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青娥為什麼拋棄孩子
A. 聊齋志異的知識點歸納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齡,被後世人稱為文言文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聊齋志異的知識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聊齋志異的知識歸納
1. 《促織》
《促織》寫明朝宣德皇帝好玩促織(蟋蟀),責令地方上每年給他進貢,致使促織也成了可居的奇貨,「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華陽縣有位叫成名的人,因為交不出應征的促織,被打得「兩股間濃血流離」。
受女巫的指引,成名好不容易捉到一隻促織,卻又被小兒子不慎弄死了,小兒子因為害怕父親責怪,竟投井自殺。後來,兒子的靈魂化成一隻促織,能征善戰,成名因此受到了賞賜,成了秀才,還發了大財。
一隻蟋蟀,竟然決定了人的生死!這是血淚的控訴,也是絕妙的諷刺。
這種反映社會黑暗,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的作品,還有《紅玉》《夢狼》《竇氏》等。
2. 《青娥》
《青娥》寫霍桓對青娥一見鍾情,卻無法與之相會,後從一個道士那裡得到了一把斫石如泥的小鏟,挖開牆壁,與青娥相見,並贏得了青娥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又受到女方家庭的阻撓,幾經周折,才在縣令的幫助下成了親。
幾年之後,青娥又被父親招到深山。霍桓找到山裡,用那把小鏟奮力「鑿石攻進,且攻且罵」,終於把青娥接到家裡。
這個 故事 歌頌了這些青年男女之間純真的愛情,譴責了阻撓、破壞這種愛情的封建勢力,表現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聊齋志異》中,這種描寫理想 愛情的故事 很多,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鴉頭》等。
3.《司文郎》
《 司文郎》寫了一個有特異功能的瞎眼和尚,只要在他面前把一篇八股文燒掉,他用鼻子嗅一嗅,就能立刻說出 文章 的好壞。 書生王平子虛心好學,受過高人指點;餘杭生則慣好吹牛,對寫文章一竅不通。倆人一起來向瞎眼和尚請教。
和尚嗅過王平子的文章後說:「君初法大家,雖未逼真,亦近似矣。」又嗅餘杭生的文章,嗅一篇便「咳逆數聲」,連呼「勿再投矣」!
可是應試的結果卻是王平子落第,餘杭生高中。和尚感嘆地說:「仆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簾中人並鼻盲矣。」這是多麼辛辣的諷刺!
這種揭露科舉制度的腐敗和弊端,控訴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毒害的作品,還有《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王子安》等。
4.《席方平》
《席方平》中,席方平在冥司告狀的過程中受到嚴刑拷打,城隍、郡司又許以千金,他均不為所動。到了冥王那裡,又受笞刑,他喊道:「受笞允當,誰叫我無錢耶! 」冥王又把他放在火床上,「骨肉焦黑,苦不得死」。 冥王問他:「敢再訟乎?」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必訟!」冥王又命令把他鋸成兩半。雖是「痛不可禁」,他卻「忍而不號 」。
他的這種精神使得行刑的小鬼也不由地發出「壯哉此漢」的贊嘆。冥王沒有辦法,只好又來軟的,叫他回到陽間,答應讓他發財,給他增壽,並當場把這些寫在生死簿上。但他毫不動心,終於在二郎神那裡告了一狀,取得了最後勝利。
這種歌頌被壓迫人民對惡勢力的抗爭的作品,還有《商三官》《向杲》等。
5.《嶗山道士》
《嶗山道士》寫一個慕道的王生往勞山拜師學道,卻又受不了山中艱苦的勞動生活,終於半途而廢。
臨行前,他請老師教給他穿牆之術,老師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告訴他,法術不能亂用,否則就不靈了。他回到家裡,卻馬上向妻子吹噓自己的本領。妻子不信,他便當場試驗,結果一頭撞在牆上,額頭上鼓起一個大包。作者在篇末說:
「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
顯然,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就是要諷刺王生這一類喜高名、好賣弄,卻又不願付出艱苦的勞動去學一點真本事的人。
這類故事 總結 了生活中的 經驗 教訓, 教育 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還有《種梨》《畫皮》《瞳人語》《狼》等。
聊齋志異的作品概述
《聊齋志異》,簡稱 《聊齋》,俗名 《鬼狐傳》,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也是 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為蒲松齡 書齋名,「志」為 記載、 記錄,「異」指的是 奇聞異事,因而正如書名所說,其中記述的都是民間或作者虛構的荒誕、離奇的故事。 《聊齋志異》共有短篇小說431篇,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來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其內容大致有四類:
