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安葬孩子
❶ 歷史上劉邦三次把兩個孩子扔下馬車,這是為何
劉邦在和原配呂雉結婚以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劉肥,後來,呂雉又為他生下劉盈和魯元公主。當初,劉邦作為一個沛縣泗水亭亭長,能夠娶到呂雉,算是攀了高枝,呂雉對這兩個孩子十分疼愛,劉邦自然也寵愛著他們。
而夏侯嬰之所以能夠捨命相救,也不全是為了劉邦的大業考慮,更多的是為了自保。倘若他順從劉邦,拋下了劉盈和魯元公主,事後肯定要替劉邦背黑鍋,更何況這對兒女是呂雉所生,即便是劉邦不追究他的責任,呂後也勢必不會輕饒他,所以無論如何,夏侯嬰都不會拋下劉盈和魯元公主的。
❷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是怎麼處置劉邦的八個兒子的
漢高祖劉邦一共八個兒子,即長子劉肥、次子劉盈、三子劉如意、四子劉恆、五子劉恢、六子劉友、七子劉長、八子劉建。
劉邦生前把八個兒子都安排的妥妥當當,嫡長子劉盈立為太子,其他的兒子都封了王,不過有一點沒有隨了心願,就是改換太子失敗,但劉邦還是無奈的閉上雙眼。
然而讓劉邦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死後的十多年後,八個兒子命運多舛,並沒有享受到做為皇子的那份福祿,總之下場何止一個慘字了得!
(劉邦劇照)
七、撫養劉長
劉長是個苦命的孩子,從小沒娘,因此不但沒有被呂後迫害,呂後還將其養育成人,可能就是因為呂後發現他是個沒娘的孩子,而動了惻隱之心。
劉長是劉邦的第七個兒子,母親趙姬是劉邦女婿張敖的一個小妾。劉邦北擊匈奴途經趙國,張敖將自己的小妾獻出侍奉岳父,劉邦老當益壯、箭無虛發,致使趙姬懷孕。後來張敖大臣貫高欲行刺劉邦被告發,劉邦將張敖大臣及妃嬪全部關入大牢准備處死,趙姬託人轉告劉邦懷有他的身孕,幾次三番,劉邦都不予理睬。
趙姬羞憤不已,生下劉長不久便自殺了,於是呂雉只好做了孩子的繼母。英布造反被滅後,劉邦封劉長為淮南王。漢文帝繼位後,劉長不服從朝廷法令,自立一國,並蓄意謀反。後來文帝將其抓捕,後又念兄弟之情將赦免,流放蜀地,途中劉長自虐絕食而死。英年25歲。
八、絕後劉建
劉建是劉邦最小的兒子,生母不詳。燕王盧綰叛逃匈奴後,劉邦將劉建封為燕王。劉建死因不詳,據說是在行獵時發生意外摔死。推測壽命不超20歲。劉建去世不久,呂後派人將其子嗣殺死,劉建絕後。
❸ 劉邦一向仁慈,為什麼將自己的親生兒女扔下馬車
劉邦的仁慈是當事情對他沒有危害的時候,如果損害了劉邦的利息他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劉邦漢代的開國君主,雖然劉邦開創了漢朝,但是在歷史上人們對他的請評價褒貶不一。有很多人認為他為人陰險狡詐沒有君子的坦坦盪盪。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貶劉邦褒項羽的原因。劉邦這個人非常的審時度勢,他對待事情可以迅速做出判斷。
劉邦這個人非常的狠辣,這從後來他的開國功臣的結局中可以看出來。劉邦為人多疑,在漢朝建立後開國功臣卻大多是悲劇收場。蕭何、夏侯嬰等人的結局都是悲劇收場,劉邦的不信任導致了這一切。劉邦本質上是個心狠手辣的人。
❹ 建立漢朝的劉邦,為何他曾將自己的一雙兒女狠心推下馬車
建立漢朝的劉邦,為何他曾將自己的一雙兒女狠心推下馬車?
