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建議孩子全盤散養
① 對於孩子散養和圈養方面,你是怎樣看待的
對於孩子的散養和圈養其實都不是特別的正確,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將這兩種結合到一起。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覺得應該給孩子自由,於是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展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子的成長就會變得更自由一些,而且小孩子個人的能力也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但是同樣的小孩子很有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有很多家長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忽略孩子身上的問題,那麼小孩子就只能越走越偏。
不要強行的約束孩子也不要過度的散養孩子,要盡可能的做到松緊有度,只有松緊有度才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只有松緊有度才能夠讓小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一切對於孩子的人都是非常好的幫助,而且能夠讓小孩子變得越來越好,所以說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幫助。
② 養孩子是散養好還是精養好
人體自帶的免疫系統是這個世界上最精密完美的防禦系統,就好像殺毒軟體,一出生的人的系統是剛出廠的,沒有完善的病毒樣本庫,殺毒防禦能力不完善,在成長中,疫苗就是在線更新升級病毒庫,屬於人為干預升級,生活中的自然接觸會實現免疫系統的自動學習更新,增加防禦能力。大家有沒有發現,容易過敏的人一般都是小時候生活環境太干凈了,反而是散養的孩子致敏原就很少。所以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盡量讓他接觸更多的不同物質,完善他自身的免疫系統的功能,這才是正常的培養方式,例如我家姑娘從小感冒之類的小病,我很少讓她吃葯,老一輩的人喜歡動不動就要她吃抗生素,這個我是竭力反對的。
對於養孩子這個事情,我覺得不要太過於過分,比如說也不能太精細,但是也不能一點不注意衛生。不要認為不講衛生,散養的孩子就是好的。有的時候是需要在孩子的發育情況,或者是他的衛生情況,都要稍微注意一點
③ 對孩子過分散養的話,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現在父母提倡散養教育,經常聽到父母自豪地宣稱:我們希望孩子有個幸福的童年,所以我們的孩子是散養的!就是讓他玩,怎麼玩都開心。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當然是一個孩子成長為心理健康快樂的人的必要條件。
所以,我對免費教育問題的回答是——要把握三個度:給孩子機會去感動,去探索,去選擇。這里需要敲在黑板上的重點是,我們需要給孩子「選擇」(即規則),這些已經是大人定下的。如果每個家長都能理解哪些規則和限制必須給孩子,哪些部分必須給孩子自由,那麼以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為基礎的「自由放養」當然是最可取的。
④ 關於培養孩子問題,你認為散養好,還是圈養好呢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肯定會覺得散養比較好一點的,雖然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爸媽的心肝寶貝,他是應該要受到滋養和呵護的,但是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溫室裡面長大。應該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下去奔跑,去學習,這樣才能夠經歷風雨,才能夠更加的強壯。如果你總是把他限制起來,那麼他一定不會過得特別的開心。
不要總是覺得把它關在家裡面就能夠給他最好的孩子嘛,你就應該要讓他在外面無憂無慮的奔跑,多去接觸一些人,多去接觸一些事情,才能夠增長他們的見識。不要擔心散養的孩子會變得特別的無法無天,只要家長能夠給他們給予正確的教導,一樣是可以讓他們走正路的,讓他們非常的優秀。
⑤ 孩子散養的好處和壞處
對孩子散養究竟是利還是弊呢?很多人認為散養得小雞吃起來爽香可口,比家養的有味道,以此類推,在養孩子時也應該像小雞一樣散養,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才能獨立,有主見,於是散養孩子又成了家長的追求,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散養究竟是利還是弊呢?一起看看。
現在很多父母看開了,放手了,什麼都不管了:「我什麼課外班都不給他報,讓他快樂一些。我們是散養。」「我不給孩子立那麼多規矩。」「我不過多地管束他,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樂就好,我們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過,這些號稱什麼都不管的父母,細究起來,做不到「什麼」都不管,甚至管得還不少。例如,見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學不遲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聲明不管,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還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麼,不需要你管什麼?很多崇尚散養的父母對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帶來傷害。
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
我遇到過兩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經濟上比較寬裕的孩子:一個男生,16歲;一個女生,18歲。他們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學了。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小時候,男生學過圍棋、兩種樂器、乒乓球等,女生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父母才給報的興趣班或單獨請的輔導老師。後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父母聽之任之,不學就不學了。
這應該是散養的理想狀態吧?讓孩子發揮天性,隨心所欲。我們現在做個假設: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圍棋或素描時,父母是花錢的那位,所以決定跟孩子立個「約定」: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麼處理,等等。從有興趣、好奇,到真的潛下心來去學習、鑽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戰,同時也是訓練一個人的過程。藉由這個過程,一個人學會耐心,學會勤奮,學會在有瓶頸的時候如何去鞭策、鼓勵自己,學會在有所得時如何不自滿,繼續保持好奇和探索,學會協調、安排自己的時間,收獲「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樂。從兩三歲時搭積木、拼圖到後來上學、學習才藝,到最後選擇職業以及自己認為應該去做的事,這些都在一點一滴地進行。
小的時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轉移注意力,容易放棄。此時,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幫助孩子慢慢習得上面說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逐步在10歲以後由他律變為自律。淺嘗輒止,輕言放棄,不僅是虛度時間和浪擲精力,更重要的是錯過了從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為、「想一出是一出」的習慣。
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
還有一種散養是對紀律和社會規范的無視。散養的目的不應該是讓孩子變得散漫、任性吧?這些孩子最終要長大,走上社會,若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誰會願意當他們的同事、上司、下屬?誰願意與他們做朋友、談戀愛?