1. 才子佳人式的 愛情故事 。這類故事在《聊齋志異》里為數最多,也是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的,如《嬰寧》《青鳳》《連瑣》《連城》《魯公女》等。此類故事情節大多為富有才情的書生或公子在打發孤獨寂寞的讀書生活過程中,偶遇由鬼怪狐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兩人一見鍾情後,由於各種原因又暫時分別,此後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學者指出,聯系蒲松齡的個人生活情況,有理由認為這正是由他自身孤獨寂寞的際遇而產生的幻想。蒲松齡大半生都是離妻別子,孤身一人在縉紳之家坐館教書。他在長期寂寞孤苦的獨身生活中產生了希求艷遇的幻想。然而他的這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便假借鬼狐故事聊以自慰。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故事雖然在情節上大致相仿,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卻各有千秋。嬰寧天真無邪,青鳳溫柔羞澀,連瑣才華出眾……均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們一般都是鬼狐仙怪,卻無妖鬼之氣,而是「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在她們身上寄予了作者對於理想女性和理想愛情的嚮往。她們不外乎都是才貌雙全,溫柔良善,堅貞而痴情,具有女子優良的品行。她們選擇愛人,也不以身世門第論高低,而是重在以才德取人。最重要的是,她們能夠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自我犧牲,沖破現實的層層阻隔,最終和愛人團圓。
2. 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友情故事也是蒲松齡看重的一部分,如《葉生》《田七郎》《嬌娜》《蛇人》等。這類故事無論在風格上還是內容上都各有不同。《葉生》在很多學者看來是一篇作者感懷身世的自況之作。同時,也講述了葉生報答知遇之恩的故事。《田七郎》報的不是知己的知遇之恩,卻是朋友的扶助之義。《嬌娜》故事中盡管也有愛情故事,但是友情故事也是一條主線。這是一種有別於同性情誼又異於夫妻情愛的男女之間的友誼。而《蛇人》則是人與蛇、蛇與蛇之間的友情,以人與蛇、蛇與蛇之間的深厚情誼來反襯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
3. 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這類故事雖然多寫鬼怪狐妖,但實際上是藉此來反映廣闊的社會內容。它主要有兩個方面:1.抨擊朝廷腐敗黑暗,豪強仗勢欺人,民冤深重而不得伸,最後只能採取極端手段或是藉助鬼狐仙怪的法力,或是以犧牲復仇者生命為代價,才使善惡得果報,如《夢狼》《紅玉》《商三娘》等。《夢狼》則深刻揭示了當時官員冷酷兇殘的虎狼本相。《紅玉》講述了一個叫紅玉的狐女幫助自己愛人懲罰惡人的故事。《商三娘》則更為慘烈,是一個弱質女流為了復仇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2.揭露科舉弊端和科場腐敗,也表達了科舉失意的無奈和不平,如《司文郎》《賈奉雉》《王子安》《續黃粱》等。此類故事多以諷刺的手法來表現。《司文郎》《賈奉雉》均以戲謔的方式諷刺主考官的昏聵無能。而《王子安》《續黃粱》等則展露了屢試不第的讀書人,連在夢中都不得及第的可悲可憐,最後也許只能像《羅剎海市》中所說「顯榮富貴,當於蜃樓海市中求之耳」。
4. 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如《嶗山道士》《畫皮》《罵鴨》《雨錢》等。此類故事教育訓誡的意味很濃,但是總體看來卻不流於僵化的說教,而是寓庄於諧,發人深省。《嶗山道士》嘲笑了一些人得了一點小利便貪得無厭,有恃無恐,變本加厲以致「觸硬壁而顛蹶不止」的丑態。《畫皮》則諷刺了因貪圖美色而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愚人。
聊齋志異的 讀後感
《聊齋志異》這本書我非常愛讀,我最佩服裡面的崔猛。
崔猛是個世家弟子,性情剛毅,脾氣暴躁。誰要稍微冒犯了他,他就拳腳相加。崔猛喜歡打抱不平,來求他辦事的人絡繹不絕。崔猛雖然脾氣暴躁,但是對母親十分孝順。
崔猛家隔壁有個兇悍的婦人,經常虐待婆婆,婆婆餓得快要死了,兒子偷偷給母親拿點東西吃,這悍婦知道後,就把丈夫罵得狗血噴頭。崔猛十分憤怒,跳過牆去,把悍婦的鼻子、耳朵和唇舌都割掉了,致使她當場死去。我覺得崔猛幹得對。因為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哪一個人聽完這樣的事不痛心呢?
