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要認親家
『壹』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認干親
認干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涉及的人群非常廣泛,上到王公貴族、文臣武將,下至普通百姓、芥末草民。
認干親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輩的干親關系,即「義結金蘭」,俗稱拜把子。第二種則是長輩和小輩之間的干親關系,即認乾爹干媽,如果把它的稱謂變得更古雅一點,也可以管「乾爹」叫「義父」。
看看,所謂的干親,就是沒有血緣關系或者婚姻關系而人為結合成的親屬。這在我們老家叫「打老契」。
認乾爹干媽「打老契」,也是有一定儀式的,那就是小孩子的親生父母得准備個籮子,裡面裝些花肉、掛面、油果子之類,上面用紅布蓋嚴了,送到孩子的乾爹干媽家。等他們收下後,小孩子還得鑽一下乾爹與干媽的褲襠,那像征意義就是,他們又「生」了一次你。最後,乾爹干媽會給新認的孩子取個新名字,臨別時,會煮一大兜紅雞蛋,再封個「封子」(紅包),認親儀式才算完成。從此,兩家就成「過走的親戚」了。
當年,打了「老契」的人還有一個意外收獲,那就是多了個開曖昧玩笑的「老契娘子」,這對於鮮有娛樂、文化貧瘠的鄉村,該是一道怎樣亮麗的風景啊?所以,每當有「老契娘子」來走親戚的,鄉親們都會找著各種借口,跑來家裡小坐一會,用躲閃的眼神或發燒的大腦意淫一下這個外來女後,才滿意而撤。
對於這種干親關系,老家還有句俗語,叫「老契老契,一籮子來一籮子去」,說明,這種關系,都是你來我往的,兩家互不吃虧,是有償、對等的交流,因而,也是不牢固的。所以,有很多「老契」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乾爹」、「干媽」叫著叫著就沒了。
曾經鑽過乾爹、干媽褲襠的你,還記得他們嗎?
現在的通信這么發達,沒事時,可以給他們發個簡訊啥的,畢竟,那曾是童年的一份健康保障與幸福。
2/
干親本來也可以是很純潔的一種人際關系,但是,近些年來,由於各種明星與乾爹的緋聞不斷,還有諸如郭美美之類靠乾爹「上位」的丑聞的發醇與傳播,乾爹」一詞又變得曖昧與不堪起來了。
雖然如此,中國人認干親之風仍未消減多少,這是為什麼呢?
這點還得從人們認干親的本質願望來說。「義結金蘭」與拜把子一事好理解,就是為達成某種目的,有著相同利益訴求的人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比如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就是最著名的實例。
而認乾爹的風俗之所以能盛行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是因為,從前的嬰幼兒死亡率高,認干親是為給孩子的健康成長上一道保險。
比如在我們老家,為了保佑孩子能長命百歲,孩子一出生,做家長的往
『貳』 我想給孩子認個乾爸干媽,有什麼講究嗎
認乾爹干媽要審視雙方的八字是否相合再認比較好,如果認了干親,能讓雙方互惠互利、好上添好,多認也無妨。如果對彼此間互有妨礙,那就不如不認了。
孩子成人前過生日時,乾爹或干媽要帶生日禮物慶賀,有的地方則流行孩子一家需帶禮物去乾爹或干媽家過生日;而每逢年過節時,乾子女則要前往乾爹家或干媽家拜望送禮,乾爹或干媽死後,乾子女也需到靈前跪拜守孝。
『叄』 為什麼 大家要認親家,「親家」這個詞到底有什麼意義