劉邦的這雙兒女是呂後所生,兒子叫劉盈,女兒叫劉樂。劉邦去世後,皇位傳給了劉盈,這就是漢惠帝。劉樂就是魯元公主,劉邦唯一的女兒,劉邦將她許配給了趙王張敖(繼承父親張耳王位)。如果從表面上看,劉邦對兩個孩子不錯,一個在眾多兒子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另一個嫁給諸侯王,貴為王後。而實際看來,劉邦或對兩個孩子並不是很上心,或許這本就是帝王之家的一個普遍現象。因為權力、利益是他們永遠無法繞開的羈絆。
反過來講,之前劉邦廢劉盈太子之位也好,搶女婿封國也罷,其目的不過是為江山社稷著想。因為只有通過換太子,才能達到削弱呂後實力的最終目的。後來呂後稱制的事實,證明了劉邦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
❺ 劉邦為什麼將與趙姬生的兒子劉長交給呂後去撫養
劉邦對於自盡而死的趙姬十分愧疚,讓呂後養育是自我救贖;交給呂後撫養,更為放心,也更利於劉長成長;發現呂後喜歡劉長,能夠做到悉心照料,因此把劉長交給呂後撫養。
一、劉邦因趙姬自殺心生愧疚,把劉長交給呂後撫養完成自我救贖。
劉邦因為趙國刺殺之事,十分氣憤,對於趙姬在獄中的請求沒有重視。劉邦得知趙姬在獄中產下劉長之後自盡而死,心中十分後悔,對趙姬充滿愧疚,就通過讓呂後撫養劉長的方式,來彌補冷落趙姬的缺憾。這是劉邦內心的自我救贖。
總結
劉邦通過讓呂後悉心照料趙姬之子劉長的方式,緩解自己的愧疚心理,這是劉邦救贖自己錯怪趙姬的方式。而且呂後喜歡劉長,耐心撫養劉長長大成人,也能夠讓劉邦更為放心。因此劉邦會做出以上決定。
❻ 薄太後去世,為何不與丈夫劉邦合葬,而要葬在兒子漢文帝附近
其實我認為劉恆這樣做,反而是為了遵守祖制。眾所周知,漢文帝之前還有一位皇帝,就是漢惠帝劉盈,劉盈是劉恆的哥哥,而不是父親。漢初的時候,特別推崇“昭穆制度”,什麼是昭穆制度呢?簡單來說,就是始祖位於宗廟正中間,然後子孫依次排在左右兩列,左為昭,右為穆。
就以西漢皇帝舉例,漢高祖劉邦是始祖,他的長陵就位於正中,他的兒子劉盈就是昭,死後葬在劉邦左邊。後來的漢景帝是劉邦的孫子,他就為穆,死後葬在劉邦的右邊。接下來也就按照一左一右這樣排列下去。
而漢文帝的身份十分尷尬,因為他是劉邦的兒子,按理來說應該葬在劉邦的左邊,可左邊已經有劉盈了。他繼續葬在左邊,就等於不尊重劉盈,如果葬在右邊,那他就成了劉盈的兒子,劉邦的孫子,輩分就亂套了。再說他這樣做,接下來他的兒子又該怎麼葬呢?因此漢文帝才另選墓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也沒有違背祖制。
民間還流傳了一種說法,就是漢文帝並不是劉邦的兒子,而是魏豹的遺腹子。因此薄太後去世以後,就不敢去見劉邦,這才選擇另選墓地。這一點我是不太贊同的,畢竟薄姬被劉邦納入後宮,過了一年才被劉邦寵幸,如果劉恆真是遺腹子,薄姬不可能懷孕那麼長時間。
其實漢文帝和薄太後的決定,都沒有違背漢朝的禮制,同時也合情合理。漢文帝不葬在父親左邊,既保全了哥哥劉盈的顏面,又為子孫解決了難題。後來的漢宣帝劉詢,也是出於“昭穆制度”的考慮,將陵墓選在了西安東郊。
