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毛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帶孩子

毛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帶孩子

發布時間: 2022-09-14 11:57:51

㈠ 毛澤東的故事

毛澤東小時侯的故事
一代偉人毛澤東於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的上屋場。
韶山沖是個美麗的地方,群山懷抱,綠樹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這種房屋當地稱作"一擔柴"式民居。房屋的牆都是用土磚砌的,一多半蓋著青瓦,另一小半蓋著稻草。毛澤東就出生在那青瓦屋裡。這里叫上屋場。毛澤東的家門口有兩個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澤東的父親叫毛順生。毛順生只讀過兩年書,7歲就當家理事,但繼承的卻是一大筆欠債,不得已去當了幾年兵,回來以後在家務農。他聰明能幹,善於經商,還作糧食和豬牛生意,很快就還清了債,贖回了15畝稻田,日子越過越好。
毛澤東的母親叫文七妹,娘家離韶山沖只10幾里地,與韶山沖只隔著一座雲盤山,在湘鄉縣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長得清秀,圓臉龐,寬前額,聰慧又善良,勤勞又儉朴,樂於助人,每逢災荒之年,常接濟窮人,深得鄉親們的贊譽。
毛澤東出生以後,父母非常高興,滿月的時候做"三朝酒",專門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毛澤東",字潤之。毛澤東滿月以後,母親文七妹把他帶到了外婆家。外婆非常疼愛這個外孫。就請算命先生給外孫測了八字,說要平安長大成人,必須拜一個長壽的乾娘。誰長壽呢?外婆認為後山那塊兩丈多高的石頭最長壽。於是,選了個黃道吉日置辦了香燭酒醴,把毛澤東抱到那塊大石頭前面,讓他作了個揖,拜這塊大石頭為"乾娘",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石三",按當地的習慣就叫他"石三伢子"。外婆捨不得外孫,毛澤東就留在外婆家,一直到4歲。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誇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鬍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quot;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鬍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麼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鬍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鬍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鬍子老頭,還把紅風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鬍子老頭大吃一驚,心想: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膽量和聰明,真是少見。
毛澤東在外婆家住的時候,他的八舅開了一個家館教孩子們讀書。4歲的石三伢子跟著去當"旁聽生"。幾個弟兄背書的時候,因為他們平時貪玩,一個個都憋得滿頭大汗,臉漲得通紅,誰也背不下來。這時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來,說:"八舅,讓我背吧!"八舅驚奇地說:"你能背嗎?""我能背下來,不信,你聽!"石三伢子從容地"趙錢孫李,周武鄭王…"一氣背了下來,一個字不錯。外婆聽說這件事以後,高興地說:"石三伢子真是聰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石三伢子6歲就開始跟著大人幹活。他常和幾個小夥伴去放牛。小孩子貪玩,玩高興了,就忘牛,不是讓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飽。怎麼才能又讓牛吃得飽,又玩得好呢?石三伢子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小夥伴們組織起來,一夥人放牛,一夥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後,把牛拴起來,讓它們吃割來的青草,小夥伴們就可以做游戲,講故事。