我長大就想做一個崔猛這樣的人,除去天下的禍患,保祖國的平安。
B. 中國歷史上霍青娥的典故
答案不全面,青娥不是東方的原創角色,只是zun用了中國小說,聊齋《青娥》篇的故事。
不過雖然說原型是聊齋的角色,ZUN把青娥加入東方時,在設定上也是做了一定的更改。
以下是《聊齋志異》青娥篇原文
霍恆,字匡九,晉人也。父官縣尉[1],早卒。遺生最幼,聰惠絕人。十
一歲,以神童入泮[2]。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
甥舅焉。同里有武評事者[3],好道,入山不返。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4]。父既隱,立志不嫁。母無奈之。一
日,生於門外瞥見之。童子雖無知,只覺愛之極,而不能言;直告母,使委 禽焉[5]。母知其不可,故難之。生鬱郁不自得。母恐拂兒意,遂托往來者致
意武,果不諧。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
會有一道士在門,手握小鑱[6],長裁尺許。生借閱一過,問:「將何
用?」 答雲:「此劚葯之具[7];物雖微,堅石可入。」生未深信。道士即以斫牆上
石,應手落如腐。生大異之,把玩不擇於手。道士笑曰:「公子愛之,即以 奉贈。」生大喜,酬之以錢,不受而去。持歸,歷試磚石,略無隔閡。頓念
穴牆則美人可見[8],而不知其非法也。更定,逾垣而出,直至武第;凡穴兩
重垣,始達中庭[9]。見小廂中[10],尚有燈火,伏窺之,則青娥卸晚裝矣。
少頃,燭滅,寂無聲。穿墉入[11],女已熟眠。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 女郎驚覺,必遭呵逐,遂潛伏綉被之側,略聞香息,心願竊慰。而半夜經營,
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女醒,聞鼻氣休休;開目,見穴隙亮入。 大駭,暗搖婢醒,拔關輕出[12],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則見一
總角書生[13],酣眠綉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14],遽起,目灼灼
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眾指為賊,恐呵之。始出涕曰:「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15]。」眾又疑穴數重垣,非童子
所能者。生出鑱以言異。共試之,駭絕,訝為神授。將共告諸夫人。女俯首 沉思,意似不以為可。眾窺知女意,因曰:「此子聲名門第,殊不辱玷。不
如縱之使去,俾復求媒焉。詰旦,假盜以告夫人,如何也?」女不答。眾乃 促生行。生索鑱。共笑曰:「騃兒童!猶不忘凶器耶?」生覷枕邊,有鳳釵
一股,陰納袖中。已為婢子所窺,急白之。女不言亦不怒。一媼拍頸曰:「莫 道他騃若,若小意念乖絕也[16]。」乃曳之,仍自竇中出。既歸,不敢實告母,
但囑母復媒致之。母不忍顯拒,惟遍托媒氏,急為別覓良姻。青娥知之,中 情皇急,陰使腹心者風示媼。媼說,托媒往。會小婢漏泄前事,武夫人辱之,
不勝恚憤。媒至,益觸其怒,以杖畫地[17],罵生並及其母。媒懼竄歸,具 述其狀。生母亦怒曰:「不肖兒所為,我都夢夢[18]。何遂以無禮相加!當
交股時,何不將盪兒淫女一並殺卻?」由是見其親屬,輒便披訴[19]。女聞, 愧欲死。武夫人大悔,而不能禁之使勿言也。女陰使人婉致生母,且矢之以
不他[20],其詞悲切。母感之,乃不復言;而論親之媒,亦遂輟矣。會秦中
