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在身邊孩子更容易哭鬧
1. 為什麼只要有媽媽在,孩子就特別不乖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本來孩子玩的好好的,只要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就像長在身上一樣的黏著媽媽,什麼都要媽媽陪,吃飯要媽媽喂,喝水要媽媽給拿水杯,別人如果拿了就哇哇大哭起來。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就像沒事人似的該玩玩該吃吃,可媽媽一回來就變了一副面孔。那下面我們來具體的聊一聊吧!有四大真相,真的說出來就讓人心痛
第一:孩子本身就跟媽媽更親密
首先孩子黏媽媽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也是孩子成長中必經的一個階段。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到三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數處於個體化分離期,他們會把媽媽當成一個安全的城堡,當他們有需求和焦慮的時候就會即刻的返回到媽媽的懷抱里。
其次孩子跟媽媽更親密是一種天性,這種天性從孩子還在媽媽的子宮里就已經開始了,到呱呱墜地後的延續,再到沒日沒夜的陪伴。所以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親密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第二:在別處積攢的情緒只有在媽媽面前去發泄
好多孩子有的時候會在你的面前突然變得不乖和無理取鬧,那麼首先恭喜你,說明你的孩子跟你是親近的關系,是孩子對你信任的表現,說明孩子在你的面前感覺是安全的。
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媽媽們慢慢的去引導,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判斷他是無端哭鬧還是有原因的哭鬧,繼而做進一步的處理。媽媽們可以允許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但不要放縱孩子任意的哭鬧耍潑打賴。
例如孩子在看電視,明明約定好了看30分鍾,可時間到了孩子還要看,孩子就開始撒嬌說我在看5分鍾,如果媽媽不答應就馬上開哭起來,有的媽媽受不了孩子這樣的哭鬧就會任由孩子繼續看,因為媽媽不忍心、見不得孩子掉眼淚,所以就像孩子妥協了。可是時間一長孩子只會更加的任性,因為它知道只要自己哭、鬧就可以讓媽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媽媽愛孩子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也請媽媽們記住要有原則,堅持底線來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要孩子一哭或者撒潑就毫無原則可言了。
以上僅為一個學習帶娃家長的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歡迎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成長。
2.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
問題問的很籠統,1000個孩子1000個樣,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但總的來講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當孩子和誰感情越親近越信任誰的時候,越容易在誰面前出現哭鬧,就像成人往往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更容易表現的脆弱是一個道理。而這個人通常都是媽媽居多,母子連心,當孩子在媽媽面前愛哭鬧的時候很可能就是在和媽媽撒嬌,尋求心理安慰。
第二,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在職場媽媽身上,孩子喜歡媽媽,可是媽媽卻要出去工作不能陪伴孩子,越小的孩子越難明白媽媽的無奈。而旁人即使對孩子再好也無法取代媽媽在孩子心裡的分量,他只會因為想念媽媽而覺得委屈,所以一旦媽媽回來了,當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足,無法爭取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時,就會用哭鬧來表達心裡的委屈和對媽媽的想念。
第三,的確會有相當一部分媽媽是因為教育方式不當,對孩子過於嚴厲,把孩子弄哭。當隔輩親的溺愛導致孩子越來越任性沒有規矩,而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可是管教孩子又不注意語氣和態度,孩子就會用哭鬧作為武器來反抗媽媽的專制。
3. 為什麼媽媽帶孩子更容易哭鬧,真的是媽媽慣
因為小孩懂撒嬌啊,你不在家 他哭 沒人理他 他哭個啥勁?
在家的話, 他一哭就有人哄 ,有人跟他玩撒 ,他也不會說 話 只會哭來吸引別人注意 ,正常的。
可以引導他 不哭的時候 就抱起他 哭了 就放在搖籃,給孩子感覺哭了反而沒人理的感覺。
4. 為什麼媽媽在家孩子更容易哭鬧原因都有哪些呢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看到你就各種“作”,其實媽媽應該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孩子是愛你的,因為愛,所以才“無理取鬧”。可能媽媽下班回家會很累,想要放鬆,看到孩子這般哭鬧難以忍受。但是你轉念想想:孩子的這種情緒只對你一個人釋放,是不是痛並幸福著呢?
5. 寶寶在媽媽身邊愛哭鬧
0~3歲的孩子獲得安全感,最重要是來自於媽媽
對於嬰幼兒期的寶寶來說,媽媽不在時,他對於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足夠的信任感,不管是爺爺還是奶奶或者是爸爸,所以她才會那麼乖,因為他們不敢去試探別人的底線。
每個人肆無忌憚的發泄感情,那是在最愛的人身邊才敢這樣,對於小孩子們來說,他們也不會例外。在他們心中,媽媽是自己最親的人,只有在媽媽身邊才能有事無事的去哭鬧,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再無理,媽媽也不會責怪。所以這也就形成一個現象,孩子們和媽媽分離之後相見,感情的表達就是摟著媽媽哭一場,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孩子在媽媽身邊格外調皮搗蛋,是因為他們需求安全感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當需要媽媽的愛,媽媽的關懷時,他們就會通過哭鬧不止或者黏人等方式,來將媽媽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而且每當自己使用這種方式時總是屢試不爽,媽媽無論在干什麼,都會立馬轉過來用在自己的身上。在這個時候,媽媽不要過於厭煩孩子的哭鬧,要親熱的把他抱起來,然後拍一拍,你會發現這種方式非常奏效。
寶寶在0~3歲時和媽媽分離,他會有強烈的焦慮不安感
因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分不清楚離開和消失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所以當媽媽不在家,他們可能就會非常不安,等再次見到媽媽之後,那種委屈會一下爆發,當然就會哭鬧不止了。
建議媽媽們出門時,可以告訴寶寶自己大概什麼時候回來,有了准確的時間,他們也會無比的期盼,也就不會再焦急不安。
孩子哭鬧,也是在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現:3~4歲的孩子,在情感方面有自己表達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心理狀態處在非常脆弱的境界。媽媽上班一天回到家,他們會無休止的去索取溫柔,鑽在媽媽的懷里,親吻著媽媽,一刻不停的黏著媽媽,其實這也是在索取愛,表達自己的情感。寶媽要理解並且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在自己的身邊,始終如一的愛著他,也有利於以後的成長。
相信看完孩子哭鬧的原因後,很多媽媽都會很心疼吧?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實也是媽媽們學習的一個歷程,只要你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孩子就會慢慢的強大起來,最終會成長為能量充沛而又獨立的人。
6. 為何一旦媽媽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開始哭鬧呢
早教專家林怡說:孩子的很多負面行為都像是水面上突然出現的小漩渦,看似微不足道,底下卻暗流涌動,積蓄的都是成長的力量。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負面行為背後,都蘊藏著積極的心理動機。他們不是故意使壞,只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
就比如孩子“磨娘”行為的背後,也是他們復雜的內心世界。其實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看起來聽話懂事的孩子,要幸福得多!
下次孩子再只對媽媽“作妖”的時候,想想這背後的積極力量。
寶寶小的時候,媽媽給寶寶足夠的愛與回應,等孩子長大後,內心才能是充滿安全感的,遇到挫折時,也願意跟媽媽傾訴,不至於一個人活成“無比懂事”的模樣。
再反觀那些和和媽媽在一起才不乖的孩子,是彼此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