一次"勝利的罷工"
石三伢子在10歲的時候,為了反抗父親和老師,曾經離家逃學。32年以後,1936年的秋天,毛澤東在陝北一個窯洞里接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時,曾經有趣地把那次離家逃學稱作"勝利罷工"。
這是怎麼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門口有兩口池塘,有一位叫鄒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開了一個私塾,私塾建的像一個祠堂,青磚灰瓦,四個屋角上都有一個高高的風火垛子,蠻氣派。私塾辦在了廂房的樓上,只有七、八張桌子。
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滿17歲。毛順生把兒子從唐家坨接回家,准備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書。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見過鄒先生,就對著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個頭,就算拜了師。
鄒春培老先生對孩子有名的嚴厲,經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罰站、罰跪。那時候的老師都信奉"不打不罵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為聰明好學,從來沒有挨過板子。
鄒老先生挺喜歡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歡他的倔勁。你看別的孩子,總是大聲的朗讀,聲音一個比一個高。可是,石三伢子念書,總是不出聲,鄒老先生以為他不好好學。可是,讓他背書的時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一天上課的時候,鄒先生讓石三伢子背書,按規矩,背書要站起來。可石三伢子說什麼也不站起來,就要坐著背。他說:"先生坐著,我也坐著!"鄒老先生拿他沒辦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
這一天,鄒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讓學生們自己念書。
七八個學生坐在屋裡,念著念著不耐煩了。正是三伏天,熱得不行,坐在木樓上就像在蒸籠里。有人提議到樹林里捉斑鳩,還有人提議到稻田裡捉泥鰍,而石三伢子提議到池塘里去洗澡,又涼快,又可以學游泳。大家聽了都贊成。幾個孩子脫光衣服跳進了池塘。有會水的,不一會兒就游到了池塘中間,不會水的,就在池塘邊洗澡。天氣很熱,孩子們在水裡越玩越高興。
就在幾個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興的時候,鄒老先生吃酒回來了。他看到學生們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氣。
幾個學生被叫到了屋裡在孔夫子像前罰跪,混身水淋淋的嚇得戰戰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說:"洗澡是我帶的頭,要打就打我吧!"
鄒老先生氣得火冒三丈,舉起二指寬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轉身跑下了樓。鄒老生氣得混身發抖,追下了樓,學生們也跟著跑下了樓。
鄒老先生一口氣跑到了毛家。毛順生正在和僱工們一起舂米,見鄒老生氣呼呼地跑來,不知怎麼回事。鄒老先生喘著氣,大聲地對毛順生嚷道:"你們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順生歷來家教很嚴,一聽兒子在私塾不好好學,帶頭鬧事,氣得大聲說道:"這還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鄒老先生一塊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頭就跑,毛順生哪裡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腳,罵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這沒王法的東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親的脾氣比鄒老先生還暴躁,他不敢回家。這時候,回到家裡,肯定要挨一頓打,連母親也勸不住。
石三伢子拚命地跑,決定不回家了。
石三伢子跑了出來,可是,到哪兒去呢?
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親肯定會找到他。
他漫無目的地走著。他想如今皇帝廢除科舉,省城長沙、湘潭都有洋學堂,洋學堂里不讀四書五經,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著想著,就決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學堂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著,當空日頭照著熱得直流汗,也沒有戴草帽,也沒穿草鞋,光著腳板在發燙的碎石路上奔跑。兩只腳燙得又疼又癢,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聲不響地走著,也不敢問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學出來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方,只看見崇山峻嶺,青翠的松樹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場的一樣,哪裡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嬸們給他飯吃,留他過夜。可是,什麼時候能到湘潭呢?
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陽落山了,晚霞散盡,天空出現了幾顆星星,很快天邊也掛上了一輪峨嵋月,遠處,一隻貓頭鷹咕咕地叫著,他有點著急了。上哪兒去過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著急的時候,他在拐彎的地方隱隱約約看到一個人影。他壯了壯膽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爺爺,推著一輛裝滿木柴的木輪車,車輪子陷在一個坑裡。老爺爺怎麼用力車子也上不來,累得直喘粗氣。
石三伢子跑過去,說:"老爺爺,我幫你推車吧!"老爺爺一看,是個孩子,說:"看你像個念書的,你有力氣推車嗎?""老爺爺,你喊號子吧,試試看!"
石三伢子雙手抓住木輪車前面的橫梁,用勁拉著車。老爺爺喊起韶山沖的號子,終於把車拉了出來。
老爺爺十分感謝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為什麼天這么晚了還趕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說了原由。老爺爺聽了哈哈大笑,告訴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沒走出韶山沖。這兒離你們家只有8里路,老爺爺說著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嗎?"
石三伢子借著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鈍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嗎?
石三伢子幫助老爺爺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爺爺家裡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陽升起。老爺爺慈祥地說:"你快回家吧,你們家裡到處在找你。" 石三伢子說:"我不能回去,回到家裡父親會打我的!"老爺爺說:"不會的,你父親已經託人帶了話,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鄒老先生也說,只要你發奮讀書,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爺爺還耐心地勸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歲年紀,翅膀還沒長硬,是飛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裡,父親真的沒再打他。父親和鄒老先生對他的態度都溫和了許多。
這就是毛澤東10歲的時候逃學的故事,他自己後來稱為"一次勝利的罷工"。
不愛經書愛"雜書"
石三伢子跟鄒春培老先生讀了兩年半私塾,為以後學習古文打了基礎,毛澤東還是非常感激鄒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後,毛澤東曾打聽鄒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鄒老先生已經離開人世。1952年,毛澤東曾接鄒老先生的兒子鄒普勛在中南海住了一個多月。毛澤東與鄒普勛還記起一塊洗澡的故事,兩人不禁哈哈大笑。
1904年秋天,毛澤東轉到關公橋私塾學了半年,老師是周少希。1906年秋天,毛澤東又到井灣里私塾,老師叫毛宇居,又叫毛澤啟。
毛宇居是毛澤東的族兄;毛宇居比毛澤東大12歲,寫的一筆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
這時毛澤東是13歲的翩翩少年,先後讀了4年私塾;對"四書"、"五經"已經不愛讀了。
毛澤東從同窗好友那裡借來一本《水滸全傳》,梁山泊好漢們造反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他。上課的時候怕老師發現,毛澤東便把《水滸全傳》上面放一本《論語》,當老師走過來的時候,就裝作認真讀經書的樣子,老師走開以後,他打開小說,用這種辦法,他找來好幾本小說看,許多同學也都仿效,班裡出現了讀小說風。
時間長了,周宇居終於發現學生上課都在看小說,很是頭疼,禁止吧,也不好辦,把小說都沒收,狠狠處罰這些學生,罰跪、罰站、打屁股。都是十三四歲的少年,這樣做也不妥。他知道石三伢子逃學的事,如今再打他一頓,他還不鬧個天翻地覆? 於是,毛宇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作沒看見。只是每天給石三伢子多點兩頁書,他自然沒時間再多讀小說。
開始背書。毛宇居首先喊道:"毛澤東:背書!"
石三伢子知道老師會來這一手,早有準備,站起來,挺起胸膛,滔滔不絕地一會把書背了下來。屋子裡靜悄悄,毛宇居也出乎意料,聽得出了神。心想:到底聰明過人,過目不忘,將來要成大器。
毛澤東雖不愛讀經書,卻對老師毛宇居非常敬重。全國解放後,他還與毛宇居多有來往。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家鄉,用自己的稿費置辦了七桌酒席宴請家鄉父老,毛宇居也在被請之列。毛澤東親自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慌忙站起,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爽朗一笑,大聲說道:"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毛澤東後來從毛宇居那裡回到了家,父親毛順生就讓他在家裡作田。毛順生非常能幹,已有22畝田,還兼作生意,人手不夠,毛澤東回來不正好嗎?
毛澤東從小沒少干農活,可是,總忘不了讀書。一天勞動下來,本已很累,但每天晚上,毛澤東總是點上桐油燈看起了小說。一本《西遊記》一打開,總放不下,滿腦子里都是一群猴子跳來跳去。
毛順生發現毛澤東的屋裡半夜還有燈光,就「早點睡吧!一盞桐油要好幾銅板呢!」毛澤東捨不得放下小說,就用被單把窗戶檔上,不讓燈光漏出去。
毛澤東白天干農活,晚上看書,半耕半讀,兩年中讀了十幾本小說。他自己沒錢買書,就跟親戚朋友借著看。他非常喜歡那些愛國的有本事的人物,像李逵、魯智深、武松、岳飛,諸葛亮、孫悟空……,特別痛恨那些奸臣,像秦檜,蔡京、高俅等人。他還發現一個問題,那些小說中,主要的角色都是王公、貴族、官吏、公子哥,為什麼沒有受苦的人,沒有農夫工匠呢?他希望,有一天農夫工匠成為小說里的主人公,把農夫工臣們寫成英雄豪傑。