歐公宰是邑[21],見生文,深器之[22],時召入內署,極意優寵。一日,問 生:「婚乎?」答言:「未。」細詰之,對曰:「夙與故武評事女小有盟約;
後以微嫌[23],遂致中寢。」問:「猶願之否[24]?」生■然不言。公笑曰:「我當為子成之。」即委縣尉、教諭[25],納幣於武[26]。夫人喜,
婚乃定。 逾歲,娶歸。女入門,乃以■擲地曰:「此寇盜物,可將去!」生笑曰:「勿 忘媒妁。」珍佩之,恆不去身。
女為人溫良寡默[27],一日三朝其母;餘惟閉門寂坐,不甚留心家務。
母或以吊皮他住,則事事經紀,罔不井井。年余,生一子孟仙。一切委之乳
保[28],似亦不甚顧惜。又四五年,忽謂生曰:「歡愛之緣,於茲八載。今離長會短,可將奈何!」生驚問之,即已默默,盛妝拜母,返身入室。追而
詰之,則仰眠榻上而氣絕矣。母子痛悼,購良材而葬之。母已衰邁,每每抱 子思母,如摧肺肝,由是遘病[29],遂憊不起。逆害飲食[30],但思魚羹,
而近地則無,百里外始可購致。時廝騎皆被差遣;生性純孝,急不可待,懷 資獨往,晝夜無停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兩足跛踦[31],步不能咫。後
一叟至,問曰:「足得毋泡乎[32]?」生唯唯。叟便曳坐路隅,敲石取火,
以紙裹葯末,熏生兩足訖。試使行,不惟痛止,兼益矯健。感極申謝。叟問:「何事汲汲[33]?」答以母病,因歷道所由。叟問:「何不另娶?」答雲:「未得
佳者。」叟遙指山村曰:「此處有一佳人,倘能從我去,仆當為君作 伐。」生辭以母病待魚,姑不遑暇。叟乃拱手,約以異日入村,但問老王,
乃別而去。生歸,烹魚獻母。母略進,數日尋廖。乃命仆馬往尋叟。至舊處,迷村所在。周章逾時[34],夕暾漸墜[35];山谷甚雜,又不可
以極望。乃與仆上山頭,以瞻里落;而山徑崎嶇,苦不可復騎,跋履而上, 昧色籠煙矣[36]。蹀躞四望,更無村落。方將下山,而歸路已迷。心中燥火
如燒。荒竄間,冥墮絕壁[37]。幸數尺下有一線荒台,墜卧其上,闊僅容身, 下視黑不見底。懼極,不敢少動。又幸崖邊皆生小樹,約體如欄。移時,見
足傍有小洞口;心竊喜,以背著石,螬行而入[38]。意稍穩,冀天明可以呼
救。少頃,深處有光如星點。漸近之,約三四里許,忽睹廊舍,並無釭燭[39],
而光明若晝。一麗人自房中出,視之,則青娥也。見生,驚曰:「郎何能來?」 生不暇陳,抱祛嗚惻[40]。女勸止之。問母及兒,生悉述苦況,女亦慘然。
生曰:「卿死年余,此得無冥間耶?」女曰:「非也,此乃仙府。曩時非死, 所瘞,一竹杖耳。郎今來,仙緣有分也。」因導令朝父,則一修髯丈夫[41],
坐堂上;生趨拜。女白:「霍郎來。」翁驚起,握手略道平紊[42]。曰:「婿 來大好,分當留此。」生辭以母望,不能久留。翁曰:「我亦知之。但遲三
數日,即亦何傷。」乃餌以餚酒,即令婢設榻於西堂,施錦■焉。生既退, 約女同榻寢。女卻之曰:「此何處,可容狎褻?」生捉臂不舍。窗外婢子笑
聲嗤然,女益慚。方爭拒間,翁入,叱曰:「俗骨污吾洞府!宜即去!」生 素負氣,愧不能忍,作色曰:「兒女之情,人所不免,長者何當伺我?無難
即去,但令女須便將去。」翁無辭,招女隨之,啟後戶送之;賺生離門,父 子闔扉去。回首峭壁峰岩,無少隙縫,隻影煢煢[43],罔所歸適。視天上斜
月高揭[44],星斗已稀。悵悵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號,迄無應者[45]。
憤極,腰中出■,鑿石攻進,且攻且罵。瞬息洞入三四尺許,隱隱聞人語曰:「孽障哉[46]!」生奮力鑿益急。忽洞底豁開二扉,推娥出曰:「可去,可
去!」壁即復合。女怨曰:「既愛我為婦,豈有待丈人如此者?是何處老道 士,授汝凶器,將人纏混欲死?」生得女,意願已慰,不復置辨;但憂路險
