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人不能唱呼麥
⑴ 蒙古呼麥只有蒙古人會嗎
蒙古呼麥,是一種演唱技巧,理論上只要認真學習,別的民族也是可以掌握的。不過,至今為止,蒙古呼麥是口口相傳不外傳,而且還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
一、 呼麥是蒙古民族一種古老的喉音藝術,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時就已經產生。
目前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內蒙古、新疆地區以及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蒙古族聚居地區,各自具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二、呼麥,純粹用人體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這在人類歌唱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呼麥作為神奇美妙的大地自然之音,是那樣的美妙。難怪蒙古族人形象地稱之為「人聲馬頭琴」,音樂界人士以「天籟之聲」形容呼麥。呼麥與蒙古族長調民歌、馬頭琴並列為蒙古族最典型、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
三、日前,也只有300多人掌握單獨演唱型呼麥。
作為一種歌唱藝術,呼麥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這兩種表現形態,在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流傳。
非單演唱獨呼麥就是呼麥與蒙古族長調結合,一個人演唱長調構成高聲部,一個人演唱呼麥構成低聲部。這種形式是呼麥較為原始的形態,目前僅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流傳,為中國獨有的呼麥流派,其他地方已失傳。
單獨演唱型呼麥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新疆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社區。該區域的呼麥與蒙古國、俄羅斯的呼麥,在形態上很為相近,都為單獨演唱型,但仍具有不同於蒙古國和俄羅斯的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從20世紀90年代,單獨演唱型呼麥在中國內蒙古地區開始流傳,目前有300多人掌握了這一演唱形式。其中,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的蘇依拉賽汗(漢語名字叫文麗),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女呼麥手,在參加蒙古國舉辦的國際呼麥大賽上,作為唯一的女呼麥手獲了獎,才知曉了自己演唱呼麥的功力。她的呼麥演唱功夫已經達到了同時演唱4個聲部的境界,用機器測試時發現有8種頻率同時存在。
呼麥是歷來傳男不傳女的,女呼麥手更是極為罕見。
⑵ 呼麥怎麼唱
「呼麥」也可稱作一種喉音演唱藝術,人的聲帶發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發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氣息的調控,口腔共鳴點的變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關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六個八度音程,高音聲部的旋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發出基礎低音,然後用一股氣息沖擊發出高泛音。技術高超的「呼麥」演唱大師可以用二聲部來演唱徐緩的長調,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
⑶ 呼麥的歷史淵源
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至遲在蒙古族形成前後就已經產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游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⑷ 想理解蒙古國的呼麥唱法
呼麥」的蒙古語原意是「喉」,所以「呼麥」也可稱作一種喉音演唱藝術,人的聲帶發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發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氣息的調控,口腔共鳴點的變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關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六個八度音程,高音聲部的旋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發出基礎低音,然後用一股氣息沖擊發出高泛音。技術高超的「呼麥」演唱大師可以用二聲部來演唱徐緩的長調,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高聲部是一條波浪起伏的旋律線,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蒙古音樂家將「呼麥」分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類,其中抒情性的「烏音格音呼麥」又可分為鼻腔呼麥、硬齶呼麥、嗓音呼麥、咽喉呼麥、胸腔呼麥五種。俄國音樂家阿克斯諾夫則將圖瓦自治共和國的「呼麥」分為卡哥拉(意為喘息的)保班納地(意為滾動式的)西歇特(意為如口哨的)伊澤哥勒(意為馬鐙式的)呼鳴五種。
蒙古國呼麥協會主席策登伊希認為,呼麥的演唱方法有10餘種,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呼麥藝術家只能使用其中幾種方法進行演唱,呼麥的傳承與發展任重道遠。
⑸ 我是女的,可以學呼麥么
主題曲:若
主題歌:要流淚
OST:
插曲:
插曲:歌曲
插曲:風笛手
情節:光
插曲:找
建議不要想太多
想多了累這樣的提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⑹ 怎樣練習呼麥
呼麥的學習:
1、學習蒙古呼麥最最重要的一定是呼吸以及氣息的運用和掌握。一個人如果教別人蒙古呼麥,上來跟你講口型如何如何,必然還沒學到家,即便能夠發出幾種呼麥的音色,距離高手還是差的很遠。另外,由於每個人音色、體質、口腔大小等等原因,口型和舌頭放置並不是完全固定的,需要在掌握基本技巧的基礎之上進行很長時間的摸索,需找到適合自己的口型和位置。
其核心技巧在於很好的掌握腹式呼吸,運用丹田之氣,甚至還需要鍛煉腹部肌肉,以保證足夠的力量。在初期練習夏哈的時候,可能會全身大汗,是個非常耗力的練習(不是嗓子的累)。要明確,呼麥絕不是僅僅靠喉嚨口腔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還是氣息。
呼吸和丹田之氣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練習才能掌握,可以大概說出感覺,但真正掌握和熟練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2.在各個技巧方面,夏哈是最關鍵的。在掌握夏哈基礎上,氣息稍微用力便可出一種震顫的低音呼麥(不是海日嘎)。海日嘎也是持續震動的低音呼麥,其一種特點在於即使不張口,也可以發出。初期摸索,也是在於不張口而發出聲音。伊斯格列是在夏哈基礎上結合舌型口腔,增益泛音。在夏哈能夠明確出現泛音情況下才進行到這一步。舌位因人而異。
(6)為什麼女人不能唱呼麥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
它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⑺ 呼麥是什麼意思
呼嘜或呼麥是一種典型運用泛音的歌唱方式(泛音唱法、喉音唱法、雙聲唱法、復音唱法,歌者能在一個持續的低音之上,同時唱出另一個像口哨聲的高音),被蒙古族、圖瓦人和位於阿爾泰地區的蒙古族(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布里亞特人、通古斯及楚科奇族應用在民俗音樂。
另外,西藏喇嘛念經的唱法引進了假聲帶唱法卡基拉的一些技巧,類似於蒙古的喉音唱法。
2009年,喉音唱法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特徵
不同地方的喉音唱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位於戈壁沙漠居民的喉音唱法聽起來也比較干澀,但位於草原居民的喉音唱法則比較和潤。 在蒙古語中呼嘜、呼麥是喉頭的意思。
呼嘜可以既用來描述圖瓦人民間音樂的喉聲唱法特性中的一個風格(有些類似在電子琴伴奏下的低音哼唱),又用於描述所有的圖瓦人喉聲唱法風格(從地震般的隆隆聲到帶著拍子的中音,以及各種形式的高音)。
所有圖瓦的喉聲歌唱都要控制口腔的形狀來產生泛音,同聲帶的發聲共鳴,從而可以同時唱出多個音高的泛音。
(7)為什麼女人不能唱呼麥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
它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⑻ 呼麥是怎樣產生的 什麼樣的聲音稱為呼麥
呼麥的產生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⑼ 蒙古族人唱歌時除了拉著馬頭琴外,他們的「呼麥」唱法是怎麼回事
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 呼麥是一種喉音演唱藝術,演唱時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聲帶發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發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氣息的調控,口腔共鳴點的變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關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六個八度音程,高音聲部的旋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呼麥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共鳴,發出基礎低音,然後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氣息沖擊發出高泛音。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