自學在定王台圖書館
毛澤東在十歲之前,曾先後在幾個私塾,還有湘鄉私小學和長沙第一高級中學讀書。但他覺得雖然學了不少知識,開闊了的眼界,但是,不論私塾也好,學校也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滿足他。
1912年7月,毛澤東下決心退學自修。他每天都到長沙定王台湖南圖書館去借書自學。從他的住地湘鄉會館到定王台有三華里路。那時候,沒有公共汽車,毛澤東步行去定王台,早出晚歸,早上第一個到,晚上最後一個走,中午出來買兩塊米糕充飢,堅持不斷。當時,有一個管理員對毛澤東的刻苦自學非常敬佩,後來在毛澤東的影響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回憶這段情況時說,那時候,我們圖書館每天早上一開門就「歡迎」毛澤東,因為他每天必到,也來得最早,而且在外面等候多時了,每天下午關門,要"歡送"毛澤東,因為他走得最晚,不攆他,他還不走。毛澤東在後來回憶這一段生活時也說:"那時進了圖書館,就象牛闖進了菜園子,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拚命地吃"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在湖南圖書館他廣泛閱讀中外名著,政治的,歷史的,文學藝術的,哲學,詩歌,神話,幾乎什麼書都讀,對他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他讀了許多西方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重要代表作,什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嚴復譯著的《天演論》等許許多多著作。這些書就不一一介紹了。通過自學這些書,在毛澤東思想上受到最大影響的是進化論的思想。以前的學者宣揚的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今不如古"的思想,而毛澤東接受的西方思想的最大影響就 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世道必進,後勝於今"。這主要的意思,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切都在變化,也就是"與時俱進"的意思。
在湖南圖書館自修時期有一件事對毛澤東的影響非常大,就是在這里毛澤東第一次看到一張世界大地圖,這張世界大地圖叫做《世界坤輿大地圖》。
毛澤東讀過許多書,上過小學,中學,當過兵,但從來沒有見過世界地圖。他知道世界很大,10歲時離家走3天沒走出韶山,但世界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他在湖南圖書館每天都要經過這張世界大地圖,不知看了多少遍,感慨萬千。過去認為湘潭很大,湖南很大,中國被稱為天下,那就更大,但是從這張世界大地圖上毛澤東看到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就更小。湘潭在地圖上都看不到,甭說韶山了。世界真的太大了。特別是,毛澤東從世界大地圖聯想到,世界那麼大,人也多得很。那麼多的人,他們都是在怎樣生活呢?從他親身經歷看他周圍的人,很多都生活得很苦,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在受著統治,受著壓迫剝削。他認為這非常不合理,他認為應該改變。要改變就要消滅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而這種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就要進行革命。在毛澤東的思想上,從青年的時候就樹立了消滅剝削,解放大眾,為人民謀幸福的思想。他在那時候就想到,青年的責任重大,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奉獻自己全部的力量,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一幅世界大地圖,使18歲的毛澤東胸襟寬闊,立下鴻鵠大志。
當時的湖南圖書館建在定王台。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定王台是怎樣一回事。
相傳西漢景帝與寵姬的侍婢生一兒子,叫劉發,劉發被封為定王,其封地遠在長沙。定王劉發在長沙常思念母親,就派人將長沙的大米遠運長安,再從長安運回泥土。時間一長,運回的泥土就堆積起來,築成一座高台。定王每天登上這個高台遙望西北方,思念自己的母親。後人就把這個高台稱為定王台。天長日久,定王台不復存在,清朝末年,這里蓋了一棟兩層的小洋樓,辛亥革命後在這兒辦一個湖南圖書館,就是毛澤常去看書的地方。1938年,一場大火將圖書館燒毀,抗日戰爭勝利後,這里修建了一個小學叫定王台小學,到了1985年,為紀念毛澤東常在這里自學,又重建了長沙市圖書館 .
1932年10月,在江西寧都召開的中共蘇區中央局會議上,毛澤東受到「左」傾錯誤領導的打擊,被撤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僅任中央臨時政府蘇維埃主席,前往長汀養病。當時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最好的醫院———汀州福音醫院住了三四個月之久,這是毛澤東7次到長汀中停留最久的一次,並在長汀留下許多故事,也和一口「老古井」結下了情緣。
老古井就在長汀卧龍山山腳,清澈見底的水井,旁邊就是福音醫院休養所。「知道嗎,這井可有故事了。」一位正在挑水的老人告訴我們,在療養期間,毛澤東每天早上都和周圍群眾一起到老古井取水洗臉、洗衣服。當他發現老古井因長年沒有清洗,水有些臟時,他親自帶領警衛員下井掏污泥,清除青苔,把老古井清洗得乾乾凈凈。水干凈了,來打水的群眾越來越多,毛澤東常在老古井旁和群眾聊天,了解社情民意。通過一個多月的社會調查,毛澤東發現汀州蘇維埃政府只注重擴大紅軍,而忽略了群眾的生活疾苦等問題,他不顧身體有病,在福音醫院休養所的卧室里,秉燈夜燭起草了著名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七千人大會」。大會期間,毛澤東主席特意向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打聽汀州老古井現在還有沒有水,葉飛詢問了長汀縣政府後回復毛澤東:長汀老古井不但有水,而且周圍群眾還在使用這口井。毛澤東聽後欣慰地笑了。
長征途中主席讓士兵騎他的馬
就在毛澤東長汀養病期間,參加紅軍不久的上杭縣官莊鄉人蘭映林認識了毛澤東。長征前夕,他在瑞金集結時再次見到了毛澤東。當時,由於「左」傾錯誤路線的排斥,毛澤東失去了紅軍的領導權。上世紀60年代曾任福建省檢察院副檢察長的蘭映林,接受采訪時描述道,見面後,他直率地對毛澤東說:「主席,聽說有人要打倒你。沒有關系,我豁出去了,誰要打倒你,我跟他拼!」毛澤東則對他說:「小鬼,不要胡說。我知道你這個小鬼,膽子很大喲!」
在長征途中的湘江血戰中,蘭映林左大腿中彈受傷。毛澤東知道他負傷後,考慮到他行動不便,准備給他一些錢,將他留在當地的山區養傷。他堅決不肯,對毛澤東說:「我已經讀過4個月的詩書了,不想讀了。我要跟著部隊走。」拄著棍子行軍的他始終沒有掉隊。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很欣賞他這股頑強勁,有時讓他騎他們的馬,有時跟他一起走,還經常叫上他一塊吃飯。
蘭映林回憶說,盡管長征時他只有十六七歲,盡管萬里征途困難重重,但因為一直跟在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身邊,時刻得到他們的關心和照顧,他並沒有覺得怎麼苦,這也許正好應了毛澤東的詩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多呢
網路有