你所說的認親家實質上是指拜寄,在中國北方也稱「認干親」、「打幹親」,南方多稱為「認寄父」、「認寄母」、「拉乾爹」等。 「親家」這個詞的意思是:男女結婚以後,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的互稱出處: 《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於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雲:「人主人臣是親家。」五代時,又出現了親家翁的敬稱。 《五代史·劉目旬傳》說,劉目旬與馮道是姻家二人並任宰職,馮道罷官後李愚代替了他。 李愚向來嫌惡馮道的為人,接任後,每當稽查出馮道的過失差錯時,李愚就在劉目旬面前譏笑馮道說:「這是您親家翁乾的好事。」後來,親家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肆』 該不該認親生父母
應該認。不論你是被偷還是被丟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都應該和父母相認。我看過中央台的等著我欄目,那裡有很多孩子曾糾結過和你一樣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和父母相認。父母也都惦記著自己的孩子。所以還是要和父母相認吧。再孝敬他們。不要讓自己人生留遺憾。
『伍』 小孩為什麼要認親
認乾爸干媽??迷信吧,為了讓小孩子順利
『陸』 被拐賣的孩子找到之後,為什麼要辦認親活動報道的意義何在
你能看到隱私這些已經不錯了。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族譜,每一位成員都是族譜在列的。能認回真的是算是大喜事。應該大辦。
按照傳統來說,都要舉行慶祝活動。
你想想為什麼結婚要辦喜宴,還不是向所有的親屬及近鄰宣傳下,不然領了結婚證不就行了。一輩子能有多少個14年?能找回,說實話若是我的話,恨不得和全世界分享,就如結婚一樣。
官方及社會一直都在關注這件事兒,也算是對大家有個完滿的交代,同時也能宣揚正能量,多好!
另外,你覺得,官媒會不經過當事人同意就私自報道,你看看官媒里報道的國某,一看就知道是化名,這還不算是當事人的隱私保護么。
『柒』 孩子從小被送養,自己年齡大又想認回,你如何看待這樣的行為
可以理解,但不太認同。無論當初出於什麼原因把孩子送走,現在老了,人家把孩子養大了,想要認回去,這根本不現實。但也算情有可原,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小時候出於無奈送人了,長大後條件變好了,認親也算是可以理解的。
就拿我知道的一個領養事件來說吧,當初他們家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是一子一女,身體挺好的,也非常健康,而老三就是體弱多病,且家人還有些嫌棄他。最後把他過繼給了另一個村子的人。然後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老大、老二過得雖然不錯,但也不算孝敬,這老兩口想起老三來了,聽說他過得不錯,且考上了大學,也賺了不少錢,於是就萌生了找老三要養老錢的想法。但老三肯定不幹啊,當初三個孩子為什麼把他送走?既然送走了肯定就於自己沒關系了,而且自己還要孝敬養父養母。最後的結局不得而知,反正最後老三沒有管親生父母(圖為網路配圖,侵權請告知刪除。
『捌』 結婚前 認親是什麼意思
認親是男方到女方家去,除了準新郎以外還要再有三或者五個男伴,一般要有娘舅、父母的好友和其他人,要求酒量大,除準新郎以外其他人至少要有一斤白酒不倒的量,到時候女方家要根據男方來人提前配備陪酒人員,規矩是一桌十人。禮節我不太知道,不過是兩人那天好像不見面,吃飯也不在女方家裡,酒桌上要給準新郎兩個杯子,兩雙筷子,午飯在鄰居家為多。彩禮根據情況來。我好多年不在家了,只記得這些。
『玖』 孩子認干媽有哪些說法
順便告訴你別太迷信和封建思想啦~,只要他們真心疼你孩子就好.……
這種習俗各地不盡相同,但不會超出三種情況:
1、朋友之間很合的來,認個乾爹媽經常走動走動,加深感情。
2、多個朋友多條路,干親之間優勢互補,在調動、升遷、就業等方面可互相幫助。
3、帶迷信色彩。多是相面的說孩子犯這沖那,得找個什麼屬相的乾爹媽才能免災。
