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20歲的男人被稱為什麼
❶ 男子20歲古代叫什麼
古代男子成年叫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
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❷ 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什麼
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弱冠」、「加冠」。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成人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 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為什麼說「弱」呢?孔穎達解釋說:「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原來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發盤起來,做成發髻,因為要戴帽子,由此又產生一個現象:「結發」。當然,「結發」還有指結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男子20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漢代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2)古時20歲的男人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行加冠禮: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里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准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❸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為()之年
男子二十歲稱弱冠之年。
三十歲稱而立之年。
四十歲稱不惑之年。
五十歲稱知命之年。
六十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七十歲稱古稀之年。
八九十歲稱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一百歲歲為期頤之年。
(3)古時20歲的男人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其他年歲的別稱:
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男子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摽(音: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7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耋之年(其中耄年80到90歲,耋年70到80歲),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
參考資料:網路-年齡稱謂
❹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稱為什麼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4)古時20歲的男人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另外,其他年紀劃分為:
童年稱為垂髫之年,10歲稱為幼學之年,男子20歲稱為弱冠,30歲稱為而立之年, 40歲稱為不惑之年, 50歲稱為知命之年, 60歲稱為花甲之年,
70歲稱為古稀之年, 77歲稱為喜壽之年, 88歲稱為米壽之年, 99歲稱為白壽之年, 80、90歲稱為耄耋之年, 100歲稱為期頤之年。
❺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稱為什麼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
為(若冠
)之年
童年稱為垂髫之年,10歲稱為幼學之年,男子20歲稱為弱冠,30歲稱為而立之年,
40歲稱為不惑之年,
50歲稱為知命之年,
60歲稱為花甲之年,
70歲稱為古稀之年,
77歲稱為喜壽之年,
88歲稱為米壽之年,
99歲稱為白壽之年,
80、90歲稱為耄耋之年,
100歲稱為期頤之年
❻ 古人稱男子二十歲為什麼之年三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一百歲
1、二十歲:
(1)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弱冠」。
(2)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
2、三十歲:
而立,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3、五十歲: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4、六十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
5、七十歲:
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6、一百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
❼ 古人稱男子20歲為 之年、30歲為 之年、40歲為 之年、50歲為 之年、60歲為 之年、70歲為 之年
古人稱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延伸: 人初生叫嬰兒, 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