㈡ 長征中為什麼那麼多女人生孩子

城中村那麼多女人生孩子是因為要保留紅軍的種子

㈢ 毛主席弟媳 賀怡墳墓在哪

就賀子珍而言,賀怡是毛主席的小姨子或妻妹;就毛澤覃而言,賀怡又是毛主席的弟媳。賀怡——這位為了新中國的誕生而歷經無數苦難與艱險,歷經無數血與火、生與死考驗而頑強活了下來的年輕女性,在看到了井岡山的紅旗終於飄揚在天安門後不久,因車禍不幸遇難,實在令人痛惜。

毛主席和賀子珍長征前夕留在贛南的孩子小毛下落不明,多年以來一直是賀怡的一塊心病,她內心經常感到不安,想盡早尋找到。因為當時毛毛是毛澤東最喜歡的孩子,因為當時規定不能帶孩子長征,於是賀子珍便把毛毛託付給了賀怡,賀怡當時表示一定要帶好毛毛。誰知老天弄人,因為當時的形勢與環境,毛毛最終不知道被輾轉伏到了哪裡,一直沒有了落。

1948年年底,賀怡得知姐姐回到了祖國,正在沈陽,十分高興,到中央組織部開了介紹信,一路辛苦來到沈陽。這對離別十四年的姐妹終於相見了。

賀怡對姐姐說:「小毛找不到了,我也感到很難過。開始澤覃把小毛放在他奶媽的家裡,後來他看到形勢越來越險惡,怕奶媽的目標太大,容易被敵人發覺,就趕快把他轉移到一個比較隱蔽的地方。他還沒有來得及把小毛的去處告訴我,就犧牲了。我覺得很對不起你,沒有把你的託付辦好。不過你放心,我一定要想辦法把小毛找到,讓他回到你的身邊。」

賀怡到沈陽後,一直同嬌嬌(賀子珍與毛澤東所生之女,即李敏)生活在一起。那時,賀子珍天天上班,住在另一個招待所。賀怡照顧嬌嬌的生活,每天教嬌嬌學習中文。閑來無事,她給嬌嬌講自己的過去,她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嬌嬌聽來驚心動魄,覺得比書上的故事還要好聽。嬌嬌對這位姨媽打心眼裡佩服和尊敬。她曾經評價她這位姨媽:她就象一顆革命的種子,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紮根、生長、開花、結果。嬌嬌曾不止一次聽到爸爸在背後誇獎她,說她「堅強」,「是個好同志」。嬌嬌很願意同這個姨媽待在一起。

賀怡呢,也很愛嬌嬌。她把嬌嬌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很周到,讓嬌嬌集中精力去讀書。這時,嬌嬌回中國後重新留的頭發可以梳辮子了,她不讓嬌嬌自己梳,每天都要親自給嬌嬌梳頭。