因為劉詢是廢太子劉據的孫子,是漢昭帝劉弗陵的侄孫,他便不能以漢昭帝之子的身份,繼續葬在長陵的兩列。而薄太後的決定,既沒有違背妾室不能與皇帝合葬的禮制,也讓她得以和兒子團聚。
❼ 劉邦是如何看待虞姬的為什麼她死後要厚葬她呢
劉邦是如何看待虞姬的?為什麼她死後要厚葬她呢?當初劉邦和項羽為了奪取天下,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在這場戰斗中,流傳著劉邦拋棄妻子的謠言。 那一年,劉邦舉兵,呂雉被留在沛縣的家裡侍奉公婆,照顧孩子。 在那之後,他們也聚集了很多距離。 這一年,劉邦成功滅秦,剩下的是他和項羽之間不可避免的決戰。
另外,當初劉邦剛入關,迷戀咸陽的女色不考慮戰爭,樊噲幾乎放棄了老鴇的美色,專注於戰爭。 對好色之徒來說,劉邦會迷戀女色不顧妻兒的事業,所以能放棄關中美女的,只有虞姬吧。 目的是全力戰勝楚王,得到虞姬。 虞姬在她心裡只有楚王,她知道楚王不活著,所以不讓項羽死在她面前。 虞姬也知道劉邦的人品,以及落入他手裡的結局,所以項羽四面楚歌時自詡酒和歌,寧死也拒絕成為漢王的戰利品,一代紅顏從此香滅玉,與西楚霸王之間也成了霸王別姬的勵志話語。
❽ 劉邦的妃子薄姬為何死後沒和劉邦合葬,而是和兒子劉恆葬在一起
薄姬雖然為劉邦生下皇子劉恆,可是劉邦在世的時候,對薄姬母子其實並沒有多少恩寵,她也沒有因為生下皇子母憑子貴,而且雖然當時呂後對劉邦後宮之人非常狠辣,但是對薄姬卻很寬仁。所以薄姬死後,一是感恩呂後的恩德,二是對劉邦這個夫君感情不深,所以她才會要求死後與兒子劉恆藏在一起。
再看劉邦,雖然劉邦寵幸了薄姬,可是劉邦寵幸完了薄姬之後,薄姬就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劉邦了。就算劉邦不念及夫妻之情,至少薄姬給劉邦生下了一個皇子,可是劉邦當時因為非常寵愛戚夫人,所以也特別疼愛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劉如意成了劉邦心尖上的寶貝,而薄姬的兒子劉恆便成了草棒棒,這天壤之別哪個母親估計都很難以接受。所以薄姬對劉邦也沒有多少感情而言,因此才會在自己死後沒和劉邦合葬,而是和兒子劉恆葬在一起。
❾ 薄太後去世,為何不與丈夫劉邦合葬,而要葬在兒子漢文帝附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介紹一下薄太後的人物背景
薄姬(?―前155年)漢高祖劉邦嬪妃、漢文帝劉恆生母。早年嫁給魏王魏豹。魏豹為韓信所敗後,其妻妾被充入漢王後宮,薄姬並不受寵愛,生下兒子代王劉恆後,更少有侍寢機會。
南陵
呂後和漢高祖是一代人,而劉邦的長陵已經有呂後與其合葬了,薄姬身份又十分尊貴,葬在何處合適呢?
漢文帝劉恆死後兩年薄太後去世,去世前留下遺詔要藏於白鹿原上,遙望兒子劉恆的陵墓,這不得不說是一片拳拳愛子之心。我們看薄太後晚年的地位,自己葬在何處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正是因為薄太後仁厚的性格和與漢文帝劉恆的感情,薄太後才在去世前決定要單獨葬在南陵。
以上就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