難歸。女折兩枝,各跨其一,即比為馬,行且駛,俄頃至家。時失生已七日 矣。
初,生之與仆相失也,覓之不得,歸而告母。母遣人窮搜山谷[47],並
無蹤緒。正憂惶無所[48],聞子自歸,歡喜承迎。舉首見婦,幾駭絕。生略 述之,母益忻慰。女以形跡詭異,慮駭物聽,求即播遷。母從之。異郡有別
業,刻期徙往,人莫之知。偕居十八年,生一女,適同邑李氏。後母壽終。 女謂生曰:「吾家茅田中,有雉■八卵[49],其地可葬。汝父子扶櫬歸窆。
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50],無庸復來。」生從其言,葬後自返。月余,
孟仙往省之,而父母俱杳。問之老奴,則雲:「赴葬未還。」心知其異,浩嘆而已。孟仙文名甚噪,而困於場屋,四旬不售。後以拔貢入北闈[51],遇
同號生[52],年可十七八,神采俊逸,愛之。視其卷,注順天廩生霍仲仙[53]。
瞪目大駭,因自道姓名。仲仙亦異之,便問鄉貫,孟悉告之。仲仙喜曰:「弟 赴都時,父囑文場中如逢山右霍姓者,吾族也,宜與款接,今果然矣。顧何
以名字相同如此?」孟仙因詰高、曾並嚴、慈姓諱[54],已而驚曰:「是我 父母也!」仲仙疑年齒之不類。孟仙曰:「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
歲乎?」因述往跡,仲仙始信。場後不暇休息,命駕同歸。才到門,家人迎 告,是夜失太翁及夫人所在。兩人大驚。仲仙入而■諸婦,婦言:「昨夕尚
共杯酒,母謂:『汝夫婦少不更事[55]。明日大哥來,吾無慮矣。』早旦入 室,則闃無人矣[56]。」兄弟聞之,頓足悲哀。仲仙猶欲追覓;孟仙以為無
益,乃止。是科仲領鄉薦[57]。以晉中祖墓所在,從兄而歸。猶冀父母尚在 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
異史氏曰:「鑽穴眠榻,其意則痴;鑿壁罵翁,其行則狂;仙人之撮合 之者,惟欲以長生報其孝耳。然既混跡人間,狎生子女,則居而終焉,亦何 不可?乃三十年而屢棄其子,抑獨何哉?異已!」[1]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青娥本不姓霍,因為霍桓的關系才改姓霍。
聊齋本文中,青娥鑿牆用的法器,穿牆用的小鏟,在東方里作為青娥的發簪。
C. 青娥的原文
霍恆,字匡九,晉人也。父官縣尉[1],早卒。遺生最幼,聰惠絕人。十 一歲,以神童入泮[2]。而母過於愛惜,禁不令出庭戶,年十三尚不能辨叔伯 甥舅焉。同里有武評事者[3],好道,入山不返。有女青娥,年十四,美異常倫。幼時竊讀父書,慕何仙姑之為人[4]。父既隱,立志不嫁。母無奈之。一 日,生於門外瞥見之。童子雖無知,只覺愛之極,而不能言;直告母,使委 禽焉[5]。母知其不可,故難之。生鬱郁不自得。母恐拂兒意,遂托往來者致 意武,果不諧。生行思坐籌,無以為計。
會有一道士在門,手握小鑱[6],長裁尺許。生借閱一過,問:「將何用?」 答雲:「此劚葯之具[7];物雖微,堅石可入。」生未深信。道士即以斫牆上 石,應手落如腐。生大異之,把玩不擇於手。道士笑曰:「公子愛之,即以 奉贈。」生大喜,酬之以錢,不受而去。持歸,歷試磚石,略無隔閡。頓念 穴牆則美人可見[8],而不知其非法也。更定,逾垣而出,直至武第;凡穴兩 重垣,始達中庭[9]。見小廂中[10],尚有燈火,伏窺之,則青娥卸晚裝矣。 少頃,燭滅,寂無聲。穿墉入[11],女已熟眠。輕解雙履,悄然登榻;又恐 女郎驚覺,必遭呵逐,遂潛伏綉被之側,略聞香息,心願竊慰。而半夜經營, 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女醒,聞鼻氣休休;開目,見穴隙亮入。 大駭,暗搖婢醒,拔關輕出[12],敲窗喚家人婦,共爇火操杖以往。