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愛
A. 為什麼孩子只愛爸爸或者媽媽,如何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
有時候,家裡一個大一些的孩子,經過了早年喜歡父母中一個人的發展期,可能會更喜歡父母中的一個,而且不是有時候,是所有的時間。怎麼辦呢?承認並接受,盡管這個事實很嚴酷。心理學家說,喜歡爸爸或媽媽並不意味著不喜歡的那個對孩子的影響少些,也不意味著孩子不愛他(她),我們應該區分喜歡和愛,也不應該浪費時間對此感到內疚。我們都偏愛某種特定的個性,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爸爸或者媽媽和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父母應該遷就孩子,而不是相反。
倘若男孩子因為嫉妒而對爸爸無禮,或是因媽媽引起他的嫉妒而對她粗魯,家長則應保持禮貌。對待女孩子也是如此。不過同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他們知道他在生他們氣,以減輕孩子的氣惱和負疚感。
B. 孩子為什麼愛生氣.ppt
大人都會任性、亂發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系,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沖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同時這個年齡孩子的父母又要開始規范他們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選擇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規范和糾正他們的行為。一般這種現象會延續到四到五歲,以後會好一些。孩子發脾氣並不說明他們「壞」,他們正在做著他們這個年齡要做的事。
細數孩子發脾氣的6大原因
1、過分溺愛。父母如果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失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泄。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體勞累。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2-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持過久,而身體疲累會令人容易發怒。若嬰兒濕了尿布,肚子餓了或身體虛弱等,都可能令他們容易發怒。
5、健康問題。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6、飲食狀況。有些飲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應,會造成他們失去能力。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會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劑、巧克力或過多的糖分等。
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首先應該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其次應該了解孩子是怎樣通過發脾氣來得到需求的表達;然後應該和孩子溝通,了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後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種反應方式不受歡迎。
1、表現對他的愛
▲千萬保持冷靜。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發泄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溫柔、溫和地和孩子講話,對他安靜下來有好處。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不要讓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氣。
▲靠近孩子,抱他愛他。身體上的親密能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她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因為生病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時收藏起來的玩具讓他玩。因為這時他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
▲當他表現出一點控制自己的能力時,你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比如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應該表揚他。
2、不予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此時你只要站穩立場,他看看沒有指望控制你了,會安靜下來,就不會再任意哭鬧了。
▲孩子因為得不到某一樣東西而大發脾氣,千萬不要為了讓他安靜而把東西給他。如果一發脾氣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以後他就會更隨心所欲地亂發脾氣。
▲如果孩子的任意哭鬧,你受不了他的叫聲時,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做聲音大的活動,例如吸地板、釘東西。不要理會孩子哭鬧時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要讓他明白,叫喊沒有用,只有好好說話,你才會注意聽。
3、轉移注意力
▲音樂有鎮定的功效,放點音樂,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哭鬧停止。
▲可以忽然提出一個新的事情,要孩子和你一塊兒去干,他就會忘記發脾氣的事。
▲在孩子耳邊輕聲說些有趣的事,或者開始說故事,孩子很可能會為了聽故事而停止哭泣。
▲如果你感覺到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緊張,讓孩子玩個有意思的游戲、讀本書或者只是把孩子帶到戶外。
4、隔離政策
▲心平氣和地把孩子抱到另外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不再哭鬧時,就可以回來。等他回來之後,和他談談剛才的事,以及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萬一孩子再度哭鬧,仍舊採取隔離政策。
▲如果孩子在店鋪里大哭大鬧,只要平靜地把他帶出來或帶上車。等他哭過之後,再繼續把剛才的事做完。不要讓孩子覺得發脾氣可以阻止你采購。
▲不要在他發脾氣的時候和他理論,他一定聽不進去,等事情過去了,他有一個好心情時,可以和他談談,這樣效果會好。
國外媽媽安慰發脾氣孩子的方法
A:你的感情輕松一下
如果孩子發脾氣了,我會平靜地告訴他我不會改變主意,我會離開間,在附近的一個地方待著,等孩子自行平靜下來。如果孩子不能自行平靜,我就走進去試著說出孩子的感覺。如果這些都沒用,我就再試著講笑話給孩子聽。有時候,我會索性自己趴到地板上,說:「我要一輛寶馬!現在就要!」通常女兒會吃驚地看著我說:「媽媽!」——然後小傢伙就忘記了自己發脾氣。
B:堅持立場
我認為孩子發脾氣時保持平靜沒問題,但是堅持自己的立場很重要。你必須堅持並且願意遵守自己制定的紀律。永遠不要說你並不打算真正照做的事,例如「如果你不起來,我就把你扔在這里自己回家」。
C:別太當真
我女兒偶爾會發脾氣。我總是告訴自己要理解孩子,小傢伙只是希望能和大人一樣。我試著不把孩子的發作太當真。
C. 小孩子為什麼都喜歡吃甜食呢
1、小孩子喜歡吃甜食是一種天性。相比於其他食物,甜食更能夠為大腦提供快樂的感覺。
甜食中的糖分進入人體後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可以通過血管流至全身,傳遞幸福及開心感的信息,最後刺激神經,使人產生亢奮的感覺。
D. 孩子總愛一個人玩,這是為什麼
引言:家長看到孩子總喜歡一個人玩,就要對孩子進行開導。家長不能讓孩子一個人待在一起,一個人待在一起,孩子也會養成不好的性格。父母要多關心一下孩子,多了解一下孩子母親想法,這樣孩子就會擁有自己的朋友,也能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說一說,孩子總愛玩,這是為什麼?
