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生女生 » 為什麼總是擔心孩子的人生

為什麼總是擔心孩子的人生

發布時間: 2022-09-10 16:15:43

① 父母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其實是一種對孩子的隱形負面預言與傷害

春節回家,發現許多父母依然對孩子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與擔心。無論子女多大,父母似乎總有操不完的心。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似乎孩子們離開了自己的看管和照顧,就活不好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一種過度的擔心與焦慮。

01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隱形傷害。

擔心與焦慮,是一種負性關注。當然,適度的擔心與焦慮是正常的,能夠提醒人們更加小心,從而避免可能的危險。

但是,父母過度的擔心與焦慮,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並傳遞給孩子,甚至會變成一種災難性的想法與念頭。

從潛意識上說,這既是父母本身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也是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同時也是父母對孩子本身能力的一種否定。

很多父母會不由自主地覺得:孩子這不會,那不行;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不妥。無論孩子怎麼做,在他們看來都有問題,都是沒有辦法放心的。

而這種心理暗示,對孩子而言,往往是很靈驗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一種擔心與焦慮,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一、剝奪孩子的自主權,養出一個難以獨立的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就會因為孩子的「笨手笨腳」和「什麼也不懂「而不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不給孩子做選擇和決定。甚至,什麼都要為孩子安排得妥妥貼貼的,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結果養出一個不獨立的孩子。有些孩子長大後,就變成了啃老一族。

二、否定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過度焦慮的父母,常常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他們的焦慮,往往是自己內心沒有安全感,然後把這種感覺投射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常常會無意識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於是就忽略和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與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忽略或壓抑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他們的自我也就難以形成。他們會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三、對孩子的回應是偏離的、無關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許多焦慮的父母很難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正面回應,甚至對孩子的狀態與反應常常做出背道而馳的回應。

比如,孩子因為某件事而表現開心時,父母就會潑冷水:這有什麼好開心的。一位孩子考試比之前有了進步,得了95分,當他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父母的回應卻是:下次要考100分!

下一次孩子拿著滿分的卷子興奮地喊道:「爸爸、媽媽,100分!」父母卻說:「別驕傲!」

長期在這種偏離的、負性的回應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無存在感、缺乏自信、社交障礙。

他們懷疑或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擔心自己講話沒有人聽。不少人長大後,會覺得與別人說話是一種很無趣甚至很討厭的事,這樣他們就很可能會有溝通障礙和社交恐懼,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甚至迴避社交等問題。

姜文小時候就活在媽媽這樣的回應里。甚至當他考上了中戲,高興地一路小跑回家告訴媽媽時,媽媽的反應是看了一下,就把錄取通知書扔在一邊,說:「你那一盆衣服沒洗呢。」

盡管姜文後來已是別人眼中成功的影帝與導演了,卻依然坦言自己「是個不自信的人」。

而更多的孩子長大後,內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他們中有很多人活得迷迷糊糊,渾渾噩噩,甚至四處碰壁,一直在人生的彎路上打轉。

02

如果孩子的自我一直沒有被喚醒,就很難走出這種潛意識的「魔咒「。

昨天我在回廈門的動車上,遇見一位寧德90後姑娘。她是我的鄰座,路上她跟我聊起自己老家的一位小夥子。

她覺得那個小夥子讓人難以理解:

她覺得他太幼稚 搞笑 了,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其實有很多,他們內心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能做什麼,所以不停地換工作。

「為什麼他就不能多堅持一會兒呢?沒有堅持怎麼知道這份工作適合不適合你?」她疑惑地說。

我說:「在我看來,他其實不是不想堅持,而是沒有辦法等待。他更大的問題在於只想立即見到結果,無法享受過程。因為,過程是不確定的,他要的是確定感。否則,他就會很焦慮。」

很多焦慮的父母,他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法享受過程的人。所以,他們面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無法等待和缺乏堅持的耐心的。

這樣的父母,往往會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因為他們自己無法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所以會在內心希望通過說一句話,孩子立刻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這樣的他們,自然無法教會孩子如何學會堅持與等待。

他們最希望的是孩子聽話,最喜歡的教育方式是簡單粗暴和立竿見影的打罵與說教。

03

無法等待過程的背後,是自我虛弱與安全感的缺失

為什麼那個小夥子無法享受過程,不能等待?