則見一 總角書生[13],酣眠綉榻;細審,識為霍生。推之始覺[14],遽起,目灼灼 如流星,似亦不大畏懼,但靦然不作一語。眾指為賊,恐呵之。始出涕曰:「我非賊,實以愛娘子故,願以近芳澤耳[15]。」眾又疑穴數重垣,非童子 所能者。生出鑱以言異。共試之,駭絕,訝為神授。將共告諸夫人。女俯首 沉思,意似不以為可。眾窺知女意,因曰:「此子聲名門第,殊不辱玷。不 如縱之使去,俾復求媒焉。詰旦,假盜以告夫人,如何也?」女不答。眾乃 促生行。生索鑱。共笑曰:「騃兒童!猶不忘凶器耶?」生覷枕邊,有鳳釵 一股,陰納袖中。已為婢子所窺,急白之。女不言亦不怒。一媼拍頸曰:「莫 道他騃若,若小意念乖絕也[16]。」乃曳之,仍自竇中出。既歸,不敢實告母, 但囑母復媒致之。母不忍顯拒,惟遍托媒氏,急為別覓良姻。青娥知之,中 情皇急,陰使腹心者風示媼。媼說,托媒往。會小婢漏泄前事,武夫人辱之, 不勝恚憤。媒至,益觸其怒,以杖畫地[17],罵生並及其母。媒懼竄歸,具 述其狀。生母亦怒曰:「不肖兒所為,我都夢夢[18]。何遂以無禮相加!當 交股時,何不將盪兒淫女一並殺卻?」由是見其親屬,輒便披訴[19]。女聞, 愧欲死。武夫人大悔,而不能禁之使勿言也。女陰使人婉致生母,且矢之以 不他[20],其詞悲切。母感之,乃不復言;而論親之媒,亦遂輟矣。會秦中 歐公宰是邑[21],見生文,深器之[22],時召入內署,極意優寵。一日,問 生:「婚乎?」答言:「未。」細詰之,對曰:「夙與故武評事女小有盟約; 後以微嫌[23],遂致中寢。」問:「猶願之否[24]?」生■然不言。公笑曰:「我當為子成之。」即委縣尉、教諭[25],納幣於武[26]。夫人喜,婚乃定。 逾歲,娶歸。女入門,乃以■擲地曰:「此寇盜物,可將去!」生笑曰:「勿 忘媒妁。」珍佩之,恆不去身。
女為人溫良寡默[27],一日三朝其母;餘惟閉門寂坐,不甚留心家務。 母或以吊皮他住,則事事經紀,罔不井井。年余,生一子孟仙。一切委之乳 保[28],似亦不甚顧惜。又四五年,忽謂生曰:「歡愛之緣,於茲八載。今離長會短,可將奈何!」生驚問之,即已默默,盛妝拜母,返身入室。追而 詰之,則仰眠榻上而氣絕矣。母子痛悼,購良材而葬之。母已衰邁,每每抱 子思母,如摧肺肝,由是遘病[29],遂憊不起。逆害飲食[30],但思魚羹, 而近地則無,百里外始可購致。時廝騎皆被差遣;生性純孝,急不可待,懷 資獨往,晝夜無停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兩足跛踦[31],步不能咫。後 一叟至,問曰:「足得毋泡乎[32]?」生唯唯。叟便曳坐路隅,敲石取火, 以紙裹葯末,熏生兩足訖。試使行,不惟痛止,兼益矯健。感極申謝。叟問:「何事汲汲[33]?」答以母病,因歷道所由。叟問:「何不另娶?」答雲:「未得佳者。」叟遙指山村曰:「此處有一佳人,倘能從我去,仆當為君作 伐。」生辭以母病待魚,姑不遑暇。叟乃拱手,約以異日入村,但問老王, 乃別而去。生歸,烹魚獻母。母略進,數日尋廖。乃命仆馬往尋叟。至舊處,迷村所在。周章逾時[34],夕暾漸墜[35];山谷甚雜,又不可 以極望。乃與仆上山頭,以瞻里落;而山徑崎嶇,苦不可復騎,跋履而上, 昧色籠煙矣[36]。蹀躞四望,更無村落。方將下山,而歸路已迷。心中燥火 如燒。荒竄間,冥墮絕壁[37]。幸數尺下有一線荒台,墜卧其上,闊僅容身, 下視黑不見底。懼極,不敢少動。又幸崖邊皆生小樹,約體如欄。移時,見 足傍有小洞口;心竊喜,以背著石,螬行而入[38]。意稍穩,冀天明可以呼 救。少頃,深處有光如星點。漸近之,約三四里許,忽睹廊舍,並無釭燭[39], 而光明若晝。一麗人自房中出,視之,則青娥也。見生,驚曰:「郎何能來?」 生不暇陳,抱祛嗚惻[40]。女勸止之。問母及兒,生悉述苦況,女亦慘然。 生曰:「卿死年余,此得無冥間耶?」