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可能他們會變得收斂一些、抑制一些,但與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們的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為之的。因此,他們不會滿足,不會心甘情願,會充滿抱怨、失望、無奈、憤懣。他們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
父母為什麼會這樣?
1. 出於自己的心結而散養。
父母對孩子過度散養,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結沒有處理好:感覺自己從小到大處處被束縛、被管制,把自己的挫敗和不得志歸因於環境或他人的壓制。這種被動忍受型的父母,會傾向於過度放手孩子的教養,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們認為對孩子約束、壓抑的人或制度,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親一樣。
我們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那是小時候的自己,帶著未被滿足的需要,倔強地拒絕長大。這個內在的孩子會時不時地鬧起來爭取他的利益,於是我們會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們不成熟、不理智的行為。
大多數時候,我們壓抑著這個內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於是,這兩個孩子合體了。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心這個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眼前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疼愛,現在我們就過度疼愛自己的孩子;我們自己小時候需要自由,現在我們就會過度放縱自己的孩子。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成長問題,要安撫好自己內在的孩子,讓他長大,這樣才能成為成熟、理智、客觀的成年人,才能當好爸爸媽媽。
2. 拿散養當借口。
有的父母事務纏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電話、發簡訊,運籌帷幄於沙發之上,咂摸回味於飯桌之旁,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教養孩子。這樣的人如果事業還算成功,家裡物質條件還過得去,就會覺得可以給孩子買到諸如家教、留學等條件;孩子有了這些條件,自動地就會有所成就、會做事了。他們都忽略了自己的「管」與「參與」,除了對孩子的指導,還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被期待、被陪伴。
別忽視對孩子自控、自律的培養。
對於散養,我沒有支持還是不支持的態度,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主觀的說法,不同的人對「散養」有不同的定義和做法。我強烈反對打著「散養」的旗號,放棄對孩子的教養責任。
1.關注孩子成為一個成熟社會人的過程中所應該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條理、規劃、耐心、毅力等行為自律,與人相處的關心、同情、友善、溝通互動等情感力。這些會影響到孩子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他對自我價值的界定,終極影響是他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判斷,更不要說對他每時每天是否快樂、舒心的影響了。
2.做循序漸進的自我控制訓練。
孩子很小就會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則是要心智比較成熟時才能做得到。
⑥ 管教孩子應該「放養」還是「散養」
是放養還是散養其實往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定,對於一些比較跋扈的孩子當然是散養比較好,這樣才能夠規避他的不良行為。
⑦ 散養的孩子有什麼缺點
缺愛,自信心不足,內向。散養的孩子一般感覺不到父母真正的關心,總感覺缺乏父愛母愛,久而久之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得不到好的教育還可能使他墮落。
⑧ 為什麼把孩子全盤交由保姆或老人照顧,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在生完寶寶後,如果家裡老人願意照顧寶寶就讓老人幫忙照顧一下孩子。
如果家裡老人已經年邁,不便照顧孩子,他們就會請保姆照顧孩子,夫妻則加入職場賺錢養家。
但據育兒專家表示:父母如果全盤把孩子交由保姆或者老人照料,自己對孩子的一切事宜撒手不管,這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劉麗和丈夫結婚一個月後,劉麗成功懷孕了,經過十月懷胎後,劉麗生下了個女兒。
劉麗一家人都為孩子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劉麗生完孩子後,婆婆一直讓劉麗要多休息,整個月里,劉麗幾乎都沒抱過孩子,孩子晚上也都是跟著婆婆一起睡,並且喝配方奶粉。
二、由保姆/老人帶與父母帶的孩子的不同之處
1、老人育兒觀念傳統不科學
如果父母將孩子全盤交由老人照料,但一般老人的育兒觀念都是比較傳統而不科學的。
比方說:老人認為「孩子沒有六月天」,就算是炎熱的六月天,老人依然會給孩子穿上長袖長褲,把孩子悶得一身痱子;老人永遠覺得孩子吃得太少,就算孩子跟老人表示他已經吃飽了,老人依然會追著喂孩子,巴不得孩子多吃一些,這樣只會引起孩子腸胃消化不良。
因此,老人育兒觀念不科學也會「坑」了孩子。
⑨ 教育孩子該圈養還是散養
我目前是一個孩子,還沒成為父母,結合我二十二年的自身經歷以及周圍人的經歷說說我的看法吧。
我認為在教育孩子應該做到:七成散養三成圈養、張弛有度。這里的散養並不是完全散養、放任不管,圈養也不是完全圈養、把孩子看得死死的。