每年都要送雞蛋的,是希望乾爸媽將乾子女視如己出的意思,別的也沒什麼講究
聽老人們說就是當生下來的時候,孩子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不好養,所以就去「認乾爸、干媽」。而關於「認乾爸、干媽」也是有一個儀式的,還要准備大禮,具體要多少,我也不清楚了,老的時候就是紅包啊,還有穀子,最少好像是40斤,還有衣服,然後還有應該是豬肉,大大的一塊,和穀子一起擔著去「認乾爸、干媽」。後面應該是還有的,還要祭祖什麼的。
焦作新聞網訊
認義父義母,在老焦作被稱為「認乾爹(大)、干媽」。在過去,人們認為:小孩認義父義母是為了好養活,尤其喜歡認兒女多的人或貧寒的人家作義父義母,理由是兒女成群的人家,孩子們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貧寒人家的兒童大抵較多,也不嬌貴,反而會長大;還有兩方家長為了增進兩家情感,於是認對方的兒女作義子義女,為的是多一門親戚來往。全國各地都有認親的習慣,但是禮節習俗卻各自不同,現在就說一下老焦作「認乾爹、干媽」的禮節習俗。
不過,老焦作人認為:認干媽、乾爹會對干媽、乾爹自己親生的子女不利,所以不是至親好友,從不敢答應比較生疏的人的要求;而且認干親雙方要互相送禮,並擺酒席。以後每年三節兩壽,干兒子、乾女兒家都要送禮,作乾爹、干媽的也要回禮,所以不是富厚之家也應酬不起。
認干親是喜事,自然要選個吉利的日子舉行儀式。那天,孩子的親生父母要准備酒席,還要替自己的孩子預備好孝敬乾爹、干媽的禮物。這份禮物最重要的是乾爹的帽子,干媽的鞋子,還要配上衣料之類。乾爹、干媽也要送給干兒子、乾女兒一些禮物。其中一定要有飯碗、筷子和一個長命鎖,還有一套小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兜肚等等。有錢人家都是到首飾店定打銀碗、銀筷子,否則就到寺廟那裡去買木碗,決不用瓷碗,免得被小孩失手打碎,那是很不吉利的事。普通人家認干親的儀式,由於經濟上不寬裕,就簡單多了。只要孩子正式向乾爹、干媽磕三個頭,改口稱呼乾爹、干媽,同時互相象徵性的贈送些禮物,就算完成。如果認干親時孩子較小,特別嬌貴,那麼認干媽時,干媽還要穿上一條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由旁人抱著孩子由褲襠里鑽出來,意思是和親生的孩子一樣,然後干媽給他帶上長命鎖,起個乳名,以後就用乾爹干媽所贈的碗筷吃飯。意思是:是他家的孩子,吃他家的飯,就和親生的父母不相幹了,從此借乾爹、干媽的福氣,必可康強長壽。
我想人們認干親的原因,一是為了兒女,二也是為了點綴生活,才想出種種辦法來找熱鬧、解除寂寞。因此認干親這類的事固然是因迷信而起,可還帶著很濃厚的人情味兒。到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經濟上也寬裕多了,認干親的現象似乎比以往還多,不過已沒有什麼迷信色彩了,純粹是為了點綴生活而已,程序更是簡單多了。比如我兒子就認了三個乾爹(均為我的好朋友)、一個干媽(我妻子的好朋友),我們夫妻二人也認了一個干兒子、一個乾女兒,相互之間只是口頭上說說就算認了,平時和節假日帶上孩子經常相互走動走動,讓大人和孩子們增添些感情。
成都現在民間也很普遍的迷信習俗。
小兒多病不好帶,即被認為犯了「關煞」(遇到難關或凶神),就要為小孩找一屬相相生(由五行推算)的人作乾爹,以保平安,俗稱「拜寄」,一般是找親朋好友。屆時,小孩父母要備辦禮品,帶上小孩敬拜乾爹、干媽,然後由乾爹給孩子取名,並賞賜錢物。
還有一種是撞乾爹,俗稱認「保保」、「撞橋關」、「射將軍箭」。先由算命先生選定地點(一般是橋頭),屆時備酒菜、香燭和竹製弓箭等候。當遇著第一個成年男人時即上前攔著認乾爹,說明孩子犯有「關煞」,不好帶,請求射箭去「關煞」,然後向乾爹敬酒菜,孩子行跪拜禮,乾爹給孩子取吉祥的名字,贈錢,禮畢,各自分手。有的日後便認作親戚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