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果知道,他就會有堅持和等待的動力。否則,他不知道這份堅持與等待有什麼意義。

鄰座姑娘表示無法理解:「為什麼他找了這么多工作還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告訴她:

她說:「你說得太准了!他的父母的確是個非常強勢和控制的人,什麼都替他做得好好的。甚至他連找女朋友,都要父母來決定行不行。之前,他曾找了一個女孩,卻在父母的堅決反對下分手了。」

那個小夥子也曾試圖掙脫父母的控制,隻身一人來廈門打工。但是,他發現離開了父母,自己什麼也做不成。

後來,他只好又回到老家,繼續啃父母。周圍很多長輩、親戚朋友看不過去,和他講了許多道理,但是都沒有用。

其實,他並不是不懂道理,那些道理他自己也明白,但是做不到。

04

為什麼很多人懂得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道理是道理,如果沒有自己的切身體會領悟,就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 》中寫道:

「一個人迷失方向,常常是找不到自己的內心。不了解自己,怎麼可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呢?

很多人時刻用力卻依然一事無成,往往源於此。」

而要了解自己是誰,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關鍵在於內心的感覺是否清晰、明朗。

武志紅說:

既然你過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也就當然很難過好了。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讓孩子過好他們自己的人生,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覺,而不是用自己的感覺來代替孩子。

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其次,不要要求孩子處處聽話懂事。

一個太懂事、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去迎合周圍其他人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生命激情,甚至還會活得內心疲憊而痛苦。

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懂事聽話,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將來比自己強。這本身就是一種矛盾與沖突。

試想想:如果你自己都過不好了,還要讓孩子聽你的話,那不是用你的局限來限制孩子嗎?如果孩子事事都聽你的話,他做得再好,最多也不過是和你一樣,又怎麼能夠比你更強更優秀呢?

05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全感,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一、分清界限,成為有邊界感的人

我們所能掌握的和決定的,只有自己的事。很多父母對子女的焦慮,往往是因為他們邊界不清,把子女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

比如孩子學習,父母比孩子還要操心。這就是把孩子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於是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作為父母,你可以在孩子認知和習慣不完善時,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培養他好的學習習慣,至於學習過程中的細節,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就好了。

吃飯等其他事也一樣,和孩子一起訂好規則後,各自守好自己的職責。

二、相信孩子,對孩子的行為給予及時正面的回饋

在父母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一面。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兩面,孩子負面行為的背後也會有正面的動機。比如,不聽話的背後,是孩子想要尋找自我或成為自己。我們要做的是,理解和接納,當孩子的自我被看見後,他們會很願意配合父母和他人的。

三、尊重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感覺與自然節奏,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並為此感覺到快樂。快樂是一個人形成完整人格與生命力的最好滋養品。讓孩子快樂的方式很簡單,當孩子開心時,和他一起開心。當孩子情緒低落時,理解他的感受,並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

四、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和意願

只要在大方向上沒有問題,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權交還給他。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夠決定自己日常的生活小事,對他而言,就相當於他能夠擁有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與掌控感。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標就會十分清晰。他們也就能夠漸漸走在成為自己的道路上。

②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後不會孝順他們

因為他們這個年紀已經不如從前那樣孝敬父母了!