1949夏天,在得知組織上不準賀子珍進北京的決定後,賀怡決心陪嬌嬌和岸青進京。她對賀子珍說:「我同孩子們一起去,我要見主席,我要為你爭得你應該得到的。」

賀怡在送嬌嬌、岸青到毛主席在香山的住處後,返回了北京城裡。

以後她多次上香山,會見毛主席。他們之間都談了些什麼?可以想像,她肯定談了毛澤東與姐姐的關系問題,這是她在沈陽時就定下的去北京的目的。

從1948年到1951年擔任過毛主席警衛班班長的武象廷,在1988年12月16日的談話中說到:「1949年賀怡到香山來見毛主席,兩個人談了很長時間。我因倒茶續水,進進出出,斷斷續續地聽到他們之間的一些談話。賀怡說,她要去把小毛找回來。毛主席不同意,說,農民辛辛苦苦地養活了他十幾年,把他找回來,對不起農民。賀怡堅持要去找,兩個人談崩了。毛主席動用了軍紀,喊著口令:立正。賀怡只得立正,這才停止了爭吵。」

陶鑄同志的夫人曾志,在井岡山時期就與毛主席、賀子珍相熟。1988年5月16日,她在介紹賀子珍的情況時談了這樣一段話:「有一次,毛主席同我講起賀怡。毛對賀怡很好,誇她堅強,寧死不屈。毛主席還說過,賀怡想讓我同賀子珍恢復關系,賀怡真不懂事,我怎麼能與她再恢復關系呢?一個黨的領導人,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

這兩段話透露出,賀怡的願望並沒有得到毛主席的響應,毛主席這時不僅不同意與賀子珍恢復關系,連找回小毛都不同意。

賀怡的性格是,決定要去辦的事情一定要辦到,不達目的誓不休。毛主席的反對並不能改變她的主意。在這之後,她曾經返回沈陽,見到賀子珍。這時,賀子珍思念女兒成疾,逼著賀怡要把嬌嬌接回來。賀怡沒辦法,又回到北京。她請求再見毛主席,但毛主席不肯約見。

當時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一位中央辦公廳的負責人曾介紹過這樣一個情節:「1949年毛主席住進中南海以後,賀怡帶著兩包東北土產,送給毛主席,並要求見面。毛主席不肯見。於是賀怡寫了一封信給毛主席,信是經過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的。毛主席沒有作復,收下了禮物,同時送了東西,還了禮。」

賀怡回江西去找小毛,是在毛主席拒絕會見她之後的事。她顯然希望通過小毛的出現,勾起毛主席的憐子之情以及夫妻之情,試圖以找到小毛來彌合毛主席與賀子珍的感情,這是賀怡決意要找回小毛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小毛聰明活潑,毛主席、賀子珍很是喜歡,長征前夕,小毛被託付給賀怡。可現在解放了,賀怡卻沒能實現「一定會安排好小毛的」諾言,沒能把聰明的小毛交還給姐夫、姐姐,賀怡的內心十分痛苦,感到對不起毛主席、賀子珍。

1949年6月中旬,賀怡陪同姐姐賀子珍來到了上海。當時陳毅同志任上海市市長,賀敏學也在上海任職。此後不久,賀怡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調令(賀怡的編制在四野),調中共江西省委,工作由江西省委安排。賀怡遂離姐姐赴南昌報到,後江西省委任命她為中共吉安地委組織部部長。臨行時,賀怡沒有忘記告訴姐姐,她一定會抽時間到贛南尋找小毛。

賀怡於7月底抵江西吉安,到吉安後,為建立一支黨的幹部隊伍嘔心瀝血地工作著。革命的勝利,更增加了賀怡對那些為革命事業而流血犧牲的先烈們的懷念。1949年10月,她因視察工作回到了久別的家鄉永新,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烈士家屬情況。她對縣委的同志說:「烈士家屬的生活一定要照顧好,他們的後代要妥善安排,能念書的念書,能工作的要安排工作。」她還特意去看望了在縣城的一些烈士家屬。

毛主席和賀子珍長征前夕留在贛南的孩子小毛下落不明,多年以來一直是賀怡的一塊心病,她內心經常感到不安,想盡早尋找到。1949年11月21日,賀怡去贛南尋找小毛未果,返回吉安途中不幸發生車禍身亡,靈柩安葬在吉安市天華山烈士墓。

1949年11月,時任中共江西吉安地委組織部部長的賀怡,特地向地委請了假,乘一輛吉普車前往贛南尋找毛澤東和賀子珍長征前夕留下的孩子小毛。在去贛南之前賀怡先轉道家鄉永新,從親戚賀調元家中接回自己與毛澤覃的兒子賀麓成(現為我國著名的導彈專家),然後轉道贛南尋找小毛。故地重遊,賀怡在贛南見到了很多一道出生入死的戰友,還到父親賀煥文的墳地上祭奠了老人家。但是,踏破鐵鞋,多方尋找,仍不知小毛的下落。

1949年11月21日,賀怡懷著失望和沮喪的心情返回吉安。司機是一位參軍不久的戰士,連續幾日開車極為疲勞,本想第二天再回吉安,但看賀部長急著要趕回去,只好打起精神,驅車上路。