女曰:「非也,此乃仙府。曩時非死, 所瘞,一竹杖耳。郎今來,仙緣有分也。」因導令朝父,則一修髯丈夫[41], 坐堂上;生趨拜。女白:「霍郎來。」翁驚起,握手略道平紊[42]。曰:「婿 來大好,分當留此。」生辭以母望,不能久留。翁曰:「我亦知之。但遲三 數日,即亦何傷。」乃餌以餚酒,即令婢設榻於西堂,施錦■焉。生既退, 約女同榻寢。女卻之曰:「此何處,可容狎褻?」生捉臂不舍。窗外婢子笑 聲嗤然,女益慚。方爭拒間,翁入,叱曰:「俗骨污吾洞府!宜即去!」生 素負氣,愧不能忍,作色曰:「兒女之情,人所不免,長者何當伺我?無難 即去,但令女須便將去。」翁無辭,招女隨之,啟後戶送之;賺生離門,父 子闔扉去。回首峭壁峰岩,無少隙縫,隻影煢煢[43],罔所歸適。視天上斜 月高揭[44],星斗已稀。悵悵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號,迄無應者[45]。 憤極,腰中出■,鑿石攻進,且攻且罵。瞬息洞入三四尺許,隱隱聞人語曰:「孽障哉[46]!」生奮力鑿益急。忽洞底豁開二扉,推娥出曰:「可去,可 去!」壁即復合。女怨曰:「既愛我為婦,豈有待丈人如此者?是何處老道 士,授汝凶器,將人纏混欲死?」生得女,意願已慰,不復置辨;但憂路險 難歸。女折兩枝,各跨其一,即比為馬,行且駛,俄頃至家。時失生已七日 矣。
初,生之與仆相失也,覓之不得,歸而告母。母遣人窮搜山谷[47],並 無蹤緒。正憂惶無所[48],聞子自歸,歡喜承迎。舉首見婦,幾駭絕。生略 述之,母益忻慰。女以形跡詭異,慮駭物聽,求即播遷。母從之。異郡有別 業,刻期徙往,人莫之知。偕居十八年,生一女,適同邑李氏。後母壽終。 女謂生曰:「吾家茅田中,有雉■八卵[49],其地可葬。汝父子扶櫬歸窆。 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50],無庸復來。」生從其言,葬後自返。月余, 孟仙往省之,而父母俱杳。問之老奴,則雲:「赴葬未還。」心知其異,浩嘆而已。孟仙文名甚噪,而困於場屋,四旬不售。後以拔貢入北闈[51],遇 同號生[52],年可十七八,神采俊逸,愛之。視其卷,注順天廩生霍仲仙[53]。 瞪目大駭,因自道姓名。仲仙亦異之,便問鄉貫,孟悉告之。仲仙喜曰:「弟 赴都時,父囑文場中如逢山右霍姓者,吾族也,宜與款接,今果然矣。顧何 以名字相同如此?」孟仙因詰高、曾並嚴、慈姓諱[54],已而驚曰:「是我 父母也!」仲仙疑年齒之不類。孟仙曰:「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 歲乎?」因述往跡,仲仙始信。場後不暇休息,命駕同歸。才到門,家人迎 告,是夜失太翁及夫人所在。兩人大驚。仲仙入而■諸婦,婦言:「昨夕尚 共杯酒,母謂:『汝夫婦少不更事[55]。明日大哥來,吾無慮矣。』早旦入 室,則闃無人矣[56]。」兄弟聞之,頓足悲哀。仲仙猶欲追覓;孟仙以為無 益,乃止。是科仲領鄉薦[57]。以晉中祖墓所在,從兄而歸。猶冀父母尚在 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
異史氏曰:「鑽穴眠榻,其意則痴;鑿壁罵翁,其行則狂;仙人之撮合 之者,惟欲以長生報其孝耳。然既混跡人間,狎生子女,則居而終焉,亦何 不可?乃三十年而屢棄其子,抑獨何哉?異已!」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D. 《聊齋志異》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一是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4)聊齋志異青娥為什麼拋棄孩子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此以後,文言小說就雄風難再了。《聊齋志異》之後,雖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但已難成氣候。