E. 孩子為什麼愛表現自己
標簽:育兒問答 喜歡別人的注意是孩子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反映。隨著孩子感知覺的迅速提高,其表現欲不斷增強,他們最不願意被成人冷落。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除盡力滿足孩子生活需求外,很少給予他們精神上的足夠關注。有時孩子要求爸爸媽媽陪他坐一會兒,講個故事,家長說沒工夫,於是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不聽話,甚至哭鬧、毀壞東西來達到目的。因此,雖然被家長責斥、處罰,但卻感覺到終歸理睬他了。也正因為家長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為表現時才給予注意,所以逐步形成孩子不良行為的心理和行為定勢,其不良行為不斷出現,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為此,家長必須給予孩子足夠的積極注意,具體地說,爭取做到以下幾點: 1、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家長要經常聽取孩子的傾訴,力爭准確理解並表述出對他的感受,使孩子感到你心中有他一定的位置,他就不會整天毫無意義地瞎嚷亂鬧了。 2、及時肯定孩子的良好品行。家長對孩子的良好品行要給予肯定的評價,表達對孩子良好品行的贊賞,使孩子有多種機會了解自己的優點,長處和進步,從而引起積極的進取願望和信心。 3、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家長應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一起閱讀幼兒讀物和進行各種益智游戲、體育游戲和手工製作活動,並可以助手或顧問的身份,向孩子提出建議,引導孩子提高活動能力和水平。 4、適當帶領孩子一起做家務。
F. 孩子為什麼愛插話家長用這三種方法有效解決
孩子大了,總是會出現插話的情況。自己正講電話,他要來問問題,自己和朋友聊天,他非要過來插嘴。這是為什麼呢?父母又該如何應對?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孩子為什麼愛插話?
孩子為什麼愛插話?
1、孩子想引起大人的關注
當家裡來了客人,孩子就開始有點“人來瘋”,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十分想要在大家的面前表現自己,想引起別人的注意,讓大家關注到自己,於是在大人談話的時候就會故意插嘴說話。
2、跟著大人的樣子學
孩子愛插話,很可能是因為家長的“榜樣作用”。若家長在平日里與人交談的時候,就喜歡打斷別人,喜歡插話,那麼孩子在一旁觀察,也會學到這樣的行為,孩子很容易效仿家長的做法。
3、孩子想參與其中
4、5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當孩子聽到大人們的談話時,也想發表自己的意見,但由於缺乏自控能力,不能約束自己,孩子便會有插嘴的行為。
孩子插話怎麼辦
因事制宜
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如果大人在閑聊時所談及的內容使孩子產生“共鳴”,孩子因急於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打斷別人的談 話,家長不妨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先徵求與你交談的對方的意見,然後讓孩子參與進來。
不過,談完話後應很委婉地指出孩子剛才隨便插話是不對的。這樣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你的批評的,因為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
相機誘導
即家長要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對孩子加以啟發和誘導,特別要注意運用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情來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啟迪和提高。
例如,爸爸媽媽帶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別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別人講話時插在中間吵個不休而受到批評,就可以問自己的孩子:“剛才那個孩子做得對不對?為什麼?你喜歡他嗎?”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言傳身教
G.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愛搗蛋嗎
NO.3 孩子用搗蛋來發泄內心的不滿。
小孩子由於表達能力有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也無法系統有條理的去敘說。更多就用一種原始的暴力行為來發泄,對於他們來說搗蛋是一次性的,把氣消了也就沒了。一般而言,智商尚未成熟的人,包括現在的成年人更多願意用武力解決問題,他們無法理智的去看待。小孩子的搗蛋是一種動物性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越發收斂。
作者簡介:狸小貓。義大利傳媒碩士。微博讀書簽約作者、簡書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