對於經常陪在孩子身邊、圍繞孩子轉圈、生活中只有孩子的父母,你們可能不知道這樣做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期望值與感情。以下分析均基於上述情況。首先,畢竟任何人對一個人都是有一定的新鮮感的,就像夫妻雙方,父母陪孩子時間過長,孩子對父母的新鮮感就會下降,感情也會跟著下降,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這種做法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成年、成家後就不想見到你們、不想跟你們一起生活(尤其是兒子),因為你們已經在孩子年少時耗盡了孩子對你們的感情,孩子對你們的新鮮感遠不如年幼時;其次,由於成長環境、思維方式的不同,父母與孩子兩代之間的矛盾也會增加,這同樣會降低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再者,父母長時間陪伴孩子容易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不論好的還是壞的)傳遞給孩子,時間久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容易固化、變得不靈活,因為孩子只有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處理不同的事情、應對不同的情況,靈活性才會提升,而你們卻佔用了孩子過多的時間,孩子周圍除了父母沒幾個朋友,如果這時又是那種經常強迫孩子按照自己意願做這做那的父母,孩子更容易喪失自己想法、主動性、創造性,孩子容易變得木訥缺乏活力。所以父母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多與他人面對面交流,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除了你們還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至於完全放養孩子的弊端各位父母應該都了解,網上都有,這里就不談了。
我認為,在孩子上初中之前父母是該多陪陪孩子。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人格還不健全、對世界還不了解、行為習慣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因此需要父母的陪伴。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孩子意識和思維開始真正覺醒,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三觀與處事方法,但還不成熟、也並不都是正確的,此時父母不該對孩子用一種強迫的態度,而是要起到一種指引的作用。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不強迫他這樣做他改的過來嗎。我知道,父母都是過來人,都想讓孩子少走彎路、不想讓孩子吃虧,這無可厚非。但事實上,讓孩子吃點虧並不是一件壞事,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因為孩子吃虧後他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教訓與經驗,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的思維也得到了訓練,而且吃一次虧遠比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影響要深刻。這時候也一定有一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學習,怕孩子貪玩、交友不慎,其實,成績的好壞看重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與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身邊有很多那種經常通宵、上課睡覺、天天和不好好學習的人混在一起的同學,但他們的學習成績卻非常好。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父母應該多多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有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交友准則,因為初中時期的學習方法與上述能力會直接影響高中時期的成績。感覺聊偏了哈......回到正軌,談到指引,這是一門學問,需要父母們好好研究。
當孩子上了高中之後,父母已經管不到孩子什麼了,這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多與孩子交流。在高中這個時期,孩子會經常受到升學的壓力、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周圍人沒我努力卻考的比我好等因素的影響,孩子的心理會發生變化甚至會扭曲、抑鬱,此時父母應該敏銳地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多與孩子交流,解開孩子的心結。至於怎麼與孩子交流,這也是一門學問,各位父母可以結合自己當孩子時的經歷去談。
上了大學之後,孩子已成年,三觀已逐漸成熟,這時父母幾乎可以完全放下孩子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一些建議、指引孩子對未來做一份規劃,這份規劃會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最好從大一時就開始做。有的父母高瞻遠矚,會讓孩子從初高中時就做規劃,這個我就不談了,畢竟沒發生在我身上。
以上為我關於「孩子是該散養還是圈養」的觀點。碼字不易、僅做參考、不喜勿噴。
⑩ 《父母愛情》:王振彪的嫌棄,抹殺了張桂英的辛勞,換你會怎麼做
如果要在觀眾中搞一次投票活動,選出《父母愛情》裡面,最惹人討厭的角色,會是誰?
王振彪!
一定是他,除了他還有誰?
雖然和江德福是工作上的搭檔,又是比鄰而居,可是江德福明顯跟他不親近,只維持表面的和氣,比起和老丁那樣打趣、喝酒的天然親,差了十萬八千里。
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王振彪的人品有問題。工作中上綱上線,好整理別人的黑材料,打著組織的名義拆散老丁和葛美霞的婚事,甚至把衛國牽狗、穿軍裝那些孩子氣的做法,也歸結到江德福身上。特別是媳婦得病去世不久,就急吼吼地娶了葛美霞,很是讓人不齒。
第四,隨時保持轉身離開的勇氣。
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
就像王振彪這樣的人,從骨子裡就看不上張桂英的農村女人做派,所以她就算累死累活,也不會得到丈夫的青睞,讓他回心轉意。
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轉身離開。
張桂英受那個時代影響,自己作為一個家庭婦女,很難離開,所以只能湊合著過。
但是,現在,你可以。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總能找到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那個人,絕不在一棵樹上弔死,讓自己保持著敢於隨時離開的勇氣。
真的,別不信——有時候,他的嫌棄,就是推著你投向更幸福彼岸的契機和動力。