《聊齋志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注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文言小說也因此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
這時產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說專集中,沈起鳳的《諧鐸》、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浩歌子的《螢窗異草》等是傳奇體為主的筆記小說,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齋志異》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水平都不及《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後200年間,所刊版本極多。因此人稱:「流播海內,幾於家有其書。」《聊齋志異》不僅在國內深遠,而且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
E. 聊齋志異這是一篇記錄什麼的文章
《聊齋志異》是一部諷刺意味很強的小說集。書中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做了尖刻的諷刺。書中小說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揭露腐朽、弊端叢生的科舉制度,如:《司文郎》描寫盲僧用鼻子辨別文章的好壞,辛辣地諷刺了試官好壞不分,顛倒黑白的丑態。第二類是揭露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的罪惡,《促織》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小說寫了一個皇帝愛鬥蟋蟀,就不斷地讓百姓進貢蟋蟀,一個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親千辛萬苦找來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後來這個孩子變成了一隻蟋蟀,他不僅斗敗了所有的蟋蟀,就連大公雞都不是他的對手。統治者的小小愛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第三類是批判摧殘人性的封建禮教,描寫愛情與婚姻。《聊齋志異》描寫了許多青年男女違抗封建禮教,嚮往自主婚姻的故事。如《連城》、《寄生》、《青娥》等,寫得十分感人。特別是花妖狐魅和人的愛情故事,尤為膾炙人口。
F. 《聊齋志異》主要說了什麼為什麼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
1、主要說的就是一些鬼怪故事,民間奇聞異事。
2、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原因:《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