車上,前座坐著司機和助手,車後兩排座位上分別坐著賀怡和她14歲的兒子賀麓成、賀怡的警衛員、古柏的夫人曾碧綺和兒子古一民。

汽車在泰和到吉安公路上急速行駛。因公路年久失修,路況不好,坑坑窪窪。天色已黑,空中只有星星閃爍。司機睏倦地操縱著駕駛盤,順著坎坷不平的路東顛西簸,搖晃著車身前進。

當行駛到泰和與吉安交界處的鳳凰圩,車剛過一座木橋就像斷了線的風箏直沖了下來,剎那間方向盤失控,徑直沖翻到路旁稻田裡,人仰車翻,四輪朝天,賀怡當場身亡。

瘦弱的賀怡就這樣無聲地躺在出事現場,滿身是血和泥水。賀怡同志只沐浴了新中國50天的燦爛陽光,就帶著尋找小毛未果的深深憂傷和對毛主席、賀子珍的深切內疚而離開了這個她無比眷戀的世界,來不及給毛主席說點什麼,來不及給姐姐賀子珍說點什麼,也來不及給子女們交待點什麼。生與死就是如此發生在瞬間。風蕭蕭兮禾水(禾水,吉安縣的母親河)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在這次車禍中,賀怡的助手也當場死亡,曾碧綺受重傷,賀麓成左腿臏骨一處骨折,所幸生命無虞。

賀怡不幸遇難的消息傳到吉安、永新,人們痛惜這位為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英勇奮鬥了一生、年僅37歲的井岡山女兒的突然去世,不少人失聲痛哭、流淚……中共吉安地委書記李立在吉安主持了賀怡的追悼會。

賀怡的親屬給毛主席拍了電報,告知賀怡遇難的消息。毛主席看著電報心情十分沉重,瞪著眼半天沒有說一句話。曾碧漪回到北京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敘述了車禍的詳細經過。毛主席聽後不語,心情異常沉重,許久才說:「碧漪,你辦事向來穩重,這一回怎麼這么不小心!」曾碧漪喪夫之後,繼又喪子,對她的刺激很大,如今只剩下她孤身一人了。毛主席的話,有如重錘落在她的心上。曾碧漪那天曾勸阻賀怡不要開夜車,可賀怡不聽。曾碧漪想分辯,遇見毛主席沉痛的目光,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她禁不住傷心落淚,哽咽失聲。毛主席自知言重,留曾碧漪吃晚飯,特意叮囑廚師做了幾個她愛吃的菜。晚飯後,毛主席還請曾碧漪看了《攻克柏林》的電影。曾碧隻身住在全國婦聯,毛主席在百忙中常抽空給曾碧漪打電話,並請她來中南海敘舊,以安慰曾碧漪。

飽受創傷的賀子珍因無法接受失去胞妹的又一殘酷事實而在上海病倒。

請選為最佳答案!

㈣ 毛爺爺幾個孩子幾個老婆有個獃獃的孩子是什麼名字

4個老婆
第一個,是在農村包辦的婚姻,有名無實的。
第二個,是楊開慧,你知道死在監獄里了。
第三個,是賀子珍,離婚了
第四個,是江青。
有九個孩子 岸英和岸青 毛岸龍是毛澤東與楊開慧所生的三個兒子 1929年3月(長女)楊月花(原名毛金花),賀子珍在紅軍第二次打下龍岩時所生,後寄養在老百姓家裡。1973年被找到,並確定身份。 1932年11月,賀子珍在福建長汀生下第五個孩子,取名毛岸紅,小名毛毛。長征開始後,毛澤東夫婦把孩子交給毛澤覃和賀怡撫養,後毛澤覃犧牲,毛岸紅下落不明。 1933年,賀子珍由於生育過密,加上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六子先天不足夭折了。 1935年2月下旬,賀子珍在貴州又生下一個女孩,這是毛澤東的第七個孩子,嬰兒被送給當地的老鄉,後下落不明。 1936年冬,毛澤東的第八個孩子在陝北保安出世,他親自為孩子起名毛姣姣。1947年姣姣從蘇聯回國,在毛澤東身邊上學,毛澤東給她起名為李敏。姓李,是因為毛澤東當時用李得勝的化名,單名敏,取自《論語》中的而敏於行」。 1938年10月賀子珍到達蘇聯莫斯科不久,又生下一個男孩。這是毛澤東的第九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十個月時,由於患肺炎不幸夭折。

㈤ 毛主席有幾個兒子

毛主席有4個兒子。

1、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漢族,本名遠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黨員,是毛澤東與其妻子楊開慧的長子,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和秘書,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5)毛爺爺長征時為什麼不帶孩子擴展閱讀: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㈥ 毛澤東偉人故事

一、毛主席愛兵如子讓擔架

長征初期,毛澤東大病初癒,組織上給他製作了一副擔架,配備了坐騎。但他很少用擔架,不是讓給生病的警衛員,就是讓給凍腳的小戰士。坐騎更是秘書、警衛、勤雜人員輪流使用。渡赤水河時,警衛員黃澤九因肚子痛掉隊了。