③ 部分家長監控孩子人生的原因是什麼呢這種做法會有哪些影響

控制孩子,孩子的意志能力就不會存在。例如父母管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會覺得做作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控制等於扼殺精神生命,會讓孩子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由於父母比孩子大得多、見得多,從主觀上看,總認為孩子在還沒成年之前,就想方設法為孩子規劃他的人生和未來,以免孩子將來吃虧。客觀上看,現代各種有用無用的、好的壞的信息非常多,相互交織,成年人不小心都會上當受騙,何況是孩子。加上極少數人的人心叵測,對辯別能力差的孩子來說,不由父母幫其規劃人生,教育引導抵制各種不良信息,那孩子走上失敗,甚至犯罪的概率就大得多。

④ 做父母的,為什麼總是擔心子女的問題

擔心的原因個人覺得有幾點,第一,就是出於愛,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這就不用說了。第二,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也就是在父母眼裡,孩子不成熟的,不成熟肯定擔心了,怕他做錯事,不懂事,怕他不會照顧自己,怕他交錯朋友。這是正常的,哪怕自己的孩子到了三、四十歲,有做父母的還是會擔心的,首先是慣性吧,自己的孩子,永遠就是孩子。
總的來說,還是出於內心的愛。

⑤ 作為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的一切,怎樣緩解這種心情

這位家長呢,特別是第1次做爸爸媽媽,他們總是擔心孩子的一切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那麼該怎麼去緩解這種心情。首先我們可以不要去那麼敏感。一個人之所以總是去擔心,主要是因為太敏感了,當孩子摔倒了就以為哪裡受傷了特別嚴重等等,其實沒有必要那麼擔憂,一個孩子難免會經歷這個磕磕碰碰,難免會經歷一些小傷,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沒有必要過多的憂慮,過多的擔憂。


最後你可以反觀一下你自己是怎麼過來的,然後再看看你現在的孩子,你就會心裏面不那麼難受了。就比如我吧,我那時候基本上都是放養爸媽在外地工作,我不也一路走過來了嗎?所以對於孩子沒有必要過多的擔憂,只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他想怎麼玩都沒有問題。

⑥ 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的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卑的表現呢

是啊,畢竟孩子也是有個人思想,個人空間的,做父母的也只能是管得住孩子的人,卻管不住孩子的心咯因為孩子也是有思想的,遇到什麼事都有自己的判斷,不用過度擔心,他們會知道怎麼辦的,過度擔心只會讓他產生依賴你要對你孩子多點自信心,相信他可以獨立地完成他的事情,錯了後再指引,那麼小,有的是犯錯後改正的機會。你需要灌輸的是哪些錯誤是不能犯的,例如欺負弱者,偷盜,以及傷及自己和他人健康的事情等。

其實孩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判斷力,需要一定的自由,很多事情要讓他自己試著去練習,等到做錯了或者方式不對時再給與孩子方法,教他應該怎樣做,這樣會讓他的記憶更加深刻並且願意聽你的話。以上只是個人見解。其實小孩子是很聰明的,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解決他們自己的事情的。如果過度擔心孩子,什麼都要替孩子做,這樣會讓孩子失去解決事情的能力。


熱點內容
企業微信休眠是為什麼 發布:2025-02-12 19:06:43 瀏覽:978
兩只胳膊脈象不一樣為什麼 發布:2025-02-12 19:06:42 瀏覽:730
抖音復制鏈接後為什麼找不到它 發布:2025-02-12 19:06:40 瀏覽:989
為什麼我的手機按屏幕自動會截屏 發布:2025-02-12 18:55:42 瀏覽:2
小小孩子為什麼會有氣管 發布:2025-02-12 18:53:02 瀏覽:865
為什麼一吃蘋果和桃天花板就掉皮 發布:2025-02-12 18:47:22 瀏覽:230
為什麼右邊的字寫不好 發布:2025-02-12 18:42:50 瀏覽:108
為什麼找不到壓縮軟體 發布:2025-02-12 18:38:49 瀏覽:89
騰訊為什麼找不到投屏的 發布:2025-02-12 18:35:54 瀏覽:621
喜宴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12 18:33:22 瀏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