。這樣一來,如果男性傾向選擇短期配偶,那麼他所要付出的代價就要大很多。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對大多數男性來說,為了繁衍基因頻繁地對不同的女性投入大量的資源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代價太昂貴了。第二,選擇長期配偶可以確定孩子父親的身份。在自然界,雌性動物每年大約只有一次的排卵期,在排卵期內雄性動物會表現的格外警惕,防止自己的配偶與其他雄性動物交配,以確定雌性動物的懷胎是自己的後代。而對於人類來說,男性不可能整天守在女性身邊以確保孩子父親的身份,那樣的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因此,男性通過結婚選定長期配偶,既可以節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又可以確保基因繁衍的准確性。第三,選擇長期配偶增加了後代生存的可能性。在遠古社會,缺乏父親保護的孩子生存下來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如果男性選擇短期性行為將會

使自己的後代面臨生存的危險。因此,為了基因的有效繁衍,大多數男性寧願選擇長期配偶。既然大多數人在長期配偶的選擇方面是共同的,那麼男性與女性又是否存在著差異呢?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在長期配偶選擇的條件和心理機制上與女性是截然不同的。與女性偏愛男性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年齡等因素不同,男性在選擇長期配偶時需要考慮的是女性生殖能力。
(1) 年齡
為了有效的將基因繁衍下去,男性必須尋找到生殖力強的女性作為自己的配偶,年齡便是衡量生殖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女性生殖的黃金年齡在25歲左右,過了這個時期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生殖力也隨之下降,年齡越大,生殖力越差。因此,男性願意尋找年輕的女性作為長期配偶,因為她代表了較強的生殖能力。
(2)外形特徵
女性的生殖能力與外形特徵是相關的[7]。成熟健康女性通常擁有的外部特徵,如頭發柔軟,皮膚光滑有彈性,眼大而明亮,身材健美,充滿活力等 然而當女性過了25歲,外表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頭發漸漸沒有了光澤,臉色暗黃,皮膚失去彈性,甚至乳房和臀部也會鬆弛。外表和行為是女性生殖能力的強有力的外觀證據,於是男性就強烈渴求那些外形好看的女性。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男性在擇偶時都將「頭發有光澤」、「皮膚有彈性」、「走路輕快有力」等標志身體健康的線索作為考慮的因素和作為男性評價女性美的標准和依據。在過去,由於人類缺衣少食,女性的豐腴就是衡量身體健康、財富和有充足營養的根據。在中國古代的唐朝時期就流行以胖為美,因為豐滿象徵著生殖能力強,家庭富庶,有充沛的精力去養育後代。但是現代社會的人們偏愛苗條女性,並不是因為男性選擇配偶的策略變化了,而是在目前食物豐富的文化中富人用苗條來顯示與他人的區別。另外,影響生殖力的因素還有女性的腰臀比,大量證據表明腰臀比是女性生殖狀況的一個精確的指標。青春期之後,健康有生殖力的女性腰臀比在0.67- 0.8之間,較低腰臀比的女性表現出較早的青春期內分泌活動,高腰臀比的女性懷孕和妊娠會更加困難,醫學上將女性的「均小骨盆」(高腰臀比) 的女

性列為引發難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低腰臀比的女性可以極大的減少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男性對於女性的配偶選擇策略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3、兩性關系維持
在兩性關系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產生由於伴侶不忠帶來的性嫉妒。對於男性來說,如果配偶背叛了婚姻關系,那麼他不光在時間、精力和財富方面損失巨大,還有可能會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替別的男性撫養後代,因此,男性對於女性的性嫉妒源於女性身體的不忠。對於女性來說,如果伴侶背叛了自己,對其他的女性做出了情感的承諾,那麼他勢必會將已有的資源和精力轉移到其他女性和孩子身上,這樣女性就會獲得較少資源甚至獨自承擔起撫養後代的重任,這種長期的資源轉移對女性的打擊比配偶身體的背叛要大的多,因此,女性的性嫉妒主要集中在伴侶情感的不忠上[8]。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面對性嫉妒的差異,兩性會採取不同的策略來進行配偶保持的維護。男性對待女性的性嫉妒至少可以有三點好處:①提高對同性的警惕。Buss等人的研究發現,性嫉妒使男性對於所有接近自己配偶的同性持警覺態度,同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如隱藏自己的配偶,減少配偶與其他男性接觸的機會等。②確保父親的身份。女性如果與其他多位男性接觸會有很多的好處,如增加資源投入的來源,選擇好的基因繁衍,更好的配偶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增加後代父親身份的不確定性。因此,男性的性嫉妒很好的減少或阻止了此類事情的發生,確保了基因的准確性。③可以使男性給予伴侶更多的愛與關注。由於存在著與同性爭奪配偶的危險,男性在盡量減少配偶與其他男性接觸的機會的同時會增大對伴侶在資源、精力和時間方面的投入,給予配偶更多的愛與關注,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
對於性嫉妒,女性對待配偶保持策略更多的依靠提升自己的性吸引力。由於男性看重的是女性的生殖價值,而衡量生殖價值的指標是女性的年齡和身體,因此女性在提升自己的性吸引力方面是毫不含糊的。近年來,整容行業的大行其道,化妝品及服裝類的銷售額在商品銷量排行上的居高不下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Ⅸ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兩性關系誰來決定