毛澤東馬上將擔架留給他,自己和戰士們夜行軍走了100里山路。盡管很疲勞,他們一路上還給戰士們講笑話,鼓舞大家。

一天,紅軍來到雪山腳下,機要秘書黃有鳳又突然得了瘧疾,打擺子發高燒。毛澤東親自找衛生員給他服葯治療,又讓他躺在擔架上,一再鼓勵他要堅持下去。

可毛澤東自己卻拄著拐棍,迎著刺骨的寒風,一步一滑地向著雪山走去。黃有鳳躺在暖暖的擔架上,望著毛澤東那舉步維艱的身影,感動得熱淚盈眶。

二、求知不求錢

一天,毛澤東和表哥文運昌在書房裡讀書,毛澤東卻在看《三國演義》,看了幾頁睡著了。表哥文運昌看《水滸傳》,看了一陣,也懶得看了,從袋子里拿出一串銅錢去玩。表哥玩銅錢弄出響聲,驚醒了進入夢鄉的表弟毛澤東。

兩個人正玩得熱火的時候,二舅舅文玉欽進來了,看見他們在玩銅錢,一邊制止他們,一邊說:「兩兄弟書又不看,到這里玩錢。錢可買到書籍,可買不到頭腦。」停了一會說:「來,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毛澤東聽說舅舅要講故事,把玩了的銅錢丟給表哥,端端正正坐下來聽故事。

毛澤東的二舅舅文玉欽語重心長地說:「古人說,邪起於不禁,欲生於無度,這個取經的僧人與『萬袋衣』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慾望,沒有慾望,世界就不會前進,問題的關鍵是,人生慾望該如何把握,使之不涸不渴、不盈不溢、不泛不濫、不垮不倒!

你們還是小孩,要養成求知的慾望,求知時不去求知而去求錢,你們將和這個僧人一樣,會半途而廢」。毛澤東聽了二舅舅這個故事後,求知求學的慾望更濃了,聽完課後,還要看書、寫字。

每天晚上,舅母掛燈切豬菜,做針線活時,他也搬條凳子到油燈下看書寫字,他小小年紀在五年時間里,《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全部學完,會背出課文,還會默寫課文,還看了《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深得外婆家舅父母、表兄稱贊。

三、數薦不納

共和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就同周恩來商量,要周恩來籌備建立國家文史研究館,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難的老先生們。不久文史館就建立起來了,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的校長符定一被聘為首任館長,柳亞子、葉恭綽、章士釗一起被聘為副館長,一批各界名宿成為首批館員。

很顯然,當時毛澤東建立文史館的目的,就是為這些名宿安排一個領工資的地方,或者說是國家養士的地方。可以領工資,又享受很高的社會地位,自然有許多人心嚮往之。

這個時候,楊開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遺孀、時在長沙任中學教員的李淑一託人找到了毛澤東,也想到北京去當文史館的研究員。

李淑一大概沒有想到,她給當時的毛澤東出了一個難題。毛澤東在1954年3月2日就這件事情專門給秘書田家英寫了一封信說:「李淑一女士,長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書為業,年長課繁,難乎為繼。有人求我將她薦到文史館為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

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願意接受此種幫助否?她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給以幫助也說得過去。請函詢楊開智先生轉詢李淑一先生,請她表示意見。」

四、陝北吳起鎮,毛澤東痛哭紅軍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率先到達陝北吳起鎮。為迎接新的偉大斗爭,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毛澤東走上講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紅軍將士們。目睹眼前這些衣衫襤褸、憔悴疲憊、面黃肌瘦的紅軍幹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淚水。

他含淚說道:「我們雖然丟掉了中央根據地,遭到了失敗,但到了陝北,畢竟還是勝利了!我們的隊伍少了許多人,損失是慘重的。但走過來的同志經過千錘百煉,都是革命的種子!我們的事業是偉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現在我們要從頭做起!」

五、搶板凳

毛澤東的舅舅文玉欽是當地有名的讀書人,文才不俗,附近農戶家的婚喪喜慶、撰聯寫對,少不了他。他還在家裡開了個啟蒙館,附近有10多個學生在這里啟蒙。在這啟蒙館還發生過毛澤東搶板凳的故事。

毛澤東3歲時,就喜歡認字,一字連認三遍,他就記住了。一天,舅舅開的啟蒙館開學了。他聽到蒙館里讀書聲,甩掉手裡的小木錘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沒有追上,他跑進教室,就去搶與一個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學生的板凳。

這學生只得向先生告狀:「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他舅母追到這里,雙手去抱外甥,見外甥毛澤東雙手抱著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搶,差點把舅父的眼鏡打掉。

文玉欽見毛澤東小小年紀就想要讀書,只得另找一條板凳放了一個簡易桌子,讓其旁聽。從此,毛澤東成了啟蒙館里的旁聽生,並養成了好學、好問、勤寫、勤練的習慣。

㈦ 毛主席的孩子有幾個

1、李訥

李訥,毛澤東和江青的女兒,1940年出生於陝西延安,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㈧ 毛主席有幾個子女

毛主席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

1、毛岸英

毛澤東和江青的女兒,1940年出生於陝西延安,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退休前在北京市委工作。曾任全國政協委員。

㈨ 讀毛年譜(089):長征前夕的毛澤東

1934年,毛澤東41歲。

1934年7月,從會昌回沙洲壩後不久,為避敵機轟炸,遷居瑞金西面的高圍雲石山。這時,臨時中央政府和中革軍委搬到瑞金西面的梅坑岩背。

湘贛革命根據地在敵人圍攻下日益縮小,紅六軍團處境危殆,中共中央討論紅六軍團的行動方針問題。

當時毛澤東向中央提出建議:中央紅軍往西邊去,「改取戰略進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進,不是經湖南向貴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進,調動江西敵人至湖南而消滅之」。中央主要負責人沒有採納毛澤東的意見,只贊成紅六軍團突圍向湖南中部轉移。

【1934年7月下旬,紅6軍團奉命撤離湘贛蘇區,向湖南省中部轉移。23日,成立了以任弼時為主席,蕭克、王震為委員的軍政委員會,領導紅6軍團的行動。8月7日,紅6軍團第17、第18師和紅軍學校共9700餘人,由遂川縣橫石和新江口地區出發西征。10月24日,在貴州省印江縣木黃同紅3軍(紅2軍團)會師。】

9月上旬,因前線吃緊,日夜憂思,對戰局放心不下,向中央提出到於都視察,得到同意,中央要他注意軍事情況。中旬,帶著秘書和警衛員抵達於都。調查於都、贛縣等地區的敵情,了解蘇區紅軍和地方武裝的情況,了解敵軍調動情況,為中共中央選擇戰略轉移的行軍路線提供調查情況。

9月20日,在於都復電周恩來,報告中央革命根據地西南部於都、贛縣、登賢(在今於都境內)等地的敵情,詳細敘述敵軍小隊、地主武裝及小股散匪在何地侵擾或潛伏的情況;同時報告紅軍和地方武裝的防務,其任務是對敵軍小隊進行戒備,對地主武裝和小股散匪迅速進行打擊、驅逐和肅清;最後報告於都、登賢全境沒有赤色戒嚴,敵探容易出入,現正抓緊西南兩方各區建立日夜哨及肅反。

這個電報為中央下決心長征開始時從於都方向突圍,起了探路的作用。

9月底,在繁忙的工作中,突然患惡性瘧疾,高燒數日不退。

人民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得知後,立即派傅連暲醫生從瑞金趕到於都。經過治療,毛澤東病剛好,又開始翻閱文件,對勸阻他的傅醫生說:局勢很緊張,休息是做不到的。

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准備出發,進行戰略轉移,前往湘鄂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

10月上旬,在於都接到中共中央有關准備轉移的秘密通知。派警衛員到瑞金雲石山通知賀子珍,中央已批准她隨部隊出發,同總衛生部休養連的同志一起行動。孩子小毛毛只能託付給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游擊戰的毛澤覃、賀怡照顧了。在戰爭環境中,這個孩子被寄養在當地老鄉家,後來再沒有找到。

同時,毛澤東立即趕回瑞金梅坑,召集臨時中央政府各部的領導人開會,布置善後工作,宣布和說明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決定,強調兩點:第一,革命是有前途的,要大家加強革命信心;第二,要把各部的善後工作做好,要使留下的同志能夠更好地繼續革命斗爭,更好地聯系群眾。隨後,毛澤東返回於都縣城。

當時,教育人民委員部部長瞿秋白希望隨主力紅軍一起轉移,但博古等不讓他走。瞿秋白請求毛澤東給中央說說。毛澤東說,我已經同他們講過,但「不頂事」。

在轉移出發前,得知張聞天對中央最高「三人團」將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等政治局成員分散到各軍團去有意見,立即向中央提議,轉移時將他們安排在一起,「三人團」採納了這個意見。

當時張聞天對秦邦憲「左」傾錯誤的不滿,在同毛澤東閑談時說出來了。從此,張聞天同毛澤東接近起來。

10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發毛澤東寫的《游擊戰爭》小冊子。這個小冊子當時曾題名《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游擊隊動作的指示》,全書約三萬字,共三章。

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陳毅為主任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辦事處,領導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一萬六干餘人堅持斗爭。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紅一、紅三、紅五、紅八、紅九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八萬六千餘人,開始從瑞金等地出發,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

10月11日,中革軍委發布命令,將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總政治部及其直屬隊組成第一野戰縱隊,與主力紅軍組成野戰軍一同行動,葉劍英任司令員。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編在一縱隊所屬的中央隊。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將中央機關、政府機關和軍委後勤部門、工會、共青團等單位組成第二野戰縱隊,李維漢任司令員兼政委。

10月18日傍晚,毛澤東帶著警衛班離開於都城,踏上長征的路途。

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到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整整三年內,毛澤東的處境是十分艱難的。盡管他出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實際上一直身處逆境,遭受著接連不斷的批判和不公正對待。

毛澤東在這些日子裡,一直表現得十分從容沉著。他堅持原則,決不放棄自己正確的符合實際的主張,同時又顧全大局,遵守紀律,盡可能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

親眼目睹這一切的李維漢曾描述道:「他堅持三條: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

熱點內容
小米手機為什麼左邊沒有聲音 發布:2025-02-11 16:33:35 瀏覽:62
為什麼年齡大眼睛會變小 發布:2025-02-11 16:28:50 瀏覽:588
做自媒體為什麼文筆不好 發布:2025-02-11 16:06:55 瀏覽:198
為什麼在抖音上找不到 發布:2025-02-11 15:57:12 瀏覽:69
手機為什麼連不上4g網路 發布:2025-02-11 15:46:41 瀏覽:879
大人為什麼晚上睡覺哼唧 發布:2025-02-11 15:37:37 瀏覽:479
為什麼年輕人釣魚不好 發布:2025-02-11 15:31:39 瀏覽:100
為什麼楊洋這么短時間可以瘦 發布:2025-02-11 15:29:24 瀏覽:744
為什麼小米是印度第一智能手機 發布:2025-02-11 15:29:13 瀏覽:379
日本人的眼睛為什麼大 發布:2025-02-11 15:18:08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