兩性關系具體來說是沒有」誰來決定「的這個說法。
在兩性心理學現今研究結果中,只能總結出一些基本認識。
一、兩性的基本表現
1.男性會在自由和愛情兩個矛盾的需求中徘徊;
2.男性最大的心理需求是被欣賞和認可,女性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和理解;
3.男性買東西是看「值不值得」,女性買東西是看「合不合算」;
4.夫妻之間會互相影響,男性被影響70%,女性被影響30%;
5.女性運用詞彙的能力天生就是男人的20倍;
6.男人會把很復雜的事情想得很簡單,女人會把很簡單的事情想得很復雜;
7.孩子的出生經常會破壞良好的兩性關系;
8.男性不喜歡柔弱的女性;
9.男性不會花心,女性才會(事實上,男性才不會花心。雖然可能會出軌,不過大腦構造決定了男性只能在同一時間迷戀一個人或一種事物。相對的,女性可以在同一時間愛上很多事物,包括人、動物或是沒有生命的物體,並且不會刻意地區分哪個才是最喜歡的。);
10.如果男性的行為模式偏離了「男性模式」,肯定是其母親或者伴侶引起的。
二、溝通習慣大不同:男性溝通的習慣是先講「結果」;女性則習慣強調「過程」,凡事從頭說起,最後才歸納出事情的結果及原因。所以如果女生事無巨細的敘述,容易讓男性感覺煩躁。
女性之所以喜歡把事情的經過滴水不漏地說得那麼詳細,是因為她們認為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很仔細地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情感及思考過程完全告訴你,讓你全程分享,這么一來,彼此的關系才會更密切,她自己也同時得到情緒紓解的治療效果。
但由於男性的思考重點在於趕快解決問題,因此他需要先知道結果,也就是先知道問題的所在,至於過程的細枝末節,則等到有必要時再說不遲。
三、兩性定律:
看定律——男人看女人愛回頭,女人看男人愛低頭。
表現定律——男人在戀愛時表現得最勤快,女人在戀愛時表現得最溫柔。
征服定律——男人靠花言巧語征服女人,女人靠花容月貌征服男人。
談論定律——男人愛談別人的太太,女人愛談自己的先生。
尋偶定律——男人找他愛的女人,女人找愛她的男人。
變化定律——男人在女人面前會變得勇敢,女人在男人面前會變得嬌媚。
關心定律——男人普遍關心自己的身高,女人普遍關心自己的體重。
能幹定律——男人能不能幹看他的老婆,女人能不能幹看她的孩子。
缺點定律——男人最可愛的缺點是怕老婆,女人最可愛的缺點是眼淚。

熱點內容
為什麼登錄微信時會顯示賬號錯誤 發布:2025-02-09 10:55:14 瀏覽:651
剛生孩子為什麼不能喝水 發布:2025-02-09 10:39:38 瀏覽:229
狗為什麼趴在地上眼睛對著主人看 發布:2025-02-09 10:32:52 瀏覽:2
色母因為什麼會導致顏色偏深 發布:2025-02-09 10:31:16 瀏覽:560
為什麼有一些軟體是黑屏刪除不了 發布:2025-02-09 10:29:51 瀏覽:362
打映東西字為什麼打不上字 發布:2025-02-09 10:28:29 瀏覽:281
不到兩歲娃晚上吃飽為什麼還哭鬧 發布:2025-02-09 10:28:25 瀏覽:600
為什麼可以遠程操控電腦 發布:2025-02-09 10:22:56 瀏覽:505
為什麼手機投票畫質好差 發布:2025-02-09 10:22:10 瀏覽:963
證券軟體為什麼錢轉不出來 發布:2025-02-09 10:21:28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